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朱棣抢了宁王8万精锐兵马,承诺事成平分天下,最后宁王下场如何?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4 04:07:09 4次浏览

关于问题朱棣抢了宁王 8 万精锐兵马,承诺事成平分天下,最后宁王下场如何?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西堤说文史】的最佳回答:

靖难之役初期,燕王朱棣兵少,便以阴谋诡计,夺了宁王朱权的八万精兵,其中包括以骁勇善战闻名的朵颜三卫,朱棣曾经对宁王说:“等我大事成功了,就跟老弟你平分天下”。

历史上的宁王朱权,以善于谋略著称,作为一个聪明人,别说朱棣没有履行承诺给他半壁江山,就是朱棣真给了,朱权万死也不敢要。

朱棣当皇帝以后,朱权反而韬光养晦,夹起尾巴做人,最后竟然能落得个善终,享受一辈子的荣华富贵。

可笑的是,朱权有个玄孙,宁王朱宸濠,轻浮无谋,却做起当皇帝的美梦,凭着手底下不到两万人马,竟然敢在明武宗时期谋反,最终被一代大儒王阳明,仅用 43 天就给剿灭了。

明太祖朱元璋一生之中共生了 26 个儿子,除了太子朱标,和早夭的幼子朱楠,其他的儿子全都封了藩王。

朱元璋之所以大行分封,把儿子们都封为藩王,有两个原因。

一是,当时逃到北方的元朝,也就是北元,还没有被完全剿灭,还威胁着明朝北方边关的安危,因此朱元璋把自己的儿子封到边关镇守边疆,就是防蒙古骑兵的。

二是,朱元璋对明朝各地的功臣和边疆大将不放心,派自己的儿子去监视功臣和边将,朱元璋毕竟打了半辈子仗,把十万级别的大军交到边关大将手里,他哪能放心的下,睡得好觉?

在朱元璋的儿子中,有九个能力相对比较强的藩王,被封到了边关第一线,第一线诸王的任务是防止北元入侵,凭借天然险要,建立军事重点,有“九大塞王”之称。

比如朱元璋把他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封在北京,其余的,宁王封在蒙古,晋王封在山西,秦王封在陕西,辽王封在辽东,代王封在大同,肃王封在甘肃。这些都叫作塞王。

宁王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他的母亲是杨妃,所以朱权是朱元璋的庶子。

洪武二十四年,朱权被封为宁献王,藩国王府驻地是今天内蒙古赤峰市的宁城县,当时叫大宁府。

宁王朱权从小就很聪明,特别得到朱元璋的喜爱,长大之后,朱权还以善于谋略著称,更加得到朱元璋的器重,只是朱权是个庶子,基本上没有继承皇位的可能。

但是,作为塞王,宁王朱权的护卫兵是九大塞王里最多的。

我们应该明白,朱元璋既然把儿子们分封到各地,或镇守边关,或监视功勋大将,那就不能让他们当光杆司令,否则他这些藩王儿子怎么起到应有的作用?

因此朱元璋给自己的这些藩王儿子,都派了很多的护卫兵马,各个藩王的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一万九千人。

了解明朝军事制度的都知道,明朝施行的军事制度是刘伯温和李善长等人制定的卫所制,也就是,明朝基本的军队编制是千户所,有一千二百人,相当于现在的团级编制。

若干个千户所,组成卫,一个卫可能有三个所,三千六百人,也可能五个所,六千人,比如明朝锦衣卫,就有三千多人。但是明朝标准的一个卫是五千六百人。

所以,明朝的那些藩王的护卫甲兵,基本是一个卫到三个卫这么多,少的一个卫,三千多人,多的三个卫,一万九千人。

由于宁王朱权以善谋著称,他的藩国又处在抗击蒙古最紧要的地方,所以朱元璋的众多儿子中,宁王的护卫兵最多,朱元璋一口气给了他八万精兵,六千辆皮革包裹的战车,其中包括以骁勇善战闻名的朵颜三卫。

《明史》记载说:

宁献王权,太祖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封。逾二年,就藩大宁。大宁在喜峰口外,古会州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巨镇。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权数会诸王出塞,以善谋称。

要知道,作为朱元璋嫡子的秦王、晋王、燕王等人,最多才有一万九千护卫府兵了。

朱元璋之所以重视宁王,除了宁王能谋善断之外,当然还有他的藩国的地理位置也很重要。

宁王占据的地理位置有多重要呢?朱元璋曾经亲自给宁王和辽东的辽王朱植下发过一个手谕,提醒他们千万要守好这两块地方,如果他两个没守好,将以军法处置他们:

