•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都说民国时期美女有气质,那么民国最有气质女性有哪些?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04 08:31:42 3次浏览

关于问题都说民国时期美女有气质,那么民国最有气质女性有哪些?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晓居历史猜想】的最佳回答:

谢谢,

问得好!由《邸晓居 MBA 侃历史》来侃一下;民国才女太多,但是要拆开来说!

第一种才女属于全才,靠自己的才气、实力去生存,扬名天下。

第二种才女属于交际花的一类,浪迹于上流社会,穿插于达官显贵之间,把男人玩弄于股掌之间,谓之“名媛”。

第三种属于吓死烂,吸着吗啡,喝着高档酒,穿插于市井之间,骗一个是一个,混吃等死,有今天,没有明天的那种人!

(图片来自网络)

今天专讲以上两种,第一种;林徽因一类的才女,她才是全才!

集作家、诗人、建筑学家于一身的林徽因生于 1904 年,福建人,出生于杭州,自幼随其父亲林长民游历欧洲。

十六岁回国后,与梁启超子梁思成结为伉俪,夫唱妇随,组建了东北大学的建筑系后,回到北京又往来于清华北大之间,那时候的之前,林徽因她创作了以戏剧为主及散文、诗歌等让当代青年喜欢的作品。

(图片来自网络)

有诗歌;《你是人间四月天》,《宝莲灯》,《偶然》等等,受到了当代大学生青年的喜爱,到今天还是被人们传颂。

泰戈尔访华,林徽因等人积极参与并积极的互动,使泰戈尔通过林徽因这位女神传递了对中国的文化的了解。

(图片来自网络)

在抗战的艰苦的岁月里,林徽因与丈夫梁思成千里奔袭,颠沛流离,加入了西南联大的教学当中去。

抗战胜利后,辗转回到了北京,这时她与梁思成对我国的古建筑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考察,我后代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建筑资料。

建国初期;北京老城区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她为了保护历史建筑,据理力争,实践证明林徽因她是对的!

(图片来自网络)

为了纪念开国英雄,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上,纪念碑的基座,林徽因是主要设计人。

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初步设计,也有林徽因的汗水!林徽因她只活了五十一岁,她活着的时候,好多高大上的男人爱着她,喜欢她,那么,她被人家喜欢也有罪吗?

林徽因她没有骗钱财,没有骗地位,没有靠男人养活自己,她是一位独立的女性,是一位跨行业的全才女性,她才有气质!

(图片来自网络)

下面简单说一下第二种女性,张爱玲、陆小曼等等不一一列举!陆小曼;出身于世家,成年后嫁给了名嘈一时的王庚。

王庚什么人?美国西点军校的高材生,前途无量,硬是与徐志摩勾搭成奸,闹离婚了!

(图片来自网络)

徐志摩飞机失事死了,她成了大上海的交际花,不可否认,陆小曼的才华横溢,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可是她在徐志摩死后的自甘堕落,使她的才气大打折扣。

长期的奔走于上流社会,抽大烟,打牌,醺酒,号称上海第一“名媛”,这就是真正的才女与名媛最大的不同。

(图片来自网络)

最终陆小曼抑郁寡欢的死去,虽然留下了诗词名画,但是终年不惑,说不出来她究竟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一句社交名媛使她的地位一落千丈!连个后代也没留下!

(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我还是佩服林徽因,就是死了还有爱着她的人送给挽联:一生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这留给后人去回忆吧!

请关注《邸晓居 MBA 侃历史》,网友们如果喜欢请点赞、评论、互动、留言必回复!@炒米视角@杨角风发作@头条文史频道@以史为鉴@王事情@梁宇航@宋安之

【2】、来自网友【一条】的最佳回答:

提名一个资中筠先生,前几天一条专访了先生,一起来看看先生 88 岁的风采!


资中筠先生,今年已经快满 88 岁了,

80 岁以后,她每天坚持练琴,

还开了好几场演奏会。

她这一生,活到老,学到老,

60 多岁时,还跑去美国做访问学者。

在当代,能被称为“先生”的女性屈指可数,

资中筠先生算一个。

她不仅是一位学者、翻译家,

就连弹钢琴这样的业余爱好,

也能达到极高的专业程度。

2012 年,以 82 岁高龄,

参加了第二届“海泰杯国际非职业钢琴比赛”,

获得老年组第一名。

作家毕飞宇曾评价资中筠:

“先生的思想是今天的,

但她的风度和气质属于‘那个时代’,

在今日中国几成绝版。”

后排左起:资中筠、资民筠、资华筠

前排左起:童益君、资耀华

1930 年,资中筠出生在上海,

后来随父母生活在天津。

一家人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资中筠有两个妹妹:

