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把一个公司的股票买很多,然后可以凭此去那个公司谋个职务吗?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白猫财眼】的最佳回答:
但凡你钱多,都能买下整个上市公司,别说是去公司谋个职务了,想当董事长都可以。
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足够的钱,买下足够多的股票,又有没有人愿意,把股票不断地卖给你,让你成为实控人。
有时候感觉,散户的想法真的是异想天开。
都有那么多钱去买股票了,为什么还会想去谋个职务。
都已经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东了,难道不比做一个员工,每天被老板骂,香吗?
另外,你知道要成为一个公司有话语权的股东,需要持股占比多少吗?
给大家做个简单的普及。
3%,可以做临时提案。
5%,重大股权变动,需要警示。
20%,是否存在同业竞争,需要告知。
30%,必须明确,是否存在要约收购。
34%,拥有一票否决权。
51%,称为相对控制权。
67%,称为绝对控制权。
只要钱足够多,想怎么办就能怎么办,开个股东大会,当董事长都可以。
职务什么的都是浮云,能拿出这个级别资金量的人,应该行使大股东的权益,才是重点。
有钱人如果想收购一家上市公司,会明目张胆地举牌,而且收购的目的,绝对不会是什么一官半职,都是有战略意义的。
越是有钱的人,越不会天马行空地做一些没什么价值的事情,他们每一次花钱,都是有目标的。
公开收购上市公司有多难?
想通过二级市场收购一家上市公司,成为大股东,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并不是说单单有钱,就一定能收购一家上市公司的,否则这个市场就乱套了。
主要原因有几点。
1、需要庞大的资金体量。
常见的大股东彼变更,采取的是邀约收购居多。
简单地说,就是想买下股份的人找到想卖出股份的人,双方谈妥一个价格后进行交易。
这种你情我愿的收购,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也会相对更容易一些,需要的资金也是确定的。
但是二级市场的买入股票,性质完全不同。
二级市场的股价是波动的,收购起来需要的资金就更多了。
关键是实际流通盘没有那么多,买买买的过程中,会导致市场的筹码供需产生变化,最终影响股价。
也就是说越到后期,股价上涨的概率就越大,买入股票的成本也就越高。
邀约收购和二级市场收购,实际要花费的资金量,可能会差 50%-100%,所以需要准备更多的钱。
2、需要漫长的收购时间。
相比邀约收购的清爽,到二级市场上买入股票,需要的时间也是不定的,或者说会更长。
因为市场上愿意抛售的筹码,是相对比较有限的。
在牛市里,如果你大手笔的收购,那结果就是股价不断上涨,资金疯抢。
在熊市里,如果你大手笔的收购,亏钱的情况下,能出来的筹码也不会有很多,同样需要漫长的时间。
总之,想要通过二级市场的增持,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绝非易事。
当超过了举牌线 5%以后,市场的惜售情节会更明显,收购起来的复杂度会更高。
3、需要控股股东“同意”。
关于需要控股股东同意,这一点一直是存在巨大争议的。
从实际情况来说,如果没有经过控股股东同意,就通过股票市场的买买买行为进行收购,往往会被告恶意收购。
主要原因是会扰乱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和实际经营。
但是,如果单纯的从市场规则来看,这种方式,其实又是合理的。
也就是说,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可以这么操作,但到了实际情况中,往往不行。
因为恶意的收购,会导致一家企业的控制权发生变化,影响企业的经营,可能会导致其他股东的利益受损。
类似的事件已经发生过了,就是宝能收购万科。
最终的结局大家也看到了,收购其实是失败的,最终股票都是被迫卖出的,原因大家也都明白
收购上市公司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如果想要操控股价,那大股东的角色反而更加不合适,会有很多的限制。
就比如抛售股票需要提前公告,发布减持计划,否则违规减持还将面临处罚。
除了股票本身的问题,成为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甚至是实控人之后,反而需要面对诸多问题。
其中最棘手的,就是企业经营问题。
企业的经营方方面面很多,对于一个并不熟悉一家上市公司的人来说,难度可想而知。
1、企业战略方向问题。
作为一个野蛮人,你通过买买买收购了上市公司。
但是上市公司的股价,并不是单纯是买买买能稳定的,这背后是一家企业的经营。
而经营问题上,最重要的就是企业的战略方向。
有一些大股东在收购上市公司后,会保留原本的业务,或者说本身就看好这一块业务的发展。
有一部分大股东,在收购完公司后,就会放弃原本的业务,注入新的业务去经营。
企业的战略方向,决定了企业的未来,所以作为收购方,必须得考虑清楚。
否则,你仅仅是收购了一个上市公司的壳,在企业经营和管理上根本一无是处。
