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著名的三三制战术,是怎么运用的?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0 23:46:50 3次浏览

关于问题著名的三三制战术,是怎么运用的?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史晓生】的最佳回答:

林彪元帅发明的“三三制战术”,是近代战争中当之无愧的“王牌战术”。

三三制战术,是我军步兵的一种“班组突击”战术,该战术起源于抗日战争时期,成熟运用是在解放战争,而一战成名,则是在抗美援朝期间。

凭借着这种战术,我志愿军战士,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将装备精良且人数众多的美国大兵打得晕头转向,甚至多次进攻至美军的核心阵地。

并且,同样是运用三三制战术,我志愿军还将英国特遣队全数歼灭,另外在对印的作战中,三名志愿军战士也是利用三三制战术,大胆纵深敌阵近十公里,连夺多个印军炮兵阵地。

事后,三位英雄还在汇报战果时,还霸气地说“敌人不仅不投降,还胆敢进行反击”。

类似的例子,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着实不少,那么,如此高明的三三制战术,又是谁发明出来的呢?

正确的答案,是林彪元帅。

林彪元帅发明三三制战术的初衷,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军由于装备上的匮乏,不如日方装备精良,因此在作战时,不得不常以密集队形冲击日军的坚固阵地。

这种冲锋方式,虽说看起来气势很足,但现代战争不比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日军的重火力武器,常常会给我军战士造成大量伤亡。

(在此,默默缅怀一下在抗日战争时期,以血肉之躯冲向敌阵,为解放事业做出巨大牺牲的先辈)

在这种情况下,林彪元帅就夜以继日地琢磨,有没有一种方式,能减少我军战士的伤亡。

其二,还是因为装备上的缺乏,导致我军战士在冲锋时,没有重火力掩护,因此,在琢磨采取什么方式减少伤亡时,就必须考虑到我军缺乏重火力这个特定因素。

于是,林彪元帅根据多年的经验,以及当前我军的特殊局势情况,首先提出了“一点两面”这个著名的军事作战原则。

所谓“一点两面”,用较为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在进攻时,集中兵力于主要攻击点,用以快速突击敌人。

同时,以部分兵力从另两面或多面钳制并协同歼灭敌人。

另外,在主攻点上,要“采取狭窄的战斗正面和纵深的战斗配备”,使主攻点的部队像尖刀和钻头一样,突破敌人的防线并向纵深推进发展,最终达到打乱敌军部署,割裂其防御体系与队形,并在两翼或多翼的配合下,实现将敌军全歼的战略目的。

这就是著名的“一点两面”作战原则,而“三三制”战术,正是林彪元帅在“一点两面”的原则上,加以细化和改进后提出的。

据资料记载,在 1944 年 10 月的陕甘宁边区部队高干会议上,林彪元帅首次提出了“三三制战术”的构想。

他认为,我军的战斗人员不缺乏冲锋陷阵的勇气,但如果在成群冲锋时,遭遇到敌人的重机枪或者大炮时,那就会造成极大的人员损失。

因此,林彪元帅就指出,应当教育和引导作战人员“三五成群的战斗,一个两个地去战斗”。

并且,在之后的一次干部讲话上,林彪元帅还特意强调,不能仅仅是在演习时使用”三三制战术“,而必须是要在战斗用也得运用。

为了让全体指战员和战士们明白“三三制战术”的原理,以及在实际作战中该如何运用,当时一向话语金贵的林彪元帅,化身为“婆婆嘴”,一次又一次,且不厌其烦的在各种大小会议,以及训练上上演示和讲解。

除了提出“一点两面”以及“三三制战术”之外,林彪元帅还提出了包括“三猛”、“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四快一慢”、“四组一队”共六种原则。

这就是林彪元帅对于我军在战术提升方面的“六大军事原则”。

那么,这个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一战成名,且让敌军闻风丧胆的“三三制战术”,究竟是如何运用的呢?下面,我们就这个问题简单讲述一下。

什么是“三三制战术”?

