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在农村有这样一种说法:一辈子没盖过房子的人,不算真正的男人?对此你怎么看?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60 后老猴子】的最佳回答:
我们村有三个人一辈子没修过房子,你看他算不算真正的男人?
一个是我们村里的懒汉。
搞生产队时期,他们躲懒,装病,不出工,怕苦怕累;不搞生产队了,他们家的田,宁愿荒着也不耕种,吃了上顿没了下顿,所以永远发不了家,一辈子修不了新屋,这种情况,是农村里有些人家把儿看娇了造成的,结果,一辈子长不大,一辈子长不大就成不了顶天立地的男人。
二个是我们村里的光棍。
光棍有不懒的,可能是思想不开巧,只晓得蛮干,没有聪明才智,所以也发不了家,一辈子修不了新屋,没什么经济,也就讨不到媳妇,讨不到老婆自然也就当不了真正的男人。
三个是我们村里的五保户。
五保户,就是没屋住,一辈子也没修新屋的。过去搞集体,老了靠生产队养,现在没搞集体,老了靠政府养。
所以讲,懒汉也好,光棍也好,五保户也好,三个人都是一个性格,一个命运,最终一辈子修不起屋,讨不到老婆,没有后的人。
三个人命运相同,一辈子讨不到老婆,一辈子没闻到女人的味,当然就不是什么真正男人了。
那么,按照农村人说的,一辈子盖过房子的人,算真正的男人吗?
我认为是!
城里人不一样,过去是国家分给你房子住,现在,只要你有钱,到处可以买房子住,不要你动手盖房子。
但是,在农村,除了土地,房子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条件。
不少农村人,一辈子盖过几栋房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去住过的老房子太小了,变旧了,成危房了,又得重新起。
我活到六十岁,就起过三次房。
第一次,是 73 年,那时候我还小,家里修屋,修的是木房子,在山上砍树、背树我是砍不起也背不动,在平地上搬小料,递瓦片我干过,不是轻松事,修房子的那几个月累得我腰酸背痛。
第二次,是 88 年,我成了家,就要分家,就得自己另起炉灶。
那一次是自己修房子,非常卖力,不干不行。
那次起的是砖房。
农村人,虽然没专门学过泥瓦匠,但看得多,当个下手是可以的,像拌水泥砂浆、挑砖、挑浆这种体力活,我一个人顶两个人用,别人歇脚休息,我还在工地上干活,三个字,非常累。
第三次,是 2015 年,那时候农村兴起修房高潮,几乎家家户户都修新房子,因为以前的式样老旧了,过时了,都赶时髦修别墅。
有人还说,趁现在形势好,赶紧修,不然将来就不准修房子了。
我就是当年趁着形势好修的别墅,地基就在我们家老房子旁边。
这次修屋,我没那么出憨力了,由于手头上有点积蓄,我搞了个半包,半包就是只包工不包料,材料自己组织。
半包也不轻松,从下脚开始,组织各种材料,到监工管质量,基本上和师傅们战斗在一起,操心费神,也不轻松。
通过前后这三次修屋,我已经从一个十多岁的小男孩成长为一个大人、一个男人、一个老者。
这一步步走来,单从修房上,我学到了不少知识。
你比如,农村修房要组织哪些材料,怎么下脚,怎么布钢筋,怎么搭配水泥跟砂的比例,还有怎么防潮、防水,等等。
有人说,在一个村里,总有几个德高望重的老人,说的就是像我们这些修房修得多的老人。
因为修房才能长知识,长见识,长智慧,长阅历,同时,还懂得为人处世,明事理,懂得苦尽甘来的人生道理。
这些,难道不是一个成熟的男人所具备的吗?
你赞成这样的说法吗?
【2】、来自网友【老萧趣谈风物(提问者)】的最佳回答:
(新房正房与东厢房的局部)
对此我有深刻的同感。我认为在农村,一个男人一辈子如果没有盖过一次房子,这个人的一生是不完整的,甚至是窝囊的。如果有条件,而没有盖房子,还住在破破烂烂的房子里,那绝对是不可救药的人。
我家在 1974 年底,盖过一次房子,不过那时我正在上高中。这次都是父亲所为,我只知道其中的一些事情,那份艰辛想想都是知道的。那时刚刚落实政策,生产大队赔偿了 WG 时没收的房产。每间瓦房按 200 元赔付,我家得到了几百元的赔偿。就是利用这些钱和家中的仅有的积蓄,父亲盖了房子。从别人家搬到新房子的时候,那时我们全家就如过节,天天高高兴兴。
(1974 年盖的房子局部)
2010 年的春天,我家翻建房子的事儿提到日程上来了。村里要修路,柏油要铺到每一家的门前,和这一件事紧密相连的就是门前的路基提了高度。这样一来院子就低下来了,就会存水,所以建房就成为一件必然要做的事情了。
因为上面这个原因,所以许多人家盖房子。有的即使门前的路没有改变,但也趁着这个机会在院子里盖房子或翻建。真是“家家户户盖新房,热火朝天搞基建。”
因为早就知道村里要修路的消息,所以提前就做了翻建房屋的准备。为了说明建房的
艰辛
,我只是把建房的几件事给朋友们列举一下,朋友们看一看是否值得艰
辛
两个字。
土方要找存放地
。因为要大幅度地提升房基(我们地区俗称“磉”)的高度,就必须准备填磉的土方。在 2009 年的 10 月份,用“太托拉”拉土 24 车,找村里朋友空地暂存,预备垫地衬(地基的俗称)用。那是,村里是不允许随便取土的,所以用土只能到别处去找。盖房的人家很多都在找土,而我比别人多一层难度的是:有地的人家可以把土方存在自己种的土地里。