复图西北沿边要害,示植与宁王权,谕之曰:“自东胜以西至宁夏、河西、察罕脑儿,东胜以东至大同、宣府、开平,又东南至大宁,又东至辽东,抵鸭绿江,北至大漠,又自雁门关外,西抵黄河,渡河至察罕脑儿,又东至紫荆关,又东至居庸关及古北口,又东至山海卫,凡军民屯种地,毋纵畜牧。其荒旷地及山场,听诸王驸马牧放樵采,东西往来营驻,因以时练兵防寇。违者论之。”

上边这段话就是朱元璋的手谕,都是文言文,不好理解,我给大家简单解释一下。

宁王相当于守住了明朝的北大门,宁王南边就是长城的喜峰口,再往南就是今天的北京,当时的北平,附近有紫荆关,居庸关,宁王的西边是山西大同,宣府,有娘子关,宁王的东边就是山海关。

所以,宁王守着的地方,全都是蒙古人进攻中原的通道,如果宁王守不住,那么蒙古骑兵将直接进攻到长城的各个关口,蒙古骑兵进了关,那可就是华北平原,一望无际,可以任凭他们策马奔腾了。

所以朱元璋给了宁王八万精兵,还有朵颜三卫的精锐骑兵,目的就是,让宁王的大军在关键的时候,可以随时机动地往辽东或者往山西救援。

这么重要的战略位置,朱元璋没有给秦王、晋王、燕王等他的嫡子,而是给了宁王朱权,可见朱权的能谋善断不是吹的。

就连燕王朱棣,都非常羡慕宁王朱权。

朱棣在靖难之役刚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打上宁王的八万精兵的主意了。

燕王初起兵,与诸将议曰:“曩余巡塞上,见大宁诸军慓悍。吾得大宁,断辽东,取边骑助战,大事济矣。”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燕王朱棣刚起兵的时候,跟手下的大将商议说:“以前的时候我带领大军巡视边塞,见到了宁王手下的大军是如此的彪悍。如果我能攻占了大宁,获得宁王手下的八万骑兵的帮助,我当皇帝的大业肯定能成功。”

当然,宁王朱权这个人,虽然比较的能谋善断,却没有野心,因此朱棣起兵的时候,建文帝和手下的大臣担心他跟燕王合谋,搞到一起,实际上他一开始没有附和朱棣,最终反而被朱棣以阴谋诡计夺得了军权。

然则,即便宁王朱权不像燕王朱棣那样有野心,建文帝也不会放过他,何况他手里有八万精兵。

实际上,建文帝还是皇太孙的时候,就已经对自己这些手握重兵的叔叔们很是忌惮,很是担忧,所以他当上皇帝以后,就那么急着削藩。

建文帝当皇太孙的时候,跟明太祖朱元璋有过这么一段对话:

有一天,朱元璋对朱允炆说:“ 朕将抵御胡虏的大任托付给诸王,可令边境不乱,留给你安宁。”

朱允炆却问朱元璋:“胡虏不安定,自然需要让诸王防御,可若是诸王不安分,谁去抵御诸王呢?”

朱元璋反问朱允炆:“如果真的发生这种情况,那该怎么应对呢?”

朱允炆回答说;“应该先警告他们,如果诸王不听警告,就削减他们的护卫兵马数量。”

朱元璋又问朱允炆:“如果诸王仍然不听警告不安分呢?”

朱允炆回答说:“如果哪个藩王仍然不老实,就把那个藩王调走,撤掉他的护卫府军,让他成为光杆司令。”

朱元璋又问:“如果有的藩王不肯上交护卫府兵,不就范呢?”

朱允炆回答说:“做到这一步,朝廷已经仁至义尽,如果诸王还不听命,就兴起大兵讨伐他们。”

朱元璋听了皇太孙的回答,很是满意,认为这样先礼后兵,一步步去做,比较的稳妥,也是最优的策略,既能给诸王改过的机会,又能逐步地削藩。

问题是,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当上皇帝了,根本就没按照自己跟朱元璋探讨的方略执行。

建文帝刚即位,就宠信重用他在东宫时的老师和属官黄子澄、齐泰两个文官,这两个文官都是儒生,都是纸上谈兵,根本没有太多的治国经验,他们撺掇建文帝急切地削藩。

于是:

