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诸葛亮生前最后一计,“棺材南抬,绳断便葬”究竟是何意图?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04 05:31:50 4次浏览

关于问题诸葛亮生前最后一计,“棺材南抬,绳断便葬”究竟是何意图?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科技历史说】的最佳回答:

234 年,54 岁的诸葛亮得知死期将至,特地摆下七星阵,想要续命 10 年,只可惜被突然闯入的魏延,踢灭了本命灯,眼看已经回天乏术的诸葛亮叹息道:“吾命休矣,天意不可违也。”只不过临终前的诸葛亮,又心生一计:“棺材南抬,绳断便葬”!

只不过这短短 8 个字,却造就了一个千古谜题,同时也让人不得不惊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那这其中究竟有何奥秘呢,看完你就明白诸葛亮的大智慧了。

这一身都相当具有传奇色彩的诸葛亮,在普通百姓心中,一直都是料事如神,神机妙算,如同天神下凡一般的存在。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

公元 234 年,是诸葛亮人生的最后一年。

当年刘备白帝城托孤,甚至允许诸葛亮自立为王,但是一直以来,都具有良好职业操守的诸葛亮,为了整个蜀国的大业,兢兢业业,日夜操劳,一人肩负起整个蜀汉的安危重任,凡事也都亲力亲为,生怕疏忽一个细节。

但古人有云:“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终究败在了天命难违之上。

北伐大业,一直是诸葛亮心中的一块心病,所以知道自己时间已经不多的诸葛亮,决定在临终之前,替蜀汉后主刘禅,扫清最大的障碍。

为了能够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诸葛亮也一直将北伐视为最重要的战略方针。

建兴十二年春天,诸葛亮开始了第 5 次北伐,由他亲自带领 10 万大军,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扎营驻寨。

作为曾经的老对手司马懿,看到诸葛亮如此兴师动众,也预感到即将有大事发生,只不过他也是老江湖了, 不紧不慢调兵遣将,也在五丈原附近安营扎寨,修建防御工事,只不过在没有搞清楚诸葛亮的最终目的之前,他安排手下静观其变。

不到迫不得已,不与蜀军作战。

老对手司马懿老谋深算

其实这一步是正确的,当时蜀军远道而来,粮草运输本就十分困难,靠时间来慢慢拖垮蜀军,便可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本来想速战速决的诸葛亮,看出了司马懿想要打持久战的意图,既然你想要打持久战,那我就随时奉陪,于是干脆在渭水旁边种起了地,就看谁能耗得过谁。

而且诸葛亮也有一个小心机,毕竟当时的曹魏实力不容小觑,所以他提前与孙权约定,5 月份由孙权带领 10 万吴军,一起攻击曹魏。

只不过眼看久攻不下的孙权,就提前带兵撤回江东了,曹魏的压力单方面给到了蜀军这边。

眼看着战况逐渐焦灼起来,诸葛亮越来越着急了。

因为他早就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如果继续拖延下去,蜀汉的安危都有可能出现问题。

多年来,一直为蜀汉大业殚精竭虑的诸葛亮,早就料到了自己会有这一天,只不过由于操劳过度,积劳成疾的他,没想到这一天来的这么快。

兴复汉室的大业一天未成,诸葛亮就一日不安。

不知不觉间,诸葛亮已经和司马懿在五丈原对峙了三个多月了。

再这样耗下去确实也不是办法,所以为了逼迫司马懿迎战,诸葛亮不仅痛骂司马懿,还让使者送去红装,也就是古代女性的衣服,去羞辱司马懿,说他唯唯诺诺,像个女人一样,真正的男子汉就应该出来决一死战。

只不过司马懿并没有上当,反而见招拆招,而且通过使者得知,诸葛亮每天的饭量还不到一斤,由此断定诸葛亮命不久矣,更坚定了他要 耗死诸葛亮的想法。

本来都已经准备好了 100 种掐死司马懿的办法,可司马懿硬是不出兵,以至于让诸葛亮再高超的计谋,也无处施展,此刻的诸葛亮内心就犹如上万只蚂蚁在爬。

诸葛亮病重用七星灯续命

如果继续耗下去,蜀军还可以坚持,但是对于诸葛亮自己而言,他早就料到自己时日无多了,如果自己提前离开人世,那么群龙无首的蜀军溃败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为了能够让自己续命,诸葛亮命令大将姜维守护自己,自己则用传说中的七星灯,向天再借 10 年,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传说中的 7 星灯续命大法,就是在内圈放置 7 盏明灯,与北斗七星一一对应,外圈摆上七 7 49 盏小灯,长明七天七夜,7 天过后如果灯没有熄灭,那么续命就算是成功了。