我家没有自己耕种的土地,要存土就要找一个临时存放地
。这也是要费一番周折吧。
由于我家都是居民户口,家庭大多数成员户口都在县城。当时在县城购房的考虑是为了孙辈的上学,所以将户口迁到了县城,只有我一个人的户口还留在村里。而
按照当时的政策,居民户翻建房是不允许的
。
为了房屋准建证的问题,要过这样的关口:四邻要同意。这一点没问题,我和邻里的关系极为和睦。村委会要同意并出示证明,这点问题也不大,因为牵扯到修路的原因,房子不建无法居住,再加上我当时在当地中学任职,和村里联系紧密,解决这一问题难度也不是很大。乡镇政府批复,发放准建证明。这一点就相对有些难度了。在我的运作下,这也顺利地解决了。2010 年的 1 月份房屋准建证批复。准建证批复以后,我请有关的人士在当时县城有名的“刚记海鲜”吃饭。
建房的绿灯亮起了。
(院门外侧局部)
找施工队,要和包工头谈具体的施工日期。前面已经说到,那几年几乎家家户户搞基建,绝对是供方市场。
包工头都洋气得很,活多得是
。我只得托我的一位本家,找他的一位包工头亲戚。我终于在 2010 年 3 月份和包工头商定建房施工的事。这一点总体也算顺利吧,原因有二:第一是包工头和我也是沾些亲戚的,这点前面已经交代了。另外那一年包工头的孩子正准备升学,而我恰恰是一所中学的领导,说不定他也在寻求这方面的门路呢,这点应该算是一拍即合吧,有一些互相利用的意思。但他的施工档期已经排到了七、八月份。而七、八月份正是学校的暑期,我也极为乐意。
破家值万贯呀。继之而来的就是处理家中的杂物和搬家(班的前院他的家里无人居住,而且我们的关系很好)。2010 年 5 月 2 日,搬家找 11 人帮忙,拆除院内小房。真是破家值万贯呀,搬家用了两天到 4 日才结束。
蝎子螫人。
在搬家前收拾杂物时,我的二姐天天来帮忙。这一天她正在院中忙活时,感觉裤腿里好像有个东西在爬动,用手一摁,“唉呦”一声喊叫。她赶紧抖落裤腿儿,一只小火蝎子掉了出来。当然等待小火蝎子的只是死亡。听邻居们说,小火蝎子不碰到它,是不会蜇人的。它感到了威胁,自然就要拼死一搏。糟糠赶忙二姐挤伤口,赶紧找来院里栽种的费菜涂抹伤口。反复涂抹之后,居然没有肿起来,疼痛也很快就消失了。是二姐在说慌还是这种野菜真有这样的效果?
拆旧房,腾空建房的场地。2010 年 5 月 6 日至 11 日拆旧房。从河北省万庄找了一个专门负责拆旧房的。谈定拆除房屋 120 元/间,围墙 10 元/跑米,码砖 0.03 元/块。事后觉得这里花了一笔冤枉钱,因为拆除的旧砖基本上没有使用,都用铲车推走了。留下了两三千块旧砖,我要求施工时将这些旧砖砌在东厢房的磉里,留下一些旧物,算作是一种念想吧,这毕竟是上一辈人留给我们的东西。
和木匠谈价格。2010 年 5 月 14 日,谈定加工费正房 650 元/间,厢房 350 元/间。这是当时的行情,也没有什么过多商量的,但这个过程是要走的。
码磉(地基俗称)费了周折。2010 年 5 月 16、17 日。这里要说的一个插曲是原来和包工头讲好的,但因为他的档期确实抽不出人手。在我和他商定,征得同意后,我的儿子找了 26 人,当时他是一建筑公司的项目经理正在干工程。这些人是砌墙的能手,平时是盖楼房的。我们所有人,包括我和施工头,都不相信他们能在两天内完成地基的砌筑。施工量是正房地基 27 层,厢房 21 层,砌墙计约 116 跑米。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个插曲:磉砌完后,糟糠到现场转了转,而后走到我的面前,悄悄地对我说:这墙都垒这么高了,怎样不留门,从哪里进去啊!我笑了:竖一架梯子,就行了吧。糟糠大为诧异:楼房啊,不是说好的盖平房吗!我只好跟她解释:这是地基,这里面要填满土。说着,我指了指她的脚下,“还有这些地方。”“这一人多高的墙都埋在土里。”我把这件事情和别的人一说,听的人都被逗乐了。家里的一位侄子总结得很到位:婶子盖房,找不到门。这成了一句笑话,传了下来。
2010 年 5 月 22 日,拉土填磉。5 辆四轮翻斗车,一辆挖掘机,干了两天。
材料准备。就如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一样不建房你真的不知道建房需要这么些东西。2010 年 4 月份购望板约 100 跑米。购钢筋钯拘水管等。6 月 14 、15 日,进木料。包括柁、檩、方子,挑檐、飞子、拄方、柱子等。陆续进砂子、砖。
(正房局部)
万事俱备,只是东风还没有吹来!施工队档期排得满满的,而且都是关系户。7 月已过,转眼到了 8 月,暑期已经过半,我的建房日期还没有着落。我清楚建一所房子没有一个月的时间是根本完不成的。这时我真像一只热锅上的蚂蚁,可急又有什么用呢!
这些事情不是亲历者真的不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
今天我就先讲到这里了,建房的过程就先不讲了,怕篇幅太长,看到的朋友嫌絮叨。
2022 年 9 月 5 号写,9 月 8 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