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喜欢《红楼梦》的朋友是什么机缘开始读的,读了几遍?一共有 4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极客无人之境】的最佳回答:
给我们 50 后的评价是残废的一代人。马未都说他是小学四年级的文化。我比马未都大了 18 天,我也是小学四年级的文化。我开始读书的年龄已经是 32 岁了。
怎么喜欢红楼梦的?毛泽东喜欢红楼梦,让高干都要读一读,来认识什么是封建社会。中国有部红楼梦,应该是中国人的骄傲。
在上世纪 70 年代,红楼梦在新华书店公开发售,排队买红楼梦的人有几 百人,我排了两个多小时的队才买到了红楼梦。
因为喜欢宝黛爱情,喜欢红楼梦的诗词,也因为看不懂红楼梦,才读了几十年红楼梦。
如果没有北大物理教授钟云霄教授的解秘,我恐怕读到死也读不懂红楼梦。钟教授是上世纪 30 年生人,我不知道她还在不在了。
再一次向钟教授致敬!
【2】、来自网友【凌烟阁中一书生 1976】的最佳回答:
我是凌烟阁中一书生,我非常喜欢读《红楼梦》,到现在为至我读了至少五遍小说,八七年版王扶林先生导演的《红楼梦》这几年几乎每年追一次剧,不夸张。
说来惭愧,我对《红楼梦》仰慕已久,但由于高考压力一直没有全篇通读,1996 年上大一时每逢周末,同宿舍的人都去网吧打通宵电子游戏,我不喜欢打游戏,于是我就呆在宿舍里从头开始啃《红楼梦》,这就是我最开始读《红楼梦》的机缘。
从此以后,一发不可收拾,读了很多遍《红楼梦》。
第一次读《红楼梦》好像没有什么印象,因为人物太多,关系太繁杂了,我记都记不过来,便以看热闹的心态完成了阅读任务。
第二次读《红楼梦》稍微用心了,自己还画了书中主要人物关系图,这次我读出了爱情,特别是宝黛之间的爱情故事。
第三次读《红楼梦》是与八七版电视剧《红楼梦》穿插着边读书边看电视剧,这中间我基本梳理清楚了人物关系、性格特征、品格爱好等,也对书中人物有了自己的评价。我觉得电视剧《红楼梦》后期贾母对林黛玉太过无情,不符合人之本性,其他电视剧情节还基本贴合原著。这次我读岀了大观园中众人生活的不易,待人接物,人情世故,正如文中所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第四次读《红楼梦》就是 2019 年,我在书摊上高价买了一套 1972 年岀版的竖版《红楼梦》,一口气四册读完了,这次我读岀了书中包涵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诗、词、书、画、对联、灯迷、美食、饮酒、婚、丧、嫁、娶、佛、释、道、儒、男盗女娼、买官鬻爵等等内容无所不包,我是真的沉迷其中。
第五次读《红楼梦》,我不但读《红楼梦》本书,还收集阅读各种各样的背景解读,什么刘心武、蒋勋等各种派别看了一大堆,什么索隐派、考证派……但是我觉得还是回到原著吧,认真汲取原汁原味的《红楼梦》的营养价值,说不定人家曹公写此书的时候没有想的这么复杂!
这就是我读《红楼梦》的经历,一家之言。
【3】、来自网友【爱光 a】的最佳回答:
我首次读红楼梦一书,是 60 年代、刚刚护校毕业,上三班时,下夜班便读这书。
于是从曹雪芹的笔下知道了;书中跛足道人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于是便爱不释手,抽空就读,可以说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並终身难忘。
尤其是我父亲亲手给我写了一张:荣国府、宁国府的全部家族分枝、阐明了人物关系,对我读这巨著起了很重要的鼓励和帮助,可惜经历几次搬家找不到了。
红楼梦共四册、读起来让人欲罢不能,记得非常清楚、看到香菱小时候正月十五看花灯之际 i 在父亲甄士隐眼下被拐时,我哭的稀里糊涂的,看到黛玉葬花、晴雯撕扇、宝玉大婚黛玉之死时更是不能自己。
这部经典之作让我终生难忘,也让我患上了颈椎病,一度脖子根本转不弯。
“好了歌”让我倒背如流,至今仍深深喜爱这歌,並更加领悟其中如此深不可测的真谛和教诲、书一读再读,越读越有收获和洞开。
巨著与日月同辉,永不过时。
尤其是跛足道人念叨的。
可知世上万般,
好便是了,
了便是好,
若不好,便不了,
若是好,须是了。
几十年后才大彻大悟!
