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吴三桂镇守山海关时有多少兵马?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陆赠光】的最佳回答:
1644 年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在此之前,明朝最后一支新军孙传庭的陕西军被李自成消灭,从此李自成所向披靡。
吴三桂为何与李自成作战。
这一年年初,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开始入京。
一直到北京城下。
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被困孤城,最终“王亡于国”,明朝完蛋了。
此时,李自成基本占据了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而留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则成了孤军奋战。
此时的吴三桂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投降李自成,要么投降清朝,让清军入关。其实,吴三桂显然更倾向于李自成。
因为李自成是汉人,既然明朝灭了,就说明改朝换代了,李自成也是开国皇帝。就中国历史而言,识时务者为智。此时臣服于李自成,不会被控不忠,也不会被民族感情所累。
李自成也知道吴三桂的重要性,于是立刻派人联系吴三桂,希望他能投靠到自己的身边。
吴三桂很快答应了,把山海关交给李自成派出的部队,唐统率领八千人。
但只能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有组织但无纪律。进入北京后,他们开始逮捕明朝官员,折磨他们,并强迫他们交出财产。
负责这项工作的是李自成最亲密的战友刘全·宗敏将军。刘宗敏工作非常努力,甚至照顾吴三桂的整个家庭。他抓了吴三桂的父亲,逼他交出家产,抢了吴三桂的妃子陈圆圆。
听到这个消息,吴三桂立刻改变主意,回到山海关,把唐统的军队打走,重新占领山海关。
这可以理解。毕竟此时吴三桂刚刚投降李自成,兵权还没有交给李自成。李自成这样对待家人。
如果他真的投降了李自成,兵权给了他,他自己也只能等死。求生的本能让吴三桂选择了不投降李自成,而是与李自成对抗。
李自成与吴三桂实力对比
但是如果我们不投降李自成,那么李自成肯定会带兵进攻山海关。以李自成的军事实力,我们手上扛不住这个兵。
吴三桂当时有多少兵马?
我认为关宁只有不到一万名战士,只有几千人。如果吴三桂的兵马全都是关宁的铁骑,那么他就不会害怕李自成。毕竟关宁铁骑是明末三大主力之首。北京城下,袁崇焕曾经率领九千多的关宁铁骑,还有皇太极率领的十万多的第八军,战斗力不仅强悍。
袁崇焕死后,关宁的战士分成三部分,祖大寿带走了一部分,但他随祖大寿投降了清朝。他们有的入关镇压农民起义军,最终在农民战争中倾家荡产;最后一部分在吴三桂手里。
最开始,成立的时候不到两万人。此时吴三桂手数千。除了关宁的主力战士,其余都是关宁的士兵(不是关宁的战士),也就是辽东地区的士兵,他们的战斗力和关宁的战士不可同日而语。
吴三桂总兵力约 3-4 万。
李自成的部队,我觉得大概有 20 万左右。史书记载李自成百万大军攻打北京,实际上能打的不是百万人。它应该包括后勤人员。
攻山海关的兵力是 20 万,这是一个非常可靠的数字。当时李自成能够负担这么多军队。
吴三桂让清兵入关。
吴三桂知道自己斗不过李自成。此时李自成刚刚拿下北京,实力和士气都蒸蒸日上。可以说是他的巅峰,而吴三桂手里只是一个偏师。
为了对抗李自成,吴三桂只能选择向关外清军求援。
多尔衮知道吴三桂只能找他帮忙,但代价是入门。起初,吴三桂拒绝了。正因为如此,他成了汉族的罪人。他仍然想保持自己的声誉。他提出清朝和明朝要平分天下。
多尔衮知道吴三桂不会轻易让他们入关,所以也没有轻易出兵。他只是答应吴三桂帮助他们,暂时接受了条件。
得到援助承诺的吴三桂赶回山海关,开始部署自己的军队。
知道了吴三桂的行动,知道了山海关的重要性,李自成希望清朝不知道这件事。他带领 20 万农民军来到山海关。
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三支军队集中在山海关附近的一块岩石上。
刚刚改朝换代的农民起义军主力约 20 万人,以关宁战士为主的吴三桂军约 3-4 万人,清军八旗军。
