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知常容】的最佳回答:
儒家
儒家以“情”为源头,以家为实践的根基,以礼为秩序,讲究的是得位,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像君,臣像臣,父像父,子像子,也就是天下人皆守礼。
怎么样才能让天下人守礼,那就是有教无类,慢慢引导。
要是那些人不听从怎么办?有些儒家会觉得很恼火,一恼火想让天下人守礼还有一种方式,那就是强制。
法家
法家实际上分两派,一派是道法,也就是以管仲为代表的法家,他们主张以“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一句话他们主张通过让老百姓获利的方式,形成向心力,形成国君的威信,然后慢慢引导他们向礼,守礼。
一派是酷法派,这一派主张通过树立国君无上的权威的方式,通过国君手中的权力让所有人必须要规矩。对于不同意见的采用清除或肉体消灭的方式。
这一派又分为两派:1、商鞅一派,铁血推进,不讲情面,王子犯法与庶民同。
2、韩非李斯派:这一派是从儒家变过来的,他们解决了儒家守礼推进速度慢的问题,通过“水清则无鱼”的排他性,加强思想控制,打击不同言论等方式以实现单一化的目的呈现。
酷法派眼中是没有百姓的,只有预期的目标,如果皇帝清明还好,要是皇帝昏庸,天下必反。所以秦灭天下,二世而亡。
道家
道家认为道是至高的,道是不存在阴阳之别的,天地从道中人,人从天地中来,也就是说人也好,万物也好皆从道中来。
道家讲究静,以阴制阳。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说明:
天下人对钱都很感兴趣,都知道钱是好东西。道家会说你要想方设法帮着天下人赚钱,这样天下人皆会说你好,这就是不争。因为不争所以天下就没有与你争。因为没有人傻到跟一个对自己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人相争。
如果你也想钱,那就会和天下人成敌人,所以老子警告钱没用的,金玉满堂莫能守,你拼命得到钱,得罪天下人,最后得到的却是一场空。
静为躁君。所以静就是道家的核心。如果有道家宣称他们要做什么,做什么,那肯定不是道家。道家只有在天下人需要时他们才做,不需要他们就不动守静。
墨家
墨家是一个准宗教组织,墨家尊天,认为天下人获得利,是天让你获利,所以要顺天而行。
那怎么知道顺天而行,那就得听巨子的话。因为巨子是懂天道的。
换句话说巨子是天之下的第一人。皇帝也得听巨子的话,所以墨家为什么被历代打压的原因很简单了。墨家在战国时期很强大,如果不是秦始皇一统天下,或许墨家会形成一个超国家形态的组织,从而如欧洲一般进入中世纪。
当然现在墨家还是有很多粉丝,主要因为二十世纪初,一批人想拉抬墨家打压儒家造成的,宣传一定会形成粉丝的。墨家的粉丝大多是归功于那时的宣传文献产生的。
佛家
这个不是本土的,这是外来的宗派,不过他经过无数次的改良,最后成了中华文化的一枝,完全中华化。融合过程中还生下了一个孩子——禅宗。
佛教讲究诸法空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教讲究个人内心的修炼。要想有所成,第一关是破一切相,但“破一切相”还是相。空了还要将空空掉。因为执空依旧是相。
等诸相非相之后,看世界就清楚了,就知道这个世界本来是怎么样。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走到诸相非相是一生的努力。
佛的本意就是觉悟,所以佛教就是一门讲究自我觉悟的教派。
结语:
这些宗派不能说谁好谁坏,谁高谁低,只能说谁更适合,我也写过挺多类似的文章,并且将其归集。
有人会问,为什么会分这么多派啊,因为人不同啊,人不同理解就不同了。同样一块豆腐,南派和北派,川渝与浙江的做法肯定不一样。豆腐还是那块豆腐,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做法不同,味道也就不同了,但其本依旧是豆腐。大致就这个样子。
【2】、来自网友【Banksy24】的最佳回答:
要想区分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就要从代表人物主张说起。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
孔子:
1、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同意对礼加以改造,其最大的创新纳仁入礼。
所谓仁,仁者爱仁,把人当人看待,体现了对人格尊重的思想,提倡德治,泛爱众,节用而爱人。尤其反对人殉制度,不满于过分剥削和滥用刑罚。
2、哲学上,摇摆于唯心唯物之间,宣扬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不语怪力乱神,认为天没有意志。生而知之者上也,强调任何人的知识都是后天学习而得。
3、教育上,主张教学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要求触类旁通,启发式教学,注意因材施教。提倡学思结合,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讲究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能够诗意盎然的表达思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孟子,子思之门徒,子思孔子之孙。
