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李自成为什么会打不过清兵?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读书悟道】的最佳回答:
李自成不仅打不过清军 ,实际连明军他也打不过,李自成前期有机会发展壮大,主要还得感谢清军在辽东的牵制,以及明朝官场的腐败,所以,李自成杀入北京城多半靠的是运气。
李自成的首次崛起与败落
明末朝廷内部党争激烈,官场腐败,再加连年灾荒,民不聊生,但此时辽东还有战事,每年大批军饷都依靠从民间盘剥,百姓苦不勘言,只好造反做起了强盗。
起先是西南的蛮人作乱,崇祯即位后调集了云南、四川、贵州三路大军平定了叛乱。之后便是西北农民的起义,第一个犯上作乱的强盗头子叫王嘉胤,他手下有两大反骨,一个是李自成,另一个是张献忠。
这两个人也是慕名而来的,除了这两人,还有白水贼王二、宜川贼王左挂、安塞马贼高迎祥、饥民王大梁、逃兵周大旺等人,结集形式与梁山好汉聚义差不多。
流寇势力早已抬头,但时任陕西巡抚刘廷宴并不这么认为,他说这些人不过是地方饥民,过两天就解散了。在刘廷宴的“纵容”下,盗贼一发不可收拾,无奈之下,他只好如实上报。
接到呈报后,崇祯任命左副都御史杨鹤为兵部尚书,督三边军务,剿灭流寇。在他还未上任前,商洛道刘应遇已经击毙了王二,斩杀了王大梁;督粮道洪承畴也打败了王左挂,斩杀了周大旺,贼人的气焰已熄灭了一半。
但是在杨鹤上任后,他也不知道安的什么心,下令不让各军乱杀人,他说他要招抚,以致于本已经颓废下去的流寇又死灰复燃。
就在此时,满洲兵又入犯京城,朝廷下旨要各省派兵支援,陕甘兵奉调东下,结果在中途逃散,这些逃兵后来也加入了贼寇营,此外,还有包括山西良乡大败的兵,逃散后也加入了土匪阵营,这些人后来都给朝廷造了不少麻烦。
杨鹤命官兵四处招降,但招降过来的贼寇要么诈降,要么投降后盗性不改。朝廷又提拔洪承畴为延绥巡抚,与副总兵曹文诏合力围剿。
曹文诏很凶猛,在阳城刺死了王嘉胤,于是,张献忠带着两千人向洪承畴诈降,李自成则逃到了他舅舅高迎祥那里。
王嘉胤死后,其余党又建立了三十六营,就像梁山好汉一样,还都有绰号有名头,此为秦贼。不过李自成、张献忠并不在其中,他们成为了另一伙贼人–晋贼。
杨鹤在招降了一波流寇后,在城楼上设御宴款待他们,众流寇高呼万岁。这些盗贼手里拿着免死金牌,喝完酒回去继续干坏事。不久后,杨鹤就遭到了弹劾,说他纵容流寇祸国殃民,之后被贬去戍边。
剿匪重任就到了洪承畴身上,他被调任总督三边。由于招降了张献忠,其表现也是毕恭毕敬,洪承畴也因此改以招抚为主,恩大于威,没想到贼人并不可靠。
逃跑后的李自成,与高迎祥在山西聚集了一万多名败将,将高推为“闯王”,李自成为闯将,入侵山西、河南,并暗中又勾结了张献忠。于是张背叛了洪承畴,加入了高迎祥的队伍,就这样,“晋贼”成立。
在剿灭秦贼的过程中,曹文诏有赵子龙之势,表现英勇,但在请功时,洪承畴却对此只字未提,结果曹文诏不仅没有得到封赏,还要被派去剿灭晋贼。
