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战争中军队打散了,临时指挥权在谁?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梁老师说事】的最佳回答: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问得好,在战场上军队被打散了,这其实是常有的事,就算是没有打散,也会有执行任务的时候和上级失去联系的情况。
那么两支属于不同建制部队遇到一块,这就会有临时指挥权的问题了,到底听谁的情况。
举个例子,在朝鲜战争时期,志愿军也是有电台的,但这种方便快捷的装备,也仅仅配发到了团一级。
而志愿军最拿手的战术战法,就是迂回穿插。
迂回穿插这种战法,说起来也简单,就是组织一定程度的兵力,插入敌人的后方关键性的位置,像一颗钉子一样牢牢钉在哪里。
比如一个营接受这样的任务,下辖三个连队。
第一连负责在敌人防线最薄弱的环节,为穿插部队撕开一条口子,剩下的两个连队,从撕开的口子突入。
以第二连队作为先锋部队继续突进,第三连作为预备队跟进,第一连队负责押后。
那么在迂回穿插的时候,这第一步往往不会出太大的问题。
出问题的地方,其实都是在穿插的过程中出现的。
怎么回事呢?作为先锋部队有时候打着打着就喜欢追着被打崩溃的敌人跑,这种情况是很难控制的。
而这个先锋部队遇到这种情况,很有可能走散的,只能是让预备队变成先锋部队继续开路,再派出人员收拢第二连打得过了头的部队。
那么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出现编制减员,减员的人员就失去了建制。
再有就是负责穿插任务的部队,等到任务完成了,没法和上级取得联系。
毕竟战场是动态的,原有部队指不定接到什么任务就离开了原来的驻地,作为穿插部队就和原来的部队失去联系。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失去联系的部队在战场上流动,碰到一块,这就会出现题主所提到的临时指挥权的问题。
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对于这种情况,部队其实是有明文规定的。
部队对于打散部队,临时指挥权的规定。
当不是一个建制的两支或者多支部队相遇,一般情况下是需要上级指定一个人选来负责指挥这些部队的。
上边这种情况好解决,有一个电台和上级联系一下,时间允许的话,上级部门研究一下,就可以定下来了,通过电台告诉谁是指挥者,下一步任务去干什么等等。
但问题是,如果没有电台呢?就算是有电台,如果敌人就身后尾随,随时都可能打过来,时间紧迫,这种情况下哪里有时间做这件事呢?
发电报,等消息,然后确定谁是指挥,这太浪费时间了,毕竟战场上一秒就可以决定生死的。
所以到这里,就需要实行另外一套方案了。
什么方案呢?
找出这些人员中职务高的哪一位,让他负责这支部队的指挥。
如果找出来几个职务都相同的人怎么办?这个时候就看军衔了,谁的军衔高那么这支部队就归这个人指挥。
一旦推出负责指挥的人选,不论剩下的人是干什么的,军事干部,还是政工干部,或者海军,所有人都必须服从这个人指挥和调度。
所以说两支或者多支被打散的部队相遇,首先是拿职务来做对比的,在这一条下选出是好几个人职务都相同的话,这就需要看军衔的高低。
这么做简单快捷,最多几分钟就可以把问题给解决了,随后就会让部队投入到战斗当中去了。
所以题主提到的被打散建制的部队,如果相遇的话,这些人中,有一个军衔是少将军医,另一个是中尉排长。
这个时候就得听中尉排长的,少将的军衔是高,但职务是军医是不行的,不能领导部队进行军事指挥的。
怎么说呢?我军建军这么些年来,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没有军衔的,过去的老传统都是按照职务的高低来解决这个问题。
比如一百多个被打散的战士集中到一块,但这些人当中最高职务是一名排长。
哪这一百多个人,就得听这这个排长的安排。
如果这一百多个人里边,出现了几个排长,那么这几个排长集中到一块,说说自己的资历,往往资历最老的哪一位,会成为这支临时组建部队的领导者。
还有一种情况是,在这一百多个人里边,有一个排是成建制的,而且这一百多个人,都是以这个排作为基础收拢起来的,哪就不用比了,哪怕收拢起来的人员每一个人全都是排长,依然会以这个排的排长作为指挥者的。
毕竟自己的部队都被打散了,哪里好意思做这支部队的指挥者呢?
举个例子体会一下。
很多人应该都看过《我的团长我的团》,这是一部同名小说改编过来的电视剧,里边有一个人物叫龙文章,写这本小说的作者是这么形容龙文章的,他说:
“龙文章这个团长,就是个骗子,他其实一无所有,衣服是偷来的,军衔也是偷来的,就连龙文章这个名字都不是他自己的。当年龙文章路过一个城,这个城有一个城防团,城防团里有一个副官叫龙文章,所以名字也是偷来的。
如果说龙文章身上还有什么不是偷来的,哪就剩下爸爸妈妈给的他这身骨肉了吧!”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一声,龙文章为什么要去偷衣服,偷军衔,偷名字呢?
