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你听到过最智障的谣言是什么?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我就是个码字的】的最佳回答:
青岛下水道和德国油纸包。
某人的进口汽车坏了,配件需要从德国发货,友人戏谑道:不用买,你把后备箱打开仔细找,里面肯定有德国人之前储存的配件,还是用油纸包包好的,嘎嘎新,再找找,没准儿油纸包里还能跳出两个德国修车工。
德国巴伐利亚州发生火车脱轨事故,有网友“提醒”德国方面:在铁轨旁边挖一挖,应该能找到几个油纸包,里面有提前备好的零件和抢修人员,光亮如新。
凡此种种,“德国油纸包”成了一个网络热梗,而这个热梗的出处则是另外一个网络热梗“青岛下水道”。
第一次在网络上看到“青岛下水道”这个事情时还没有“德国油纸包”,当时网络传言:青岛城区之所以下大雨不积水,原因是德国一百年前在殖民青岛时期修建的下水道特别好。
当时看了相关帖子就有些半信半疑,半信是因为德国当年殖民青岛时确实大兴土木来着,他们是打算将青岛建立成一个“模范殖民地”。
德国起步晚,统一之后发现世界上的殖民地都被英法等国瓜分差不多了,为了抗衡英法,德国就想用殖民地的质量压倒英法的数量,采用建设性开发殖民地的思路,而不是英法那种破坏性开发和攫取的方法,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德国确实在青岛干了一些实事,这是历史。
半疑则是因为两个原因,一个是地理原因,了解青岛地貌的人都知道,青岛不仅三面环海,市区和周围是一个斜坡地形,从崂山到海面有上千米的落差,这种地形地貌,想让青岛城区积水可不容易。虽然不排除城区个别洼地也会积水,但在青岛大规模积水很难发生。
另一个则是历史原因,青岛的城区可不小,而德国人在青岛满打满算也就呆了十七年,如果一百年前德国造的下水道能满足这么大的青岛城区使用,那估计德国人在青岛啥也没干,光修下水道了,这恐怕不是殖民,这是援建下水道来了。
所以,说青岛城区不积水是因为德国殖民时造的下水道好,确实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青岛下水道”之后,紧接着就是“德国油纸包”:德国人撤离青岛一百年后,当年修的下水道需要更换配件,青岛当地部门联系当年修下水道的德国公司,按照对方指引在下水道需要更换配件的地方三米范围内找到了配件仓库,里面的配件都用油纸包包着,光亮如新。
其实,大多数人看到“德国油纸包”后都会明白,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读者体”谣言,太扯淡了,也太侮辱读者智商了。
只说一点,下水道是什么高精尖设备,都过去一百多年了,都二十一世纪了我国还造不了还需要进口?甚至还必须找到原厂才行,其他厂的配件还配不上?进口汽车也没这么娇贵吧。
但是,如此不合常理的谣言在网络上却非常有市场,这就让人感到好奇,所谓“青岛下水道”和“德国油纸包”是怎么火起来的呢?火到满网都是的?
所谓“青岛下水道”的神话最早可以上溯到 1991 年台湾省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这部电影里有一个过场戏,学校教官在卫生室里和女校医闲聊,台词如下:
我祖籍是青岛,青岛那个地方啊,它的建筑特别好,德国人建的,尤其是它的下水道,做得特别大,特别宽,你不管下多大雨,等这个雨停了,地面上绝对不会积水,不像台北这样子,下一阵雨就积水。
这段话主要以画外音出现,导演安排这段过场戏估计也没有太多想法,可能主要是为了反映一些逃台山东老兵的思乡之情。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段台词之后也在网络上被一些人拿来说事儿。
一般认为,颂扬“德国造青岛下水道”最早的文章应该出自 2009 年的《齐鲁晚报》,文章题目是《青岛德式下水道:一百年前的领先》,作者笔名是冬亥。
这篇文章从青岛出土了德国造排水管道这件事入手,谈到了一些德国造下水道的优点,比如造型和理念在当年都是很先进的。
这篇文章不论是从角度还是内容上看还是相对客观的,比如文章中着重提到了当年德国造下水道只能满足青岛老城区部分人使用,如今青岛已经是几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当年的下水道已经没法满足青岛,我们又进行了大规模建设。