曹文诏所到之处,贼寇一片片的倒下,贼寇一听到曹文诏来了,都吓得抖三抖。但就在他会同左良玉等官兵大破高迎祥时,却被人参了一本,说他恃胜而骄,于是,朝廷当即将他调回了大同。
高迎祥一听曹文诏走了,甭提有多高兴了,虽然仍旧前后都有追兵,但对付大明官员他有绝招,就是贿赂。他用搜刮来的金银贿赂官兵,没人敢收,唯独太监杨进收了。
收钱办事,杨进动作也很快,马上就替高迎祥上奏求情,还下令让各军停战。就这样,高迎祥、李自成他们大摇大摆地逃脱了,之后边走边抢窜入了湖广。明军剿灭李自成的第一次机会就这样被浪费了。
西寇正紧急的时候,登州的另一伙贼人孔有德、耿仲明等人也给明军造了很大麻烦。这伙人原本被封为官方游击队,清兵入侵辽东,围攻大凌城时,孙元化派他去支援,结果半路反水,矛头一转,攻陷了多座城池,搞得明军还得来围剿他。对付他的人是佥都御史朱大典,这也是一员猛将,几个月就荡平了登州、莱城。
由此可见,明朝对流寇最好的办法只能是一心一意地剿灭,而不是招抚。曹文诏、朱大典就是最好的证明。但遗憾的是,大明政府还就是喜欢招抚,一心一意为国尽忠的武将,反而受到排挤。比如曹文诏受洪承畴的排挤,最后战死沙场,这是后话。
孔有德、耿仲明明军的围剿下,最后无路可走投降了大清,并引领清兵拿下了旅顺,还招降了尚可喜,搞得明军也是首尾难顾,摁下葫芦浮起瓢,并不能安心剿匪。
李自成等人窜入湖广后,在襄阳、郧阳等地大肆抢劫,并且还功陷了夔州。这时,朝廷提拔陈奇瑜为兵部侍郎,总督河南、山、陕、川、湖五省的军务。陈奇瑜也是剿贼的一把好手,他一出马,经过大大小小几十场战役后,抓了十几个贼寇头目,杀了一万多贼寇。
李自成也因陈奇瑜被困在了汉中的车厢峡,几乎可以说已经进入了绝境。在生死存亡之际,李自成再次使用绝招:贿赂。他拿钱去贿赂陈奇瑜的左右,说他们想投降,陈奇瑜心想这帮贼寇被围了那么久,也就放松了警惕,接受了李自成的投降,结果李自成一伙人一走出了车厢峡,就变脸了,他们杀死了押送的安抚官,一路抢劫又窜到了秦中。于是,明军剿灭李自成的第二次机会再次被浪费了。
当然,陈奇瑜也因此事被发配戍边去了,之后洪承畴又来了。洪承畴很忙,他要总督三边,又要兼管五省,山、陕、河南一带连遇天灾,饥民遍地,这些饥民为了吃上口饭,无奈之下也加入了流寇。
李自成窜回陕西的时候,集结的流寇已高达二十几万,于是他们又开始蹂躏巩昌、平凉、临洮、凤翔等地,见此状况,洪承畴打算亲出潼关剿匪。
众多流寇收到官兵剿匪消息后,也集结了起来,一共十三家七十二营。他们率先出手,又是一番烧杀抢掠,把老朱家的皇陵都糟蹋了。
秦中告急,曹文诏再次奉命剿贼,他到信阳去见洪承畴,请求入陕西,但洪承畴说自己的兵马已经都安排下去了,没有办法为他做策应,如果他一定要去,只有洪承畴去做后应。于是,曹文诏只好带着自己的三千兵马孤军深入,这可是兵家大忌呀,洪承畴这么做绝对不怀好意。结果,曹文诏因寡不敌众战死沙场,等到洪承畴到来时,他已经死了好几天了。就这样,能真正震慑贼寇,有能力剿灭流寇的战将,在不排除人为因素的前提下,战死了。
崇祯听到曹文诏阵亡的消息后,痛心疾首,下令好好安葬,让他的后代世袭指挥佥事,明朝都要亡了,还谈什么世袭!
