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唐朝有魏征,宋朝有包拯,明朝有海瑞,为何清朝缺少铁骨谏臣?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1 00:50:46 2次浏览

关于问题唐朝有魏征,宋朝有包拯,明朝有海瑞,为何清朝缺少铁骨谏臣?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痴语呢喃 1988】的最佳回答:

我们逐个分析问题中的三个例子:

  • 首先看唐朝,唐朝强大不仅仅在于强大的军事,更包括开放的文化政策和对不同思想的包容性。唐朝人们骨子里有一股文化的自信,周边邻国,不服就打,越是这样别的国家越是畏惧,越是崇拜;

    基于此才能吸引无数小国来唐学习,向唐朝贡。

  • 唐朝的包容到了什么程度呢?

    李白能够“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胡人安禄山能当上三镇节度使;还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

    对于这些来说,魏征碰上从谏如流的唐太宗,似乎一切都变得很合理。

  • 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制定一系列政策说要和

    士大夫共治天下

    ,政治架构也是由皇帝、宰执、台谏三者构成,三者权利互相限制,又互相倚赖,政治结构相对稳定;况且宋朝是历朝对文人最宽松的朝代,

    只要不犯“十大恶”,基本上保个性命不成问题

    。宋朝出一个敢于进谏的

    包拯

    好像一点都不过分,甚至感觉还有点少。

  • 海瑞只是的明朝

    “死谏文化”

    的一个缩影,明朝由太多像海瑞这样的谏官了。明朝独特的“进谏文化”:只要谏不死,就往死里谏。谏官其实官位很小但是权利很大,他们为了青史留名,有时甚至不分对错进谏,一以此来耍存在感。

    明朝灭亡也和这些谏官的无理取闹免不了关系。

为什么清朝没有那种铮骨谏臣呢?

这个问题不是和问元朝没有谏臣一样嘛!一个民族统治另外一个民族,不杀你都不错了,你还指望出有名的谏臣。你见过汉人执政时候出现过什么有名少数民族谏臣吗?

清朝也是中国最后一个朝代,君主专制达到巅峰,想让你死真的是一句话的事,不像其他朝代有那么多步骤的

【2】、来自网友【媚眼儿看史】的最佳回答:

媚眼儿看史,触摸历史真实。欢迎关注,感谢支持。我来回答为何清朝缺少铁骨谏臣。就题目而言,这个观点只能说是大众品评历史的感觉,因为大众所接触到的历史要么是影视剧的翻拍,要么是茶余饭后的品评,要么是聊天式的口口相传,就是在耳濡目染中逐成并固化的观点。试分析一下,让我们看一下生活中的历史知识来源,除了研究历史的人去看《资治通鉴》《史记》外,大部分人都是听别人说,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听到的多就相信的多,就形成了知道的历史人物印象更深,不知道的人物很难再进入视线形成共识。想一想唐朝的魏征,宋朝的包拯,明朝的海瑞那一个不是历史剧的焦点,他们有的不是主角,但也是必不可少的配角。通俗的讲就是他们很高的出镜率固化了大众的认识,奠定了他们的地位,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清朝的演绎重点是放在了宫庭剧的勾心斗角上了,就是反映纳谏的臣子,也多是迎合主子显然忠良的无稽之谈,很多热度高的清朝历史剧也是“纯属虚构”。那么正式回答一下问题,清朝是真没有铁骨谏臣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为清查还是有铁骨谏臣的。 《清史稿·季开生传》史家称“清朝第一谏臣”的季开生。 季开生,今靖江市季市镇人,家世显赫,少年成名,文才卓越,有“江南才子”之称。顺治六年中得进士,在朝期间,以直言著称,同时也因此招来了杀身之祸。公元 1655 年秋天,顺治皇帝命内监前往扬州点选美女,以充后宫。一时间大江南北人心惶惶,争相嫁女。作为言官的季开生深知其中利弊,于是便将此事形成书面材料,上奏给了顺治皇帝。 这一年季开生只有 29 岁,但他早已熟悉官场的规则。 一年前,甘肃天水地震频发,季开生上疏说道:“地道不静,民不安也。民之不安,官失职也。官之失职,约有十端:一曰格诏旨,二曰轻民命,三曰纵属官,四曰庇胥吏,五曰重耗克,六曰纳餽遗,七曰广株连,八曰阁词讼,九曰失弹压,十曰玩纠劾。” 这十条弊端,虽说言辞激烈,但因联系到天灾,言语又切中时弊,道出了巩固大清江山统治的关键,与顺治帝的想法不谋而合,所以深受赏识,立即被予以采纳。而季开生也因此博得了“直臣”的声名。 这次在写给顺治帝的谏言里,季开生没有像以往那么直接,措辞老练而谨慎。他先是马屁一顿拍,赞美了顺治帝“复讲官,亲谏臣”的举动,说他可以媲美三皇五帝了,而后才开始委婉地说出自己对此事的见解。他认为清初的扬州,才刚历经“十日屠城”的劫难,元气久未恢复;同时又是江海交通要冲,饱受反清匪寇的袭扰,可谓兵连祸结,百姓无所安居,又怎能这番选美呢? 可尽管季开生如此挖空心思周旋,依旧还是触到了顺治帝的逆鳞。他在对季开生的批复中辩称,决无“买女子之事”,随后以“妄捏渎奏,肆诬沽直,甚属可恶”,将其杖刑一百,流戍尚阳堡。 季开生被革职流放的消息一传开,得到了广泛的同情,半朝的官员都认为,他就是大清帝国的良心,数十人冒死写诗为他送别,他“虽远徙穷边,声望益著”、“直声震天下”。 然而,仅仅四年之后,季开生就不幸死在了尚阳堡,年仅 33 岁。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