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杜月笙去世后,留给孟小冬的遗产并不多,孟小冬是如何谋生的?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05 11:02:16 3次浏览

关于问题杜月笙去世后,留给孟小冬的遗产并不多,孟小冬是如何谋生的?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米夏夏】的最佳回答:

1951 年 8 月 16 日,杜月笙病逝于香港,他的五太太孟小冬分到了 23000 元美金的遗产。当孟小冬听到只能分到 2 万多,她说:“这怎么够……”杜家人发牢骚了,说:“美不死你!要不是老头子帮忙,举行过什么结婚仪式!丫头或女朋友,两千也甭想!”

其实,杜家人说得也没错,只是话难听了点,如果不是杜月笙临终前有意安排,恐怕孟小冬一个子儿也分不到,昔日的“上海皇帝”、青帮大佬杜月笙对这个五夫人用情至深,可见一斑。

初次相遇

1919 年,杜月笙还是黄金荣的一个小跟班,偶然一次,他陪黄老板去看戏,12 岁的孟小冬饰演压轴大戏《击鼓骂曹》中的一个老生,完美的扮相、扎实的唱功为她赢得满堂喝彩,杜月笙有心结识,马上命手下准备花篮,迫不及待地感到后台化妆室。

此时的杜月笙已经是个有家室的成熟男人,可是初见孟小冬,却不想让这个混迹江湖的 32 岁男人有些失态,作为黑帮老大,竟不自觉地给一个 12 岁的丫头鞠躬行礼,口中还念着韵白:“孟姑娘,阿拉杜月笙这厢有礼了!”

尚不经人世的孟小冬当时只觉好玩,不曾想眼前的这个男人会是自己日后所依靠的枕边人。

从那以后,杜月笙成了孟小冬的超级戏迷,只要有时间,便会去看她唱戏。

梅孟之恋

尽管杜月笙心仪孟小冬已久,而且凭借他当时的势力,只要他想要的女人,没有抢不到手的,但是对于孟小冬,他没有使用黑帮的那套,始终保持着君子之交,甚至从来没有表露过自己的心迹。

其实,花季少女孟小冬已经心有所属,那个人就是民国四大美男之一的梅兰芳,一个是旦角之王,一个是须生之皇,冥冥之中注定有一段情。

1926 年,梅兰芳与孟小冬应邀参加北洋政府财政总长王克敏的 50 大寿,席间,两人合演了一出《游龙戏凤》,一个是比女人还女人的男人,一个是比男人还男人的女人,阴阳颠倒,戏里两人打情骂俏,眉来眼去,戏迷们都疯狂了。

于是有好事者极力撮合二人,因为多次合作,梅兰芳和孟小冬早就日久生情,相互爱慕,于是两人并没有反对,很快亲事被提上了日程。

孟小冬的父母得知后,极力反对,梅兰芳此时已经有了两房夫人,他们不同意自己的女儿给别人做妾,担心孟小冬嫁到梅家会受到两位夫人的排挤欺压。

为了打消孟家人的顾虑,梅兰芳的好友上门游说,他们告诉孟小冬的父母,梅兰芳虽然有两房夫人,但是大夫人多年病重,命不久矣,将来孟小冬直接顶替大夫人的位置,而且梅兰芳的伯父没有儿子,所以是兼祧两房,孟小冬嫁过去不是妾,而是正房夫人。

听他们一说,孟家同意了这门婚事,为了避免和二夫人起矛盾,梅兰芳单独在外面租了一套四合院以供孟小冬居住,梅孟正式同居。

婚后,梅兰芳金屋藏娇,不愿孟小冬再登台演出,虽然对舞台有所眷恋,但为了梅兰芳,孟小冬选择了隐退。婚后的生活虽然有点平淡,但总算甜蜜,如果不是后来的一桩杀人案,恐怕孟小冬会一直呆着梅兰芳营造的温柔乡里。

戏迷李志刚得知孟小冬嫁给了梅兰芳,醋意大发,于是趁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偷偷摸到孟小冬的住处,准备手刃“情敌”,结果误杀了梅兰芳的好友张汉举,自己被赶来的警察击毙,第二天李志刚的头颅被悬挂在城门上。

这件事无疑给梅兰芳带来了阴影,因此,回到了二夫人的身边,并刻意疏远孟小冬。如果这件事是梅孟决裂的开始,那么,接下来的这件事便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1930 年,梅兰芳的养母去世,孟小冬身穿孝服前去吊唁,结果被二夫人拦在门外,当天前去吊唁的皆是圈内好友,二夫人故意刁难,出言羞辱,最让她绝望的是,自始至终,梅兰芳不曾为她说过半句话。

