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为什么有的人只讨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而忽略他的《道德情操论》?一共有 4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无双喜鹊 MU】的最佳回答:
人人皆知的事。我回答了,您千万不要怪我水平太低。
一个人没吃没喝没衣没房的时候,是不会讲道德情操的。
所以,人生一世就是为了挣吃挣喝挣衣挣房。国家同样,也是以利为先。
不论《国富论》是不行的。当然,还就是有人不论《国富论》,论什么?
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论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论《伊斯兰经济学》。
其实,以这些人为代表的很多人认为,《国富论》就是渣渣,胡言乱语而已。
个人倒不认为《国富论》全是胡言乱语,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伊斯兰经济学相比,至少有 20%可信度吧!
【2】、来自网友【陈思进】的最佳回答:
谢邀!
这个问题也太大了,恰好在得到上刚读到万维钢的《那时候和这时候的亚当·斯密》一文,里面对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研究员 Russ Roberts 的《How Adam Smith Can Change Your Life: An Unexpected Guide to Human Nature and Happiness ( 亚当·斯密如何改变你的人生:一个对人类本性和幸福的非常指南)》进行了解读,昨天借用了上半部分回应了《请问亚当斯密写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是相互矛盾还是和谐统一?(
https://wukong.toutiao.com/answer/7066768803971858696/
)》,就再借用其中下半部分来继续说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
亚当·斯密这套理论,并非是像传统上的道学家那样“劝善”,或者占领一个什么道德制高点对人说教。斯密首先承认人是自利的,然后从个人利益出发,去推导这么一套道德选择,帮我们找到一个处世之道。
上次说到,我们的目标是既要“被爱”,又要做一个“值得爱”的人,用他那时候的英语,也就是 lovely。
要让自己值得爱,一个最基本的功夫是你做事得符合一般的社交规范 —— 用亚当·斯密的话说是 propriety,用现代英语说是 appropriate,翻译成中文就是“得体”。
1、得体
这个“得体”,值得好好说说,这其实就是一个绅士跟身边熟人融洽相处的方法。尤其在今天,很多宅男一天到晚待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不爱社交,一旦非跟人接触不可,种种言行又不得体,既得罪人,又把自己搞得很被动。
什么叫得体呢?就是你做事最好能符合别人的社交预期。比如身边发生一个什么事情,一般人反应是大笑,你最好也是大笑;一般人如果是微笑,你最好也是微笑。如果身边人都在微笑而你却在大笑,这就叫不得体。当时社会没有那么多元化,人也没有那么宽容,人们希望大家反应一致。其实现代人也有这样的心理需求,只不过有时候我们心知别人不得体,但是懒得理他罢了。
所以绅士社交的基本要求是大家同步,同步了才能和谐。 亚当·斯密说,我们对不同的东西,有不同的同步要求。比如说艺术欣赏方面的同步要求就没那么强 —— 我喜欢赵本山你喜欢周立波,没问题,咱俩不至于因为个文化急眼。我们对同步要求比较高的,是感情方面:发生在我身上的悲剧,我希望你同情我;发生在我身上的好事儿,我希望你也跟我一起高兴。
但人的特点是跟别人一起高兴很容易,一起悲伤就比较困难。朋友参加比赛赢球了,我们就好像自己赢了球一样高兴。但朋友如果失业了或者考试没过,我们肯定不像他一样难受,否则一听说坏消息就特别难受日子没法过了。
据此,亚当·斯密提出,合理的社交方式,是跟人分享发生在自己身上大的坏事,和小的好事。你失业了自己很难受,跟朋友分享,朋友肯定不会像你一样难受,那么你为了跟他的感情同步,就会表现的得体一些,把自己的难受也降低一点 —— 这对我们改进情绪就很有好处。自己有个什么小喜事分享一下,让别人也高兴一下,很得体。
但是如果是得到一大笔奖金之类的大喜事,最好就别发朋友圈显摆了,因为这可能会引起别人嫉妒。另一方面,小的坏事儿,比如修车花了几百块钱之类,也不适合发朋友圈,因为你这点事儿别人根本不在乎!
