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梁启超是康有为一手带出来的,为什么两人最后闹翻了?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3 09:04:42 3次浏览

关于问题梁启超是康有为一手带出来的,为什么两人最后闹翻了?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正说清代十二朝】的最佳回答:

这个问题在《走向共和》的一段剧情中,有了较为真实、全面的体现。两人之间闹翻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剧中康有为的一句话:

知道,知道,我知道,你我的观点已经不同了!

下面,我们就这段剧情展开解析,就两人之间的矛盾来一次艺术加工后的深入了解!

众叛亲离的袁世凯,做出了一个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不活了!死!袁世凯死后,最有可能登上大总统宝座的段祺瑞,为了安抚南方护国军、安抚诸位北洋大佬,只能先将当时的副总统黎元洪推上去,临时应付。只是,黎元洪不想只做橡皮图章,试图和段祺瑞一争高低,于是,民国历史上著名的“府院之争”正式爆发。

大总统和内阁总理之间有了矛盾,需要有人调停,于是,时任“徐州督军”、“长江巡阅使”的张勋应邀入京调解“府院之争”。

为什么非得张勋出面呢?

袁世凯死后,张勋邀请各省督军于徐州召开了督军会议,商量一下北洋军阀的未来走向和发展规划。会议决定成立“督军团”,而发起人张勋自然也就成为了这个“督军团”的团长。也就是说,此时的张勋愿意充当这个“大个”,也最有资格成为这个“大个”。

只是,张勋率军入京可不是义务劳动,而是有附加条件的!张勋要求,让我调停那就来个干脆彻底,直接推翻共和,恢复满清统治。袁世凯称帝,八十多天就让人挤兑死了;张勋复辟,更是明显的胡闹。可段祺瑞要的就是这场胡闹,张勋不复辟,段祺瑞怎么能成为“再造共和”的英雄,又怎么能再登内阁总理的宝座。

于是,张勋信心满满地点兵入京,还顺带叫上了销声匿迹十几年的“大佬级”人物——康有为。

张勋打算复辟清室,为何还要叫上康有为?

除了要利用康有为在读书人心中的特殊影响、康有为同清朝皇室、遗老遗少之间的特殊关系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利用康有为,拉拢梁启超。

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基本成为了北洋和南方之间的润滑剂,反倒成为了举重若惊的大佬级人物。北洋这边,北洋大佬们都是朋友;南方那边,蔡锷将军就是梁启超的学生;如果梁启超支持清室复辟,局面自然会一片大好。

于是,便有了康有为深夜探访自己学生——梁启超的经典戏码!

十几年未见,梁启超见到自己的恩师,非常激动,又是寒暄,又是请安,康有为则上来就是饱含不满的指责:

我深夜到此,是来办秘密的!卓如啊,我们有好多年没见了吧!

先给你打个预防针,我是无事不登三宝殿,让你有点心理准备!既然是有求于人,要么求,要么逼,再就是让你觉得不好意思,不得不出手相助。康有为这句“我们好多年没见”,就是对梁启超的指责。

想当初,康有为指示梁启超返回国内,积极参与“保皇”;如今,梁启超竟然成为了民国的大佬,这在康有为看来几乎等同背叛师门——不来看我也就罢了,你还违背师命,你好意思吗?

对于这个指责,梁启超无言以对,只能给出诚恳道歉:

弟子有违师命,不敢面见恩师!

康有为一看,这一招有效果啊,赶紧继续加温:

你啊!日前,我六十大寿,得意弟子当中,只有你一人未到,我这心里啊好生失落。

违背师命也罢,不来看我也罢,连为师六十大寿你都不来送点礼,你说你像话吗?

面对这句指责,梁启超同样没法反驳,只能继续道歉:

是弟子不孝!

好了,康有为想要的效果出现了,梁启超已经觉得不好意思了,可以提出自己的“要求”了:

知道,知道,我知道,你我的观点已经不同了,这次,我冒险来找你,你可一定要帮我呀!

授业恩师接连两次的指责,确实让梁启超脸上有点挂不住,一听恩师需要帮助,就想着赶紧答应以弥补自己的过失。只是,梁启超给出的这句回复却很有水平:

老师但有吩咐,弟子,尽力而为!

注意,这句话中,梁启超有一个明显的停顿,这个停顿就足以说明梁启超的心理变化——从“义不容辞,斩钉截铁”到“出现犹豫,留足空间”。

注意,停顿以后,梁启超给出的回答是“尽力而为”,并不是“全力而为”,一字不同,意思就差远了。“尽力”的灵魂在于我得视具体情况而定,并没有给你肯定答复哟!

行,只要你有这个态度就行,康有为可以亮出底牌了:

皇上,就要复辟了!