怎么说呢?没有这些东西,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士兵,一个丘八,而且是乱世中的普通士兵,乱世中的丘八。
龙文章想要回去,想要带着更多的人回去,回到怒江,穿过怒江,回到祖国,回家。
以一个普通士兵的身份去做这件事,谁会去听他呢?但龙文章用一身衣服,一个军衔,就不一样了,他就可以做到了。
他一脚一个将散落的士兵,踢到队伍里,安排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还有驴走在中间,然后带着这支庞大的队伍回家。
他用一个谎言:“我是你们的团长!”
骗的很多人跟着他走,带着只穿着一条裤衩,只穿着一条中国裤衩的人们回家。
他告诉所有人,穿着中国裤衩,就算是死在了路上,也会和自己的同袍埋在一起,也算是到家了。
他骗人们说:“走啊!我带你们回家!”
一路上他重复地说着,直到怒江边上,打退了日本人,打退了日军,他依然对着只剩下来的十几个人说:“走啊!我带你们回家!”
龙文章哭了!
如果没有哪身衣服,哪个军衔,龙文章根本就不可能带着大队人马来到怒江边上的。
其实这样的事情有很多。
再说一个。
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卢金,这个名字很长,属于二战时期一个苏联军官的名字。
卢金在 1937 年的时候,被判定为人民的敌人,但他没有被捕,而是被调到了贝加尔军区做了一名参谋长。
到了 1940 年的时候,卢金被提升为中将的同时,上级还给予他一项任命,就是组建第十六集团军,目的是防御日本广东军对远东地区的窥视。
到了 1941 年的时候,德国人偷袭了苏联,攻入苏联境内。
在这种情况下,卢金在六月二十六号,带着他的第十六集团军加入到了西南方面军的预备队。
等他的部队到达了一个叫舍佩托夫卡的地方,卢金看到了令他吃惊的一幕。
这里有着庞大的苏联红军,但糟糕的是,这些庞大的军队却是被打散了建制的军队。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些军队根本就不是一支部队,德国人打过来的话,这些部队会一哄而散,什么都不是,舍佩托夫卡这个地方就是一个空城,没有防守军队的。
而卢金接到的命令是向斯摩棱斯克地区进发,这个时候卢金擅自做了决定,他将防线放到了舍佩托夫卡,并开始收拢那些被打散的部队。
给这些部队发弹药,发食品。
一个集团军擅自改变了任务,作为主要领导人,这是要被枪毙的。
但随后卢金用自己的勇猛,顶住了德国人的进攻,守住了这条被他改变的防线,最终这个临时组建的部队,也得到了最高领导机构的认可,被定为卢金集群。
这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收拢散兵的例子。
作为十六集团军的领导人,显然他的军衔是最高的,而他的部队又是成建制的,其他散兵是依托十六集团军收拢起来的。
所以卢金理所当然地就成为这支临时组建部队的领导人。
不过怎么说呢?卢金的结果不是很好,他虽然守住了这段防线,接下来他的任务是挺进斯摩棱斯克,在哪里建立防线。
这斯摩棱斯克的战役中,打到十月六号,卢金集群接到命令要撤退了,但这个时候他们已经陷入了包围中,到了十月十号,卢金集群的弹药和粮食就已经没有了,部队开始杀马,就这样卢金集群既然守了三个星期,甚至在一次德国人的进攻中,将德军一个装甲师打的就剩下十辆坦克。
等到时间走到十月底的时候,卢金在德军的一次炮击中,被炸断了双腿,成为了俘虏。
不过卢金最终活到了战争结束,在 1946 年退役。
所以从这两个例子中,就能体会到军队对于打散的部队收拢是有原则和方法的。
以上算是各个国家都会遵守的原则,在打乱建制成为散兵之后,是以职务高低,再辅佐军衔的高低进行确定这支临时部队的临时指挥权的。
其实在国外,文职人员是不穿军装的,他们根本就没有军队的指挥权。
所以题主说得少将军医,中校研究员,这些人是不会成为散兵的领导者,他们根本就不具备军队指挥权的。
至于白帽子纠察,更加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他仅仅是一名普通的士兵而已,是要绝对服从领导者的指挥。
我军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党指挥枪的原则。
比如在上甘岭战役当中,当时一三三团的第一连,对一个山头进行反击,战斗结束以后,整个阵地上就剩下三个人了。