之后崇祯启用卢象升为兵部侍郎,与洪承畴分头讨贼,卢管理东南,洪负责西北,双方各司其职。
洪承畴在渭南、临潼大败李自成、高迎祥,此后他们又去了陕西,时间已到了崇祯九年。这一年,清兵又来了,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改天聪十年为崇德元年(1636 年)。
不过这次皇太极并没有打算攻打北京城,他同样派出两去军队,一支佯攻山海关,另一支由阿济格统兵扫荡明京师周边。这招果然厉害,阿济格进入长城后,连败明军七次,俘获万人,之后经延庆进入居庸关,直逼北京,不久攻下昌平城,直达北京的西直门。
崇祯慌了,立马诏令各镇的兵马入京勤王。但是是各镇兵马,要么被流寇所牵制没空,要么故意畏缩不前,只有三路人马真心来。一路是唐王朱聿键,结果还被崇祯赶回去了,罪名是擅自离开封地,最后还废为庶人,幽禁在凤阳。另一路是卢象升,还有一路是女丈夫秦良玉。由此也看到,明末的朝廷已是一盘散沙,帝王的权威性已然大打折扣。
结果清军只是来打劫的,阿济格打了五十六场胜仗,俘获了人畜超过十八万之后,大摇大摆的走了,所以京城危机自动解除。
崇祯转头继续剿匪,崇祯九年(1636 年),高迎祥在黑水峪遭遇陕西巡抚孙传庭的伏击,战败牺牲。之后李自成就被拥戴为新一代的“闯王”,继续与明军作对,但是很快就遭遇了灭顶之灾。
李自成想从陕西入川,不料刚出潼关,就遭遇了总督洪承畴以及陕西各兵的南北夹击,几万名起义军在战斗中牺牲,最后只有李自成和部将刘宗敏等 18 人冲出包围,逃到了陕西东南的商洛山区,以图东山再起。
从上述可见,李自成等农民军实际并不是明军的对手,明军队伍中也并非没有得力的战将,只是明朝末期内外交困,官场腐败,相互排挤,崇祯帝又善变又好猜忌,加上剿匪政策以抚为主的误导,导致一次次丧失了剿灭李自成的机会。
李自成的再次崛起
西北民变表面算是平息了,崇祯的笑容刚预热,灾难便再次来临。1638 年,皇太极再次调动大军兵分两路进攻明朝,一路由多尔衮率领,一路由代善之子岳托统领。这两人都很猛,越过长城,对明军发起了猛攻。
对于这次出征,皇太极本人也很重视,所以连他本人也亲自出动了,他率领第三路大军去山海关一带牵制明军。
由于关宁防线很难突破,所以清军兜了个大圈子,跑到密云一带。密云的守军少,因为大家一致认为清军不会从这里进攻。因为这里地势特别不好,到处是山,而还是悬崖峭壁那种。
但是明军不会干的事情,皇太极就干了,为了入关,他什么险都敢冒。就这样,清军走了一条不可能的路,当清军压境时,蓟辽总督吴阿衡还在喝酒,看在着黑压压的一片清军,他倒是没有含糊,带着几千人打开城门迎战,但也很快就为国捐躯了。
密云一破,京城就岌岌可危,清军不过一两天的功夫就能到达京城脚下。京城再度面临巨大的危险。紧急情况下,崇祯只好把全国各地能打仗的人都调回京城。首先就是祖大寿,其次还有剿匪高手孙传庭等。
但像祖大寿、孙传庭这些人不好指挥,一般人压不住,除非像袁崇焕、孙承宗这样有能力的人。不过还真有一位,就是主战派卢象升。
但在卢象升走马上任后,崇祯又做不到完全信任,中间又听信谗言,最后卢象升也像曹文诏一样,没有援军而战死沙场。
在关内,皇太极取得了不少胜利,但关外的防线始终打不开。在辽西走廊上,有四个坚固的城池:锦州、松山、杏山和塔山。四个城池中又以锦州为核心,其他三个算是卫星城。
为了拿下这四座城池,皇太极决定围困锦州。祖大寿被围了三个月后,向明廷发出了求援书,崇祯在收到书信后,手里能用的大将也只有洪承畴了。
所以,洪承畴也就不能继续围剿李自成、张献忠这些流寇了。崇祯十三年(1640)六月,洪承畴带着四万步兵奔赴杏山城,之后与多尔衮发生激战,双方不分胜负。
为了救援锦州,明朝先后派出五拨援兵,但效果并不理想,不但没有解锦州之围,反而损兵折将。崇祯十四年(1641),崇祯命洪承畴为蓟辽总督,指挥八大总兵,十三万兵马,再次解救锦州。
于是,后来就爆发了著名的松锦之战,战果就是清军拿下了锦州、松山,祖大寿、洪承畴投降了清军。
这一战后,明朝在关外只剩下宁远一座孤城,清八旗的铁蹄离山海关越来越近。松山之战,可以说是清军对明军的最后一战。在此次战役中,明朝的最后一点家底被消耗一空,山海关外诸险隘全部落入敌手。
