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沛县起兵时,萧何名望更高,为何众人却拥戴刘邦当老大?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6 07:05:56 2次浏览

关于问题沛县起兵时,萧何名望更高,为何众人却拥戴刘邦当老大?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龚柳辉】的最佳回答:

有两种人可以在乱世成为老大!

比如,像“及时雨”宋江那样的人,过去一个人经常帮助别人,经常做点好事,能够及时解决朋友甚至是陌生人的困难,他就会被称为“及时雨”。

还有一种人,就是王子王孙的遗老遗少们,比如,楚怀王就是楚军的老大。

当然,这个楚怀王是名义上的老大,不管怎么说,人家也是老大呀!

这个萧何是何许人?

书上说,他是沛县的县吏,相当于现在某某县的办公室主任或者秘书长。

也就是所谓的师爷之类的人物,师爷一般都不会当老大,他们更加善于辅佐别人成就一番大业。

姜子牙、萧何、诸葛亮、刘伯温都是这类人。

坦白说,刘邦有点像“及时雨”宋江,喜欢做一点好事,非常得民心,起码会笼络人心。

可以说,刘邦就是拉选票的高手,平时做了很多事,一个小亭长,不入流的芝麻官,却有机会接触各种人物,上到县令,下到囚徒,各色人等。

有一次,秦始皇要抓一批人去京城干活,刘邦带领沛县一批人去京城干活,走在半路上,大伙围在一起谈自己的出路,有人说,此去经年累月,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一个囚徒接着说:我们去给秦始皇修路和修墓是没有前途的,说不好小命难保,修路的不是累死,就得饿死。

修墓的人更加没有活路,你想呀!修好后,不活埋了咱们呀!

说着说着,刘邦的这一群人都默默流泪了,第二天刘邦发现少了几个人,一问就知道是逃跑了。

刘邦自己觉得交不了差了,去了也是死路一条,于是就把他们全部放跑了,自己带了几个亲信和囚徒一起逃亡大山里,在那里落草为寇了,这个跟梁山好汉也差不多了。

附近的囚徒和流浪汉知道山里有一支队伍,他们也加入进去,刘邦的势力越来越大,这才成为十里八乡的大名鼎鼎的一号人物。

不久,陈胜吴广起义了,各地纷纷响应,刘邦的沛县也开始有人酝酿起义,这时候沛县的人都想起了刘邦,觉得他在外面混了几年,有一支队伍,是不是让他回来当老大。

刘邦这个人胆子大,人缘好,一般县里的头面人物都认识他,觉得可以让他回来,但是有人在县令面前说刘邦的坏话,他认为刘邦不会听县令的指挥,将来一定会自立门户,对县令不利。

沛县县令一听,第二天就改变主意了,关紧大门,不让刘邦进城,刘邦最后只能率兵攻城,进入沛县,刘邦就被众人推举为沛公。

可别瞧不起“沛公”这个尊号,那个时代,“公”是仅次于王的称号,比如晋文公,秦穆公,他们称王称霸之前都是公爵呀!

看来,刘邦确实有高人指点,这个人也许就是萧何,萧何当老大不行,出主意确实厉害,这样可以增加刘邦的威信,以便将来成就大业。

不错,萧何名望更高,但是这种名望仅仅是一种不能“变现”的东西,他只有依附刘邦,成就大业才能变现,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刘邦能够被众人拥戴当老大,主要还是他善于用人,善于听取意见,没有成见,没有什么胸有成竹,他就是胸无点墨,只知道“使唤人”,让韩信带兵,让萧何管粮草供应,让张良出主意,他就居中指挥。

事实上,刘邦自个什么事也不会做,却能够让众人团结起来把事情都做好,这个才是刘邦的真本事。

坦白说,有这种本事的人,随便往哪里一站,气场都不同,就是当老大的命,过去被认为是真命天子。


欢迎关注龚柳辉,一起探讨有趣的历史故事!

【2】、来自网友【豹眼看历史】的最佳回答:

对于题主这个问题,司马迁老先生知道后世会存有疑问,就在《史记·汉高祖本纪》做了详细的记载。尽管对刘邦起义过程中的一些传说,也做了详细的叙述,这个值得商榷,但关于题主提到的问题应该是可信的。

秦二世元年(前 209 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首先揭竿而起,举起反抗暴秦的大旗,各地豪杰云集响应。

此时,沛县县令看到烽火遍地,为了保全自己,就秘密找来萧何、曹参商议起兵反秦之事。

萧何当时担任主吏掾,素来与刘邦关系很密切,在密切关注时局发展的同时,与逃亡芒砀山的刘邦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这时,萧何就对县令说:“你是秦朝廷的官吏,沛县百姓恐怕很难听你的话。欲图谋大事必须把逃亡在外的英雄豪杰请回来不可。”

县令听从了萧何的建议,就派樊哙把刘邦请了回来。

此时的刘邦已经聚集了近百人,当刘邦带领众人回到沛县时,县令就后悔了,恐怕刘邦危害自己,就下令关闭城门派人把守,还想把萧何、曹参杀掉。

萧何、曹参翻越城墙来归附刘邦。

刘邦就写了一封信,劝告沛县父老杀掉县令,迎接刘邦入城,推举刘邦做县令。

但刘邦却推辞说:“现在诸侯并起,沛令一职应当选择全县最有威望的人来担任。我不是自爱,实在是德薄能鲜,耽误了自己事小,倘若耽误了全城百姓,那就百死莫赎。请选择贤能的人,图谋大事吧。”

刘邦一席话,既像是在推辞,又像是在吓唬那些胆小的人。造反是要杀头的,萧何、曹参都是文吏,担心身家性命,深怕举事不成,被秦朝诛灭九族,就竭力推举刘邦做带头大哥。沛县父老经过卜筮后也说刘邦最吉,都拥戴刘邦。刘邦又多次推辞,最后勉为其难,只好答应。

也有说法是,刘邦答应先暂时做这个大哥,如果杀头的话,就杀他的头;如果侥幸成功了,那时再选举一个贤德的人来做首领。

还说刘邦夺取了天下的时候,许多人都想当帝王,刘邦也再三推辞。但谁也不服谁,刘邦再次很为难的继续做暂时的大哥,这才摆平了。

其实,刘邦四十八岁才起事,并非一直在游手好闲,而是为了这一天,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舆论宣传,其母刘媪梦与神交而生刘邦,斩白蛇而起义;广交英雄豪杰,建立人脉等等。

至于卜筮一事,也有说法是萧何做了手脚,后世也有萧何让刘邦抓阄的故事。尽管史料没有记载,恐怕这事不假。刘邦、萧何他们能做出这些事来。

总而言之,刘邦起事时,已经有了近百人的队伍,萧何、曹参都是投奔刘邦而来,关键是造反要杀头,前途不明,这个大哥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

最为关键的一点,刘邦是天生的领袖,萧何、曹参之流都仅仅是宰相之才,君臣名分早已经注定,这是无法改变的。如果不能够明确自己的定位,刘邦团队是无法走得更远的。

这就是萧何、曹参等人的高明之处。至于其他人及沛县父老,也就是人云亦云,过江之鲫。

刘邦本身适合做大哥,又想做大哥,推辞只是一个策略;萧何清楚自己不适合做大哥,不想出头也是本心实意。在这种情况下,众人也无法强迫萧何去做这个带头人。

这就是大家推举刘邦的原因,而没有选择萧何。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