三三制战术的原则,说得简单点,就是以班为单位,分成三个战斗小组,每个战斗小组的人数为三人。

而为了便于相互之间的接应,一般来说,都会排成三个梯队。

并且,在三人作战小组中,这三个战士分工十分明确,一个是进攻,一个进行掩护,一个则在进行支援。

而在队形上,整个小组则以三角形的方式排列。

进入实战进攻后,两名士兵在前,一名组长在后,这就呈现出一个三角形。

按照当时的布置,三人为一个战斗小组,而三个战斗小组就组成一个战斗班,三个战斗班则组成一个战斗群。

也就是说,一共 27 名战士,就组成了一个战斗群,组和组相隔通常是 20~40 米,人和人间隔是 7 米,而这 27 名战士,就能覆盖 800 米宽度的战线。

为什么呢?很简单,在进攻开始后,每一个战斗小组各自按照三角队形分开,而这样就让一整个战斗群呈”散兵线”队形展开。

每个人与每个人之间虽说有一定距离,但又在能相互照应的范围内,这样一来,从左至右的一整条战线,就全部在我军战士的火力范围内。

至于战士与战士之间的联络,通常采用的都是口语或者手语等简洁方式。

这样的队形有两个好处,第一是避免造成团灭,毕竟战士与战士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就不会被榴弹等武器造成大面积伤亡。

第二,就是可以营造一种假象,让敌军猛一看起来,仿佛四面八方都是我军战士,这就能给敌军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除了上述两个好处外,这种三三制战术在防御作战时,还有另一种妙用。

什么妙用呢?举例来说,当需要防御敌人进攻时,一个战斗小组中的一名士兵,可以精准狙杀敌军,而另一名士兵就可以在一侧提供火力支援,以起到扰乱敌方攻击队形,确保精准狙杀敌军的那名士兵全神贯注。

而另外一个士兵,就可以用榴弹等武器攻击敌人,迫使敌军无法靠近。

这是防御作战,而到了主动进攻作战时,三三制战术的优势就在于,每个战斗小组会组成前三角和后三角的队形前进,前呼后应,避免密集火力的杀伤,而且保证冲击的连续性。

三三制战术运用和优点如下:

首先,能用更少的人覆盖更多的战线,27 名战士就可以将 800 米的范围纳入火力控制之中,这就让我军的“人效”更高、

其次,由于人数较少,并且覆盖面较大,这就给敌军造成了火力盲点,最大程度上减少了我军战士的伤亡。

前文讲到,三三制战术中人和人的距离是 7 米,之所以要定在 7 米,主要是胃了防止手榴弹来个“一锅端”。

而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距离是 20 米到 40 米,这个距离,刚好又大于榴弹炮的杀伤半径。

