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一代盗墓王温韬,盗掘 18 座唐代陵墓,下场如何?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月光先生看世界】的最佳回答:
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做了自然没有好下场。温韬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一提起盗墓,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孙殿英和曹操。
孙殿英那可是鼎鼎大名的东陵大盗,他不仅挖了慈禧的墓,就连乾隆的墓也不放过。将里面那些价值连城的宝物全都顺走,致使不少宝贝都流落海外。
至于曹操,他为了筹措军费,设立摸金校尉,到处挖墓,致使汉墓十室九空。
不过这两位和温韬一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如果吉尼斯世界纪录在盗墓这块也搞个排名的话,温韬绝对是第一。
他在七年时间里连盗十八座唐朝皇陵,平均一年盗两三座。这数量是孙殿英无法比拟的,而所盗陵墓规模则是曹操无法相提并论的。称温韬为盗王,也算是实至名归。
不过盗墓这种事情,在古代一直为世人所不齿。人们相信做这种事情是有损阴德的,盗墓者都不得善终,这话还真在温韬身上应验了。
温韬此人不学无术,又好逸恶劳、不事生产。眼看唐朝末年天下大乱,温韬干脆趁乱拉起一帮地痞做起了盗贼。
由于当时流民四起,温韬的队伍不断壮大,竟然有了上百号人。
公元 878 年,著名的私盐贩子黄巢公然起兵反唐,一时间声势浩大。黄巢的大军一路攻城掠地,连唐朝的都城长安城都被他拿下。
唐僖宗连夜逃出长安城,不过他不甘心,于是下令各藩镇前来勤王,一同消灭黄巢的义军。
很多人都以为从“安史之乱”开始,唐朝朝廷就开始对藩镇失去了控制,其实不然。至少在“黄巢起义”之前,朝廷对于藩镇的控制还是有的,朝廷下诏,这些藩镇大部分时候还是会听命的。
毕竟当时朝廷的拳头还是最大的,加上李唐皇室当了几百年的皇帝,这君权至高无上的思想深入人心,何况各藩镇之间也存在相互制衡。所以各藩镇依然听命于唐朝皇帝。
但是唐僖宗下达这条诏令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首先,朝廷大军接连战败,实力大不如前。
而与此同时,各藩镇借着消灭黄巢义军的机会,都在招兵买马,壮大自己的实力。
到最后,虽然黄巢起义被平息,但是主弱臣强的局面已经形成。对于朝廷的诏令,那些节度使们客气地上表找个理由推掉,不客气的就直接带兵打过来了。
在平息黄巢起义的过程中,温韬接受李茂贞的招揽,出任华原镇将。
这李茂贞控制着凤翔一带,比邻京师,经常仗着自己手里的兵欺负皇帝。而且李茂贞的势力也不弱,虽然比不了朱温、李克用这种超一流势力,但是依然能够与他们分庭抗礼。
也正是因为看中了李茂贞的实力强劲,温韬才投奔他的。而且为了讨好李茂贞,温韬甚至将自己的姓名改了,叫做“李彦韬”,就差认李茂贞为义父了。
李茂贞觉得这小伙不错,便任命他为耀州刺史。
后来朱温灭唐,建立了后梁,和李茂贞做起了邻居。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于是朱温开始接连对李茂贞用兵。
李茂贞自然不是朱温的对手,屡战屡败,最后干脆被后梁大军包围。温韬一看李茂贞不行了,便改投后梁。
人家后梁兵强马壮,温韬在李茂贞这边也不算什么大官,因此备受冷落。温韬在后梁混得不如意,一气之下再次归附李茂贞。
虽然李茂贞对温韬气得牙痒痒,但是面对咄咄逼人的后梁,增强实力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李茂贞还是接纳了温韬,并任命他为义胜军节度使。
温韬靠着来回跳槽,什么功劳也没立,就平白升官了。
后来后梁陷入内乱,温韬和李茂贞都过了一段安稳日子。
当时,朱温自知时日不多,意图传位给自己的义子朱友文,结果此时被其子朱友珪得知。朱友珪通过兵变弑君夺位,当上了皇帝。
朱温的另一个儿子朱友贞对这个结果不满,于是起兵讨伐朱友珪,最终坐上皇位。
经过这一番折腾,后梁实力大减。
而趁着后梁无暇顾及的这段时间,温韬做了一件惊天大事:他把唐朝皇陵给盗了个遍。
当时那么多大大小小的节度使,实力比温韬强的数不胜数,为什么只有他敢做这件事呢?
