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三国打成一锅粥,为啥却没有外族入侵?是谁在镇守边疆?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2 15:11:07 2次浏览

关于问题三国打成一锅粥,为啥却没有外族入侵?是谁在镇守边疆?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历史百小生】的最佳回答:

三国时期,中原混战,军阀林立。

按说,这应该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扰的绝佳机会,但事实上,这个时期的边境,是异常的稳定。别说入侵了,甚至你根本就不知道,这个时候的北方游牧民族在干啥,因为这个阶段的他们,实在是太没存在感了。

是游牧民族变怂了,消失了,温顺了,低调了?怎么可能!

自古以来,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的游牧文明之间,就存在着天然的较量,这是由两种文明不同的生活方式所决定的。农耕文明自给自足,过的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游牧文明驰骋草原,吃了上顿没下顿,一旦没有东西吃,他们就南下侵扰中原,捞一票就走,绝不恋战。

这种生活方式,就决定了,他们根本不可能老老实实的在草原待着,三国时期之所以没有发生大规模入侵事件,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北方游牧民族,势力最大的就是匈奴,但是,在汉武帝用 44 年时间,持续不断的打击之下,到东汉末年,匈奴已经分化,北匈奴西逃,去欧洲“恰饭”了,南匈奴归附大汉,不再造次。

慑于大汉的天威,北方遗留的少数民族,鲜卑,乌桓,羌,氐等都不敢轻举妄动。

另外,这些游牧民族还处于分散的部落式生活,没有形成一个像匈奴一样,强大的,统一的国家政权,自然不可能与强大的大汉对抗。

第二,三国时期各派军阀的战斗力,实在是太强悍,名将云集,他们这帮人打起来,那就是一个巨大的“绞肉机”,把谁扔进都会被绞的粉碎,那些游牧民族们,只敢远远的看着,没有一个人敢踏入中原一步。

当然,也有不怕死的,敢过来撩虎须的,都被狠狠的揍趴下了,不仅仅是北方,西方,南方,东方都有一些想火中取栗的。

在这两个原因中,第二个原因更主要一些。下面我们就看一下,都有哪些名将在镇守边疆,打退了游牧民族的蠢蠢欲动之心。

北方的公孙瓒和曹操

北方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南匈奴,鲜卑和乌桓,与他们作战的主要是公孙瓒和曹操。

公孙瓒是东汉末年的军阀之一,他的势力范围主要在华北,辽东。和袁绍不同,公孙瓒是靠着自己的实力,从底层一步步爬上来的。

他虽然出身于辽西贵族,但他的母亲是个小妾,属于“庶出”,在家里没啥地位,长大后仅仅是在涿郡谋取了一个“书佐”的职位,就是太守的一个小秘书,负责整理一下文书,写个资料啥的。

但是,公孙瓒长的一表人才,身材魁梧,被涿郡太守个看中了,把女儿嫁给了他,公孙瓒就成了太守的女婿。有了这个身份,公孙瓒被推荐到东汉大儒卢植门下学习,同班同学还有刘备。

公孙瓒学成归来后,老丈人已经调离涿郡,新任太守叫刘基。不管谁当领导,公孙瓒都得搞好关系,谁知道,和刘基的关系刚刚搞好,他犯事儿了,被发配到南方。公孙瓒挺仗义,化妆成一个小卒,一路上照顾刘基。

俗话说:“越努力,越幸福”,公孙瓒的努力没白费,半路上,刘基被特赦了,官复原职,估计背地里也动用了不少关系。回到涿郡后,公孙瓒被举为“孝廉”,正式进入官场,任职辽东属国长史。

公孙瓒所在的地方,与鲜卑和乌桓交界,有一天,他带着十几个人在外巡视,遭遇一队鲜卑人,数量在 100 多人,手下都劝他先避一避,但是公孙瓒大声的说:“今天不冲过去,就是死路一条”。说完他就率先冲出去。

