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蜀汉无大将,姜维如何疲于奔命?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天问晨曦】的最佳回答:
姜维是蜀汉的大将军,他率领蜀军与曹魏进行了长期的战争,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发动的这些战争被后人称为“九伐中原”,给曹魏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姜维原本是魏国人士,为何他要为蜀汉尽力,与他的故国为敌呢?
一、姜维胸怀壮志,渴望建功立业。陈寿因为姜维对蜀汉灭亡负有责任,在《三国志》中对他的评价不佳。他说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大家对这个“粗有文武”的评价意见不一,但是对姜维“志立功名”则是看法一致。这是因为姜维这个人的所作所为,完全印证了这个评价。姜维的父亲原是郡里的功曹,在平定羌、戎叛乱时战死。少年就失去父亲的姜维,被曹魏赐官中郎,参知本郡军事。因此,姜维父子都是曹魏的属官,理应为曹魏效力。但是,姜维这个人并不甘心做一个中下级的将领,他一心想要出人头地。据史料中记载,姜维这个人好立功名,在家中阴养死士,不置办老百姓的产业。这一点让大家细思极恐,作为一个普通的下层将领,家境并不宽裕,他这样做的目的何在?尤其是养死士,这已经触犯了国家法律的底线,让人感觉姜维有犯上作乱的嫌疑。
在姜维投降诸葛亮,随诸葛亮一起回到汉中后,他的家眷留在了曹魏。后来他的母亲写信想召回姜维,姜维在给母亲的回信中表明了自己的思想。他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从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出姜维心中的远大志向。正是由于姜维胸中的远大抱负,使得他不愿意虚度一生,去过平淡无奇的生活。他来到蜀汉,由于他自身的才能出众,得到了诸葛亮的青睐。在诸葛亮的培养下,姜维的军事能力得到飞速提高。在诸葛亮去世的时候,姜维率领蜀军后卫吓退司马懿的追兵,已经在蜀军中崭露头角。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逐步成为蜀汉的军事统帅。军权在手的姜维,更能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为了自己理想抱负,姜维自然在战场上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对蜀汉的死敌曹魏发动了一次次的进攻。
二、姜维在曹魏无法出人头地。姜维在蜀汉的待遇十分优厚,他一加入蜀军,就被诸葛亮重点培养。诸葛亮亲自教导他用兵作战,让他率领蜀军中的精锐中虎步军五六千人。而当时诸葛亮手中掌握的兵力才不过八万人左右。姜维如果身在曹魏,这种待遇是根本不可能得到的。这是因为曹魏当时改变了选官制度,实行了“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是曹魏与门阀世家妥协的结果。实行这种官制后,评比任用官员的权力,就落入门阀世家的手中。这种结果,使得曹魏朝廷得到了门阀世家的支持,稳固了它的统治。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种选官制度也带来了消极作用。那就是由于门阀世家掌握了选官的权力,使得官员的家世成为主要评选标准。这样就造成了后来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像姜维这样的寒门子弟,根本不可能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与姜维同时期的人物邓艾,他的遭遇就印证了这种情况。邓艾也是寒门出身,由于得到了司马懿的器重,才得以出人头地。但是他虽然为司马氏立下了汗马功劳,依然得不到司马昭的信任。在伐蜀之役前,司马昭和他的亲信就已经决定,在伐蜀胜利后就除掉他。在伐蜀胜利后,司马昭利用钟会和邓艾争功的机会,除掉了邓艾。在处置钟会和邓艾两人时,出身寒门的邓艾全家被流放边疆。而真正谋反的钟会,却因为出身士族,家属得到了宽免。即便是知道邓艾是遭到冤枉的情况下,司马氏依然迟迟不予以平反。从邓艾的遭遇我们看到,连司马懿器重的人都是这样下场,一旦建功立业就马上陷入灭顶之灾。想姜维这样的寒门子弟,连当权者的器重信任都得不到,更不要想出人头地了。姜维在曹魏只能默默无闻的沉沦下去,这是他不能忍受的。因此,姜维才会选择在蜀汉发展,达成自己的抱负。
三、胸怀汉家忠义的姜维。如果仅仅是为了出人头地,建功立业,寻求自己的人生出路,姜维就投身蜀汉,那就未免太小看了姜维。我们看姜维的一生,在加入蜀汉阵营后,就一直兢兢业业为蜀汉效力。由于他文武双全,逐步成为蜀军的顶梁柱。直到蜀汉灭亡,他还拒绝钟会荣华富贵的诱惑,想方设法要复兴汉室。如果没有强大的精神支持,姜维是做不到这一步的。这种精神支持,是姜维自身拥有的理想信念,在诸葛亮“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精神感召下建立起来的。正是有了这种匡扶汉室的精神,才支持着姜维与曹魏奋战到底。姜维从曹魏来到蜀汉的时间,是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在那次战役中,陇西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响应诸葛亮,投降了蜀军。这是因为在陇西地区,还存在着大批心向汉室的人。他们依然把汉室当作正统,一旦诸葛亮的蜀军到来,就欢迎他们的到来。
在这种环境下,姜维因为遭到曹魏上司的疑忌,投奔了诸葛亮。姜维之所以会遭到上司的疑忌,与他日常的思想行为有关。正是因为他心中有着卫护汉室正统的观念,才会决定加入蜀军,并离开家乡随同蜀军来到蜀中。也正是有着共同的匡扶汉室思想观念,诸葛亮和姜维才会一拍即合。诸葛亮对姜维十分欣赏,说他“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诸葛亮亲自对姜维进行教育培养,还在培训结束后,派他去宫中觐见刘禅。正是有着对汉室的忠义之心,姜维才得到了刘禅、诸葛亮的信任和器重。有了刘禅、诸葛亮的信任和器重,姜维在蜀汉的仕途一帆风顺。在诸葛亮的手下,他被委以重任,执行最重要的卫护中军的任务。在刘禅时期,他成为蜀汉的大将军,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调兵遣将,发动战争。直到蜀汉灭亡,刘禅一直对他信任有加,从来不干涉他的军事行动。君臣相知如此,姜维怎么会不为蜀汉效死,对曹魏战斗到最后一刻?