大妹资华筠是著名舞蹈家,

小妹资民筠是空间物理学家,并曾发表科幻小说。

父亲资耀华是金融学家、银行家。

母亲童益君在结婚前也是职业女性,

从事蚕丝改良和女子职业教育工作。

清华音乐联谊会

资中筠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

她大学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是钱钟书,

后来长年在外事单位工作,

后半生自愿转入学术研究,

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

翻译过巴尔扎克的名著,

也是畅销书《廊桥遗梦》的译者。

1996 年退休后,她继续做学术研究、写作,

发表了多种学术著作,

还有一系列谈知识分子问题的杂文。

最近,她的一段关于爱国的演讲,

也在网上广为流传。

她说退休后的 20 年,是最有成就的 20 年。

17 岁的钢琴演奏会

弹钢琴是资中筠一生的爱好。

11 岁开始学习弹琴,

17 岁开个人演奏会,

50 年代起,被迫放弃钢琴,

直到改革开放后,渐渐恢复弹琴。

80 岁以后,她加紧练习,琴技增长,

竟然又开了好几场钢琴演奏会。

83 岁的钢琴演奏会

她认为做学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自己 80 岁之后还学到了很多东西。

现在,她 87 岁,依旧精力充沛,

写作、演讲、开钢琴演奏会……

钢琴贯穿了她的一生,

她把自己与钢琴的故事写成了一本书

——《有琴一张》。

2018 年 1 月,我们来到资先生在北京的家中,

听她弹琴,回顾她的音乐生活。

自述 资中筠 编辑 小乔

我弹琴最多的时间段,一个是 20 岁以前,一个是 80 岁以后。我现在越来越离不开弹琴了。

我先生去世的时候,我有一首悼亡诗,里面有一句话:“賸得琴书不自怜。”有琴有书总算还可以消磨时光的。

偶然我想起了欧阳修叫“六一居士”,它其中的六个“一”里头,我有三个是跟他相同的:

他有书一万卷,我觉得我的书差不多有一万卷;他有老翁一个,我有老太婆一个;还有有琴一张。我就借用了这个作为书名,叫《有琴一张》。

资中筠与钢琴老师刘金定(右)

我小时候在天津,跟家人一起住在英租界,家里来往的圈子现在可称为“中产阶级”,都很重视子女教育。当时的天津是音乐生活比较活跃的。在这个氛围下,不少女孩子都学钢琴。

11 岁那年我初一,正式跟随刘金定老师学琴。我从来没觉得乏味,也从来没有人逼过我,而且那个时候弹琴没有那么多功利的目的。

我母亲、父亲都不是很懂古典音乐,只是比较喜欢。我母亲平常是在楼上听我在楼下练琴,慢慢就听会了一些。我记得她很喜欢莫札特的《土耳其进行曲》。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和老师一起学琴的经历。刘金定老师毕业于燕京大学音乐系,她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法,能引起我的学习兴趣,使我不觉得枯燥。

我那时候功课也没有负担。比如说初中的时候放学回来,回家的时候大概是四五点钟,然后我练一个钟头琴,做一个钟头作业,晚饭以后,就是玩儿,或随便看闲书。

我从来没想过将来要做职业的演奏家这一类,完全是凭兴趣。

17 岁音乐会留影

那时候没有考级这么一说,激励你好好学的就是隔一段时候,老师组织学生开一场音乐联欢会,尽管程度参差不齐,每人必须练熟一曲,上去表演,听众就是同学和家长。

刘先生的学生中有三个她认为学得比较好的,在高中毕业时在她主持下举行了个人演奏会,我是其中之一。租了一个礼堂,邀请了亲朋好友约三四百人。然后以老师的名义发请帖,请帖上有节目单。设计挺漂亮的,我挑的颜色,弄得挺精致的。

因为上台表演这不是闹着玩儿的,不能出一点错的,在当时说起来还是一个比较紧张的事,那一年练得比较多。

表演的第一首是巴赫,巴赫是最难的,就很紧张。

清华校友家聚会、演奏

我第一年上的燕京大学,没上清华大学。

燕京有自己的音乐系,我没上音乐系,反而没有什么音乐生活,到了清华才参加了很多音乐活动。

清华没有音乐系,却有张肖虎先生在那里组织了音乐室,还有一个管弦乐队,都是业余爱好者。

那时清华男生跟女生的比例是 10 比 1,工科有的系叫和尚班,一个女生都没有。管弦乐队也都是男生,每周末晚上在音乐室练琴,结束时 10 点来钟了,校园比较荒凉,每次都有一个男生轮流送我回宿舍。