凭借这十几个人,公孙瓒愣是打败了 100 多个鲜卑人,也让他声名鹊起,被任命为涿县县令。

从此以后,公孙瓒又招募了一批亲信,组成了一支属于他自己的“亲兵卫队”,因为公孙瓒喜欢骑白马,这些亲兵就被称为“白马义从”,其中有个年轻人,叫“赵子龙”。

178 年,渔阳人张纯联合乌桓首领丘力居发动叛乱,朝廷发 3000 精兵给公孙瓒指挥,授予他全权处理平叛事宜。公孙瓒带着这 3000 人,外加自己的“白马义从”迅速平叛,乌桓首领举手投降。

公孙瓒打仗特别勇猛,身为主将,却总是当先锋,一马当先出战,因此,鲜卑人和乌桓人当中流传一句话:“当避白马”。

正是因为有公孙瓒在辽东,鲜卑和乌桓才不敢造次。但是,后来公孙瓒在和袁绍的斗争中,兵败自杀。

南匈奴,自从呼韩邪单于娶了王昭君之后,和大汉的关系就一直不错,但他们毕竟是外族,不可能和大汉真正的一心,东汉时期,南匈奴又分裂为“南北两个匈奴”。

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爆发,朝廷要求南匈奴出兵平叛,匈奴内部意见不一致,有人主张出兵,有人不同意出兵,再次爆发内战,南匈奴单于羌渠的儿子于夫罗带着部众南下并州中部,建王庭于河东郡,也自立为单于。

192 年,于夫罗联合袁绍进攻曹操,被曹操打败,曹操将南匈奴的人口全部内迁,并把他们分为东西南北中五部分,分别派人担任司马来监督,同时把匈奴单于扣押在邺城看管,牢牢的控制住了南匈奴。

不过,曹操这种做法,也为后世埋下了隐患,西晋末年起兵造反的刘渊,就是南匈奴人。

207 年,曹操打败了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绍已经死了),袁尚就跑到了乌桓。

对于要不要追击袁尚,曹操集团内部意见不统一,有人主张追击,原因是袁绍集团和乌桓向来关系不错,袁尚在乌桓,始终是个隐患,不定什么时候就从屁股后面捅过来了。

有人不主张追击,主要是距离太远,1000 多公里,万一大军出动,刘备搞偷袭怎么办。

最终,权衡利弊之下,曹操决定出击乌桓。

出击乌桓,曹操亲自带队,但是前敌总指挥是张辽。他派出一队疑兵,走环渤海线,走到半路上故意不走了,还散布消息,天气寒冷,等到明年再进攻,以迷惑乌桓。

另一路主力,走白狼山线路,一路上翻山越岭,很快就到达了乌桓的大本营柳城。由于曹操是突袭,乌桓人还没有反应过来,队伍还没有摆开,就被曹操的 5000 虎豹骑给包了饺子,20 万人投降,乌桓单于蹋顿死于乱军之中。

这一战,给曹操补充了 20 万的人口,兵力,从此以后,乌桓这个北方少数民族,就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了。

西方的马腾

西边的少数民族部落,主要是“羌人”。

羌,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族群,长期在西北一带生活,据说羌人是夏朝后裔,商汤灭夏后,逃入西北,一直被商朝追杀,但是始终也没有杀灭。

周人迁徙到岐山后,渐渐定居下来,改变生活习惯,逐渐与羌人分离,但是,他们仍然是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

羌人主要的生活地在凉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肃一带,东汉末年,马腾割据凉州,称霸一方。