此外,该文还强调了当年德国人的设计理念和施工质量确实很好,但所有的下水道工程都是中国工人修建的,属于中国制造。
至于“德国油纸包”,这篇文章里并没有提及。
在这篇文章之前,表扬青岛德国下水道的文章肯定也有,但没有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力,这篇文章之后,关于“青岛下水道”的文章才逐渐多了起来。
2010 年 5 月 28 日,《中国文化报》发表了一篇文章《福寿沟、紫禁城、青岛老城讲述了:老城不怕淹的故事》,作者是该报实习记者丁敏帅。
这篇文章在关于青岛老城下水道的段落里大量引用甚至直接照抄了《齐鲁晚报》上冬亥所写的《青岛德式下水道:一百年前的领先》。
这个实习记者丁敏帅可能觉得原文照抄同行实在有辱斯文,于是他自己又往文章里加了一个“佐证材料”,也就是著名的“德国油纸包”,他在原文中写的是“油布包”,而且还加了一个之后被广泛采用的形容词:光亮如新。
当然,这个所谓“德国油纸包”的故事也不一定是丁敏帅自己发明的,也有可能是他在网络上或现实中听来的,然后没经过调查就添油加醋写到了自己文章里。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文章末尾还写了青岛人对下水道井盖的称呼:古力盖,来源于德语:gully。
2010 年 6 月,南都周刊发表了一篇《青岛古力:一百年前的远见,无法复制的德国经验》,从题目上看,这篇文章应该是参考了上面提到的《齐鲁晚报》和《中国文化报》两篇文章。
而在内容上,南都周刊这篇文章可谓煞费苦心,不仅客观陈述了一些事实,同时也塞进了一些有私货嫌疑的文字。
文章中引用了龙应台的一段话,大体意思是判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方法之一,就是看一看下完暴雨后街道会不会积水严重。
《南都周刊》不无感慨评价道:如果用龙应台的衡量标准,那么青岛在 100 年前就进入了先进行列。
PS:如果按照龙应台的标准,现在的德国应该属于发展中国家,韩国也是。
当然,从整体上看,你不能说《南都周刊》这篇文章就有问题,尤其是该文也没有采信那个滑稽到可笑的“德国油纸包”,但这篇文章字里行间带着一些“抬德贬中”味道,感觉青岛发展这么好全是德国人殖民十七年的功劳,这就带给很多读者一种“殖民有理”的感觉。
由于南方系媒体的巨大影响力,该篇文章被广泛转载,同时也被更多人洗稿,洗稿过程中又加入了所谓“德国油纸包”,然后“青岛下水道”和“德国油纸包”在网络上迅速蔓延开来。
在各种相关文章下面,充斥着一些如“希望全国被殖民”和“希望青岛永远当殖民地”的奇葩评论,让人不忍直视。
由于相关文章和帖子太多,从 2010 年和 2011 年开始,各种辟谣文章也开始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澄清事实的作用。
有相关专家也介绍了情况,青岛城区之所以很少积水的原因除了特殊的丘陵地形外,还和青岛大规模的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有关,而在青岛城区总计长度达三千公里的下水道里,所谓德国造下水道只剩下不到三公里,占比只有千分之一。
如果说青岛城区不积水是因为有不到三公里的德国造下水道,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本来随着辟谣文章不断出现,所谓“青岛下水道”和“德国油纸包”的传言已经式微,但随着 2013 年前后一波名人的旧谣重炒,传言又热闹起来。
在传播该谣言的名人里,有孙姓老演员,有郎姓财经专家,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就是万科王石。
要知道,王石不仅是名人,他还是一位房地产公司大佬,相对于演员和财经专家来,对于下水道和油纸包,他的身份显然更有说服力,于是“青岛下水道”和“德国油纸包”彻底成为网络热梗。王石也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成了网友们调侃的对象。
说在最后,客观来讲,一百多年前,德国在地下管网建设上的理念和工艺确实是先进的,值得肯定,也值得借鉴学习,这是历史也是事实,没有什么不好意思。
但是,如果不顾现实地形地貌的影响,把偌大青岛城区几千公里地下管网建设的功劳全送给德国侵略者,这显然是非常不客观甚至是带着恶意的谣言。