梅孟就此决裂,孟小冬一度消沉,油盐不进,极端的时候甚至想就此了却残生,亲人哀嚎,父母跪地,为了逃避,她离开北京,寄居在天津的亲戚家,过着吃斋念佛的日子。

离婚官司

好友劝她,要离也要走法律途径,离得干干净净,明明白白,孟小冬心想,当初不明不白地在一起,如今再不明不白地离开,实在不是我孟小冬所为。

于是孟小冬连续三天登报离婚启示:

经人介绍,与梅兰芳结婚。冬当时年岁幼稚,世故不熟,一切皆听介绍人主持。名定兼祧,尽人皆知。乃兰芳含糊其事,于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实践前言,致名分顿失保障。虽经友人劝导,本人辩论,兰芳概置不理,足见毫无情义可言。冬自叹身世苦恼,复遭打击,遂毅然与兰芳脱离家庭关系。是我负人,抑人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

经朋友介绍,上海有个女大律师,找她肯定能妥善解决。孟小冬没有直接去找这名律师,而是先找到了结拜姐妹姚玉兰,姚玉兰当时已是杜月笙的四太太。

得知好姐妹遭遇不幸,经姚玉兰牵线搭桥,杜月笙准备亲自解决这件事,当然,这也就意味着他的机会来了。

其实就杜月笙当时的地位和权势来说,离婚这等小事完全没有必要亲自出面,不过既然是心爱女人孟小冬所求之事,他无不尽心尽力。

当天晚上,梅兰芳家中的电话突然响起,杜月笙直奔主题:“梅老板,这事要真闹起来,大家面子上都不好看,不如我来做个和事佬,梅老板那个 3 万 5 万的,算作离婚补偿,从此脱离关系,你看如何?”

梅兰芳自知理亏,连声答应:“好吧,就按杜先生说的办,给 4 万。”

杜月笙说:“梅老板爽快,这样吧,4 万我杜某先垫着,以后梅老板及时方便,从银行转个账就是了。”

梅兰芳无不感激,因为对于当时的梅兰芳而言,4 万并不是小数目,立即兑现并非易事,可见杜月笙做人可谓滴水不漏,他之所以垫付,除了看透梅兰芳一时拿不出外,也想早点把钱给孟小冬,以免节外生枝。

迟到的婚礼

杜月笙对孟小冬如此用心,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明眼人当然也包括四太太姚玉兰和孟小冬本人,姚玉兰有意撮合二人。一次,孟小冬受邀来上海剪彩,期间都住在姚玉兰的府中。

有一天,姚玉兰要孟小冬陪她一起睡,两人说说体己话,没想到,半夜时分,姚玉兰出去了,进来的却是杜月笙。这一晚,孟小冬没有反对,乖乖就范。从那以后,孟小冬就留在了上海,和杜月笙开始了同居生活。

1937 年,卢沟桥事变,杜月笙带着全家逃到了香港,孟小冬因眷恋父母,没有跟去,只身回到北京,相隔两地,杜月笙从没有忘记孟小冬,第二年,杜月笙安排心腹将在北京孤苦无依的孟小冬接到香港,他希望孟小冬能在自己身边长住。

不过,几个月后,孟小冬还是离开了香港,一方面,无名无分,长期同居恐怕会引来闲言碎语,而且杜月笙此次在香港只是临时居住,另一方面,在香港期间,杜月笙忙得团团转,她不想影响他的大事。

据说,孟小冬去香港的时候只有 1 个皮箱,回来的时候却有 5 个皮箱,其实不难猜想里面装的是什么,孟小冬长达 7 年时间没有唱戏,没有了收入来源,拜师学艺、生活所需从何而来?可想而知。

乱世之中,一个男人体贴入微,护她周全,很难说这不是爱情。

与杜月笙在一起的时候,孟小冬从未要求过什么名分,并不是杜月笙不愿给一份婚姻的承诺,而是深知孟小冬的为人,从前,与梅兰芳在一起的时候,她多么渴望一个名分,却求而不得,再到杜月笙的时候,她宁愿没有任何名分也不愿意做妾,所以两人就这样保持着十多年的同居关系。

如果不是杜月笙感到自己来日无多,恐怕他们会一直保持着这种关系。

1950 年,杜月笙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他自己可能也深感时日无多,所以必须要将身后事处理妥当。当时,过年形势紧张,他准备带全家逃往法国,当管家正在统计护照的时候,孟小冬说了一句:“我跟你走,算丫头还是女朋友?”