马腾的母亲是羌人,因此,他身上有羌人的血统,他与董卓不同,董卓在凉州,代表是朝廷的力量,而马腾,代表的是凉州本土的力量。

正是因为有马腾的存在,羌人与大汉之间没有什么大的冲突。

东方孙权

在东南,有一支“山越”人,在东汉末年脱离朝廷,发展成大大小小独立的山头,首领称为“帅”或者“大帅”。

山越的成分比较复杂,有春秋战国时期的越人后裔,有当地的土著,有逃避战乱的豪强,还有黄巾军的残部。

在孙氏家族没有站稳江东的时候,山越就在袁术的鼓动下,多次进攻孙策,成为孙氏家族的心腹大患。孙权当家后派出多路人马围剿山越,时间长达十几年。

之后,孙权把这些山越人集体迁往平原,成为吴国的兵源和劳动力,山越也就消失在历史的舞台。

南方的诸葛亮

蜀国的地盘,包含了今天的云贵川三省,这里有大量的少数民族,长期以来绝世独立,不与中原文化交流。

刘备到了这里以后,自然会有当地的豪强不服,蜀国大臣朱褒、雍闿、高定联合南中豪强孟获发动叛乱,诸葛亮亲自带兵征服南中。

在小说中,诸葛亮是七擒孟获,但事实上,孟获被俘后就归降了蜀国,从此以后南中平定。

三国时期,虽然军阀割据,相互混战,但是,这也变相的是一种守卫边关,每个军阀割据的地盘,都会与外族交界,为了守护自己的地盘,也必然会和外族拼命,虽然内战不断,但是,却出乎意料的守卫了边疆。

西晋建立后,名将陨落,战斗力下降,八王之乱掏空了西晋王朝,此时,内迁中原的匈奴,羌,氐,鲜卑、羯趁机发难,推翻了西晋,掀开了五胡乱华的血泪史。

有人说,同样是内乱,为啥三国时候没事儿,八王之乱就引发了一场大乱炖?

这是有本质区别的,三国时期,割据的军阀是“独立创业”的“精英人士”,他们的每一寸地盘,都是自己用鲜血打下来,自然不容外人染指。

而八王之乱,纯粹就是一群纨绔子弟分家产,蛋糕就那么大,都想分的更多,谁还管家里进外人了没有,甚至,有的人还联合外族一起来抢蛋糕,这个家,最后不败才怪。

说到底,三国时期,割据一方的军阀,都有意无意的承担起了守卫边疆的任务,虽然这并不一定是他们的本意,但是却达到了事实上的效果。

【2】、来自网友【竹子撩鸡】的最佳回答:

三国时期,如果有人向外族献计:现在中原大乱,我们趁乱去偷塔吧!

那么得到的答复一定是:哪凉快哪待着去!他们不来揍我们就是烧了高香了,还想去中原抢地盘,活腻歪了吧!

