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历史上辛弃疾的早年经历是怎样的?一共有 3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冯占宇】的最佳回答:
在我们第一印象中,辛弃疾是位词人,他的词慷慨豪放,激荡着爱国主义的热情。其词作文学成就很高,可与东坡学士并驾,被世人合称为”苏辛”。了解的多了,就会知道辛稼轩还是位统领千军万马的大帅,并身怀高超的武功,杀伐不眨眼。后人称之为青兕,即大犀牛。
辛弃疾于公元 1140 年,出生在山东历城,也就是今天的济南。他出生时,山东已被入侵的女真政权占领了十多年。
在敌占区成长起来的辛弃疾,自幼父母双亡,是爷爷辛赞抚育他长大。爷爷从小就对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为他请名师传授艺业。长大成人文武兼备的辛弃疾感知神洲陆沉,民遭涂碳,立志要为恢复河山奋勇杀敌。
辛弃疾二十一岁那年,组织了一支两千人的抗金队伍,后与当时耿京的抗金起义大部队汇合,得到耿京的赏识和信任,担任了的”掌书记“职务,掌管耿京的大印、信符,并处理重要的对内对外文件。
在跟随辛弃疾与耿京会师的队伍中,有一位释家弟子,佛号“义端”,这位出家人的行径既不”义”,也不“端”,他之所以跟金兵对立,是因为金兵抢了他巨额的财产,此僧抗金的动机相当地不纯洁。
义端总惦记把起义军的大权划拉到手里,方便自己袖里吞金,补偿金兵给他造成的损失,但最终看到难以得逞,就从辛弃疾处偷走了耿京的大印(估计这大印是黄金铸造的),奔向金人的兵营邀功去了。
辛弃疾察觉后,骑快马追上贪财和尚义端,将其斩杀,夺回大印,取得了耿京的谅解。
公元 1161 年,金世宗完颜雍继位,成为金国的皇帝,他对反抗的起义军一边重金收买,一边恐吓,使义军处境艰难。辛弃疾受耿京委派,到建康(即南京)见宋高宗,请求部队向南移动,得到高宗赵构的首肯。
在归队的路上,辛弃疾收到消息:队伍中的叛徒张安国暗杀了首领耿京,带部队投降了金人,被任命为济州知府,在伪政府当官发财了!
辛弃疾当时大怒,率五十名部下,策马直扑济州(今山东巨野),于龙潭虎穴万马军中捉住张安国,捆在马背上,飞驰而去,留下张安国的部下和金军将士们一脸懵逼。足见辛稼轩英勇无畏、艺高胆大,他把张安国带回了南宋,朝廷将叛徒正典。
后来,辛弃疾凭自己出色的将略才能,成为两淮前线的统帅。
辛弃疾杀贼驱虏的理想,与南宋朝廷的现实难以调和,最后只能辞官闲居,慨叹: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2】、来自网友【微山秋水】的最佳回答:
在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的东北方向,有个小村庄,叫——四风闸村。
济南有条河,叫赵王河,流经此地。
在这条河上,建有四个闸口,小村因而得名。
公元 1140 年 5 月 28 日,有户辛姓人家新增一名男婴。
他就是辛弃疾,子幼安,号稼轩居士。
此时的济南,早已被金兵所占,属于真正的沦陷区。
辛弃疾父母早亡,相关史料非常少。
辛弃疾主要由祖父辛赞抚育成人。
可能是生活所迫,或者别的什么原因,辛赞在沦陷区任金国的官职。
但老辛身在曹营心在汉,一直做着反金复宋的打算,并把希望寄托在辛弃疾身上。
辛赞对辛弃疾自小就进行刻意的培养和历练,祖孙俩经常登高望远,指画江山。
公元 1153 年,稼轩十四岁,领乡举。
公元 1154 年,稼轩十五岁,有燕山之行。公元 1157 年,稼轩十八岁。又有燕山之行。两次燕山之行都是通过实地考察,模拟实际战斗,谋划破敌良策,避免线上谈兵。
公元 1161 年,21 岁的辛弃疾举起大旗,组织人马,向金国宣战。
公元 1162 年,22 岁的辛弃疾带领 50 骑偷袭金军上万人的大营,生擒叛徒张安国,全身而退,名震天下。
公元 1165 年,宋高宗任命辛弃疾为江阴签判,辛弃疾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这一年他才 25 岁。
仔细研究辛弃疾,会发现,他与一位历史人物冥冥之中有着某种关联。那就是西汉名将——冠军侯霍去病。
名字:霍去病对应辛幼安。长辈取名都希望他们平安健康,无病无灾。
建功年龄:霍去病 17 岁~22 岁;辛弃疾 21~25 岁。两位都是天才的军事少年,历史上绝无仅有。
辛弃疾的词: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封狼居胥是辛弃疾眼中战将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而这个境界的标杆是霍去病创造的。因此,可以推测,霍去病是辛弃疾心目中的仰慕的偶像。
可惜的是,辛弃疾没有遇到汉武帝刘彻那样的明主,因此,也很难达到霍去病这样的军事成就。
辛弃疾的文学成就非常耀眼,众所周知,在此就不多说了,在此欣赏一段他的佳作,作为结束语。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真是位文武全能的奇才。