今天已经是七星灯续命阵法开始之后的第 6 天了,被病痛折磨许久的诸葛亮,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他强撑着身体,也就是为了努力能够挺过这一天。

结果屋漏偏逢连阴雨,大将魏延慌慌张张跑进来禀告,司马懿出兵了,然而他并没有注意到地上摆放的明灯,直接把诸葛亮的本命灯给踩灭了。

看到这一幕的诸葛亮,只能无奈地叹息:“吾命休矣,天命难违。”

守候在帐外的姜维,也被突然闯进来的魏延吓了一跳,看到地上被踩灭的明灯,拔剑就要宰了魏延,知道这一切已经于事无补的诸葛亮,拦下了姜维,赶忙摆手示意他:“这不过是天意罢了,确实不关他的事。”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尽管当时的七星灯阵法失败了,没有给诸葛亮成功续命,但是,即便诸葛亮阖然长逝了,司马懿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并没有对蜀汉出动一兵一卒,也就相当于诸葛亮即便是在死后,其实还是为整个蜀汉强行续命了的。

续命失败留下 8 字遗言

最令人拍手称奇的是,诸葛亮临终遗言:“棺材南抬,绳断便葬”!也让他彻底活在了人们心中,让世人不得不称赞诸葛亮的高明之处,也变相说明了诸葛亮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而且这远比那短短的十年寿命更为重要。

当时在诸葛亮紧急病逝之后,诸葛亮临终前告诉姜维:秘不发丧。

其实一方面是为了稳定军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能够安全撤军。

毕竟军心涣散引起的后遗症,远比诸葛亮死亡带来的损失更要惨重。

其实当时司马懿之所以出兵,只不过是派出了自己手下的先锋小队,一探蜀军的虚实,知道诸葛亮命不久矣的司马懿,也是想在诸葛亮死后再动手。

只不过诸葛亮的深谋远虑,略胜一筹,得知诸葛亮采用七星灯续命的时候,司马懿也没有敢轻举妄动,而且诸葛亮死后秘不发丧,没有多少人知道诸葛亮的死讯。

其实蜀军内部一切正常,而且为了瞒天过海,诸葛亮依旧气定神闲地坐在车内,司马懿压根不知道车内坐着的,只不过是诸葛亮的遗体而已。

等到蜀军安全撤军之后,蜀后主刘禅才得知诸葛亮病逝的消息,痛哭流涕的刘禅,仿佛也知道了自己将来的命运,毕竟诸葛亮的死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他这个时候不能不明白了。

所以他更关心诸葛亮在临终前交代的后事。

于是姜维就把那 8 个字告诉了刘禅。

面对诸葛亮这个唯一的要求,刘禅那也是尽可能满足。

专门找了 4 个壮汉,用拳头粗的绳子绑着棺材,按照诸葛亮的遗嘱,一直向南抬去。

当时这 4 个壮汉,为了能够尽快回去领赏钱,仅仅过了几天就坚持不住了,但是眼看绳子远没有要断的意思,几个人就一合计,磨断了绳索。

着急忙慌回去领了赏钱,就打算回家好好犒劳自己一番。

只可这几个人前脚刚领了赏钱,后脚就被姜维发现了异常,看到绳索并非正常磨损断裂,于是就找到这 4 个大汉前来兴师问罪,结果确实如他所料。

诸葛亮神机妙算造就千古谜题

眼看已经瞒不下去了,在酷刑面前,4 个人如实招供,本就对诸葛亮的死悲痛不已,却还遇上这种事情,相当生气的刘禅就下令处死了这 4 个人。

这一口恶气算是出了,但是刘善此时才突然明白一个严重的问题,由于处理得太过于干净利落,却忘了问他们究竟将诸葛丞相葬在了哪里?

尽管这一切都在意料之外,但是却正是诸葛亮想要的结果。

因为诸葛亮明白,正常人想要把抬棺材的绳索磨断,累死也很难做到,所以那几个人一定会用特殊手段弄断绳索,本就因错怪诸葛亮有逆反之心的刘禅,为了表达内心的亏欠之意,也一定会把这件事办得漂漂亮亮的,所以当时就处理了那几个说谎的人。

以至于后人想要祭拜诸葛亮,都没有办法。

同时只要诸葛亮的墓葬一日不被发现,在当时就有一日可以保佑蜀汉的安危。

尽管在正史资料中,关于诸葛亮的后事,也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通过相关的野史演义资料,也确实留下了诸葛亮许多神乎其神的传说故事。

关键一点在于,现如今发现的所有诸葛亮墓葬,都是衣冠冢,真正的诸葛亮葬在哪里,确实没有人知道。

这又何尝不是诸葛亮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与此同时,这又何尝不是对蜀汉的一种保护呢?