一听这个惊雷般的消息,梁启超立马炸锅了,直接给了一句:

这不可能!

不可能在何处?

就凭你?一没兵,二没权,三没钱,你凭什么复辟!

注意,这就是说话留有空间的好处所在,就是梁启超刚才给出“尽力而为”而非“全力而为”的原因所在。所谓“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说话更是如此,话别说得太满,这就如同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裆一个道理。

康有位一听梁启超不信,赶紧掏出一封来自张勋的来信,说道:

看,这是张勋给我的信!他跟我说呀,各省的督军们都支持他,这次清室复辟一定能够成功。卓如啊,我这么多年的理想,这一次就会实现了!

我是不行,但这一次,我有以张勋为首的“督军团”支持,你还不信?

这一下,梁启超不但信了,而且还开始为此担忧,甚至想改变角色,求一求康有为——这是开历史倒车,逆历史潮流,咱不作了,行吗?

学生教育起老师来了,康有为自然不乐意;更何况,梁启超反对的还是自己毕生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康有为今天是来寻求梁启超支持的,如果都说服不了梁启超,何来支持,何来帮助?

于是,康有为开始了自己最为擅长的说教:

潮流?什么潮流?共和国?你们天天叫嚷共和,可又嚷出了什么?一个袁世凯的帝制,一个绝非代表民意的国会,一部如同儿戏的约法。你再看看那些官员们,不是卖身投靠,就是骗取民财,这和强盗妓女又有什么区别?

平心而论,康有为这段对民国的指责确实不无道理,甚至还直指当下弊端,称得上一针见血。只不过,这句话如果让康有为来说就有点变味儿了。袁世凯的帝师和宣统皇帝的帝制,一丘之貉;民国的国会和清廷的内阁,更是一样无法代表民意;再说民国的《约法》和清廷的“大清律”相比,哪个更像儿戏?

袁世凯领导下的民国官员,确实不像话;可清廷的官员,卖身投靠更甚、骗取民财更甚,更像是强盗和妓女!

按照康有为的说法,民国坏透了、乱透了,所以,他要复辟清室,让一个更坏、更乱的政权取代民国。这叫解决问题?这就是康老夫子一生的理想?

康老师,你还是回到你的小岛上,继续你腐败的封建主义生活吧!

当然,梁启超作为腐朽民国的一分子,没有反驳的理由,更没有反驳的底气;作为康有为的学生,他也不敢直接反驳,只能如此回答:

老师说得好,所以我们才要再次革命,砸烂这个假共和,再造一个真共和出来!

优胜劣汰才是自然法则,才是发展规律,您这出了问题就往回找补算怎么回事?

可康有为并没有听出梁启超的意思,只听见了“砸烂假共和”这几个字,心中立马重燃希望,赶紧追问:

这么说,你肯帮我?

梁启超一看,完了,这老师算是魔障了,没办法,只能出绝招了——扶着老夫子坐下,转身拿来戒尺,然后双手托举:

请老师原谅弟子,大丈夫立身处世各有本末,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今天老师就算是打死弟子,弟子也不敢敷衍先生。

语言艺术的强大魅力,再次出现:拒绝别人有着太多办法,可以直截了当,但难免会有伤害;可以曲意逢迎,但总有露底的一天;更可以深度隐藏,隐晦表达,但也总会让人误会。梁启超将“不同意”说成了“不敢敷衍”,连“不同意”都满是尊重和敬畏,康有为还好意思再说什么吗?

想当初,康有为也曾用戒尺打过眼前这位得意门生,那时候的理由是:

我要你记住,光绪皇帝才是我们的真主子!

当时的梁启超并没有反抗,更没有给出反驳;现如今,梁启超宁肯挨打也不愿再遵师命。物是人非,康有为不禁感叹:

子曰:回也,非助我也!这句话呀,今日,我算是彻底明白了!

想当初,梁启超对康有为的崇拜可用“狂热”形容,现如今,康有为才明白,梁启超曾经的狂热追随、唯命是从绝不是在帮自己,而是在积蓄力量,等待超越。如今,梁启超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了,再难收服、再难控制了!

换句话说,两人之间的师生之情,尽了!

说完这句话,康有为起身就要离开,梁启超明显有点慌,赶紧想要阻拦,康有为趁机给出了最后一把努力:

除非你肯帮我!

不想断绝师生关系?那就帮帮我!

梁启超彻底无语了,十几年不见,老夫子怎么变成这样了。行吧,既然你有最后的底线,我再最后劝你一次:

如果复辟光明正大,您又何必遮遮掩掩;如果复辟不合时宜,您又何必逆流而动呢?