根据各种史料记载,清军参加此役的兵力应该在 8 万人左右,是八旗中的绝对主力,以骑兵为主。
一石之战
一场古里古怪的战争,同时出现了三方。我认为李自成的清朝还没有对此事有所反应,所以应该全力进攻吴三桂,迅速击败吴三桂,拿下山海关,从此高枕无忧。希望吴三桂的清军能马上加入他的战斗,这样我们就可以对抗李自成了。
多尔衮则认为应该让吴三桂和李自成摔门而去,等到吴三桂基本不行了再进攻。经过这次胜利,吴三桂基本已经残破不堪,挡不住清军入关,同时又击溃了李自成的主力,一举两得。
这场战斗开始于 1644 年 4 月 21 日。经过一天的激战,李自成和吴三桂伤亡惨重。4 月 22 日,吴三桂见势不妙,带领部分秦冰杀出重围,找到多尔衮。多尔衮下令吴三桂按照满族习俗剃头,然后派兵相助。
4 月 23 日早上 8 点左右,清军出现在战场上。此时的吴三桂和李自成已经疲惫不堪,吴三桂被李自成歼灭只是时间问题。这时,一支大部队突然全面破局,农民军在一次抵抗后逐渐疲惫,在战场上出现了溃败的迹象。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刘宗敏被箭射伤,大顺军被满清骑兵击败。李自成退出战场,回到北京。
之后,李自成杀了吴三桂家 38 口人泄愤。他于 4 月 29 日匆忙即位后,第二天就离开了北京,退守 Xi。
此战之后,李自成一路溃败,吴三桂成为清军先锋,一路追打李自成。
最后,李自成次年失守 Xi 安,迁居湖北时被当地地主杀害(据说李自成并没有死,只是隐居在一个寺庙里当和尚)。
这场战斗对于李自成来说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要他能善待吴三桂一家,并不止于此。如果李自成能联合吴三桂,那么下一个明朝基本上就是李自成了,不会有清军入关,历史将被改写。
只能说,李自成的志向不是改朝换代,也没有改朝换代开国皇帝应有的胸怀,而历史只是开了个玩笑,让他扮演改朝换代开国皇帝的角色。
【2】、来自网友【老威观史】的最佳回答: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公元 1644 年是我国历史上转折的一年。
在此之前,明朝在关内的最后一支生力军,孙传庭的陕军被李自成消灭,自此李自成在关内所向无敌。
吴三桂对抗李自成的原因
年初,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开始进军北京。
一路势如破竹,一直打到了北京城下。
明朝最后的皇帝崇祯困守孤城,最终“君王死社稷”,明朝玩完。
此时李自成基本是占据了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而留在山海关的吴三桂部就成了一支孤军。
此时的吴三桂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投降李自成,要么投降关外的清朝,放清军入关。其实吴三桂很明显他首选的是李自成。因为李自成是汉人,既然已经灭了明朝,那就意味着改朝换代,李自成也是开国的皇帝了。对于中国历史来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在这种时候投降李自成既不会担着不忠的罪名,也没有民族情感上的包袱。
李自成也知道吴三桂的重要性,所以第一时间就派人联络了吴三桂,希望他能够投靠到自己这一边。
吴三桂很快就同意了,把山海关交给了李自成派来的部队,由唐通带领的 8000 人。
但是只能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有组织而无纪律,进了北京城之后就开始大肆逮捕明朝官吏,严刑拷打他们,逼着他们交出自己的家产。主持这个工作的是李自成最亲密的战友,权将军刘宗敏。刘宗敏干的非常起劲,竟然把吴三桂全家也给办了,抓了吴三桂的老爹,逼着他交出家产,还抢走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
吴三桂闻讯,立马就改了主意,回兵山海关,把唐通的部队给打跑了,重新占据山海关。
这也能理解,毕竟此时的吴三桂才刚投降李自成,兵权还没有交到李自成手上,李自成就这样对待他全家,如果真的投降李自成,兵权给了他,自己也只能受死了。
生存的本能让吴三桂选择了不投降李自成,而是和李自成对抗。
李自成和吴三桂实力对比
但是不投降李自成,那么李自成一定会带兵过来进攻山海关,以李自成的军力,自己手上这点兵是扛不住的。
当时的吴三桂有多少人马呢?