一方面,他是盗匪出身,不讲规矩,而且没啥文化,也不敬鬼神。另一方面,他有地利的优势,唐朝皇陵刚好在他的辖区扎堆。
温韬看着眼底下放着这么多好东西,他那盗匪的基因开始蠢蠢欲动了。
他以极高的效率,用了七年时间便将唐朝的十八个皇陵都关顾了个遍,得到珍宝无数。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里面的珍宝最多,有无数文玩字画。
温韬盗墓的效率之高,令人发指。
而温韬之所以这么快,应该是担心时间一久,走漏了风声,到时候其他人都想着插一脚就麻烦了。毕竟他谁也惹不起。
根据史料分析,温韬应该是派遣了多个团队同时开挖的。而且挖出来的东西他也不是独吞,而是和下面的人分了。所以他才能挖了七年,其他诸侯竟然无人知晓此事。
比如他手下有个叫侯莫威的镇将就参与其中,分得不少宝物,后来侯莫威被张筠所杀,这些宝物全都落入张筠手中。
在这一过程中,温韬还做了一件事,就是再次背叛李茂贞,投奔了后梁。
至于原因,虽然史书上没说,但是很好猜。温韬的行为别人不知道,他的领导李茂贞怎么可能毫不知情。
毕竟温韬可是在李茂贞的眼皮底下盗墓。他能瞒得住李茂贞一时,但是瞒不住一世的。
李茂贞必然向温韬索要宝物,温韬不答应,便投奔后梁。有后梁给温韬做靠山,李茂贞也拿温韬没办法。
在温韬盗墓的过程中,有两件事不得不提。
第一件是,他盗墓也就算了,结果不少宝物都毁在他手中。
这温韬就是个粗人,在他的意识里,只有金银财宝才是珍宝。至于那些文玩字画,对他来说与废纸无异。
当那些字画落入温韬手中后,温韬做出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他将上面那些用来装饰的绫罗绸缎留下,将字画本体都丢掉了,不少好东西都毁于他手。
这其中就包括赫赫有名的《兰亭序》。
据传,李世民爱字画到了痴狂的地步,他生前收集名贵字画无数,唯独《兰亭序》迟迟不可得,就连一星半点线索都没有。
后来他通过多方打听,得知《兰亭序》在一个叫辩才的和尚那里,便多次下旨让其进献《兰亭序》。
这种好东西谁不是藏着掖着?怎么可能因为你是皇帝就交出来?于是辩才一直推说《兰亭序》不在自己手里。
李世民本来也是道听途说,并没有任何实证证明《兰亭序》就在辩才那里,只得作罢。
但是李世民并不死心,毕竟除了辩才这里,他也没有其他头绪。于是他决定再试探一下辩才。
李世民派遣监察御史萧翼,打扮成一个富家公子去接近辩才。
萧翼在字画方面有极高的造诣,他经常和辩才在一起品鉴天下字画。
有一次,萧翼带着一个大包裹来到辩才府上,神神秘秘的说有好东西让辩才见识见识。
说罢便取出几张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声称都是自己新近够得的,准备当做传家宝,想让辩才帮忙品鉴一番。
辩才看完告诉萧翼这些字画确实都是王羲之的真迹,不过想当传家宝还差远了。为了让萧翼真正见识下世面,辩才拿出了《兰亭序》的真迹。
谁知当萧翼确定这确实是真迹后,不知从哪里掏出了李世民的诏书,下旨让辩才献上《兰亭序》,辩才这才知道上当了,可惜悔之晚矣。
李世民对《兰亭序》非常喜欢,因此特意下旨要将其给自己陪葬。
可惜当温韬盗了李世民的昭陵后,《兰亭序》便不知所踪。考虑到他当时毁掉字画无数,《兰亭序》很可能已经绝迹了。
不过奇怪的是,当时温韬登记造册的墓中珍宝中,并没有见到《兰亭序》的名字。因此有一部分人猜测《兰亭序》早已不在昭陵,而是被放入了乾陵。