1、政治上,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国君经反复劝谏而不听,可以更换。平等看待君臣关系,臣子没有天生的服从和隶属义务: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建议统治者,保民而王。谴责虐民、残民。使民有恒产,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推行劳役地租性质的,井田制。
提倡用分工不同证明压迫剥削的合理性。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2、哲学上,宣扬性善论和良知论。人本具有仁、义、礼、智、信等观念,若扩充善念,人人可以为尧舜。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之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所谓学习要反求于内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认为理性思维高于感性认识:耳目之官不思,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另外,儒家讲究,不偏不倚、中规中矩,不走极端的中庸之道。
道家,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集大成者为庄子。
庄子,主要渊源于道家创始人老子。庄子把老子的客观唯心论发展成主观唯心论,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发展成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认为:一切都处于,无时而不移之中,否认物质的稳定和差异化。
主张:齐大小、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追求无条件自由。其人生哲学悲观厌世,社会理想比老子的小国寡民还落后的原始状态。
决不与统治者合作,辛辣地揭露批判黑暗和腐败: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明显矛盾同具有叛逆性的文人产生共鸣,甚至成为反黑暗的思想武器。
佛家,代表人物释迦牟尼,即佛陀。
佛陀因一切归于尽,果熟亦当堕,合集必当散,有生必有死的生住异灭的现象,感受了无常。得出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于相对的关系或条件之中,若离开了这些关系或条件,则不会有任何事物或现象的结论。
认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生命之源起和过程,依赖于无明、行、识、明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个彼此互为条件或因果关系而形成生命的循环往复。十二支缘缘起,皆归于无明,造成了生死的根本原因。
认为有八种苦,生苦、老苦、疾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清除痛苦的方法: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为八正道。
为众生指明的解脱之道,就是苦集灭道。
佛陀劝诫君王:(一)、人民数相集会讲议正事。(二)、君臣和顺,上下相敬。(三)、奉法晓忌,不违礼度。(四)、孝事父母,敬顺师长。(五)、恭于宗庙,致敬鬼神。(六)、闺门真正,洁净无秽,至于戏笑,言不及邪。(七)、宗事沙门,敬持戒者,瞻视护养,未尝懈怠倦。
佛陀将世间法总结为:八法曰,有世八法随生回转,云何为八?一者利,二者衰,三者毁,四者誉,五者称,六者讥,七者苦,八者乐。当求方便除此八法。
众生要与八法的周旋中,摆脱八法,就像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保持独特的高尚品格。
墨家代表人物为墨子。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命、非乐、尊天、明鬼十大项,前七项是进步的,后两项是唯心的。非乐则带有一定的片面行性。
墨子讲究逻辑学,认识属于唯物主义的经验轮,认为凭耳目闻见之实,作为是非有无的依据,强调感性认识,轻视理性思维。
法家,代表人物荀子、韩非子。
荀子是由儒到法的唯物主义者。反对鬼神天命之说,认为天有自身的变化规律,不因人间统治者好坏而变化。
主张:治天而用之,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精神依赖于形体,认识必须符合实际: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主张性本恶,善是后天努力的结果,重视教育,提倡礼治与法治结合。
韩非子,主张:治国法令要明确,执法贵在严明。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遺匹夫。要重刑而少赏,知人善用。实行中央集权,因事责功,暗中监督。
哲学上,继承荀子唯物主义,改造了老子的唯心主义。认为老子的道是事物的客观规律,发展了墨子的认识论。提出以参验法来检验是非,反对主观臆断,即无缘而妄臆度。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社会历史是不断进步的。
发展了荀子的性恶论,人与人之间都是利害关系,彼此相互算计,非用严刑峻法,不能约束防范。
经过以上各家的主要思想的说明,我们可以看出各家的大致轮廓。法家韩非子除了改造了道家老子的唯心主义和发展了墨家墨子的认识论以外,再没交集。我们可以轻松的把各家区分开来了!请各位给予关注,以便交流。不对之处敬请批评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