清军与明军在大战时,李自成得到了充分的喘息机会,他从山里跑出来时身边只有几十个人,一年后,就占领了好几个县城,人数飙升至上万人。1640 年,李自成进入河南,正好赶上河南大旱,他提出“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起到了收买人心的作用,农民军人数一路狂飙至十几万,最后占领了河南全境。
李自成杀掉了陕西总督傅宗龙和汪乔年,又杀了福王朱常洵,随后进入陕西,击败孙传庭,占领了西安。1643 年,李自成纠集所有兵力向京城进发,明王朝危亡在即。
由此可见,李自成能东山再起,主要原因在于,能收拾得了他的明朝大将死得死,投降的投降,已无得力干将可用。问题是这中间还少不了文臣的勾心斗角瞎指挥上谗言。
农民起义军的队伍主要由饥民组成,要是有良将,未必不能破贼。李自成也好,张献中也罢,他们屡败屡降,明廷都没有做到斩草除根,以至于后来他们积累了足够的资本,大明再也没有机会了。
当李自成城破之时,崇祯在书案上写下“文臣个个可杀”六个字,足见他内心的悲愤。崇祯是中国历史上因失败而自杀的唯一一位帝王,至少也算得上是一个有骨气的人,但即便有骨气也不能遮盖他的错误和缺点,也不值得同情。
李自成与清军的较量
清崇德八年(1643 年)八月,皇太极“端坐而崩”,享年五十一岁。皇太极死后,顺治即位,多尔衮通过耍手段当上了摄政王,之后李自成的较量对象变成了多尔衮。
在李自成与多尔衮的阵局中,有一个人成了关键对象,这个人就是明末将领吴三桂。有人把他形容为楚汉争霸时期的“韩信”,他和哪边搭伙,哪边胜算就大大提高。在历史的紧要关头,吴三桂成为决定历史走向的重大筹码。
在明朝摇摇欲坠的时候,崇祯急调宁远总兵吴三桂,加封他为平西伯,急令他回京救驾。吴三桂率领五万大军行至中途就听说北京陷落,于是又退回山海关,另做打算。
吴三桂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投降李自成,要么投降清军。在这两者之间,他优先选择了李自成,原因是他一家老小都在北京,更何况他也是个汉人。
李自成方面也很重视吴三桂,进入北京后,为防止吴三桂倒向清军,他也早给吴三桂下了一封招抚书,并答应给他封侯。
这样,吴三桂便率部进京朝见李自成。但是在他抵达玉田时,得到一个消息,农民军在北京“将吴总兵父吴襄夹打要银”,而且刘宗敏还夺了他的爱妾陈圆圆。吴三桂大怒,于是复走山海关,重新夺回已交出的山海关。
李自成在得知吴三桂复叛后,便率刘宗敏等六万人马,前去攻打山海关。吴三桂一方面派人向清军求援,一方面派人西去又要向农民军诈降,以拖延时间。
对于吴三桂的重要性,不仅李自成没想到,连多尔衮也没想到。皇太极死后不久,多尔衮听说李自成正向北京挺进的消息后,不禁大喜过望。
他率领大军向南挺进,准备大干一场,实现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未能实现的心愿。多尔衮进攻北京时,并没有直指山海关,而是准备从西经蓟州、密云等地绕道,扑向北京。
当多尔衮行进途中,收到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求援后,多尔衮甭提多高兴了,立马调头向山海关进发。多尔衮本来还是比较忌惮李自成的,毕竟他用几个月的时间就攻入了北京城,而清朝的两位前任领导折腾了好多年也没攻下北京城。
李自成在收到清军援助吴三桂的消息后,也不敢贸然前进了,而是派出了明朝降将唐通和白广恩前去试探一下清军到底厉不厉害。
双方本着试探的心态,结果一试,唐、白二人被清军打得抱头鼠窜。之后吴三桂打开了多少年来清军一直打不开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逝去的皇太极怎么也想不到,这扇难开的门最后竟以这样的方式开了,真是有些荒诞。
山海关之门一开,李自成面临就是灭顶之灾。就人数来说他只有清军的一半;就战斗力来说,一支农民军再训练有素也不会是清军铁骑的对手;就人心背向来说,李自成进入京城后,烧杀抢掠并没有稳定民心,占有口碑优势,说不好听点,犹如一支强盗部队。