【3】、来自网友【以史为鉴道得失】的最佳回答:
辛弃疾(1140 年 5 月 28 日-1207 年 10 月 3 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一、年少时: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年(金熙宗天眷三年)的五月十一日(1140 年 5 月 28 日)卯时,祖上为狄道人,自始祖辛维叶时迁居济南历城。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在靖康之变、宋室南渡后“累于族众”,无法南下,遂仕于金国。尽管如此,辛赞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他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出自《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辛弃疾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养成了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辛弃疾少年时,又曾与党怀英一同受学于刘瞻(《宋史》作蔡伯坚),并称“辛党”。
◆公元 1161 年,金军在完颜亮的率领下,再次南下入侵南宋。时年 21 岁的辛弃疾趁机揭竿而起,聚集沦陷区两千青壮男儿,一起参加义军领袖耿京领导的抗金部队。
◆在耿京的重用下,极具文学才华的辛弃疾被任命为掌书记,负责机要工作,掌管义军的印信。还受命联络南宋政权,以期遥相呼应,一举打败金军。
◆就在辛弃疾赶往临安完成联络任务后返回义军部队的途中,没有想到的是,耿京在海州抗金时被叛将张安国杀害。噩耗传来,令血气方刚的辛弃疾大怒,亲率 50 名骑兵连夜赶往 5 万人的金军大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击敌军,活捉张安国后,又立即狂奔千里,把张安国押到临安,交给南宋朝廷处置。
◆这是辛弃疾最豪迈也是最后一次直接上前线作战,以致他中年后无奈归隐铅山时,回忆此次参战的”金戈铁马”,不由得感慨万分,遂写下掷地有声的千古名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
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醉里挑灯看剑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这首追忆自己征战沙场的宋词,酣畅淋漓地描绘了自己披肝沥胆的将军形象,有力表达了自己杀敌报国的理想后来却又壮志难酬的无奈情怀。
二、青年时:栏杆拍遍
◆豪情万丈的青年辛弃疾在战场上表现出的英武侠气,令宋高宗赵构刮目相看,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步入仕途。时年,辛弃疾 25 岁。
◆在此期间,锐气风发的辛弃疾那里感知到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并不想与金对抗的妥协思想,仍凭着自己抗金北伐收复失地的志向,提出了有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有名的主战想法。
◆但宋高宗没有理睬辛弃疾带兵打仗的本领,只欣赏他可以管理地方的实际才干。
◆于是,辛弃疾在人生最美好的阶段,从 25 岁到 42 岁期间,没有机会亲临一线上阵杀敌,而是被频繁调动,先后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之类的地方官职,主要负责地方民政和社会治安等等事务。
◆辛弃疾 28 岁时(公元 1168 年),出任建康通判。期间,他苦闷地登上建康赏心亭,遥望秦淮河,回想当年亲自参加战斗的壮志与豪情,感叹如今没有机会了,只能在地方工作,悲愤地写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在这首词里,辛弃疾百感交集,远望千里楚天,滚滚长江,尽管山河风景如画,可家国之恨,何时才能一统中原?我已把玩吴钩,拍遍九曲栏杆,但无人理我,不提家乡鲈鱼的鲜美,只叹流年似水,壮志成灰,热泪,怕只有多情的歌女为我拭去哟。
◆后来,辛弃疾在湖南任安抚使时,还专门训练了一支作战勇猛有 2500 人的嫡系部队”飞虎军”,以期能得到启用,可以”收拾旧山河”。遗憾的是,辛弃疾始终未能如愿。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历史上辛弃疾的早年经历是怎样的?】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