三国时期是一个群雄并起、能人辈出的时代,有很多的名臣良将一直被后人铭记,无论是战场下的运筹帷幄,还是战场上的征战杀伐,都令人惊心动魄。

但是这些被后人广为传颂的事迹,几乎全部是在中原各部势力相互征战时发生的,对外族作战的事迹很少被人提及,究其原因,

只能说当时中原各部的实力太强,对外族统统都是碾压,作战几乎用不着什么名将,也发生不了什么可以称道的大战役。

我们先来看一下三国时期有哪些外族

在北方:由于汉朝长期对匈奴作战,打的匈奴部落抱着“打不起躲得起”的信条,开始向西迁徙,只留下相对弱小

南匈奴

到了三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边境上,匈奴已经不是规模最大的游牧民族,

当时北方的边境上,主要是鲜卑族和羌族,国家主要有乌桓、羌胡等部落。

在南方:在现在的浙江、安徽、福建一带,越人的后裔和流落的此地的黄巾军,组成了一个山贼式的武装政权,我们称之为

山越

;在现在的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有南方少数民族部落

南中

三国时期,各少数民族部落是个什么状况

1、南匈奴。东汉末年,脱离了东汉政府控制的南匈奴经常出兵进攻司隶、冀州和兖州地区,深入中原腹地劫掠。202 年,南匈奴单于

呼厨泉

与袁绍联合共同应对曹操,被曹操击败后,南匈奴直接被曹操接管。

南匈奴归附后,曹操将单于

呼厨泉

扣押在邺城,派右贤王去卑监国,同时将内迁的南匈奴分左、右、南、北、中五部,每部虽然仍由部落贵族进行统帅,但曹操在每部都派遣汉人担任司马,对匈奴进行严格监督。

南匈奴归附之后,为曹操控制的北方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而且

曹操还利用南匈奴和鲜卑的敌对关系,要求其出兵一同对抗鲜卑,充当自己的雇佣兵,实际上已经完全掌控了南匈奴。

2、乌桓。乌桓又被称作乌丸,是鲜卑族的一支,东汉末年,乌桓摆脱了东汉王朝的节制,并联合袁绍击败了控制中国东北境的公孙瓒,袁绍势力最强大的时候,包桓还和袁绍进行了联姻。

袁绍被曹操击败后,乌桓接收了袁绍的残存势力,而且乌桓首领

蹋顿

多次袭击曹操势力的边境,劫走幽州百姓十万户。207 年,曹操为了彻底清除袁氏残余势力,也为了彻底解决乌桓这一北方边境的心腹大患,亲率郭嘉、牵招、张辽、徐晃、曹纯等远征乌桓。

曹操率前锋骑兵行军至白狼山(辽宁葫芦岛市建昌县境内)时,突然遭遇蹋顿、袁尚、袁熙率领的二十万骑兵的袭击。正当众人面对数量占绝对优势的乌桓骑兵犹豫不决之时,大将张辽力劝曹操趁乌桓阵型未稳,快速进攻,一举击溃敌军。

随后张辽率三千精骑杀入乌桓阵中,一番混战之后,乌桓全军溃败,就连以“骁武”著称的

乌桓单于蹋顿也被当场斩杀,二十多万乌桓军队缴械投降,乌桓就此覆灭。

3、羌族。羌人在东汉时期就闹得很凶,东汉为了平定羌人耗费了巨大的物力财力。但是羌族始终没有形成多大气候,因为他们始终没有出现过一个能统一所有部落的首领。

按照《后汉书》记载,羌人部落大大小小有 150 多个,在凉州规模庞大的也有十多个,其中还有亲汉人的部落,所以说,在三国时期,羌族始终不足为患,要诸葛亮北伐时,都派人去联络一些羌人部落,结为同盟,一同对抗曹魏,

所以说羌人只不过是各个割据势力的雇佣兵或者是盟友而已。

4、山越。在东吴还没有做大时,山越曾受袁术鼓动,与袁术一起攻击过孙策,但是被孙策击败了。

孙权当政后,先后派吕范、程普、太史‘慈、陆逊、诸葛恪讨伐山越,每一次都将山越打得鼻青脸肿,然后再从山越掠夺大量人口用作劳动力和兵源。

山越从此就变成了东吴的 ATM 机,东吴在山越折腾了十多年后,后来干脆把山越的居民直接从山区迁到平原,山越自此也就不复存在了。

5、南中。说起南中,就不得不提那个被诸葛亮当做游戏副本连刷了 7 遍的孟获。

孟获就是南中首领

,其实历史上他没有被诸葛亮七擒七纵,但是南中被蜀国所灭,却是真的。

那么三国时期,到底有哪些人在抵御外族呢?

通过分析三国时期外族情况来看,三国时期与外族的主要冲突,还是在北方对付少数民族,下面咱们就来看一下是哪些人在北方抵御外族。

咱们分两个时期来谈这个问题。

第一个时期是前期军阀混战时期。

从东汉名存实亡之后,到曹操统一中国北方之前,中国北方有大大小小十几个军阀。和外族直接接触的,主要有两个。

在东边是公孙瓒。

公孙瓒的势力范围在辽东一带,主要面对的外族是鲜卑族。公孙瓒是东汉贵族出身,据说是一个大帅哥。

最初,东汉派公孙瓒到辽东的一个属国当长史。在那里,他多次带兵与鲜卑人发生过战斗,因为杀敌勇猛,多次杀得鲜卑军队丢盔卸甲,最后,公孙瓒被朝廷封为都亭侯,成为了镇守辽东的封疆大吏。