洪武三十一年八月废周王橚为庶人。

建文元年四月湘王柏惧罪自焚死,齐王榑、代王桂有罪,废为庶人。

六月废岷王梗为庶人。

建文帝刚当皇帝一年的时间里,就削掉了五个藩王的藩国,其中逼死了襄王朱柏吓得自焚而死。

但是,我们看这五个王,只有代王朱桂,是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九大塞王里面的。

其他四个王,全都是封在内地的小藩王,都是手里没有兵权的藩王,九大塞王里兵权比较多的宁王朱权,燕王朱棣,辽王朱植,是一个没敢动啊。

这都是黄子澄和齐泰给建文帝出的主意,他们说九大塞王个个手握重兵,怕逼反了他们,不好收场,所以先动的内地的没啥兵权的小王。

正当建文帝削了几个小王以后,准备动大王的时候,燕王以清君侧的名义造反了,跟建文帝干起来了。

这时候,建文帝才想起要搞手握重兵的九大塞王了,可是这时候,其他的塞王都看到削藩的后果了,根本不会就范啊。

燕王朱棣以靖难清君侧的名义起兵之后,建文帝派人给宁王朱权和辽王朱植下旨,让他们到南京面圣,辽王朱植老实,从大海上坐船去了南京。

宁王朱权就没有那么老实了,他按兵不动,拒绝去南京。宁王朱权的“能谋善断”就表现出来了。也许他此时已经看出来,自己的这个大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根本不是燕王朱棣的对手,他在观望。

建文元年,朝议恐权与燕合,使入召权,权不至,坐削三护卫。

建文帝一看宁王朱权不听圣旨,那还得了,万一他真的跟燕王朱棣搞在一起,麻烦就大了,于是建文帝下旨,削去宁王朱权的朵颜三卫。

问题是建文帝手下的一帮书生也是傻,你下诏召令宁王进京面圣他都不去,你削他兵马的事儿,更是一纸空文了。

所以,当朱棣带领燕军先后跟耿炳文的数十万大军,和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大战的时候,宁王一直带着自己的八万精兵稳坐钓鱼台,他就是在观望,在等,谁赢他才支持谁。

正当宁王朱权带着自己的八万精兵等待的时候,燕王朱棣却已经攻城略地,把北京河北山西这一大片土地都给打下来了。

李景隆带着五十万大军去跟朱棣对阵,一开始气势汹汹,甚至一直打到了北平城下,围困了北京城。

这时候,朱棣带着军马去解救永平府了,也就是今天的秦皇岛那一块,那一块有个山海关,燕王朱棣一定要守住山海关,否则辽东的兵马就会从东北杀过来,抄他的后路。

结果呢,李景隆带领几十万大军,竟然没拿下北平城。

当时燕王的大部分军队都被朱棣带走了,守卫北平的关键人物,是朱棣的燕王世子朱高炽,朱棣的军师道衍和尚姚广孝,朱棣的王妃徐妙云,也就是徐达的女儿。

李景隆几十万大军围困北平,竟然让这三个人带领燕军,给抗住了。

另一边朱棣夺回山海关以后,觉得自己造了这么一阵子,兵力越来越少,想起了宁王朱权,于是朱棣挥师北上,跑到了宁王的老窝大宁府。

朱棣让自己的大军驻扎在大宁府城外,只身一人,单人单马进城去见的宁王朱权。

朱棣一见到朱权,就是一阵痛哭,一阵装可怜。

朱棣跟朱权说,老弟啊,哥哥现在兵马都被打干净了,好可怜啊,言外之意是,老弟的八万精兵给哥哥用用吧。

朱棣又说,哥哥造反是被逼的,奸臣当道啊,哥哥不得不为之,老弟给皇帝上个表谢个罪,给哥哥说说情啊。言外之意是,自己还得接着跟大侄子干,因为朱棣真想谢罪,咋不自己去南京请罪呢?

朱权一看朱棣这样,就留朱棣在王府里居住了几天,这几日里,朱权渐渐放松了对朱棣的戒备。

然而,朱棣其实早就计划好了,这几日里,有不少他的兵马偷偷潜入大宁府城中,暗中结交朵颜三卫的将领,以及当地的边军的将领,劝说他们投靠了朱棣。

过了几日,朱棣看时机成熟了,就提出辞别,于是朱权带人到城外为朱棣践行,结果,这里早就埋伏了朱棣的伏兵,他们趁机胁迫宁王朱权到了朱棣的军营。

由于朵颜三卫和大宁府的其他兵马早就投降了朱棣,所以朱棣一声高呼,他们都成了朱棣的军马,朱棣就这么轻易的得到了宁王的八万精兵,然后朱棣带着这些人,攻占了大宁府,并将宁王的世子和妃子等人都带了朱棣的军营。

