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淮南王英布起兵之时,有上中下三计可选,为什么英布选择了下策?一共有 1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我是赵帅锅】的最佳回答:
刘邦在称帝后,共封了七个异姓王,他们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燕王臧荼、赵王张敖、长沙王吴芮、淮南王英布和韩王信。
但在其后六年时间里,先是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又被灭三族;接着臧荼被斩首,彭越被剁成肉酱,韩王信被逼得亡命天涯,张敖被废,只剩下淮南王英布和长沙王吴芮。
在这种背景下,不管是谁处在英布的位置上,都会感觉到恐惧。因为,刘邦这就是在不动声色的削藩,而他的下一个目标,很有可能就是自己。
在这种恐惧的支配下,英布自然做出一些保护自己的军事部署。从情理上来说,英布只是想自卫。但从法理上说,这就是要造反。
所以,刘邦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就派使者面见英布,让他亲自到长安城来澄清这件事。如果放在几年前,英布很有可能会亲自到长安城来面见刘邦,但因为有韩信和彭越的前车之鉴,英布又哪里会往刘邦的套里钻呢?
所以,英布一咬牙一跺脚,直接就起兵造反。刘邦一看,英布竟然没有中计,所以只好亲自派军围剿他。
刘邦在出征前,听说楚国的令尹薛公很了解英布,所以召他来询问计策。薛公说,如果我处于英布的位置上,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向东夺取吴国,向西夺取楚国,吞并齐国,占领鲁国,传一纸檄文,叫燕国、赵国固守他的本土,山东地区就不再归汉王所有。如果英布采取上策,关东六国故地,就会脱离汉帝国的统治。
中策是向东攻占吴国,向西攻占楚国,吞并韩国占领魏国,占有敖仓的粮食,封锁成皋的要道。如果英布采取中计,谁胜谁败就很难预料。
下策是向东夺取吴国,向西夺取下蔡,把辎重财宝迁到越国,自身跑到长沙。如果英布采取下策,大汉就可以安枕无虑。
刘邦又问:“英布将会选择哪种计策?”薛公回答说:“选择下策。”
刘邦说:“他为什么放弃上策、中策而选择下策呢?”
薛公说:“英布本是原先骊山的刑徒,自己奋力做到了万乘之主,这都是为了自身的富贵,而不顾及当今百姓,不为子孙后代考虑,所以说他选用下策。”
薛公所说的上策,归纳为一句话,那就是先占据项羽从前的地盘,再出兵占据齐国,同时联合燕国和赵国一同造刘邦的反
。从军事上看,英布似乎有这种能力,因为,他一出手,就把吴国和楚国的军事主力击败。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英布已席卷了项羽从前的地盘,接下来他只要能占据齐国,再取得赵国和燕国的响应共同造反,天下就又恢复到了战国的格局。但问题是,当时的齐国有曹参坐镇,英布想短时间取胜,实在太困难。更重要的是,让赵国和燕国共同造反,英布实在没有信心。
薛公所说的中策,归纳为一句话,就是英布抱着必死之心与刘邦决战,直接率军一鼓作气打到函谷关门口。
这种打法,其实与项羽当年破釜沉舟攻打章邯一样。到时,只要六国故地不满刘邦的力量,纷纷响应他,他就有机会把大汉帝国给打乱。
但问题是,这种打法是典型的孤军深入,它能否取胜的关键,主要在于有多少人会响应。如果到时英布冲过去,后面却没有足够的力量响应他,他就会进退失据,也就相当于他把自己亲自送到了刘邦口中,典型的自寻死路。
英布不敢选择上策和中策,绝不是因为他唯利是图和目光短浅,真实原因,是他缺乏与刘邦放手相争的勇气和实力。
因为,英布起来反抗的时机实在太晚,当时刘邦的削藩已经进行到尾声,天下已近乎都归于刘氏所有。在这种背景下,天下到底还有多少人还敢挑战刘邦,英布实在一点信心也没有。
而且,从当时的条件去看,英布与刘邦绝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手,英布选择造反,绝不是想取代刘邦当皇帝,事实上他也没有这种雄心壮志,只不过是因为他听说刘邦现在的身体一天比一差,已经活不了多久。
所以,英布觉得,他只需要和刘邦相抗衡一段时间,熬到刘邦去死,汉帝国中央政府自然会选择和谈。到时,英布就有机会拥有割据东南的可能,在这种背景下,英布自然选择下策,也就是先夺取东南,然后和汉帝国对峙,静观其变。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淮南王英布起兵之时,有上中下三计可选,为什么英布选择了下策?】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