李自成没有想到,吴三桂会引清兵入关,这对他为说是致命的打击。按他的设想,只要解决了吴三桂,据守山海关,抗拒清兵就不会有问题。但现在随着形势急转而下,在山海关一战中,李自成大败。
多尔衮看着自己的战果,马上封吴三桂为平西王。李自成则带着残兵逃回北京,但都这样了,还不忘记称帝,过了一把皇帝瘾。之后他火烧了紫禁城,带着几万人开启逃亡模式,目的地是西安。
多尔衮和吴三桂的大军对其穷追猛打,逃跑也不忘带上大量的金银财宝,还没逃出河北,就又遭到清军的一番痛打,这次李自成不幸中了箭,军队士气大减,可以说输得惨不忍睹。
李自成失败后,原先投靠他的明朝遗老又纷纷举起反对李自成的大旗,李自成因此变得脾气暴戾,军师牛金星和李岩也起了内讧,最后李自成居然听信牛金星的谗言杀了李岩。
李自成退到陕西不到一年,多铎就带领清军攻入了西安,李自成只好退入以前打游击战时的商洛一带。到了顺治二年(1645 年),李自成又向湖广一带撤退,三月下旬又撤出武昌,顺着长江东下,清军自然紧追不舍。
在江西九江一带,李自成又被清定偷袭,更加破败不堪。这一战刘宗敏被清军处死,最后李自成逃到了湖北的九宫山,一般的说法就是他战死了,他的死因也是个迷。
天道有时,李自成把握住了打江山的机会,但是守不住江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没能稳住吴三桂,导致吴三桂给了清军机会。
其二,进入北京城后,没有采取正确的统战措施。既然继承了明王朝的遗产,就应避免崇祯的覆辙,理应最大程度争取社会各阶层的支持,但他们为了获取金钱,对官绅地主暴力追赃助饷,这等于是自毁前程。
其三,在内部用人上也有大问题,偏听偏信牛金星等人,并规定文臣要受武将节制,没有发挥出文臣的优势,这是战略上的错误。
其四,缺乏战略眼光,对于变化的局势完全没有把控的能力。明廷为了对清军,多次从镇压农民军的前线抽调兵将。按理,李自成应对迎战清军有所准备,然而事实却是完全相反,完全没有意识到清军将与自己争夺天下,导致兵力部署失误,在京结集的军队完全不能抵御清军的大规模进犯。
李自成没有做到的,都是清军的机会。清军积极统战,大量招纳汉人官绅,又派出精锐部队,李自成怎么可能是对手呢?
【2】、来自网友【深度工场】的最佳回答:
李自成大军先后击败了傅宗龙的秦军、汪乔年的三边兵、杨文岳的保定兵、孙传庭的陕西兵,几乎打的都是歼灭战,阵斩了傅宗龙、汪乔年、孙传庭,并且活捉杨文岳。
到 1644 年,明朝仅有三大野战兵团:孙传庭兵团、吴三桂兵团、左良玉兵团,其中左良玉兵团溃逃江左,孙传庭兵团在河南对决中被歼灭,只剩下最后一个最强大的吴三桂关宁军了。就是在这个时候,清军入关了,李自成最后九战九败。
李自成大军一兵倅马三四匹,冬则以茵褥籍其蹄。剖人腹为马槽以饲马,马见人,辄锯牙思噬若虎豹。军止,即出较骑射,曰站队。夜四鼓,蓐食以听令。临阵,列马三万,名三堵墙。前者返顾,后者杀之。战久不胜,马兵佯则诱官兵,步卒长枪三万,击刺如飞,马兵回击,无不大胜。
李自成大军骑兵每一个人都有 3-4 匹骡马,一旦开战,就先由骑着骡子的打头阵,入关打不过,压阵的步兵和小儿兵顶上,随后,主力骑兵从两翼发动突袭。因此,大顺军最大特点就是骡马多。
所过崇冈峻坂,腾马直上。水惟惮黄河,若淮、泗、泾、渭,则万众翘足马背,或抱鬣缘尾,呼风而渡,马蹄所壅阏,水为不流。但是,清军入关以后,从一片石一直到潼关,九战九胜,大顺军主力完全没有还手之力。
原因是非常多的,但是,军力的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入关前夕(1644 年)八旗满洲有 318 牛录,按每牛录 200 丁计,男丁数 63000 左右。八旗三丁抽一人,其实真实披甲就 2 万多人。加上八旗蒙古,还有十丁抽一人的八旗汉军,真实的八旗军数量很少。
他们真正的优势是满蒙重甲步骑兵,还有战马比李自成更加精良,冲击力和行军能力更强。最重要的是当时八旗汉军的乌真超哈重炮兵,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也是最强的野战红夷大炮部队。又有吴三桂关宁军助战,以李自成当时,的实力就打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