这就牵扯到第二件不得不提的事情:唐朝十八座帝陵里,只有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躲过一劫。
倒不是温韬突然良心发现,而是这乾陵他实在是无从下手。
乾陵是唐朝十八个皇陵里最大的,占地 240 万平方米,基本上把一整座山给挖空了。而且其内部构造及其精妙复杂,想要进入其中极其困难,只能从墓门进入。
奈何乾陵太大了,想要找出墓门谈何容易。至于强行挖掘,那是不可能成功的。
在温韬之前,黄巢就打过这个皇陵的主意。据说他发动四十万人挖掘,也没挖到墓室,只留下一个四十米深的黄巢沟。
到了民国时期,有个叫孙连仲的将军也打过乾陵的主意。他打着演习的旗号,用大量炸药妄图炸开山体。结果只炸出一地碎石,依然看不到墓室。最后炸药用尽,他只得放弃。
而温韬挖掘乾陵,情况也差不多,他上山三次,一直找不到墓门。至于强行挖掘,有黄巢的前车之鉴,他是不会那么傻的。
但是这不足以让他放弃挖掘乾陵。
真正让他打消主意的是,他每次上山就狂风大作、电闪雷鸣,以下山就好了。连续三次都是这样,一向不敬鬼神的他怂了。
毕竟盗墓这种事是有损阴德的,他觉得这可能是某种暗示。犹豫再三,他最终放弃了挖掘乾陵。
也正因为乾陵未被打开,所以人们才寄希望于乾陵,希望《兰亭序》在里面。
总之,这七年时间里,温韬靠着盗墓那是大赚特赚。
可惜好景不长,李克用病逝后,他的儿子李存勋建立了后唐,大举进攻后梁。
温韬就是打酱油的,盗墓或者打家劫舍他擅长,真刀真枪打仗他可没这个胆子。好在他有钱,一番上下打点之下,他得以调任忠武节度使。
后唐的大军攻破后梁都城,后梁灭亡。温韬便顺水推舟的投降了后唐。
温韬知道自己的行为被世人所不齿,担心到了后唐自己地位不保,甚至会有杀身之祸。于是有拿出大把钱财上下打点,成功走通李存勋宠信的刘皇后的路子。
在刘皇后吹枕边风,反复软磨硬泡之下,温韬不仅没有被治罪,反而得以加官进爵。
后唐宰相郭崇韬曾向李存勋进谏,称温韬这样的盗墓贼就该严惩不贷。李存勋却不以为意,说既然答应饶了他,就不能言而无信。
当温韬为自己的小聪明洋洋得意的时候,殊不知祸端早已埋下。
几年之后,邺都发生兵变。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奉命前去平叛。结果他到了邺都却伙同叛军一起作乱。最终,他杀了李存勋,自己当了皇帝。
李嗣源继位后,温韬的好日子就结束了。
当时正处于乱世,招兵买马、整军备战需要大把金银。在李嗣源眼里,温韬就是个钱袋子。毕竟他把唐朝皇陵一锅端的事情已经人尽皆知。
李嗣源立刻将温韬治罪下狱,后来觉得吃相太难看,又把他放了,流放到德州。第二年将其赐死。
而温韬盗墓得来的大笔金银财宝自然落入了李嗣源的手里。
温韬大概做梦也没想到,他当初从唐朝皇陵里得到的金银财宝却成了自己的催命符。他当时盗墓有多欢乐,死的时候就有多凄惨。
所以说,做人要有底线,有些事情是绝对不能做的,做了不会有好下场。
【2】、来自网友【西堤说文史】的最佳回答:
近代最有名的盗墓贼非孙殿英莫属,他带人盗掘了满清清东陵多座皇陵,然而,跟五代十国时代的温韬相比,孙殿英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温韬驻守关中地区七年,竟然把唐朝 18 座皇陵全部盗掘,只有唐高宗李治和一代女皇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只破坏了地上部分,免遭于难。
俗话说得好,掘人祖坟,断子绝孙,温韬最后也落得个灭门的下场。
温韬为什么敢盗掘唐朝皇陵?