从此,宁王朱权就对燕王朱棣唯命是从了,宁王时时为燕王草檄,终于跟燕王朱棣合谋了。

我认为,宁王朱权这次着了燕王朱棣的阴谋诡计,未必是他傻,他以能谋善断著称,怎么会不清楚朱棣此来的目的?就是夺军权的。

只是宁王观望了一阵子,思考了一阵子,觉得,还是投靠了朱棣的好,顺水推舟,卖朱棣一个人情。

你想啊,如果宁王不投靠朱棣,那么等待他的,将士削藩,甚至是贬为庶人,最恶劣的情况,向湘王一样,被逼自焚。

如果宁王投靠了朱棣,还有的一搏,万一朱棣成功了,打败了建文帝,那么,朱棣绝不会亏待他。

当然,朱棣得到了宁王的八万精兵以后,曾经跟宁王说,当他大业成功了,会跟宁王平分天下,宁王绝对不信,也不敢要这半壁江山,但是朱棣成功了他继续当个藩王,享受荣华富贵,并不是奢望。

权入燕军,时时为燕王草檄。燕王谓权,事成,当中分天下。

等到靖难之役成功以后,燕王确实没有亏待宁王。

朱棣当上皇帝后,论功行赏,宁王继续当王,但是宁王比较聪明,他不敢再呆在北方了,因为他不敢要兵权了,所以宁王乞求朱棣把他的藩国封到南方去。

宁王一开始要的是苏州这个地方,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里确实是个好地方。

但是朱棣没同意,因为苏州离南京太近了,朱棣有点不放心,那时候苏州属于近畿地区。

宁王又要杭州,朱棣还是没同意,说那里已经封给老五周王朱橚了,是他们的老爹朱元璋亲封的,不能更改。

朱棣对宁王说,建宁、重庆、荆州、东昌都是好地方,你自己选一个,确实都是好地方啊。

建宁就是今天的株洲,重庆是天府之国,荆州是长江要塞,东昌府就是今天的济宁,大运河上的重镇,都是有钱的地方。

但是,最后朱棣把宁王朱权分到了江西南昌,也是好地方,鱼米之乡啊。

要知道,明朝的时候,江南的漕运,往北方京城运漕粮,一年六百万石,南昌一府就出了一百二十万石,高峰时占到了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所以,明成祖朱棣把宁王朱权安置在富裕的南昌,算得上没有特别亏待宁王。

当然,宁王人也不傻,去了南昌以后,就开始韬光养晦,每天吟诗作画,跟一班文人著书立说,不再过问朝政,实际上就是夹着尾巴做人,让朱棣放心。

自是日韬晦,构精庐一区,鼓琴读书其间,终成祖世得无患。

权日与文学士相往还,托志翀举,自号臞仙。

最后宁王算是得到了善终,一直活到了朱棣的孙子宣德帝朱瞻基当皇帝的时候,才开始议论朝政,结果被宣德帝怒斥,又闭嘴了。

宁王隐藏野心,懂得进退,更懂得闭嘴不说话,所以享受了一辈子荣华富贵,最后以 70 岁高龄去世。

宁王的后代里,有个朱宸濠,这家伙就没他祖宗的那份善谋和韬光养晦,却野心极大,学朱棣造明武宗的反,结果被王阳明 43 天内给剿灭了,这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2】、来自网友【史海扑通】的最佳回答:

宁王朱权并没有相信朱棣“平分天下”的鬼话,在朱棣没有攻入南京时,他就已经为自己的未来做好了打算。

宁王朱权,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身为朱元璋的儿子,与生俱来的使命就是屏藩帝室。

从小朱权就与一众兄弟们学习文韬武略,为将来就藩做准备。受父亲朱元璋的影响,手足兄弟共同守卫大明江山的思想,在朱权的脑海里扎下了根。

天资聪慧的朱权很快就在一众兄弟中脱颖而出,引起朱元璋的注意和青睐。于是,14 岁时,朱元璋为朱权选择了大宁这块封地。

大宁是比北平,比长城还要再往北的地方,直抵蒙元边境,是抵御蒙元入侵的最前沿。这无疑是对朱权最好的肯定。

青春的荷尔蒙是按捺不住的,16 岁的朱权迫不及待的前往封地就藩了,是当时边塞藩王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朱元璋也非常厚爱这个儿子,为朱权配备的军事力量也是塞王中最好的,号称“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连同骁勇善战的朵颜三卫骑兵也同属朱权麾下。

就藩这几年,朱权时常联合四哥朱棣共同展开军事行动,与四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22 岁这年,侄子朱允炆继位后,迅速连削五藩,全面反对朱元璋制定的封藩制度,接下来的矛头直指燕藩朱棣。这一系列举动使宁王朱权对这个侄子的好感全无,对周、岷、齐、代、湘五王的下场感到心寒。