这就是为什么要定好人与人之间,以及小组与小组之间距离的主要原因。

还有,三三制战术的每个小组都是一个作战单位,一旦有突发情况,距离最近的小组就能快速以小组为单位做出反应,对敌人实施短促而迅猛的一击。

而敌人一方,由于小组三人的站位松散,因此在刚反应过来时,就会出现不知道哪个才是主要攻击目标的问题。

只要敌人一犹豫,那么就是其灭亡之时。

纵然是敌人针对某个战士发起攻击,但另外两个战士就会迅速进攻,进一步讲,即便是付出了遭受主要攻击的战士伤亡的代价,但最终也能取得胜利。

这个道理,放在一个运用三三制战术的战斗群中也是如此。

另外,在进攻时,三三制战术还可以起到多点渗透进攻,采用非正面火力打击敌军的策略。

举例来说,发现敌军后,一个完整的三三制战斗群,可以先展开右侧发起进攻,从而吸引敌人的大部分火力,而左侧的战士,则可以采取迂回等策略,对敌军进行包抄。

由于三三制队形分散,就造成了敌人在还击时没有重点目标,不知道该打哪里好,而这正是三三制战术想要的结果。

总体来说,三三制战术拼的不是人海战术,而是采取多点渗透的方式,用看似分散,但实则进退有序的队形,对敌人造成来自各个方位的打击。

用更少的人,办更大的事,达到更高的战果,这就是三三制战术的精髓。

三三制战术在战场上运用的经典案例

三三制战术运用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

1950 年 11 月,美军统帅麦克阿瑟,在朝鲜战场上布下两条战线后,狂妄地叫嚣道,要在一个月内结束战争,好让美军回去过圣诞节。

这便是麦克阿瑟的所谓“圣诞节攻势”,彼时的他,极度嚣张和狂妄。

当然,他狂妄也是有狂妄资本的,当时我志愿军刚刚入朝,对战场的适应还需要一定时间,另外,在装备上也有不少差距。

当时光是美军中,一个军内就有坦克四百多辆,而志愿军在最初,一辆都没有,这还没说美军拥有琳琅满目的各种武器了。

因此,在麦克阿瑟看来,他的“圣诞节攻势”计划,顺利完成,甚至超额完成没有丝毫问题。

不过,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我志愿军靠着顽强的意志,以及三三制等战术的灵活运用,结结实实地给麦克阿瑟上了一堂军事教育课。

11 月 27 日,志愿军第九军团冒着零下三十度的恶劣气候环境率先出击,打响了长津湖战役的第一枪。

战役打响后,我志愿军的主力部队,将美军的陆战 1 师和 7 师分别包围在古土里、下碣隅里、新兴里以及柳潭里四个地区。

但毕竟美军的 1 师和 7 师属于二战时期的王牌部队,并且装备极其优良,因此,他们利用坦克、装甲车和汽车迅速组成了环形防御阵地,同时,还利用空中火力进行强力反抗。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硬拼,那自然胜算不大,并且还会造成大量伤亡,因此,我志愿军就迅速采取了“三三制战术”,开始向美军发动进攻。

而三三制战术一出场,当时就让美军一脸懵,只见我志愿军时而分散,时而集中,美军哪里见过这种阵势,也无从知晓和分辨我军大部队的主力位置。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三三制战术的灵活运用下,志愿军多次成功突破至美军阵地,到了当月 29 日,麦克阿瑟意识到暂时无法取胜,不得不下令全线后退。

除了此次之外,还有一个三人战斗小组,利用三三制战术,取得巨大战果的经典案例。

1962 年,对印自卫反击战打响,由于印军一触即溃,因此我军的庞国兴、周文轩、魏英武三名战士在不断追击敌军的过程中,不慎与大部队走散。

不过,三人并没有慌乱,而是经过商议后,以庞国兴为组长,临时组成了一个战斗小组。

而这个三人战斗小组在组成后,不仅没有后撤,反而大胆地往印军方向突进,纵深最远处达 7.5 公里,前后经历了五场战斗,并成功夺取了三个印军炮兵阵地,缴获印军火炮 7 门,击溃印军两个炮兵团。

事后,三人在做战斗汇报时还说到,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

而他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战果,除了与他们非凡的勇气,以及大胆突进的冒险精神有关外,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利用了三三制战术。

三人以庞国兴为组长,分工明确,并根据现场形势随时变化队形,在灵活机动的作战方式下,才最终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战果。

类似上述的例子还有很多,总之,在抗美援朝以及其他战场上,三三制战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帮助我军取得了一次又一次骄人的战绩。

总而言之,三三制战术,是林彪元帅军事生涯中,总结发明出的一种效果显著的经典战术,这种战术结合我军的特点,用最少的人办最大的事,让我军在人数少、装备差的情况下,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敌人,因此,这种战术,称得上是“王牌战术”。

【2】、来自网友【国际风暴】的最佳回答:

林彪发明的“三三制战术”,在朝鲜战争一战成名,利用 27 个人,就可以拉成 800 米的攻防战线,把美国都吓到了,以为乌泱乌泱都是人,朝鲜战争结束之后,三三制战术成为美国西点军校讲课经典战术,美国研究了很久,但还是学不会。

什么是“三三制战术”

三三制战术就是一个不断循环掩护的过程,由

三人组成战斗小组,三个战斗小组组成步兵班,以三角形进行进攻和三角协防,小组成员分工明确,一人负责进攻,另外两人负责掩护和火力支援。

三三制战术的出现,是因为我们国家在面对日本、美国等国家时,我们的武器装备比较差,别人一架重机枪就可以防守一个隘口,如果我们盲目进攻,肯定造成很大的伤亡。

战术大师林彪结合我国八路军缺乏重火力,和经常以密集队形冲击日军的坚固阵地,造成很大的伤亡情况,

为了避免敌方密集火力的杀伤,强调密切协同,层层推进,交替掩护进攻,推出了著名“三三制战术”,

小米加步枪一样压制美国先进武器。

三三制战术在朝鲜战争的效果

1950 年 6 月 25 日,在美国支持下,韩国军队越过三八线,进攻朝鲜人民军,朝鲜战争正式爆发,朝鲜人民军在很短时间内,多次击败韩国南朝鲜军队,于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 1950 年 9 月,在仁川登陆,开始反攻朝鲜人民军。

中国出现朝鲜战争的原因

在历史上,

日本多次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同时联合国在进攻朝鲜人民军时,曾多次越过我国边境地区,为了保护我国不受侵犯,

中国内部经过讨论,响应朝鲜人民政府的球员,坚决反对美国侵略者侵略朝鲜。

1950 年 10 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式入朝作战,但是想要胜利,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者相辅相成,我们从这方面分析。

美军的命门所在

美国一直以来以机械部队出名,所以在朝鲜战争中,美军有很多的坦克、火炮和飞机,而他们也因此过于依赖这些武器装备,一旦这些东西失去了作用,美军的战斗力就会下滑。

1950 年 11 月 7 日,麦克阿瑟在朝鲜战争上布下东西两条线,并狂妄称要发动所谓的“圣诞节攻势”,在 27 日傍晚,中国志愿军第九团打响长津湖战役第一枪,把美军王牌陆战第一师和步兵七师分割包围。

中国志愿军对美国弱势做出对策

美国借助火力优势形成防御阵地,中国志愿军及时用三三制战术进攻,

于是采用前三角队形和后三角队形,三人相互掩护前进,360°无死角战斗,一会集中,一会分散,把美国士兵打懵了,无法发挥炮火优势。

通过这个战术,让中国志愿军多次在夜间进攻到美军的核心阵地,但由于弹药装备的不足,无法取得阵地的巩固,只能在天亮前返回。

中国志愿军在朝鲜战争的表现

长津湖战场打得非常胶着,中国志愿军和美军激战两天,最后麦克阿瑟命令联合国军全线撤退。

12 月 1 日,英国特遣队被中国志愿军的三三制战术全部歼灭,美国的步兵 7 师 31 团也全军覆灭,到 25 日,长津湖战役结束,我国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广大地区,第九兵团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下,完成了艰巨的任务。

在第五次战役即将结束时的铁原阻击战中,李奇微再次倚强凌弱,第十九兵团的 63 军再次用三三制战术,牢牢拖住敌人 14 个日夜,保障我国志愿军有序的后撤,并在三八线附近建立新的防线,有力促进联合国关于停战的声明。

因为美国在朝鲜战争支持韩国,从那之后,在朝鲜不能出现美国和韩国的东西,美国的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都不能出现在朝鲜,连牛仔裤都不得穿,去朝鲜旅游,手机、电脑不能有美剧和韩剧,在朝鲜也不能讨论美国、韩国,连名字都不得提。