做事得体,是我们值得爱和被人爱的第一步。
2、美德
更高的要求是“美德”。 亚当·斯密说,美德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谨慎(prudent)。这意味着我们应该诚恳、老实、少说多做,千万不能高调张扬夸夸其谈,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不过亚当·斯密说的这是熟人社会。在现代社会要跟很多陌生人打交道,你不搞点自我推销也不行,所以 Roberts 说偶尔自夸几句也未尝不可 —— 但是你不能言过其实,而且也不要抓住一切机会吹自己,那样只会引起别人反感,偶尔说几句,甚至有时候明明有机会自夸也不说,是最好的;
第二是正义(justice)。这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严格要求,非常简单,就是你不能伤害别人;
第三是仁慈(beneficence)。仁慈要求我们主动做些好事去帮助别人。跟正义相比,仁慈不是非黑即白的,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没有严格的理论,其实是一种艺术。比如我们是否应该给穷人捐款?捐,当然是好事儿。不捐,也有道理 —— 首先你已经交过税了,穷人的福利就是来自税收;其次直接给人钱未必是解决他的问题的最好办法。
在这三个美德之外,如果你对自己还有更高的要求,那你可以追求改变世界。
这就涉及到一个智慧。
3、改变世界
并不是非得变成乔布斯才能改变世界。说到这里我实在是太佩服亚当·斯密了,他两百年以前,就提出了一个特别有现代味道的概念:emergence —— 中文叫“ 涌现 ”现象。
如果你对这个概念不熟悉,没必要自责,这可是非线性科学的范畴,说的是复杂系统的自组织。我来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比如说 Google 这个词,我们都知道是个搜索引擎的名字 —— 是个名词,对吧?但是现在有一种约定俗成的用法,就是把 Google 当动词用 —— 比如说“知之为知之,不知 Google 之”。那么请问,是谁第一个把 Google 当动词用的?是哪个英语国家的委员会宣布这种用法在语法上是合法的?
答案是没有人有这个权力单方面改变一个词的用法。是你也用我也用,大家一起,慢慢地就把这个新用法给习惯化了 —— 这就叫“涌现”。是我们一起改变了世界!
再比如说,一两百年前男人出门都会戴个帽子,尤其正式场合必须戴帽子,可是现在几乎没人戴帽子了 —— 这个社会习俗的改变,是谁决定的?这也是一个涌现现象。
这就引出了一场天大的争论。
亚当·斯密,和后来的哈耶克,认为,真正的社会进步,必须是这种民间自组织出来的,涌现的结果。
但后世有很多学者,以及政治强人,就认为改变世界不能光靠涌现,也需要“看得见的手”去强力干预。这场争论实在太大,并非本文所能说清楚,今天暂且放下不提。
再把话说回来,亚当·斯密认为我们应该怎样改变世界呢?你不用干什么大事,只要从一言一行做起,见到别人做好事就给他鼓掌,见到坏事敢于站出来说话,这样无数个你一起,通过涌现的办法,就能改变世界。
亚当·斯密特别反感的,叫做“系统人” —— 用他自己发明的说法,就是 man of system。这个“系统人”,跟我们今天说的“体制内的人”有点关系,但斯密主要说的是那种把社会视为一个系统,自己有个宏大计划,想要对这个系统进行单方面改造的人。斯密认为这种人犯了两个错误。
第一个错误是他会被自己的大主意所迷惑,凡是不符合他的理论模型的信息他一律忽略!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模型可能是错的,而且任何政策都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
第二个错误是他把所有人都视为执行自己计划的棋子。他以为自己只要是为了一个美好的目标,就可以随便摆弄别人。但人都是有自由意志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和梦想,你让别人老老实实当棋子按你的计划走,这本质上就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要说的这个改变世界的智慧,不是什么“做大事”的智慧,而恰恰是“不做大事”的智慧。
我们仔细想想,其实“涌现”这个理念,跟“自由市场”、“看不见的手”是一致的 —— 市场上商品的价格就是所有人共同决定,根本不需要什么强人来指挥或者计划。
所以我们甚至可以说,“涌现”、《道德情操论》、“看不见的手”、“理性人”,这些概念一脉相承,其实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理念!
我的评论:
说到涌现,我马上就能想到一个好例子。有个 2009 年拍摄的国产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说有个女青年被拐卖到山区,她“多次自杀未遂后,被公婆的善良感动,决心以善报善,支撑起这个风雨飘摇的家”,最后还当上了代课老师。这个片的本意是赞美这种行为,当年在电影频道也没有引起什么反响。
可是到了 2015 年,微博上突然掀起一番巨浪,无数的人痛批这个电影!你们拐卖妇女还“善良”了?逆来顺受还值得赞美了?这是赤裸裸的野蛮行为明白吗?!
