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你觉得最孤独的一首诗是什么?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7 06:04:42 2次浏览

关于问题你觉得最孤独的一首诗是什么?一共有 4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坦荡的远山 Gzcy】的最佳回答:

柳宗元的千年孤独

《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这是一首藏头诗,每一句话的第一个字连在一起就是“千万孤独”。

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出生于官宦人家,家中四代为官。33 岁之前,他可谓春风得意, 21 岁中进士, 25 岁担任皇家图书馆的研究员, 32 岁任礼部员外郎, 33 岁他革新失败被贬,他带着家人来到永州。

柳宗元在永州待了整整十年,从 33 岁一直到 43 岁。永州的生活条件很差。他先后失去了母亲,女儿,妻子。人到中年,丧父丧母,丧妻丧女,柳宗元一无所成,一无所有。

江雪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成的。江雪描绘的图画,大雪纷飞,冷风刺骨,一个老翁独自一个人独坐一叶‬扁舟之上,在江面上垂钓。这么冷的天,鸟都飞尽了,人都走散了。这个老翁就是柳宗元他自己。他哪里是在钓鱼,他钓的是寂寞是孤独。

同时被贬的刘禹锡,写下了《陋室铭》,刘禹锡还是比较乐观的。

柳宗元在永州熬了整整 10 年。

这期间他游历永州。写下《永州八记》,其中以《小石潭记》、《捕蛇者说》最为有名。

十年后柳宗元才被召回长安,结果没到一个月,他的好朋友刘禹锡的桃花诗。讽刺朝中权贵。柳宗元受到牵连,也再次被贬广西柳州。刘禹锡贬到广西连州。

他和刘禹锡一路同行,在湖南衡阳分手。临别柳宗元写下一首赠别诗。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 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 垂泪千行便濯缨。

不用道别了。我的泪水已经洒满了长河。柳宗元姓柳,最终也被贬到柳州,可能这也是宿命了。他在柳州做了很多的实事, 自嘲“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4 年之后就匆匆离世了。时年四十七岁。

这就是柳宗元孤独的一生,纵使千万孤独,人生还得继续下去。

【2】、来自网友【骊山桃源隐士】的最佳回答:

我觉得是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为什么说《江雪》是最孤独的一首诗?先看看诗所描写的环境:所有的山上,连一只飞鸟的踪迹都没有,所有道路上,一个人的踪迹也看不到。江面的一叶孤舟上,一位披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垂钓。诗人用“千山”、“万径”,目的是为下面两句中的“孤舟”和“独钓”画面作陪衬,如果没有“千”、“万”两字,那么“孤”、“独”两字就平淡无奇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但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大背景面下,再加上一个“绝”、一个“灭”字,才能突出“孤”和“独”,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变成极端的孤寂、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作者把客观环境写得如此寂寞、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任何一个人身居这种环境中,能不感到孤独吗?

有人会说,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环境如此空灵;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静,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这又怎能说是一种孤独呢?理解这首诗,不能只单独看诗歌本身,要把它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结合作者的处境去理解,否则就会断章取义。

古人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那么,柳宗元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中写下这首诗的?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推行内抑宦官、外制藩镇、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措施。但由于反动势力的联合反对,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实际上过着被管制、软禁的“拘囚”生活。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政治上的不利,并没有让他放弃对人生的追求,他通过赋诗著文,来排遣心中的郁闷,散文集《永州八记》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所以,把这首诗放在柳宗元被贬官的历史背景中去理解,就不难得出《江雪》是最孤独的一首诗的结论。

【3】、来自网友【云中歌白鹤】的最佳回答:

回答里几乎都是中国诗人的诗,请允许我带给你一首德国哲学家尼采的诗。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尼采: 生命就是背弃

只看简单的诗句,你或许心中一震,但仍不明白我为什么说这是最孤独的诗。别急,我们先了解一下尼采其人。

尼采,他是一名德国哲学家,一个年轻的大学教授,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一个注定不被理解的世纪的早产儿。