这个时候作为团员的王士佑,就说了一句话,谁是党员,没有党员,他作为团员,这三人小组就听他的指挥。
就这么一句话很短时间内,就确定了领导权是谁,随后三个人就再次投入到战斗当中,打美军去了。
上甘岭战役打得很残酷,当初地表阵地都丢失了,部队转入到坑道作战,进入坑道之后,被打散建制的人员有好多的。
当时就有支部建到坑道里的说法,在一三四团四连指导员的组织下,于其他进入坑道的连队联系,找出八名党员,组建了坑道党支部。
在坑道党支部的指挥下,八十个来自不同建制的战斗人员,改编成把四个战斗班,凝聚力量再次和美军打。
而一三四团二营指导员,把坑道里十六个连队人员,重新整编了,也组建了坑道党支部,对作战进行统一指挥。
那么组建党支部,其实不是说党支部直接指挥战斗,而是支部建立起来,明确编制分组,指定单位负责人,组织战斗的,而这个负责人可以不是党员。
组织战斗的负责人一旦被挑选出来,在军事上就一定要服从 这个人,哪怕是军衔比这个人高,也要绝对服从。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的话,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2】、来自网友【王司徒吃瓜】的最佳回答:
假设一场战争打着打着部队全散了,人员逐渐收拢过程中出现以下人员,指挥权在谁呢:少将军医、一级军士长、中尉排长、中校研究员、战斗班班长、白帽子纠察。
这个问题颇有意思,军衔高但不具备指挥能力的,以及军衔低却负担战斗职责的,在军队被打散的前提下谁来指挥军队。
实际上,问题并不复杂,因为现代军队之所以编排出严格的军衔制度,其中一大因素就是为了在紧急时刻,让失去统属的部队快速整合。
一旦一支部队被打散,收拢过程必然首先遵循军衔原则,哪怕此刻军衔最高的是个没有指挥能力的军医。
重新形成建制,恢复战斗力和组织才是最重要的,否则谁都不服谁,这个说我是兵王,那个说我指挥水平现在全场最高,那部队还怎么组织呢?吵吵嚷嚷就把战机贻误了。
所以,如果按照上面的军衔,肯定是少将军医转为此时的临时指挥官,他的军衔就是此刻最顶用的东西,就是命令和指挥级别。
有人会说,那怎么能行呢?一个军医,只是个技术人员,他不会把部队指挥到沟里去吗?就跟团长阿译长官一样,还不如让烦了上呢!
还是那句话,恢复不了稳定,完不成重新组织,所有的人全是砧板上的鱼肉,还谈什么指挥打仗。此刻最有效的方案,就是迅速向军衔最高者靠拢。
能收拢部分部队,少将军医的军衔作用也就达到了,他可以临时任命的形式,让手下的人手代为执行指挥任务。
否则真以为现代军队 1 个人发号施令就能如臂指使呢?何况是支被打散的部队。
这时候部队依然遵从的是军衔建制,官兵一级一级根据军衔完成临时整编,并组成临时指挥部。
龙文章是怎么做的?他一个莫名其妙的逃兵,忽悠自己是团长,楞是把部队重新拉了起来,还打到了南天门。
初步的稳定了,才能进一步的调整部队,比如任命那个剩下的中尉排长做军事指挥,中校研究员做参谋,战斗班班长临时越级提拔,与军士长一同执行作战任务,纠察则调动同、平级单位,辅助进行纪律、交通、联络等工作。
如果真能把部队快速收拢的话,许多中高级指挥员都会迅速的靠拢过来,所以并不会产生多长时间的临时任命问题,除非部队已经被歼灭得差不多了。
“炮灰团”不就这么凑起来的么?一个个的老兵全在半路汇聚而来。
如果各级官兵都依照军衔制度进行汇集,那么部队也会像水滴一样汇集,继而汇成更大的单位。等到一定级别的指挥官出现,“挂旗”的军医也就可以下岗了。
实际上,这个问题有几个毛病,比如“一级军士长”,这个军衔虽然被许多人封为“兵王”,但大部分一级军士长都是以特殊技术停留在部队中,并不一定懂得打仗,官、兵不同的军衔也决定了他们的号召力是不如将军的。
其次,所谓“少将军医”这个在我军没法出现,因为文职干部顶的是肩章,三级技术虽然享受少将待遇,肩章也挂了松枝,但文职干部“有职(级)无衔”,没法称呼“少将军医”。
这种文职肩章一出,号召力可能还没那个中尉排长高,排长行政级别低了点,但军事干部往往不会光杆,号召力、统属力都会更好。
所以如果真出现这种打散的问题的话,极有可能是中尉排长带着一帮手下,汇合了战斗班班长和一级军士长收拢的两票人。
他们沿途又汇合了中校研究员、少将军医等人的小团队。
纠察其实没什么好说的,这时候只能当战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