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到底应该是《隆中对》还是《草庐对》呢?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5 17:16:16 3次浏览

关于问题到底应该是《隆中对》还是《草庐对》呢?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皎皎者何污】的最佳回答:

南阳卧龙岗,四周低下中间隆起,因其地貌状在最早时候叫隆中,这就是诸葛亮躬耕地叫隆中的来源。至于后来以此传噩或者说被号曰成某地的隆中,则是一种历史的嫁接而已。至于这个所谓的“隆中对”,也是这样的产物而已,严格地说,这也是后人对原作者的一种文化强奸。因为陈寿本人在他所有的记载中从未有“隆中”的说法,更别提什么后人强加的“隆中对”了。

然而当原本只是卧龙岗地形地貌的概念,被人号曰成某地的地名,并最终讹传成了诸葛亮躬耕地的时候,这一切便都变了味。以至于出现了那个业内尽知的事件:某地官方通过某些所谓的老学者几上北京,哭求人教社录用名不副实的“隆中对”,通过这种“死谏”似的努力,最终感动了相关“部门”和“教授”,并大呼终于可以放心地离开了。

故事很精彩,甚至有点狗血,但这一切都是事实。所以世人只记住了隆中对,却不知道这样做不仅人为的改变了历史真相,甚至还直接侵犯了原作者的权益。

所以,世上原本只有“草庐对”没有”隆中对”。而且时至今日,即便是隆中对其实质也只是一篇古文的冠名而已,既与原著无关,更不可能是某地的专属,因为如前文所述:隆中只是南阳卧龙岗曾经的地形地貌概念,追根溯源,隆中对也就是草庐对,或者可以叫卧龙岗对,甚至从争论双方对”南阳”二字的默契,为了放之四海而皆准,还不如就叫“南阳对”最好。

【2】、来自网友【奔流到海不停留】的最佳回答:

为什么《隆中对》应该改回《草庐对》

长久以来,东汉建安十二年诸葛亮与前来“三顾茅庐”的刘备面谈时的话语被后人赋予的名称有两个,一是《草庐对》,一是《隆中对》。

《草庐对》来源于诸葛亮的《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按古人为文,一般都不加标题,有些古文标题往往为后人所加。同在《三国志》中收录的曹操在酸枣所作的对策,鲁肃为孙权所作的对策,毛玠为曹操所作的对策,沮授为袁绍所作的对策,甘宁为孙权所作的对策都没有篇名。《蜀记》所收李兴为诸葛亮故宅所作之文,原先也没有篇名,后来出现的《诸葛亮故宅铭》、《祭诸葛丞相文》、《宅铭》等都是后人所加,故出现几种不同标题也就不足为怪了。陈寿在写《三国志》时收入的这番对话同其他对策一样,本来也是无题目的。

直到清代,毛宗岗评刻《三国演义》,在整顿回目时,于第三十八回编入了草庐对话的内容,并且采用了“定三分隆中决策”的回目。尽管如此,毛评本《三国演义》仍未出现《隆中对》的篇名,并且在四次提及隆中的同时,先后九次提到诸葛亮和三顾茅庐在“南阳”,八次提到“卧龙冈”。《三国演义》之后的清代中后期,《隆中对》的名称从逐渐出现在各类书籍中。

而冠以《草庐对》则出现在张澍《诸葛亮文集》中。这样,在有清一代,就同时出现了一篇文章有《隆中对》、《草庐对》两个篇名的局面。这种情况本来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第一,当时全国没有一个国家认定的权威编辑机构,文人编书采用什么样的内容、名称均为个人的认知和兴趣,于他人无碍,与大局无碍,也与诸葛亮躬耕地之争的认定无碍。但是,张澍编辑《诸葛忠武侯文集》无疑是这几部文集中与诸葛亮关系最为密切的,最为权威的,他把“对策”用《草庐对》的题目收入诸葛亮的专集之中,说明张澍认为《草庐对》的篇名最为确切。我们今天看到的《诸葛亮集》将《草庐对》列为卷首第一篇,就是中华书局编辑部于 1960 年 8 月出版时,根据清人张澍的《诸葛忠武侯文集》并尊依陈寿原著《诸葛亮集》而整理点校的。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教材时,曾以《隆中对》之名将其编入过教材。1980 年编写的中学教材中,此对答的题目虽为《隆中对》,但为了避免误解,编者特意加了注解:“在有的课本上,使用的是《草庐对》”。那时人们普遍都很老实,没有上级的指示一般不会向位于北京的国家权威部门提意见的,而且 1988 年为减轻学生文言文负担,《隆中对》又被从教材中取消,这些事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的重视。可是到了 1989 年,邮电部决定发行《三国演义》特种邮票第二组,包括一枚小型张“隆中对”, 这无意中触动了襄樊和南阳的历史旧怨,于是两地开始激烈争夺该组邮票的首发地,“邮票事件”由此爆发。由于邮票发行的问题使“南阳说”与“襄阳说”剑拔弩张,两地的文物、宣传、邮电部门都卷入了这场论争。可能是出于无奈,邮电部最终取消了“隆中对”小型张,决定《三国演义》系列邮票第二组的发行日期为 1990 年 12 月 10 日,首发仪式南襄两地均可自办。至此,历史上南、襄两地第一次有关“三顾茅庐”和“诸葛亮躬耕地”的公开争辩,以没有结论的平局收场。

对于《草庐对》及《隆中对》名称的争议问题,湖北学者贺亚先先生认为:“给这篇对策加上这样一个题目是不妥当的,正确的题目应是《草庐对》。隆中是一地名,指今湖北襄樊市西南 20 里,汉水南边的隆中山。当年诸葛亮是不是躬耕于此,史书记载并不一致,当今史学界争论更加激烈。一种意见认为在襄阳隆中,一说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岗。而诸葛亮躬耕地之争又关系到两地旅游、产品开发等一系列问题。作为教材应当稳妥慎重,尽量避开有争议的问题,不然就会给老师授课和学生学习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改名为《草庐对》就避免了上述麻烦,不会给任何一方造成不快。而更重要的是更加符合历史的实际……题为《草庐对》符合原著精神、又比较科学、不涉及学术意见分歧,建议审订教材的同志在重订再版时把题目《隆中对》,改正为《草庐对》。(原载《诸葛亮躬耕地新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2 年版)

既然如此,用《隆中对》的篇名就是“零和博弈”,必定会伤害南阳一千万人民的感情。而用《草庐对》的篇名,则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起码目前谁的心也不伤,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双赢”结局。用《草庐对》目前双方都说没错,多好,谁也不得罪。那用《隆中对》有错吗?答案是有可能有错,还让那么多的人骂,多不合算。当然,是否有错还需要历史来检验,并非一个人或人民教育出版社说了就算的。就这么简单的一个命题,放在谁身上都会很明白的?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