至于所谓“德国油纸包”,不过是在恶意的谣言前面加上了滑稽二字,让这个谣言变成了“恶意的、滑稽的、低智商的谣言”。
【2】、来自网友【我只想安静的做个美男子 13】的最佳回答:
我听过最智障的就是日本“百年老店”。
在过去二三十年经常能听到各种关于日本工匠精神,百年老店,日本多么发达,社会福利等等,当时也是很羡慕日本人的生活,尤其在动漫的影响下,觉得日本哪里都好,怀着这份憧憬,我在 09 年大学毕业去了日本念书,只有真正在日本讨生活的人,才体会日本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刚到日本看什么都新鲜,尤其出国前听说过日本有很多百年老店,都是一代一代传承的手艺,代表了工匠精神,我所在学校在高田马场,东京都内比较繁华的地方,附近就有一家所谓百年老店,一个小餐馆,听人说这餐馆开了一百来年了,一直是一家人代代经营着。
怀着朝圣一般的心去了,地方不大,基本就一张桌子一个吧台,像图片这样,是的,你没看错,就是一张桌子一个吧台,不是这家餐馆这样,日本很多餐馆都这样,餐馆就一个人,东西摆放乱七八糟,我当时还觉得这是一种风格,后来才明白就是脏乱差,东西不贵,味道很一般,吃完我就怀疑就这手艺是怎么开这么多年的,开始吧觉着是自己口味有问题,中国人不爱吃正常,当地人应该很喜欢吧,后来日本朋友来吃也觉得味道一般。随着在日本生活的时间越来越长,逐步了解后,才揭开这些“百年老店”和工匠精神的遮羞布。
日本在被美国按着头签完广场协议后,基本就不发展了,社会固化越来越严重,并且日本人骨子里特别守旧,很多百年老店的成因就是社会阶级固化,底层人基本没有改变社会等级的机会,比如你爸爸是开餐馆的,你最好的结局就是开餐馆,那你当医生,当法官行不行呢?也不是不行,很难,各种现实障碍,主要就是人脉,根本进不了圈子,并且自己这一亩三分地儿丢了,他们心疼,还记得灌篮高手的鱼住纯,毕业后必须要回家经营餐馆,当时觉得可惜,但在日本这才是最正确也是最好的结局
日本选择上大学的人不多,我这种在国内只能上三流大学的手,到日本考个一流大学研究生也不是太难,是我学习好吗?不是,是日本考试简单吗?也不是,是因为没人考,在日本愿意念大学的人不多,因为上了大学就得按照大学学历拿工资,念了专门学校就拿专门学历的工资,这是政府的规定,那多拿工资不好吗?好,问题是公司愿意用你,你学历越高意味着越不好找工作,我一哥们念到生物学博士,主要也是为了混签证,毕业想找工作根本找不到,然后在中国人搬家公司干搬家。
日本人博士毕业也好不到哪去,除非你家族有权势,能给你相应的博士工作,女孩都是高中毕业结婚,日常带孩子,打零工,男人做社畜,周而复始,年复一年
白领都不如干电焊的,真的,干电焊的工资不低,工作好找,一技傍身,想换就换。
在日本早高峰的时候,经常有人在地铁自杀,几乎天天都有,每次一个人的死亡都会导致地铁晚点一两分钟,都是白领,每个日本电车站都有死过人,为什么他们一失业就活不下去,这个说起来更让人深思……
说白了日本社会病了,失去活力了,政治上都是政治家族,普通人选总统那是不可能的,财团控制社会经济,这两大势力最想维持现状,祖祖辈辈永远这样才好,表面上看是现代社会,骨子里人封建王朝,日本为什么一直还有世袭制的天皇,因为总统也都是世袭制,不过是各大政治家族轮流做,跟当年幕府时代本质上没差别,只是从乡长大乱斗变成喊口号投票,财团拿出钱选择维护自身利益的政治家。
日本社会的固化是层层深入,跟印度种姓制度差不多,只是日本经济好,其实就是披着现代文明的封建社会,到处百年老店,什么手艺代代相传,也就那么回事,煮饭仙人煮的米饭跟电饭锅的差不多,寿司之王的寿司就是噱头,一种宣传手法,我眼中真实的日本是一片死气沉沉,年轻人在二十年前就开始选择躺平,这么一代一代躺下去,叫平成废宅,努力了也就那么回事,不努力也坏不到哪去,低欲望社会。跟中国这些年高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我小姨子是纯日本姑娘,来中国都觉得中国很好,很发达,打车可以滴滴,吃饭有可以在网上预订,买东西很方便,音乐电影随便看,吃西瓜都可以一年四季随便吃,你能想象一个正常日本中产家庭吃西瓜,一人只能吃一小条吗?吃丑橘一人吃一个[捂脸],开车也都是北斗星那种零点几排量的小车。
日本挺好,但没有想的那么好,中国有不足,但大部分都挺好,所以身在中国还是很幸福的,最后感谢祖国的富足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