说温韬,必须先说说唐末的天下局势,和五代十国的前两个朝代后梁、后唐,因为这跟温韬的盗墓有直接的关系。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更加难以抑制,黄巢起义兴起以后,这些藩镇借着镇压黄巢起义的机会,扩大实力,占据地盘,在剿灭黄巢后,一个个完全形成了地方军阀,唐朝中央朝廷的权威本来已名存实亡,经过黄巢这么一闹腾,算是寿终正寝了。
这时候,唐朝分裂成了十几个独立的小王国,其中实力最大的是梁王朱温和晋王李克用。后来朱温先杀了唐昭宗,又杀了末代皇帝唐哀帝,灭亡唐朝自立为皇帝,建立了后梁。而他最大的对手李克用不久去世,儿子李存勖继承晋王之位,李克用之死跟朱温有很大关系,所以李存勖为报父仇,攻打后梁,最后成功,李存勖也自立为帝,建立后唐。
而我们的主人翁温韬呢?
他原来是个大盗贼,曾经占山为王,后来归附了藩镇李茂贞,跟着李茂贞围剿黄巢的起义军,消灭黄巢以后,李茂贞自以为功劳很大,竟然挟持了唐昭宗,然后让唐昭宗封他为岐王。
结果
李茂贞就被朱温等人打,这时候温韬背叛李茂贞,投降了朱温,后来,温韬反过来又背叛朱温,回到了李茂贞那里。这是唐朝灭亡前,温韬跟朱温搞上了关系。
唐朝灭亡以后,李茂贞因为实力不够大,不得不假装归附后梁的朱温,然而,李茂贞私底下又偷偷的联合李克用,想讨伐朱温,结果因为他跟李克用各怀鬼胎,也就不了了之了。
这个时候,温韬再一次背叛李茂贞,投降了朱温,然后朱温先后封温韬为耀州、崇州、裕州等地节度使,这几个地方,大体都在关中地区,而唐朝的皇陵也在这里。这就给了温韬盗掘唐朝皇陵的机会。
我们都知道,唐朝五代的节度使和藩镇,其实都是独立的小王国,温韬既然被朱温封为耀州等地节度使,那么他就是这几个地方的土皇帝,谁也管不了他,所以他才敢盗掘唐朝皇陵。
再一个,温韬这个人,最善于装孙子,谁实力大,他就喊谁爹,你看他,一会背叛李茂贞,一会儿背叛朱温的,说明他脸皮够厚,够不要脸,所以,在别人那里,盗掘人家祖坟这种天打雷劈的事,要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温韬那里,就五个字,这都不叫事!
温韬盗掘唐朝皇陵过程!