他始终觉得父亲朱元璋制定的屏藩帝室的策略是对的。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当四哥朱棣造反,朝廷担心周边藩王支持朱棣,明旨令辽王朱植、宁王朱权返京时,朱权决定抗旨不从。

此举算是明确表达了反对朝廷削藩。正是这样的态度,让朱棣有了拉朱权入伙的想法。

朱棣起兵后,很快就解决了朝廷派出的第一任平叛主帅耿炳文,得知朝廷派出的第二任主帅是纸上谈兵的李景隆时,朱棣觉得可以放心大胆的去会会这个十七弟了。

从北平到大宁必须要经过易守难攻的松亭关,攻打松亭关费时费力不算,还会惊动大宁守军。于是,朱棣果断决定从小路绕过松亭关,直接袭取大宁。

大宁的守军哪能想到,本该在北平应付朝廷征缴的朱棣会突然出现在大宁,全部被擒。

朱棣迅速控制了大宁局势,并派人通知松亭关守将陈亨等人,陈亨等人的家眷亲属都在大宁,得知大宁被袭,且又都曾经是朱棣老部下,便决定率部归降了。

料理完这些,朱棣马上去见了朱权。朱权自从抗旨拒绝进京后,就被朝廷削了护卫,对大宁已经失去了控制权。在局势如此紧张的情况下,朱权免不了被朝廷监视,日子也不会好过。

朱棣的到来,算是解救了朱权。朱棣本以为朱权会跟他一起走,但是朱权拒绝了。他做藩王的使命是守护大明江山,不是一家人手足相残。他既不想协助朝廷,也不愿对抗朝廷,他只想把大明边境守护好。

朱棣的如意算盘没成自然是不甘心的,大宁的兵将虽然与自己也有同袍之情,但毕竟一直追随着朱权,如果朱权不同意一起走,那么这八万兵马也不可能全部带走。

既然直接劝说没用,只能智取了。接下来几天,朱棣绝口不提靖难之事,只拉着朱权叙说兄弟情谊,暗地里派人接触大宁军士,许诺拉拢。

一切准备就绪,向朱权辞行。朱权很是惆怅,一直送到城外,四哥此去与朝廷作对,前途未卜,再见不知何时。哪知朱棣一把抓住朱权,要求朱权同行,朱权想要挣扎,就看到大宁城中火起。朱棣为了断了朱权的后路,烧了宁王府,把朱权的家眷全部带出来了。

事到如今,朱权才知道上了朱棣的当,别无选择。朱棣软硬兼施,当即许诺,事成之后,你我兄弟平分天下。

被劫持下的许诺如何能当真!不过朱棣的表面工作做得很到位,军中一直与朱权平起平坐,礼遇备至。

但是朱权也是很有个性的。他只是身不由己,不代表他就要积极参与造反。他要保持中立的态度,谁也不帮!

靖难四年,大大小小诸多战役中,并没有朱权的身影,朱权在军中只负责一些文书工作,似乎并不关心战争结果。

对于未来朱权想得很明白,这场战争如果是朝廷胜了,那么他是被四哥劫持的,可能会免于一死,应该会被圈禁在某个地方。如果是朱棣赢了,以朱棣的野心和手段,也不会放心自己重掌兵权。左右大宁是回不去了,保卫大明江山的使命也结束了。

好在朱权从小兴趣爱好及其广泛,以后的日子可以寄情山水,逍遥似神仙了。

在朱棣军中,朱权闲着没事便开始写书。一本是关于历史方面的书,叫做《汉唐秘史》,是父亲朱元璋在世时交给他的任务。还有一本叫《原始秘书》,是关于宋元时期人们日常生活的科普介绍。

这两本书早就开笔了,只是就藩期间忙于边境军事防御任务,一直无暇顾及。现在终于可以完成了。

这只能算是朱权下半生生活主旋律的前奏。朱棣登基后,将朱权改封到了南昌。于是,朱权在南昌开启丰富多彩的新生活。

著书立说、习医制药、鼓琴弄笛、书法绘画、DIY 香炉瓦砚、赏歌听曲、栽花品茗、游艺骑射、养鹤饲龟,集所有文人雅士爱好于一身,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朱权虽然有家国天下的大志向,但也一直谨慎本分,进退有度。朝廷需要他时他义不容辞,朝廷不需要他时,他也能韬光养晦,成就小志。亦不负此生。

正统十三年,朱权善终,享年 71 岁,加谥号为宁献王。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