结语:姜维出身曹魏,但是却来到蜀汉为官。他担任蜀汉的大将军,对曹魏发动了一系列攻势,沉重打击了曹魏的统治。姜维之所以离开自己的家乡,到蜀汉发展自己的事业,主要原因是他胸怀远大抱负,想要成就自己的功名。但是曹魏的九品中正制,让姜维这样的寒门人士失去了出人头地的机会。再加上姜维心怀汉室,想要匡扶汉室,统一天下。因此,当诸葛亮的北伐军到来时,姜维就投奔了诸葛亮。在蜀汉阵营中,姜维得到了刘禅、诸葛亮的信任和器重,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负。虽然壮志未酬,姜维也得偿所愿了。
【2】、来自网友【芊芊煮书】的最佳回答:
若说诸葛亮为匡扶汉室鞠躬尽瘁的话,那么,他的继承者姜维,则为蜀汉,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1.姜维受命
诸葛亮最后一次兵出祁山,因为身心俱疲,旧病复发,自己觉得命在旦夕。大将姜维到榻前问安,诸葛亮便把后事托付于他:吾平生所学,以著书二十四篇。遍观诸将,无人可授,独汝可传吾书。这二十四篇,包括战中实践过的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还有从未用过的“连弩”之法。总之,诸葛亮把他平生所潜心研究的用兵之策,皆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姜维。这是丞相一生的心血,把它交给姜维,其中包含着对姜维的信任,姜维当即感动得涕泗横流。诸葛亮又嘱咐马岱和杨义,如何撤兵,如何对付可能谋反的魏延。特别指出:姜伯约智勇足备,可以断后。最后,又让前来探病的尚书李福转告刘禅:“吾兵法皆授与姜维,他自能继我之志,为国家效力。”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也是有勇有谋之士,而诸葛亮却把兵法传给姜维,说明他以为姜维做继承人更合适。在姜维眼里,诸葛亮也是他最爱戴的师长,从受命后的表现看,他也没有辜负诸葛亮的重托。
2.师徒之谊
姜维与诸葛亮的交情,是从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开始的。当时曹丕离世,曹睿继位,司马懿新掌兵权。而蜀汉,刘备走了,五虎上将只剩 70 多岁的赵云,可用大将也只有马岱、魏延、王平、廖化、关兴、张苞而已。一个出类拔萃的马谡,可助诸葛亮一臂之力,但因失了街亭,终被诸葛亮斩了。就在这时,诸葛亮发现了时为曹魏中郎将的姜维,且马上喜欢上了这个智勇双全的小将。听说姜维是个孝子,诸葛亮就不太厚道地围困了其寡母所居的冀县,姜维回城救母,便被诸葛亮用计劝降。诸葛亮见到姜维大喜,拉着姜维的手说: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才,欲传平生之学,恨无得其人。今与伯约,吾愿足矣!姜维非常感激,先领兵助诸葛亮破了羌人的铁车兵阵,又一封诈降书送出,令魏军损兵折将。后来,死了关兴,折了张苞,魏延还不太听招呼,诸葛亮手下能征善战之人已寥寥无几。此时,姜维真正成了诸葛亮的左膀右臂。而他的忠诚、他的智慧和他的能力,皆得到诸葛亮的肯定。所以,品行端正、有勇有谋的姜维,就成了诸葛亮继承人的不二人选。
3.坚守理想
受命之后,姜维时刻把诸葛亮未竟的事业铭记在心,把“攘除奸凶、兴复汉室”,当作自己的终身追求。在他挑起蜀军大梁的时间内,竞八次出征伐魏,比师傅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次数还多。但是,姜维掌兵时的蜀国,情况已与诸葛亮时代大不相同,姜维的处境是比较艰难的。刘备在世时,全力支持诸葛亮,连关张都妒忌;刘备离世后,诸葛亮是托孤之臣,又是刘禅亚父,因此有很大决策权。后蜀时代,主和派占了上风。刘禅昏庸,又受宦官黄皓蛊惑,不理政事不说,还怀疑姜维权势过盛,图谋不轨。曾经有一次,姜维大军把邓艾兵马困于祁山,胜利在望。可刘禅听信黄皓谗言,连降三诏召回。姜维回朝后哭倒在刘禅面前,说黄皓奸巧专权,就如灵帝时的十常侍。他想除掉黄皓,有人劝他:大将军继武侯之事,任大职重,岂可造次?一句话提醒了姜维:恩师把兴复汉室的使命交给我,我怎能不处处谨慎!为了避祸,他前往沓中屯田。不久,司马昭发百万大兵伐蜀,他急忙上奏刘禅,让其遣将去死守阳安关、阴平桥,并派使者去东吴求援。刘禅只在后宫游乐,姜维的急告文书,皆被黄皓扣押匿藏,结果阳安关、阴平桥先后失守。姜维在沓中四面受敌,后退守剑阁关,和辅国大将董厥汇合。董厥哭诉黄皓之事,并说成都无人,如被敌人袭击,蜀汉将不保。姜维却信心满满:成都山险地峻,非可易取。有维在,必不容魏来吞蜀也!