杜月笙恍然大悟,心中大喜,曾经无数次他想给她一个名分,都被她婉言拒绝,如今她主动提出,大概是放下了前尘过往。

因为孟小冬的一句话,杜月笙毫不犹豫地给了她一个盛大的婚礼,婚礼当天,所到宾客无一不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只是此时的杜月笙已经病得起不来了。

自杜月笙生病以来,孟小冬一直悉心照料,如今结了婚,更是衣不解带地在他身边侍奉汤药。1951 年 8 月 4 日,杜月笙感觉自己大限将至,于是将全家人召集在一起,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分配遗产。

可怜叱咤风云的流氓大亨,到此时,全部家当也只剩 11 万美元左右,他将遗产分了多份,孟小冬分得 2 万美元,这对于无儿无女、无依无靠的孟小冬来说,无疑是不够的。

可回头想一想,如果不是那场“迟到”的婚礼,孟小冬可能正如杜家人所言,一个子儿也分不到,由此可见,杜月笙处处在为孟小冬打算。

交代完这些事后,杜月笙再次陷入昏迷之中,稍有好转,他便特意嘱托好友多多照顾子女和孟小冬。8 月 10 日,杜月笙突然在枕头下一阵乱摸,摸出一个叠起来的手巾,交给身边的陆京士:“这里有 7000 美金,你提我分一分,妈咪(杜月笙对孟小冬的称呼)最苦,给她 3000。”

这是杜月笙最后的遗产,从财产分配可见,他对新婚妻子孟小冬的不舍和怜惜。

杜月笙去世后,孟小冬一个人留在了香港,在香港平淡的日子里,孟小冬打打麻将、遛狗、看电视、练习太极拳,就是,就是不唱戏!

因为杜月笙曾希望她不要再登台唱戏了,她的最后一次登台演出是在他的 60 岁大寿上,从那以后,孟小冬再也没有登台唱戏,或许,这是她能给杜月笙唯一的诺言。

那么,不唱戏的孟小冬没了收入来源,她是如何度过晚年的呢?

其实,我觉得孟小冬晚年虽然说过得可能并不富裕,但应该也不至于缺钱花,原因有三:

一、收徒

孟小冬虽然不再登台唱戏,可她师承余叔岩,一身艺术造诣就此失传难免可惜,于是在朋友们的介绍下,孟小冬开始收徒教京剧。名师收徒,学费自然不菲,就比如当初孟小冬拜师余叔岩一样,又是送钱送物,还给余叔岩的女儿准备了嫁妆,所以这部分的收入来源一定不低。

二、亲朋好友接济

不管是杜月笙的影响力,还是孟小冬自己的影响力,圈内好友自然不少,加上杜月笙临终前的嘱托,应该会有不少人的协助。

1967 年,孟小冬和姚玉兰和好如初,姚玉兰盛情邀请孟小冬去台湾一同居住,此时杜家子女亲眷都在台湾,对孟小冬的基本照顾应该是有的。

三、一个人深入简出,生活开销并不大。

有那么一句话叫“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但是可以看得出来,孟小冬晚年生活比较深入简出,没有太多额外的消费,开销并不大,所需也不多,加上杜月笙留的 23000 美元,应该可以生活得下去。

不过,孟小冬曾经有几次赚钱发家的机会,可惜都被她拒之门外。

她曾协助孙养龙编写《谈余叔岩》一书,这本书很快成为畅销书,据说赚了几十万稿费。可是,孟小冬得知孙养龙家道中落,于是一分钱都没要。

还有一次,1963 年春,国内邀请孟小冬回国观光、表演,并建议她灌录十张唱片,更希望她能将她的代表作《搜孤救孤》《空城计》和《捉放曹》等拍成彩色电影,流传后世,并告诉她,如若成行将奉赠一百万港币作为报酬,可是最终也被她婉言拒绝了。

由此可见,孟小冬对于名利是不很看重的。一个对名利对名利不看重,那么自然不需要太多金钱来傍身。

【2】、来自网友【三少 yun】的最佳回答:

杜月笙死后,他最牵挂的女人孟小冬,晚年靠什么生活?

我是三少,我来回答。

千金散尽不复来, 传奇人物杜月笙,寥寥财产!

1951 年的初秋,,曾经叱咤上海滩的黑帮巨头,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63 岁的杜月笙,在香港因病逝世。

在离世的前一年,久卧病榻的杜月笙不顾众人反对,坚持让人搀扶着,和自己的五太太孟小冬补办了一场婚礼。

一生傲岸的孟小冬,有了真正的归宿!