在接下来的对印作战中,三三制战术再次让印度惊呆,当时有三名战士和主力失去了联系,分别为庞国兴、周文轩、魏英武,他们临时组成一个战斗小组,大胆插入印度纵深 7.5 公里,打了 5 场战斗,连续夺取印度三个炮兵阵地,击溃印军两个炮兵团,缴获火炮 7 门。

三三制战术是如何运用

1、三名士兵组成一个战斗组,三个战斗组按照三三制原则形成一个战斗班,每个战斗班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分别由班长、副班长以及一个小组长带领,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散兵线推进。

两名士兵在前,组长在后,呈一个三角阵型,一个负责进攻,一个助攻,一个支援,作战非常灵活。

2、为了减小被敌方爆弹损伤,每个人之间的距离以不能让一发爆弹干掉一个战斗小组为基准,于是 27 个人组成的战斗群,火力进攻线拉长为 800 米的宽度。

拉长宽度之后,不仅可以避免团灭,还可以营造一种假象,让敌方觉得满山遍野都是解放军的错觉,等敌方火力覆盖之后,发现根本没有几个人。

3、防御作战时,一名士兵拿着步枪精准射杀敌军,一名用轻机枪手打出短点射,用于打乱敌方攻击队形,为队友提供火力支援,另外一名士兵用手榴弹炸伤敌人,使敌军无法靠近。

如果敌人逼近,那么士兵就上刺刀,进行白刃战,一旦敌军靠近,对我们非常不利,因为我们人数少,但是敌军也放弃他们有优势的装备武器。

4、在进攻作战时,三人作战小组会采取队形疏散,以低姿动作前进,后边伴有轻机枪和重机枪的掩护,士兵有层次的突进,每个小组成前三角和后三角的队形前进,前呼后应,避免密集火力的杀伤,而且保证冲击的连续性。

在敌方火力死角布置迫击炮,而且在机抢手边布置一名特种枪手,用于击杀敌方指挥官或者机枪手,而我们的指挥官隐蔽在保护内,保证指挥调动。

5、在更高级别的作战组织中,一般都会进行两轮试探性打击,第一轮是正面打击消除敌方当面火力,第二轮集中打击一侧,造成一侧配置不均,逼迫敌方机动,从而最大限度消灭机动中的敌方力量,为最后的总攻做准备。

在炮火覆盖之后,在发起攻击时,会以分散为大大小小的队形,实施多点渗透进攻,通过非正面火力打击敌军,打乱敌军通讯指挥和火力支撑体系。

三三制战术有哪些队形变化

第一、纵队变一字队形

12 人制步兵班和 10 人步兵班直队散开成一字队形,十二人制步兵班会多出一个小组,变换队形时,可根据班内 2、3 组的强弱来决定第 4 小组的位置,左边或者右边较弱时,就往弱的那个方向加强。

班长会根据地方火力强弱、地形、任务等情况,灵活指挥班战斗队形的种类,和各组之间的间隔距离。

士兵听到班长的命令之后迅速转换,这就非常考验班长的战场触觉,当一路队形散开成进攻队形时,班长的口令一般是:“”目标正前方某处成战斗队形跟我前进”。

一般有这种转变,是因为敌方火力不是非常猛,我方要火力压制,因为队形拉来之后,纵队拉宽火力更加集中,可以及时消灭对方暴露火力。

第二、纵队变三角队形

当战斗队形需要继续前进时,班长会发出口令:“目标正前方某处呈一字队形或三角形后、三角形、左梯形、右梯形”。

纵队散开后,每一名士兵都有固定的变换位置,一般都是组长在最合适的指挥位置,火力手一般由班长直接指挥。

从纵队变成三角队形时,纵队火力比较小,无法给敌方致命的打击,而且对方进攻面比较多,而三角队形可以集中压制一个方向,然后再消灭地方机动力量,而且三角没有盲区,进攻、支援、防守成一体。