这就是中国的进步。每一个参与批评那部电影的人,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中国,他们共同完成了一次涌现。从此之后,恐怕再也没人敢要求被拐卖妇女“以善报善”了,整个社会都会用更严厉的反应去对待拐卖。
亚当·斯密,肯定会赞赏这些网民。
本文最开始我说要讲一番大道理,其实亚当·斯密说的都是做人做事的小道理。
我们在中国受到的教育,总是指望强人来救中国,要么就干脆希望自己去当个强人 —— 可是强人又太容易犯大错,所以我们只好要求强人都是圣贤。
亚当·斯密说你没必要当什么圣贤。圣贤是靠不住的!他提出了一套对自己、对别人都有“ 好处 ”——完全是利益推理出来的 —— 道德选择。
由此得到,你只要从自身利益出发,做好自己的小事儿,潜移默化之功,就能让社会真正地进步……点到为止吧。
最后,再顺便打个小广告,“陈思进财经漫画”系列第二部《漫画生活中的金融》新鲜出炉、我的财经图书“收官之作”《投资的方法》也即将上架,谢谢关注!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更好的意见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3】、来自网友【智本社】的最佳回答:
这个问题问亚当斯密,他自己可能也会很郁闷。实际上亚当·斯密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只能算是半路出家,哲学与伦理学才是他成名的专业。《道德情操论》对于亚当·斯密而言极其重要,它帮助亚当·斯密进入英国一流学者的行列,在英国乃至欧洲大陆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英国经济史专家埃里克·罗尔说过:“我们不能忘记《国富论》的作者就是《道德情操论》的作者。如果我们不了解后者的一些哲学知识,就不可能理解前者的经济思想。”
2008 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很多人开始推崇《道德情操论》。大致的论调就是,经济危机的爆发源自人性的贪婪与自私,亚当·斯密“自利”、“自由放任”的观点将经济引入歧途,而《道德情操论》所倡导的同情心、正义、仁慈才是我们社会需要的品质。
在一些名人的推荐下,《道德情操论》在中国一度成为网红书,但认真读过这本书的人很少,所以产生的误解非常多。
第一个误解,认为《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对《国富论》“自利”思想的补充。其实,《道德情操论》出版比《国富论》早了 17 年,它是一部纯伦理学的著作,跟经济思想没有任何关系。在创作这部作品时,亚当·斯密并没有接触过太多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理论。
也有人认为,这部作品后面修改了五次,吸收了《国富论》里面自利的思想,这也是一种误解。自利思想并不是经济学里提出来的,自利本身是伦理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分支和学派。虽然亚当·斯密并不属于这个学派,但对这方面的研究极为深入。
第二个误解,认为《道德情操论》是一部道德教化的书,教人怎么做人,怎么做才是一个有道德、有同情心的人。
在中国,一提到道德就会认为是教化,一提到同情心就会联想到怜悯。有这种误解其实是正常的,因为我们是一个受到严重道德教化的民族,以至于现在不少人一说到道德教化就有些心理抗拒,或许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对《道德情操论》没有太多阅读兴趣。实际上《道德情操论》是以同情心为核心的道德思辨,并不是道德教化,它是一部严谨的学术文章。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书中所说的同情,并不是指怜悯,而是一个动词,具有“同感”、“感同身受”的意思,可以同情他人的悲伤、愤怒、恐惧,也可以同情他人的快乐和喜悦,以及其他人类所有的情感。
亚当·斯密的学术思想主要来自格拉斯哥大学的老师弗兰西斯·哈奇森。而哈奇森的思想源自斯多葛学派的基督美学及伦理学,这个学派认为,伦理学是研究义务和道德规律的科学。
我们身边很少人学习过伦理学,很容易将伦理学等同于道德或道德教化,实际上伦理学是研究道德规律的科学。比如我们看一部电影会哭得稀里哗啦,听一首情歌会伤感,亲眼看到别人被伤害时浑身感觉不舒服,这种情感来自哪里呢?这就是伦理学研究的一部分内容,也是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想要告诉我们的。
从哈奇森的思想我们可以看出,哈奇森主张人性中的仁爱作为其伦理学的立论基础,以此来“实现大多数人的幸福”,亚当·斯密继承了哈奇森这一“道德感”学说。
除了哈奇森,还有另外一个人对亚当·斯密的学术影响也很大,那就是他的好朋友大卫·休谟。
休谟一生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但大多数作品都是在他去世之后才得以发表,后来著名哲学家康德发现了休谟的作品,才使得休谟的思想得以广为流传。