说上几天几夜也意犹未尽…。
【4】、来自网友【七零蓬蒿人】的最佳回答:
最早知道红楼梦的故事,应该是小时候看的那部越剧电影,与传统的黑白战斗片不同,电影竟然是彩色的,不过唱腔咿咿呀呀,台词听得观众们一头雾水不明所以,吴侬软语到了华北平原自然水土不服,但这并不影响大家伙儿的热情,毕竟,看电影在当年是村里人最期盼的,也是最高雅的精神食粮和文化享受。
荧幕中的贾宝玉与林黛玉,感觉上都已经有不小的年纪。后来我了解到他们的饰演者,是成名已久的越剧名家徐玉兰、王文娟。剧情大概记住了那个叫宝玉的,最后受骗和自己不爱的女子成亲,而他爱的表妹林黛玉在其新婚之夜悲愤而亡,另外,我还牢牢记住了那句唱词“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初读红楼应是在三十年前,高中毕业前后,青春懵懂,情窦初开,读红楼仿佛和传看琼瑶三毛的小说、听齐秦王杰张雨生的歌、学吉他跳霹雳舞一样,是那个时代流行的时尚元素。而年轻人读红楼大概都是奔着“宝黛爱情”去的,但是当我专门托这个找那个搞到一本破烂不堪的《红楼梦》后,又赶紧埋头攻读时,拖沓的情节,冗长的叙述,加上不太好理解的半文言和生僻字,一时竟感觉形同嚼蜡。我根本没有读出宝黛之间的缠绵悱恻,尤其是读到宝玉和秦可卿梦中初试云雨情,又在现实中和袭人偷试,我不禁心中暗骂,这贾宝玉简直不是个东西,林黛玉真是瞎了眼,会看上他!
初读红楼不足全书四分之一,就此无疾而终。
后来我注意到网络上有个调查说,如今人们读不下去的十本经典著作之首便是《红楼梦》。说实话,对于那些不谙世事没有定力的年轻人,尤其是男孩子,《红楼梦》绝不象其它三部名著让人血脉贲张,跃跃欲试,有瞬间的代入感和吸引力;更不如琼瑶的一系列言情小说更有吸引力。岂不知琼瑶阿姨的什么“情深深雨蒙蒙”“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等等言情文学的鼻祖正是曹雪芹的《红楼梦》,琼瑶不过是借鉴而已。如今想来,《红楼梦》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之作,仅看文字,有阳春白雪的华丽,也有下里巴人的粗俗,绝对是可以雅俗共赏的,只怪那时自己还没有修炼,更无功力可言。
再读红楼,时光已经过去二十几年。那年我从部队转业,中间有半年的赋闲期。人过中年,天高云淡,秋风不燥,静观流年。这次我不但通读了红楼,而且连着读了两遍,可以说是入了迷,竟有些不能自拔;随后我又到网上专门去查那些有关红楼的资料。不看不要紧,一看真是下了一跳。这“红学”文化,不但是文学的研究门类,简直已经形成独立的产业,靠此养家糊口、赚钱发财的不在少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样评价红楼的研究成果已显不足,“千家万家”,“千花万花”也不为过。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喜欢《红楼梦》的朋友是什么机缘开始读的,读了几遍?】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