如果只是拍脑袋的想要经营企业,那么这家企业未来的路也走不远。
至于股价,都是反映企业实质的,结果也将会是不断地贬值。
2、企业内部管理问题。
一朝天子一朝臣,关于企业的内部管理,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老员工是否保留,原本的管理层该不该继续留用,他们又是否愿意继续留任。
虽说已经收购了一家上市公司,但始终还是一个刚入场的外来人,对于企业内部管理的把控,其实是很困难的。
如果大面积用自己的心腹,那么势必导致一定的内部管理矛盾,引起企业在执行层上的瘫痪。
如果全部用老员工,那么企业的改制问题,或者说是实控经营问题,也无法得到改观。
这理论上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对于一个投资人来说,却很难处理。
成熟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一旦发生改革,可能会伤筋动骨,不宜大刀阔斧,需要非常的小心翼翼,或者说是小范围先试错。
3、企业经营细节问题。
最后就是企业经营的细节问题,这个也非常重要。
很多时候,你从外部看一家上市公司,或者是去了解一家企业,与你从内部去看这家企业,完全是两回事。
企业经营有很多的细节,就比如上下游供应商环节,就会牵扯到非常多的利益链。
不论是从人事问题上,运营问题上,还是销售,财务等环节,处处都需要操心。
当然,还免不了要与其他的大股东发生一定的经营分歧,需要协调和妥协。
这些细枝末节,看似不特别重要,但在初期就应该要考虑到,这样才能很好地维持一家企业的经营。
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为什么市场上,大量的企业大股东、高管,都想着减持自己的股票,而愿意收购股票入场的资金却不多。
就一定是对上市公司的未来看不到希望吗?
其实并不是,原因有很多种。
1、套现的诱惑力大。
辛辛苦苦经营一家企业,每年做几千万的利润,最后交完各种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进入自己腰包的,可能也就几百万。
随随便便出售一部分的股票,就是几个亿的市值。
说得难听点,几个亿的真金白银,每年的利息都不止那几百万了。
即便企业正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可能会有更好的未来,但是在套现的诱惑力之下,还是有很多人选择了套现。
更尴尬的是,当开始进行套现后,对于企业经营的心思,就会慢慢减弱。
有一些甚至会想着另起炉灶,重新开一家企业,做上市继续套现。
这比每年那么一点工资,那么一点分红,要靠谱多了。
2、打工人心态作祟。
抛开企业的创始人,大部分的高管,虽说手握股权,但也很容易出现打工人心态。
对于打工的人来说,并没有把企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更强调自己的利益。
企业上市的价值,是公开定价和融资,但是对于他来说,并没有更多的获利。
原本的工资还是那么多,分红也还是这么一点,唯一不同的就是原本的股权值钱了。
于是,在这种心态的作用下,将股权抛售套现,就成了这些高管最想做的事情了。
甚至有人觉得,一旦解禁,不论价格多少都要变现,股权的价值,可是等于一辈子打工的收入了。
这种心态没错,从这个角度来说,减持股票也无可厚非。
3、既得利益更重要。
相比于长期利益,很多人都是既得利益者。
这一点上也不去评论对错,而是觉得这种现象非常的普遍。
确实,漫长的岁月长河,并没有让大部分的上市公司都走向辉煌。
很多的上市公司,出道即巅峰,一路走下坡路。
这是因为市场本身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企业的经营也同样面临很大的风险。
三六九直接套现,真金白银才是钱,股票只是一串虚拟的数字而已。
正因如此,整个市场每年不仅需要面对 IPO 的融资,还要承接大量的资金套现,被大量的抽水。
而不是冲着短期利益去,愿意长期介入的资金太少了。
即便是那些大手笔的收购入场,本质上也是冲着短期的利益去的。
【2】、来自网友【胡桐财经】的最佳回答:
买很多是多少?这个很重要。如果你所谓的很多,只是一个小股东(低于 5%),或者小小股东(比例基本可以忽略),那么你就算作为公司的股东,实际上也不可能参与公司决策,也没有任何权利,要求公司给你安排一个工作,否则的话,公司不都乱套了。
就算你的持股比例超过了 5%,达到了举牌的比例,需要公告,公司也知道有你这样一个股东的存在,在法律层面同样没有权利和义务给你安排公司。更何况,很多时候,上市公司还不知道有你这样一个股东的存在。
当然,如果你所谓的很多,是指成为一家公司的控股股东,甚至持股超过 51%,你有一票改选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决议的结果的实力,那当然可以任性,把现有管理层都通过合法途径罢免,自己上位这个可以有,问题是,你的很多能达到吗?
说到底,就是话语权问题,简单成为一个公司的股东,没有话语权的话,人家可才不管你,股东权利里面可没有哪一条,说成为股东就可以成为公司员工的。如果你有足够话语权,直接可以把现有管理层罢免干掉,自己上行,你想怎样都可以,别说员工,自己当董事长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