休谟对亚当·斯密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伦理学方面,休谟也受到哈奇森老师的影响,继承了情感主义思想,主张“同情”学说。
亚当·斯密吸收了哈奇森的道德感以及休谟的同情学说,创立了以“同情心”为基础的伦理学体系,这就是《道德情操论》的主要内容。
亚当·斯密认为,同情心是人与生俱来的。他的原话是这样的:“无论在我们看来某人如何自私,他总是会对别人的命运感兴趣,会去关心别人的幸福,尽管他除了因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同情心,即当我们看到、感同身受到他人的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在亚当·斯密看来,同情心不仅是人性中固有的,它还是人类一切道德情操的根源。
亚当·斯密从同情心出发,衍生出三种美德:仁慈、正义和谨慎;仁慈和正义是关注他人,而谨慎是关注自己。亚当·斯密在书中这样表述,“出于对他人幸福的关心,我们形成正义和仁慈的美德;出于对自身幸福的关心,我们怀有谨慎的美德。谨慎让我们自我克制,从而使我们免遭伤害和痛苦,而正义和仁慈让我们为他人谋得幸福。一个尊重自己内心深处永恒的良知和情感的人将会一辈子坚定不移地执行这三种美德。”
在学术上,这本书被认为开创了现代社会伦理学,这是
非常高
的评价。
伦理学庞大而繁杂,早期伦理学与哲学不分家,上古时期就有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三位古希腊大神,中世纪以奥古斯丁、阿奎那为代表的基督教伦理学兴起,文艺复兴更是群星璀璨,蒙田、加尔文、马基雅维利、洛克、休谟、笛卡尔、康德、伏尔泰、黑格尔、边沁、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等都有一席之地,《道德情操论》何以能在百花争艳中为亚当·斯密确立伦理学历史地位?
要客观理解这本书的历史地位,还需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亚当·斯密所处的历史年代,正处于欧洲思想启蒙时期,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理论彻底改变了欧洲人的世界观,原有的教会权威被打破,人的思想开始挣脱神学的束缚。亚当·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求学期间,就对牛顿的自然哲学非常感兴趣。但是,亚当·斯密秉承的基督教美学思想,注定他不可能像休谟一样变成无神论者。
从《道德情操论》中关于上帝的描述来看,亚当·斯密应该是自然神学论者。他承认上帝的存在,但同时以理性和经验来构筑上帝的教义。简而言之,他认为上帝是就像“钟表匠”设计了世间万物运行的规则。
在《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这样写道:“管理宇宙这个庞大的机体,关怀一切有灵性、有知觉的生物,这些都不是人的职责,而是上帝的职责。人对他自己的幸福,对他的家庭、朋友和国家的幸福的关心,被指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而这是一个更适合人的有限的智力与能力的职责范围,所以我们不能以思考高尚的事情为借口而忽略我们职责范围内的小事情。”
这种论述,在当时而言是具有启蒙意义的。在此之前,中世纪以来的基督教哲学都将人性看作是恶的,这源于人类的原罪。人类的一切行为及宿命,都由上帝安排。但是亚当·斯密跳出了这一传统观念,他认为宇宙大事归上帝管,追求幸福则是人类自己的责任。
这样一来,理论上的冲突就通过上帝的思想平衡了。亚当·斯密认为上帝不会因为人们思维中的各种品德的优劣,单纯地惩恶扬善。在他看来,勤劳地追逐个人利益,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市场机制,也是上帝设计的规则。
在上帝看来,他的规则是合理的;对我们而言,人类遵循的规则也是合理的。这两者都是为了伟大的目标——人间的安定和人性的和谐。
通过这个结论,亚当·斯密将道德从传统宗教中脱离出来,拒绝教会充当上帝在人间的中介,道德不服从于教会教义,而与上帝的规则一道,共同服务于人类的幸福。这就是《道德情操论》的启蒙价值。
至于为什么人们会忽略这本著作,可能是书籍读起来晦涩难懂,加上对这个专业感兴趣的人不多造成的。
【4】、来自网友【一往无前的张新民】的最佳回答:
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就是魔鬼与天使,亚当.斯密就是这个意思,经济发展,财富获得的过程是卑鄙龌龊的,应该有道德情操来控制人性的贪婪比较好。西方的信仰里最经典的就是杀完人了来教堂忏悔,然后又可以继续去杀人了。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为什么有的人只讨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而忽略他的《道德情操论》?】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