孟小冬(1907-1977),北京宛平人,著名的京剧演员,民国时期有名的“冬皇”,出生于戏曲世家,师从京剧大师余叔岩,是余派的优秀传人之一。

天生聪慧秀丽,气质高贵的小冬,一出道就是很多达官贵人、公子王孙心目中的偶像!

混迹黑帮的杜月笙,也是小冬的超级粉丝。他的大半人生,始终围绕着小冬,尤其是感情世界里,小冬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杜月笙从 1925 年对孟小冬暗生情愫,之后,他用了 20 多年的时间,才终于感动了孟小冬!

然而,杜月笙,这个过去在上海滩一掷千金的土皇帝,曾经拥有让无数人渴望而不可及的财富的男人,并没有多少家底。

临终之际,他烧毁了所有欠条,最后只留下寥寥财产。

他的遗产,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他的 10 万美金,另一部分是他一直藏在枕底的 7 万美金。

孟小冬,这个杜月笙用了自己的后半生一直去爱的女人,最后分得大约 2 万美金的遗产。

孟小冬的一生,坎坷不平!在这个人情冷漠,动荡不安的社会,风风雨雨中,始终只有杜月笙欣赏她,相伴她。

孟小冬拿走了杜月笙戴了多年的一条金表链,作为最后的念想,离开了四分五裂的杜公馆!

茕居香港,深居简出

虽然在杜月笙临死前,一再嘱咐孩子们要好好照顾没有子嗣的孟小冬,但杜月笙死后,大家也就各奔东西了。

杜夫人姚玉兰奉柩台湾,葬杜月笙于汐止。孟小冬则留在了香港。

同年 11 月,孟小冬搬离坚尼地台 18 号的杜宅,迁入铜锣湾使馆大厦,从此深居简出。

孟小冬和梅兰芳,孟小冬和杜月笙,这样的两段恋情一直为人们所关注,但她自己从没说过她的感情。

在香港,她一直是一个人,只有三只狗陪着她。

她不喝酒,但她给自己三个爱犬分别起了三个好听的酒的名字:布兰迪、香槟、威士忌!

平时的她也不喜化妆,一身布旗袍,平底鞋,略白的头发,在脑后挽着个没有生气的髻。

谁都无法相信,这个朴素的普通老太太,就是当年红级一世,令无数人追捧的“冬皇”!

她偶尔兴起,会唱几句。但更多的时候,她是一个人坐在一棵老树下,看着不远处三只狗在布满阳光的草坪上嬉闹,静静地发呆,没有人知道她在想些什么。

有的时候,孟小冬也会邀请一些朋友来家里,打几圈麻将,说说笑话,也让家里热闹热闹。

是的,在香港平淡的日子里,孟小冬打打麻将、遛狗、看电视、练习太极拳,就是,就是不唱戏!

当年,香港“丽的呼声”曾以十万港元,请她录音,她拒绝。也有很多人,希望她能够登台演出,她拒绝。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曾委派章士钊多次赴港做孟小冬的工作,说服她回归,也遭到了孟小冬的婉拒!

当时的孟小冬,即便不再很富裕,却仍然一身傲骨!

那个年代的年轻女子,出来唱戏是可以的。但嫁了人便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再抛头露面对丈夫而言,是不大体面。

为了杜月笙对她的情意,孟小冬从此再也没有在众人面前唱过戏!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唱戏也是如此,没有了知音,再唱有什么意义?!

1956 年,梅兰芳带团去日本,途径香港,梅兰芳乘车到孟小冬的住宅看望她。这是梅兰芳与孟小冬于 1927 年分手后的首次会面,也是他们此生的最后一次见面!

和大画家张大千的友谊

著名的画家张大千,平生也是京剧爱好者。1951 年,一袭长衫的张大千从国外回到香港,特意到使馆大厦拜会孟小冬。

据说那一天,因孟小冬诚心礼佛,曾向张大千求画佛像一张。

同时,她也答应张大千的要求,由王瑞芝操琴,破例唱了一段拿手好戏,并灌成了录音带,赠送给张大千,还与与会 10 人合影留念。

到了 1962 年,香港大会堂落成。5 月,在香港博物馆主办“张大千画展”。张大千再次到回香港,百忙中的张大千专程到摩登台,拜访好友孟小冬。

可是,时隔 10 年,再度聚餐,再度合影,听曲的张大千的胡须,早已不复当年的乌黑。而唱曲的孟小冬,早就是白发依稀,沧桑尤存!

岁月,无情啊!

晚年的孟小冬,何以为生?