你遮遮掩掩,说明你也知道不合时宜;既然不合时宜,你为啥偏就作死呢!

最亲的弟子给了自己最致命的一击,关键是康有为还找不到反驳的理由,只能将此归结为“命数使然”。其实,此时的康有为和自己死敌袁世凯一样,都已经成为“不作就不会死”的典型代表!

(本文仅为《走向共和》的剧情解析,并不牵扯真实历史,烦请读者辨识!)

【2】、来自网友【萨沙】的最佳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简单就是一句话,康有为已经过时了,梁启超却没有过时。

康有为一辈子鼓吹君主立宪,戊戌变法的失败就证明了君主立宪是扯淡的。

满清曾在 1906 年装模作样搞过假立宪,康有为又被打动。

最终搞出了个皇族内阁,所有权力还是在爱新觉罗家手中,假立宪也就自我毁灭了。

到了 1912 年,满清政府被推翻,溥仪宣布退位,封建皇帝制度就已经终结了。

当时中华民国是共和制,已经没有皇帝了。

可以说,这是相对封建王朝最大的进步,也深入人心。

后来袁世凯搞复辟,全国人民都反对,袁世凯众叛亲离的挂了。

而张勋搞复辟才几天,又被众人攻击到垮台。

皇帝已经没有前途了,没有人愿意扶持一个世代相传的皇帝来奴役自己。

所以,康有为这套完全就没有可行性了,因为皇帝根本没有了。

但康有为仍然死抱着君主立宪,就属于莫名其妙。

1917 年 6 月 28 日康有为从天津秘密进京,与效忠前清的北洋军阀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

在大家都反对满清复辟的时候,康有为却支持复辟,也就说明他已经被历史淘汰了。

至于康有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只是因为康有为认为满清皇族才是正统,袁世凯是篡位。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以前曾经满大街都是卖寻呼机的,因为寻呼机是老百姓人手一个的东西。手机出现以后,过时的寻呼机就淘汰掉了,没人用了。

如果一个人在寻呼机时代,开卖寻呼机的店,那叫聪明。

但手机满大街了,你还只卖寻呼机,不卖手机,岂不是莫名其妙,甚至可以说是变态?

其实,康有为是有私心的。

他只是君主立宪的领袖,跟着他的一批人也是搞君主立宪的。

从孙中山他们搞革命、搞共和制的时候,康有为是坚决反对的,大家不是一路人。

此时就算大家混到一起去,康有为也不可能是众望所归的领袖了,只是一个普通的革命者。

如果康有为真是为了中国,就应该选择同革命党合作,至少也是同路人。

这里就要说到章太炎。

章太炎是光复会会长,光复会其实也不是要求共和制,甚至要恢复帝制。

但章太炎仍然大体能够保持和革命者合作,加入中国同盟会,一同对付满清。

辛亥革命以后,章太炎曾经同立宪派站在一起,反对共和制。

但是袁世凯复辟和张勋复辟,章太炎也是坚决反对。后来北洋军副执政,实施军事独裁,章太炎也是反对。

可以说,章太炎虽政见有问题,但大体是站在国家民族角度做事,所以有反对孙中山的历史,在民国时期也颇受尊敬。

至于梁启超,才是一个革命者。

梁启超本来是康有为的忠实学生,在康的麾下奔跑,做了很多大事。

通过在海外的游历下,梁启超逐步认为君主立宪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期间也有反复)。

辛亥革命以后,梁启超就开始支持共和革命(其实内心也有保留)。

他一度参加政治,成为当时中国有名政客。

但袁世凯称帝之前笼络梁启超,他却看穿了这家伙真面目,才袁世凯复辟的时候坚决反对,为此再次被通缉。

最重要的是,张勋复辟期间,梁启超同师傅康有为彻底决裂。

梁启超第一认为张勋难成大事,第二认为复辟时代已经过去了,直接反对。

历史这么记载:梁启超得知张勋复辟,立即请段起兵讨贼。段见黎元洪被赶下台,立即与梁启超筹划组织讨逆军,并任命梁启超、汤化龙等人为讨逆军参赞。11 日,讨逆军攻入北京,康有为逃入美国使馆,康梁师生关系破裂。

康有为咒骂他为“梁贼启超”,将他比喻为专食父母的枭獍。

虽然支持段祺瑞,还被段祺瑞任命为财政总长。但发现段祺瑞搞军事独裁后,梁启超还是果断辞职,还公开指责段祺瑞政府的假共和:“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政治黑暗混乱,中华民国仅存招牌而已。”

说来说去,梁启超也算是为了中国富强而革命,期间不惜改变自己错误的政治立场。

但康有为私心太重,最终落到众叛亲离的地步。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