他这一生就是不断背弃过往的岁月。

1844 年,尼采出生于德国一个具有浓厚宗教氛围的家庭。5 岁时,他做牧师的父亲死去,几个月后年仅两岁的弟弟夭折。死亡的阴影和宗教的影响伴随着他的青少年时代。

尼采的第一次背弃,是背弃家庭。

他放弃在波恩大学进修神学,放弃继承父志,转修了古典语言学,受到老师的认可和赞许,年纪轻轻便在语言学界闻名,24 岁便担任了莱比锡大学教授。

然而好景不长,他的第二次背弃,就是背弃学术。

开始对哲学感兴趣的尼采厌倦了平庸枯燥的学者生活,一部《悲剧的诞生》阐释了他思想的变化,但其发表也使他无路可走。

冷淡、失望、攻击——纷至沓来。

但幸运的是,一向热烈地爱着音乐和诗歌的尼采得到了音乐大师瓦格纳的支持,并成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朋友,二人一同度过了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岁月。

然而,尼采终于还是迎来第三次背弃,这一次他背弃的是生活。

他同瓦格纳绝交,因为他们的思想不再契合;他离开大学,因为他已经厌倦了学者生活。他没有工作、没有家庭、没有朋友,独自一人开始半生的辗转漂泊。

他始终坚定,始终热切,也始终无人理解。直到 1889 年,他在大街上抱住一匹被马车夫痛打的弱马大哭——他疯了,精神的黑夜降临,度过 10 年没有思想的生活后去世。

哲学家: 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经过上述内容,你已经大概了解了尼采的一生。

他固然才华横溢,但始终不被理解。

因为不被理解,所以他保持骄傲;因为骄傲,他又被人厌恶;因为被厌恶,他复不被理解。

在《看哪这人》一书中,他写到:“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

尼采这一生中留下了许多振聋发聩的话,单单一句“上帝已死”,就足以使他成为全民公敌。

他过早的预见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精神危机。但这种危机 19 世纪的人们还没有来得及发现,到了 20 世纪则如洪水泛滥。

这种危机就是资产阶级传统价值观念的分崩离析。近代以来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将基督教信仰撞得摇摇欲坠。尼采则是敏锐地发现这危机的其中一个人。

他太过大胆的宣告上帝死亡,热烈地追寻真实的自我,坚定不移地歌颂强力意志。

他有一个很著名的观点,即超人说。这个学说使他生前受到攻击和非议,甚至到死后,她的妹妹将他伪装成种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为法西斯政权服务。

他的一生都是在孤独中度过,没有朋友也没有爱人。但他同时既痛苦又拒绝走出这孤独,因为他需要,需要清醒和理智。他悲鸣到:

“他不肯降格以求,宁愿走到沙漠里与猛兽一起忍受焦渴,不愿与肮脏的赶骆驼人同坐在水槽边。”

孤独是他的选择,也是他的宿命。

人们对他的发现和理解要到他死后很多年。

独行者: 为未来而活

我们已经了解了尼采的生平和思想,了解了他无可救药的孤独,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首小诗吧。

谁终将声震人间,

必长久深自缄默;

谁终将点燃闪电,

必长久如云漂泊。

这首诗的意思简单易懂。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必然要忍受孤独和痛苦。这与我国传统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有相似之处。

但是最终的成就不过是“终将”,孤独和痛苦却是必然的“长久”。

孤身漂泊的尼采和中国怀才不遇的士大夫不一样。他有才华,有能力,年少便声名遐迩,受人爱戴。但他最终背弃了这所有的一切,只能在命中注定的孤独里发狂。

你或许初看到这两句诗,只把他当作是疯子的聊以自慰。但是,尼采用自己悲剧的一生证明了自己的言语。

“总有一天我会如愿以偿。这将是很远的一天,我不能亲眼看到了。那时候人们会打开我的书,我会有读者。我应该为他们写作。”

这就是尼采,他的过去一片灰暗,他的现在无人相伴,他只能为未来而活。

PS. 文中图片均出自周国平先生《尼采: 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一书。文中的许多观点也参考了该书。周国平先生是国内最早介绍尼采的人之一,对我的影响很深,感兴趣的小伙伴也可以了解一下。

【4】、来自网友【星火诗集】的最佳回答:

早年间自己写的:

惆怅

孤木远山斜阳,

一人独自惆怅。

小路曲折渺茫,

不知通向何方。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你觉得最孤独的一首诗是什么?】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