杜月笙死后,孟小冬继承了 2 万美元。在那个年代,2 万美金已经不算少,够孟小冬一人花销很久了。

当初,一生傲骨的孟小冬,在结束和前夫梅兰芳的婚姻之后,意识到不管如何,女人都是要有自己的事业的。

于是,她再次拜师学艺,苦练基本功,终于成就了一代京剧大师!

唱戏这些年,又是京剧名角,孟小冬手里肯定有不少的积蓄!至于有多少,这个谁也无法知道准确的数字。

后来,一生酷爱京剧的孟小冬,把重心都放在教育京剧上。

不过,孟小冬对弟子的选择很挑剔!收徒的原则和她的师傅余叔岩一样,必须是肯吃苦又肯为艺术献身的人。

她对教授弟子更有非常高的要求,极为严格认真。因此,她门下好几位京剧大师,都成为了港台两地的名角!

那一年的春天,在香港菽园严欣祺府上,由孙养农举香,孟小冬正式收钱培荣、赵培鑫、吴必彰为徒,15 年间得学余派名剧 12 出!

因为学生钱培荣经商,常往来日本,孟小冬特别允许他在教学时录音,以便他在出差中继续练习。当然,这些录音,最后成了孟氏传承余派戏曲的珍贵文献!

学习艺术,不管是现在,还是过去,都是个很费钱的事。何况在那个时期的香港,也许很多人还食不裹腹,衣不遮体。

所以,学习京剧,尤其是拜著名的孟小冬为老师,绝对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作为老师的她的收入,也是比较高的。

因此,在没有杜月笙的日子里,低调的孟小冬,在金钱上是不需要特别发愁的!

实际上,孟小冬的晚年生活也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奢侈,她多数时间深居简出,花销也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高。

移居台湾,一代名伶香消玉殒。

再后来,孟小冬收到了四姨太姚玉兰的邀请,离开了香港,来到了台北。

姚玉兰,也是京剧爱好者,和孟小冬是结拜姐妹,感情很好。

杜月笙和孟小冬的最终能走在一起,这个四太太姚玉兰制造了很多机会,帮了很多忙。这份感情,是和其他几个姨太太,不能比拟的。

1967 年,孟小冬带着她的三只爱犬,乘安庆轮来到台湾。

当年 9 月 12 日下午 1 时半,孟小冬所坐轮船抵达基隆第二码头。孟小冬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在台北安东街,还迎来了一场小型的记者招待会。

那天的孟小冬,一袭绛色旗袍,一件灰色黑边毛衣搭在外面,一副深色的墨镜架边,一对精致的珍珠耳环。

在朋友的陪同下,孟小冬微笑地回答了记者的提问。有问必答,并表明因“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我不会再演出了。”

此言一出,再次惊讶一片!有人惋惜地说:余派雅歌,广陵散已将成绝调。

由于孟小冬的名气很大,再加上当时台湾流行京剧艺术,许多人还是想请她出来唱戏教戏,但都被她婉拒 。

孟小冬定居台湾后,没有正式再收徒弟。

晚年的孟小冬生活的还算幸福,偶尔昔日老友或者杜家子女来看望她,没事就打打太极拳看看电视,身边也有许多的朋友陪伴,她平淡地度过了人生最后的 10 年。

在台十年,她依旧非常低调。

不接受电视、广播访问,不录音、也未演出。除了遛狗外,她多是窝在家里看电视,偶尔也会打牌。

孟小冬在台湾的生活,主要是由姚玉兰的女儿杜美霞照顾。杜美霞与孟小冬感情非常要好,杜美霞病逝前夕曾要求与义母孟小冬葬于一处。

1977 年,孟小冬 70 大寿。亲戚好友齐聚一堂,给孟小冬过了一个极为热闹的生日。

孟小冬非常高兴,还清唱了几句戏词,可能是受累了,加上她一直有肺气肿,生日后,她咳嗽一日比一日重。

到了五月二十五日晚上,一阵剧烈哮喘以后,孟小冬把头一低,人就昏迷过去了。

家人立刻送她去医院,经医生剖开喉管,把痰吸出,但是孟小冬仍昏迷不醒!

二十六日午夜,孟小冬因肺气肿和心脏病并发症去世,享年 70 岁,一代名伶香消玉殒!

和孟小冬告别的时候,台湾各界名流雅士、学生民众数千人,自发前往孟小冬灵前追悼行礼!

最后,他们把孟小冬葬在台北山佳佛教公墓。两旁植桂花数丛,馨香常萦,这个是她生前亲自为自己挑选的。墓碑上是张大千题的字:“杜母孟太夫人墓”。

多大的繁华到了都是虚空,愿桂花丛中的小冬,安息!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