在辽东,公孙瓒组建了一支号称“

白马义从”

的轻骑兵,这支由能骑善射的军士组成,而且公孙瓒充分发挥了自己善于耍帅的特点,让这支军队全部骑乘白马,

“故选精锐三千,尽乘白马,号‘白马义从’”

也许是没见过大世面的鲜卑人被这支仪式感满满的军队吓到了,“白马义从”在对抗外族的作战中战功卓著,公孙瓒一度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诸侯,打的乌桓国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但是不久, 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就被袁绍的大将麹义打得落花流水,而公孙瓒最终也被袁绍所灭,自焚而亡。

在西边是马腾。

说起马腾可能大家并不怎么熟悉,他的儿子就是蜀国五虎上将之一的马超。他的祖辈就是东汉大名鼎鼎的“伏波将军”马援,他的母亲是羌族人,所以他有一半的羌族血统。

马腾于汉灵帝末参军,由于身长力大,性格宽和,待人诚恳而因功升至军司马。他先后投靠韩遂、董卓、曹操,但他的势力范围始终在凉州一带,在维护凉州一带安宁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国志》中这样评价马腾“北备胡寇,东备白骑,待士进贤,矜救民命”。

第二个时期是曹操统一北方的时期。这个时期

镇守中原北部的主要有四人。

一、曹彰。曹彰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生的第二个儿子。曹彰武艺过人,因为其胡须黄色,被曹操称为“黄须儿”。

建安二十三年(218 年),曹彰被封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先后平定了乌桓的叛乱,又降服了鲜卑首领轲比能的几万大军,在镇守曹魏北方边境的过程中屡立战功。曹丕即位后,曹彰封为任城王。

二、阎柔。阎柔小时候在乌桓、鲜卑做俘虏,后来被鲜于辅、齐周、鲜于银等人推举为乌桓司马,曾经大败公孙瓒将领邹丹,干掉邹丹等四千余人,后来归附了曹操。

在曹操北征乌桓的时候,阎柔跟随出征三郡乌丸,并在白狼山之战中,他受曹魏五子良将之一张辽的指挥,战败了乌桓。

因为在镇守曹魏北方上的作用和贡献,曹操待他很好,曹丕也将其视若兄弟,让他镇守北方,统帅幽州兵马。公元 220 年,曹丕即位后,拜阎柔为度辽将军。

三、田豫。田豫曾经跟随公孙瓒,公孙瓒败亡后,田豫归附了曹操。曾经担任颖阴、郎陵令、弋阳太守等。后来田豫常年镇守曹魏北疆。乌桓臣氐反叛,田豫率军大破乌桓,随后又挥兵前进,击败前来支援乌桓的鲜卑军队。

乌丸王骨进对官府不恭敬,田豫仅率领百余人到了骨进的部落,就将骨进斩首。田豫做并州刺史后。境外胡人闻知他的威名,相继来朝贡献。

四、牵招。东汉末年,牵招归附袁绍,袁绍死后,他又追随袁绍的儿子袁尚。在曹操平定袁绍势力后,他又归降曹操。曹丕即位后,拜牵招持节护鲜卑校尉,驻扎昌平。

牵招担任雁门太守、护鲜卑校尉期间,鲜卑首领步度根、泄归泥等与轲比能有矛盾,率三万多户百姓请求归附,牵招带兵杀死了轲比能的弟弟苴罗侯,并在云中故郡打败轲比能。牵招还与河西鲜卑等十余万家相联系,整治陉北故城上馆城,在此屯戍兵马,远近胡人,都心悦诚服。

总结:在三国这个动荡的时期,纵然中原打的乱成了一锅粥,但是在北方,仍然有精兵良将在镇守,外族就算再凶悍,也敌不过久经沙场、能征善战的将领。反倒是晋朝统一天下之后,却被外族轻而易举的灭掉了。

看来,乱世出良将的确是个真理啊!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