所有的音乐活动到 1949 年以后就戛然而止了。开学再回到学校,整个气氛就不一样了。后来就抗美援朝了,全是反对帝国主义的那个气氛,西洋古典音乐什么的就没有地位了。

因为那个时候有几个人家里会有钢琴,那说明你是属于比较上层的了,跟劳动人民是脱节的,你应该觉得很惭愧,所以我也觉得很惭愧。

在当时的“思想改造”教育下,我认为应该跟过去完全切割开来,划清界限。还烧掉了当时演奏会的节目单和照片,现在看来这种做法很愚蠢。因此也失去了很多宝贵的纪念。现在仅有的几张照片还是后来老朋友保留还给我的。

1992 年在华盛顿

后来我参加工作,跟音乐就没有任何关系。没有钢琴的地方,就没办法再练。我就几十年没有弹钢琴,有的时候我也会觉得有些留恋。

大概 78 年、79 年以后,整个钟摆停了以后又摆起来了,生活又复苏了这种感觉。我的弹琴的欲望也复苏了,于是又设法买琴,开始恢复弹琴,但是工作也很忙,弹的时间也比较少。

我是 66 岁正式从单位退休的,大概在 70 岁以后弹钢琴越来越多,后来加紧练习是在 80 岁以后。

80 岁生日研讨会

我 80 岁生日那次,原来的同事借此由头举行了一次聚会,先是一个研讨会,许多资深学者在上面发表讲话,后来集成了一本书。作为余兴有弹琴,以我为主,还有其他朋友,一起开了一个演奏会。

从那以后,我又陆续有机会参加一些演奏会。

82 岁那年忽然被朋友动员去参加一个“国际非职业钢琴比赛,还得了老年组第一。

后来,有人告诉我,非职业的老年人中能完整地背乐谱的还真不多,我就想试试还能背下多少,当然都是年轻时弹过的。经过一段练习能背下十来首。于是趁着还弹得动,请朋友帮我录了一个光盘,送给一些朋友做纪念。

这个《阳关三叠》是个古曲。张肖虎先生把这个曲子改成了钢琴谱。

那个时候是 1948 年,他就叫我试弹,准备练熟后灌唱片。但是 48 年过去以后就 49 年了,就完全没这事了。

后来过了几十年以后,我的老师刘金定,从美国回来探亲,我们又聚会。张先生也参加了,我又找他要了这个谱子。

我就又根据这个谱子把它给弹下来了,现在就成为我的保留节目。

我第一次弹是 18 岁,我从 18 岁弹到 80 几岁,还就我一个人弹。

这个曲子有歌唱、以及许多乐器的版本,但从来没有听人弹过这个钢琴曲。

我想等到我不在了,这就成绝唱了,就没人弹了。所以几年来努力争取正式出版,最近,人民音乐出版社终于出版这个谱子了。

《阳关三叠》钢琴演奏 资中筠来自一条 00:0006:26

我这个人缺点挺多,但是我有个优点,我特别好学习。

我确实不好为人师,而好为人学、当学生是一个最幸福的事。

我以前在社科院的美国研究所当所长,60 多岁的时候,去美国做了一年访问学者。

我经常背个书包在图书馆查资料,去找教授就我研究的问题做访谈。

那些美国教授大概也就 40 多岁,都比我年纪小,他们把我当成博士生来对待,愿意跟我聊。我还能找到做学生的乐趣。

2014 年在天津演出

我自从恢复弹钢琴以后,没有找过老师。后来因为偶然的机会得到上海音乐学院有一个非常好的教授,给了我一些指点,纠正我不少习惯性的错误,使我觉得又开了点窍。

所以我认为 80 岁之后,我还继续学到了很多东西。

到了老年以后,我觉得要是没有钢琴,或者我不会弹的话,要少掉很多乐趣。

2013 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与 12 岁的石阳合奏

2013 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与 12 岁的石阳合奏,我称之为《冬天与春天的对话》。这个孩子看来是自己有兴趣,那时已经拉得很不错了。

现在的家长逼小孩学琴这个功利心太重了,首先就是加分,特长生考试。

我觉得中国有一点一窝蜂,家长特别有攀比心,你的孩子怎么样,你的孩子考几级。

还有那个郎朗效应,就是看他父亲这么逼他苦学,最后成就这么一个钢琴演奏家。但是这绝对是特例。而且从普遍的教育修养来说,这种目标跟普及美育教育、艺术修养没多大关系。

每个人的兴趣和天赋是很不一样的。小孩子学一点音乐或其他艺术有助于培养审美品味,但是不是非要学钢琴,应该听其自然,因材施教。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