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怎么理解虽然“人不可貌相”,但“相由心生”?一共有 4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梁学伟】的最佳回答:
相由心生是常识,是生命体变化常识之妙用,是老子讲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生命体的自然现象,不是魏晋玄学。
举一个例子,一个人內心喜悦,“喜则气缓”,就会眉开眼笑,喜气洋洋,抿嘴而笑,开怀大笑,手舞足蹈,放声高歌,神采奕奕;一个人內心愁苦,忧思,“思则气结”,就会愁眉不展,满面愁容,晦暗无华,唉声叹气;一个人受痛,“惊则气乱”,会龇牙咧嘴;“恐则气下”,一个人恐怖到极致,就会大小便失禁,屁滚尿流;一个人受风寒,“寒则气收”,气血难行不能荣于面,会瑟瑟发抖,面色惨白无血色。“怒则气上”,血郁上就会面红耳赤,横眉立目,头发向上竖立,甚至可冲冠;一个人羞愧,脸就会一会儿红,一会儿白。
一个人长时间的无忧无虑,气血调畅,意气风发,自然是满面红光,印堂发亮。一个人愁苦时间长了,紧锁的眉头会影响气血在此部位的运行,此部位受到相应的阻滞,印堂就会发暗,也会在两眉之间留下皱纹,而皱纹的大小,多少,深浅,又可以反映愁苦的程度。
这些表情,表现,表象,都是一个人脏腑经络气血运行造成的,而脏腑经络又由心所主,《黄帝内经》讲“心为君主之官”,“心主神明”,就是古人所谓的相由心生了,也是中国古代相法的依据。
一个人内心的状况,气血运行情况,我们无法直接知道,但是会有相应的表情来反映一个人的内心状况及气血运行情况,这个表情就是真象,这样的象才是易象,“象者像也”,是能够表情达意的象,生命体的自然现象,“道法自然”,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医易是同源的了。古代圣人探微索赜,靠的就是这样的象。一元生命体只有表露这样的自然真情之象,才能够启发文明。生生谓之易,易象首先是生动之象,由生命体机能表现出来的象,神妙之象,气血运行之象,气数之象。
【2】、来自网友【晴风微语】的最佳回答:
人不可貌相,就是不要以貌取人。从一个人的长相外表,穿着打扮,你不一定能看出他的真正能力和实力。
太看重外貌,会让你对他的认识流于肤浅。有一句话说“真人不露相”,可以对人不可貌相这句流传以久的老话做一个辅证。
记得有一本书《英雄无语》(记得是这个书名?),书是以第一人称“我”来展开叙述。
“我”爷爷,我党高级别特工,为了送出至关重要的情报,自己用砖头敲掉了自己的门牙,穿着乞丐的破衣烂衫,蓬头垢面,混在乞丐堆儿里逃过了层层关卡的检查,出了城,把情报及时送到了组织,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而“我”爷爷正是利用敌人惯于以貌取人的做派,乔妆改扮,出其不意,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见,人真的不可貌相,单从外表很难准确判断一个人。
而面由心生,则是一个人,在 ta 长大以后,除去 ta 的天然相貌,自己的内心,性格,情绪等等因素对他相貌的影响。天长日久,这些内在的因素会对一个人的长相进行再塑造。它会改变一个人的相貌,也可以说更明显的是让一个人看起来是祥和的,或者是慈爱的,愁苦的,凶恶的……它更多指一个人相貌里透出的内心特征,也可以说是精神长相。
相由心生,一个人内心是什么样,就会反映在他的容貌上。
人不可貌相和相由心生并不矛盾。
一个是告诉我们不要看人只看表面。
一个是说内心情绪对人的相貌有很大的影响。
【3】、来自网友【卿菁】的最佳回答:
谢谢邀请。“人不可貌相”这句话是告诉人们不要以貌取人。
一个人的外貌长的好很容易给人好感。总认为他是不错的人,愿意与之交往。而对于一个外貌不好的人,人们会产生抵触情绪,不太愿意与之交谈。
这种现象体现出的是人的普遍心理,“以貌取人”。
这样的心理容易造成误判,错误的认为某人可以交往或不可以交往。
其实,通过真正的接触会发现,那个长的很好的人,不一定是优秀的,或者人品不一定如想像中那么好。
而那个其貌不扬的人反到是非常优秀和人品高尚之人。
在生活中有很多实例可以说明这一点。
那么,又矛盾了,就是都说“相随心生”。这怎么解释呢?
相随心生并不是说整天想着我会漂亮起来的就会变漂亮,而是指一个善良之人,久而久之他的容貌会变得和蔼可亲,而一个心地阴暗之人五官长的再好,但他的眼神里总会透露出阴暗来,整张脸会变得不讨人喜欢。
人都说,长的年轻的人心地一般都是比较单纯,善良的,就源于这个道理。
我们即不能以貌取人,又要保持心地纯良,为人不存歹念,一生才不会错过真正的朋友和获取更年轻的外表和心态,人生会更美好。
【4】、来自网友【熠熠升辉】的最佳回答:
人不可貌相,主要是指人的穿戴,相由心生,那可真是指人的相貌了,其实两者根本不矛盾,从人的五官相貌真的能看出这人的品质德行等,这与他的穿衣打扮是没有关系的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怎么理解虽然“人不可貌相”,但“相由心生”?】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