【2】、来自网友【小文观史】的最佳回答:

拥有天才大脑的诸葛亮一生都极具传奇色彩。而最神秘的,便是他在临终前放了最后一个大招,以至于他真正的墓地至今依旧成谜。

向天再借十年寿,诸葛亮梦碎五丈原。

公元 234 年,诸葛亮病倒了。

多年来,他一直为了蜀国的大业殚精竭虑。然而身体不是机器,诸葛亮思虑过多,最终积劳成疾。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也早就算到自己会有命中这一劫。但是,面对眼前的时局,诸葛亮并不想死。

准确地说,大局未定,他还不能死。

这是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了,他与司马懿在五丈原已经对峙了一百多天。

司马懿也是个聪明人,诸葛亮多次想要抢占北原,都未能成功。

本来这次是想激司马懿出战,但他却见招拆招,无论诸葛亮送美女。还是各种激怒式的痛骂,司马懿全部收下,就是不出招。

五丈原无异于司马懿的“地盘”,对他来说,两军对峙个一年半载,也是无所谓的事。但诸葛亮这边的蜀军可是耗不起的,这种长期驻扎,对军粮、士气等各方面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

一向心中有泰山的诸葛亮也陷入了极度焦虑。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对蜀汉政权事无巨细的诸葛亮,病倒在了军营之中。

眼看着自己即将油尽灯枯,为了扭转局势,诸葛亮决定用七天的时间,摆下“七星阵”法,向上天再“借”十年寿命。

“七星阵”这道法术,主要就是用七天的时间,守住点亮的七盏油灯。七天过后,若七盏油灯还亮着,那么便成功了。

在大帐外为师傅守候的姜维度过了提心吊胆的六天,眼看着胜利在望,只剩下最后一天。姜维心中既兴奋又紧张,他自言自语地给自己打气:“再坚持一天,只要过了明天,师傅就可以续命 10 年,我们就能赢了!”

奈何天不遂人愿,眼瞧着第七日的前夕,司马懿忽然发兵进攻。

军情紧急,大将魏延一阵风似地冲进了诸葛亮的营帐,在外守卫的姜维拦都拦不住,魏延大力掀开营帐,身后挟带的风“呼呼”一声扑灭了七盏油灯!

诸葛亮见到眼前的情景,也猜到了情况不妙。他硬抗了六天的身体在这一刻也彻底疲软放松了下来,叹息道:“吾命休矣,天意不可违也!”

六天的心血付之东流,一旁的姜维气得浑身发抖,当场拔剑要砍魏延。诸葛亮抬起手,摇头制止:“不关魏延的事,实乃天意也。”

次日,也就是法阵的第七日,诸葛亮溘然长逝,享年 54 岁。

姜维遵照诸葛亮的遗嘱,秘不发丧。他们强忍悲痛,装作什么事都没发生的样子,缓缓退军。

司马懿军队本来是士气高涨准备一路追击,结果见到蜀汉军帅旗飘扬,看到诸葛亮还是羽扇纶巾、气定神闲地坐在车内,司马懿队伍反而停下了追击的脚步,转而策马收兵返回。

这便是“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故事,有点儿类似于诸葛亮当年的“空城计”。毕竟,司马懿也不能肯定,诸葛亮这回又是唱得哪一出。

遗嘱背后的心愿:棺材南抬,绳断便葬。

大军平安返回后,后主刘禅痛哭流涕地前来相迎。

姜维跪拜刘禅,随后把丞相临终前写给刘禅的一封信交给了他。

根据诸葛亮临终托付,他希望自己死后被葬在汉中定军山,依山势修建坟墓。说是坟墓,其实只需要挖一个洞,能放进棺木即可。棺木中一切从简,除了入殓穿着的衣物,不需要任何殉葬器物。

至于所葬何处,诸葛亮在书信的最后向刘禅嘱托:“派四个壮汉,用拳头粗的绳子抬棺材往南走,绳断时把棺材葬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我的陵墓。”

像诸葛亮这种大功臣大丞相,死后修建陵墓庙宇都是值得的。然而他这遗嘱上将所葬之地形容得如此草率,让人匪夷所思。

不过这倒符合诸葛亮的风格,生前让人猜不透,死后依旧让人看不懂。

刘禅虽然疑惑,但他了解自己的相父,这么做自然是有他的道理的。于是他便老实遵照诸葛亮的嘱托,按他的心愿来行事。

多番面试后,刘禅选定了四位壮汉,对他们说:“你四人抬着棺材,在汉中定军山一直朝南走,绳断埋葬棺材,回来必有重赏。”