4.坚持到底
刚刚退守剑阁,魏将诸葛绪便领兵来到关下,姜维大怒,引五千兵杀下关来,魏兵大败,丢盔卸甲,死伤无数。主将钟会欲杀诸葛绪,而诸葛绪却是邓艾的人,钟会与邓艾由此闹翻。邓艾便主动离开,跋山涉水去攻取成都,钟会在离剑阁二十里处下寨,等候进攻时机。姜维正死守剑阁,却得到刘禅派人送来的劝降书。原来邓艾兵临城下,刘禅在一帮庸臣地劝说下投降了!蜀国已亡,姜维大惊失语,帐下众将士义愤填膺,拔刀砍石大呼:“吾等死战,何故先降耶!”蜀汉将士们的哭声,传出几十里远,姜维看大家对蜀汉忠心耿耿,便安慰道:“我有一计,可复汉室!”于是,他令人在剑阁关遍插降旗,又带着廖化、张翼和董厥向钟会投了降。姜维投降后,先取得手握重兵的钟会的信任,又利用钟会与邓艾的矛盾,撺掇钟会带兵赶赴成都,囚禁了邓艾父子。又派人秘密给刘禅送信,信中表达了重立汉室的决心:望陛下忍数日之辱,维将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必不使汉室终灭也。姜维的意图不过是,鼓动钟会背叛曹魏,等他在成都称帝后,然后让刘禅取而代之,如此蜀国便灭而复立。结果事情败露,钟会被魏军乱箭所杀,姜维连杀数将,然后也自刎而亡。姜维临终大叫:“吾计不成,乃天命也!”其悲戚之声,足可撼动天地!诸葛亮最信赖的人,蜀汉后期最卓越的将领姜维,带着他的赤城和遗憾,倒在了已属曹魏的蜀汉皇宫中。
写在最后
提到蜀国的历史,我们不能不想到为了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但后蜀时代的姜维,却不太受人关注。姜维之才比不上诸葛亮,但从诸葛亮把平生所学托付与他来看,姜维也不是平庸之辈。他与诸葛亮一样忠心耿耿,一样足智多谋,而且能征善战。只是生不逢时,五十九岁便“出师未捷身先死”。姜维比诸葛亮更不幸的是,他的出师伐魏计划,屡屡受到反战主和派的阻挠。这里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蜀汉从诸葛亮起,便连年征战,致使国力衰落,民不聊生。所以,有人将蜀汉灭亡的原因,归咎于姜维,说他屡次出征无果,空废粮饷,加快了蜀汉衰败的步伐。其实这种观点有失公允,姜维多次兵马劳顿远征曹魏,都是关键时刻被刘禅召回。特别是公元 258 年,姜维兴兵二十万远征伐魏。眼看祁山九寨皆被蜀军攻占,刘禅连发三次诏书,将姜维召回。结果,屡伐中原的战果毁于一旦,将最有可能实现诸葛亮遗志的一次机会化为泡影。已身心俱疲的姜维哭了,士气高涨的将士们哭了,连姜维那匹战马都迟迟不肯踏上归途。历史作家蔡东藩评论说:姜维才不逮诸葛,而欲与魏争胜,连岁出师,致民劳苦,不可谓非失计。然如后主之昏愚,亲小人,远贤臣,就使维不伐魏,蜀亦宁能久存乎?况维闻魏人窥蜀,即表请遣将守险,而为一黄皓所误,卒至魏兵三路,长驱直入;是咎在黄皓,于维无尤也。此评价很中肯,连年征战劳民伤财是事实,可若不出征,如何来完成恩师“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遗愿呢?再说,有个昏庸无道的刘禅,刘禅身边还有几个弄权误国的小人,即使姜维不伐魏,蜀汉还有希望吗?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蜀汉无大将,姜维如何疲于奔命?】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