唐朝在关中地区,总共有十八座皇陵,分布在西起乾县、东到蒲城的崇山峻岭上,号称关中十八陵。分布范围遍布陕西省富平县、蒲城县、三原县、泾阳县、礼泉县、乾县六县。如果算上武则天,唐朝有十九位皇帝安葬在这里。
温韬做了耀州节度使,就开始疯狂盗掘唐朝皇陵。
《新五代史·温韬传》:“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韬悉取之,遂传民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这段话主要讲了三件事,
第一,唐朝关中十八陵,全部被温韬盗掘了,里面的金银珠宝书籍名人字画全都被温韬给弄走了。
第二,唐朝十八陵最坚固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里面的很多稀世珍宝,都被他弄走了,包括唐太宗喜欢的钟繇和王羲之的真迹。
唐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陕西礼泉县东北 22 公里的九峻山上。唐昭陵占地 30 万亩,比当时的长安城几乎大一倍,被誉为“天下第一陵”。唐昭陵的设计者,是狄仁杰的伯乐,古代著名大画家阎立本阎立德兄弟,
为什么唐昭陵那么坚固呢?因为昭陵的地宫门是用重达五吨的大石头制造的,也就是至少一万斤重,这么重的大石门,至少需要十几个举重冠军,或几十个普通人才能启开吧。
第三,温韬盗掘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时,天有异象,风雨大作,把他给吓着了,他不敢干了。所以乾陵地宫才保存了下来。
宋人程大昌《考古编》曰:“史载温韬概发唐陵,独乾陵不可近,近之辄有风雨。”
据说黄巢曾经发动几十万大军,也想盗掘乾陵,结果没找到地宫墓道口,白白挖掘了 40 米深的“黄巢沟”。
温韬在关中地区做了七年的节度使,前前后后,把唐朝的十八座皇陵挖了个遍,消息传出去以后,
天下
震惊,甚至吓得当时和后来的一些帝王,都不敢厚葬自己,就是怕刚死了,棺材还没暖热,别人一听有宝贝,就把自己给挖了。
可是有的人就是不吸取教训,比如后唐闵帝李从厚,下葬刚刚四年,自己的陵墓就被盗掘了。
以至于后周太祖郭威曾经感叹说,“李家十八帝陵园,广费钱物人力,并遭开发”,要求自己死后要薄葬。
温韬从唐朝皇陵里搞到的宝贝,有一部分传到了他的外甥郑玄素手里,比如数千卷古代典籍和钟繇王羲之的法帖。
初,玄素好收书,而所收锺、王法帖,墨迹如新,人莫知所从得。有与厚者问之,乃知玄素为温韬甥,韬常发昭陵,尽得之,韬死,书归玄素焉。
温韬的下场,自己被杀,合家遭灭门。
温韬之所以要盗掘唐朝皇陵,当然不是为了好玩,他盗了那么多宝物,是为了卖钱壮大自己的实力,同时用这些宝贝上下打点,以图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和权势。
温韬在关中呆了七年,坏事做尽,后来晋王进攻耀州地区,温韬很害怕,就要求后梁把他调走,然后他就被后梁调到河南继续做忠武节度使。
晋王李克用死后,他的儿子李存勖继承王位,发誓要替父报仇,然后灭掉了后梁政权,建立了后唐政权,是为后唐庄宗。这时候温韬不请自来,投降了李存勖,同时,温韬还通过后唐皇宫里的伶人,结交了李存勖的皇后,当然很可能给了皇后很多唐陵里的宝贝,让皇后活动李存勖,吹吹枕边风。
结果还真有用,李存勖被皇后一忽悠,竟然忘了温韬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还赐温韬姓名曰李绍冲。当然,温韬做过的恶事,李存勖手下的大臣们并没忘记,宰相郭崇韬就跟李存勖说:“此劫陵贼尔,罪不可赦!”李存勖却说,我说过宽恕他了,不能言而无信啊,于是又让温韬回到河南继续当节度使了。
然而,李存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对温韬这种反复小人不放在眼里,他的继承者李嗣源并没忘记温韬的恶劣人品,李嗣源发动兵变杀了李存勖,继承帝位以后,立马把温韬抓到了监狱里。后来也不让他做官了,让他回老家种地。
谁知道,过了一年,李嗣源又想起了温韬,把温韬给抓起来流放到德州,接着就赐死了温韬。这个大盗墓贼,一生反复无常,作恶多端,掘人祖坟,终于遭到了报应。
至于他的儿子们,后来也被一个叫张从宾的人都给杀了,可谓满门皆灭,报应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