四位壮汉一听,来了精神,抬起棺材就“吭哧吭哧”上路了。

指定了方向,却没有目的地,四个壮汉前面几天倒是腿脚有劲,时间一天天地过去,渐渐地便手脚无力、心浮气躁了起来。

又过了几天,捆绑棺木的粗壮绳子依旧没有要断裂的意思。四壮汉实在是坚持不住了,心中都不约而同地打起了退堂鼓。

终于有人第一个开腔了:“咱们都走了七八天了,估计等咱哥几个累死了,这绳子也是断不了,不如咱们将这绳子割断,回去领赏钱去吧。”

其他三人一听,纷纷表示双手赞同,这事情天知地知,只要四人守口如瓶,这事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心动不如行动,四个壮汉很快就用石头磨断了绳子,就地将挖坑,将诸葛亮的棺材埋了。

埋了棺材的四人,乐颠颠地拿着割断的绳子,回去向刘禅讨赏钱。

刘禅看到绳索已断,也没有过多怀疑,便赏了钱财,将这四大壮汉打发走了。

四人前脚刚走,后边儿姜维就进来向刘禅汇报军情。

姜维看到交回来的断绳,一眼就看出了破绽。

一般情况下,如果绳索是自然断裂的,那么断口肯定会有很重的磨损痕迹,不会像人为割开的那般整齐。

而壮汉们交上来的绳子,很明显没有过多磨损的痕迹。

他立即向刘婵分析情况,刘禅听罢,觉得有理,便赶紧派人捉回刚才那四位壮汉前来审问。

在刘禅的大刑伺候下,四人承认了造假欺君的事实。

怒发冲冠的刘禅一气之下就将四人杀了头。

发泄怒气一时爽,待回过神来,刘禅便懊恼不已。

因为他忘了问最重要的事情,诸葛亮究竟葬在哪里了?

看着倒在地上的四个壮汉,再也没有人回答这个问题了。真相只有老天知道了。

有人说,这是诸葛亮最后的一个计谋,利用的,便是壮汉的偷懒之心。

其实,这也并非是利用。诸葛先生看透的,是人性的本质。

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抬着沉重的棺材步履不停,确实是个非常艰难的任务。

料事如神的诸葛亮,自然会猜到这四位抬棺者会半途放弃。

另一方面,他太了解刘禅阿斗,阿斗是个不动脑筋的人,他在盛怒之下斩杀四人,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如此一来,诸葛亮埋葬何处便成为了老天替他保守的秘密。

也许卧龙先生还是想和当年一样,身在茅庐,不问世事。死后也只想卧在汉中定军山下,不想被人搅了清梦吧。

从此之后,诸葛亮埋葬何处,变成了历史上的未解之谜。

定军山如此之大,山上郁郁葱葱。诸葛亮又力求低调,既不立碑,也不栽树。他完全与大山融为一体了。

读到这里,这个神奇又精彩的故事便讲完了。这段故事来源于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和诸葛亮其他神通广大的谋略一样,这个故事同样彰显着孔明先生的智慧和作风。

不过《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这些故事的精彩传神也不失为一种艺术的加工手法。

在正史中,诸葛亮确实在遗嘱中表示自己要一切从简的薄葬心愿,也指定了埋葬地点为定军山。但是却并没有要求让人“棺材南抬,绳断便葬”。

从商朝开始,古人便讲究“事死如事生”。通俗解释为,人死了要像曾经活着的时候一样来安排入葬。这就衍生出了殉葬的仪式感,所有生前喜爱的东西,在死后都要随着棺材带到地下。

后来殉葬仪式越演越烈,大量的钱财宝物都统统放进了逝者墓室,更有甚者,用活人殉葬也是大有人在。

而三国时期,这股强盛的厚葬风气却突然来了个急刹车。

不仅是诸葛亮,后来的司马懿、曹操等风云人物,他们的葬礼没有大办特办,一个个都十分低调地推崇薄葬,还对所葬之地做足了保密措施。

这个其实也很好理解。

在三国时期,盗墓行为非常猖獗。就连董卓、孙权都乐在其中。曹操更是将盗墓行为玩成了一站式集成模式,设立了专门的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这些职务。

非常讽刺的是,曹操本人也无法保证他死后不被别人盗墓,于是他费尽心思造了足足 72 座疑冢,就是为了掩护自己的真实墓所。

这也难怪诸葛亮只愿长眠深山无人知了!

不过,臧克家说得好: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诸葛亮就如同史书上的一盏孔明灯,永远点亮在后世人的心中。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