第三、纵队变左梯队

当需要从纵队变成左梯队时,班长发出口令:“目标正前方某处就地散开”,听到口令后,全班以第一小组为准迅速散开,利用地形准备射击。

从纵队变左梯队,是因为地形的原因和火力压制左边的地方,拉开左梯队之后,射击范围增加,而且有层次,后面的队友不仅可以缓慢推进,还可以一直保持火力的压制。

第四、一字形变前三角

当战斗队形向一翼散开成一字队形时,班长发出口令:“目标正方某处向左右散开”,当听到指令之后,第一组正对目标跑步前进,其他小组以第一小组为准,按照规定的队形迅速散开,并继续前进。

从一字形变三角,说明对方火力过强,我们需要及时调整,而且一字队形容易暴露自己的火力点,而三角形队形可以进攻、可防守,可以慢慢推进队伍。

第五、小组队形

战斗小组有自己的队形,一字队形、前三角、后三角、左梯形、右梯形、纵队,根据地方火力、地形变化自己的队形,每个小组间隔 20-30 米左右。

这个体系前面的一字队形、前三角、后三角可以进攻、支援,后面的左梯队、右梯形、纵队可以进攻,进攻、防守一体的体系。

三三制战术的优缺点

第一、无盲区

三三制步兵小组相比二人小组,三人优势更加大,因为持普通步枪的三人小组,视角通常没有盲区,而二人小组通常会有视觉盲区。

关于袭击和掩护两人是可以,但是三人的话,就有助攻,以防备意外出现,所以三人是最佳组合,可以随时的变换。

第二、灵活补位

三三制战术虽然好,但是难免也会有受伤或者牺牲,当有人受伤或者牺牲时,后补前,左补右,保证进攻与防守人员始终按照战术的人数。

三三制队形在战斗时,如果战斗比较激烈,是通过小喇叭长短声指挥队形,以及进攻、后退等状况,所以炮火声太大,根本听不到人声。

第三、足够经验和个人机敏

三三制战术最大的缺点和命门是战斗中,士兵完全靠经验和个人机敏,随时变换队形,以适应当前的战况。

如果没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和互相熟悉的士兵,根本玩不转这个战术,这也是三三制战术闻名于天下,却很少有外国军队使用的原因。

我国的志愿军经过了多次战争,经验非常足,而且班长熟悉士兵,配合默契,没有足够的实战根本不行,而美军虽然也参加二战,但是太依赖他们先进武器,步兵能力水平跟中国没得比。

写到最后:

在 1948 年,林彪元帅编写的《一点两面和班组的三三制战术》手册,由辽宁第五军分区出版,并在东北野战军率先推广,要求战士学习上面的战术,所以在朝鲜战争能很好发挥出来,成为战胜美军的法宝。

三三制战术在朝鲜战争上让美军大开眼界,北约北欧军队总司令霍利克这样评价:“我当了一辈子的步兵,同德国步兵、同中国步兵打仗,也看过美国步兵、苏联步兵大仗,但我认为,最优秀的还是中国步兵”。

朝鲜战争上的胜利,不仅仅因为我国志愿军英勇善战,指挥员高超指挥,步兵战术也是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

美军后面也搞出自己的“三三制战术”,有两个火力组组成,虽然支援力量大,但是冲击力量却小了很多,其队形也少很多,从整体来说很碎,而且作战不够灵活,并且组内一旦发生伤亡,美军的战斗力就直线下跌。

朝鲜战争中,中国俘虏了美国 15 名顶级飞行员,后面中国用这 15 名飞行员换回钱学森,回国后,钱学森为中国制定人才计划,培养无数的人才,而且钱老是优秀战略科学家,可以正确把握发展方向。

过去“穷则战术开花”,现在“达则给老子炸”

,在钱老带领下,中国有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航母、人造卫星等等,如今中国已经不再是过去的中国了,100 周年庆典上,中国强势展示中国的态度。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