我认为关宁铁骑不足一万人,只有数千。如果吴三桂手下的兵马都是关宁铁骑,那么他也不会怕李自成,毕竟关宁铁骑是明末的三大主力之首,在北京城下,袁崇焕曾经带领 9000 多关宁铁骑正面硬钢了十多万皇太极带领的八期军,战斗力不止是彪悍了。
在袁崇焕死后,关宁铁骑分成了三部分,祖大寿带了一部分,但已随祖大寿投降了清朝;一部分进了关内镇压农民起义军,在农民战争中最终也玩废了;最后一部分就到了吴三桂手上。当初组建的时候也就 2 万人不到,此时吴三桂手上也就几千吧。除主力关宁铁骑外,剩下的都是关宁兵(不是关宁铁骑),也就是辽东一带的士兵,他们的战斗力和关宁铁骑比起来不是一个档次的。
吴三桂的总兵力,大约在 3-4 万左右。
而李自成的部队,我认为大约有 20 万人。史书上记载李自成进攻北京是百万大军,但实际上能够作战的不是百万人,应该是加上了后勤人员在内。
而进攻山海关的部队为 20 万人是一个很靠谱的数字,那个时候李自成也是拿的出这么多部队的。
吴三桂放清兵入关
吴三桂知道自己对抗不了李自成,此时的李自成,刚拿下北京,兵力和士气正旺,可以说是他的巅峰时期,而吴三桂手上,只是一支偏师。
为了对抗李自成,吴三桂只能选择找关外的清军帮忙。
多尔衮知道吴三桂只能找他帮忙,但是代价就是入关。吴三桂一开始是不答应的,因为如此,他就成了汉民族的罪人,他还是想保住自己的名誉,他提出了让清朝和明朝平分天下的提议。
多尔衮知道吴三桂不会轻易放他们入关,也就没有轻易地出兵,只是答应了吴三桂会帮助他们,条件暂时他接受了。
得到了援助承诺的吴三桂兴冲冲地回到了山海关,开始部署自己的军队。
李自成得知吴三桂的行动,深知山海关的重要性,他希望清朝还不知道这个事情。他带领着 20 万农民军主力开向了山海关。
当时世界上战斗力最强的三支军队,一下子都集中在了山海关附近的一片石。
刚刚改朝换代的农民起义军主力,约 20 万人,以关宁铁骑为主力的吴三桂部队,约 3-4 万人,以及清军的八旗军。
关于清军参加这次战役的部队人数,据各种史料记载应该在 8 万人左右,是八旗中的绝对主力,以骑兵为主。
一片石大战
一片石大战,同时出现了三方。李自成认为清朝对这个事情还没反应过来,应当全力进攻吴三桂部,迅速击败吴三桂,拿下山海关,自此高枕无忧;吴三桂希望清军能马上和他一起投入战斗,这样就能对抗住李自成;而多尔衮则认为,应当要让吴三桂和李自成死磕,等到吴三桂基本快不行的时候再出击,这样获胜之后,吴三桂基本已经打残,他也没办法阻止清军入关,同时也击败了李自成的主力,如此一石二鸟。
战役从 1644 年 4 月 21 日打响,经过一天的激战,李自成和吴三桂都伤亡惨重。打到了 4 月 22 日,吴三桂眼见不支,率领部分亲兵杀出重围,找到了多尔衮,多尔衮令吴三桂按满清习俗剃头,然后才出兵相助。
到了 4 月 23 日清晨约 8 时,清军才出现在战场上。此时吴三桂部和李自成部都已精疲力尽,吴三桂部被李自成部歼灭也只是时间问题,这个时候突然杀出的大股生力军彻底打破了战局,农民军经过一阵抵抗后逐渐不支,战场上出现了溃败的迹象。
在这个紧要关头,刘宗敏中箭受伤,大顺军也在满清骑兵的冲击下溃败,李自成撤出了战场,回到了北京。
之后,李自成杀了吴三桂全家三十八口以泄愤,在 4 月 29 日匆匆登基称帝后,于次日离开了北京,向西安撤退。
此战之后,李自成一路败退,吴三桂则成为了清军的先锋,一路猛追猛打李自成,最终李自成在次年丢失了西安,在转战到湖北的时候被当地地主武装杀死(一说李自成没死,而是隐居在了一个寺庙当和尚)。
这场战役对于李自成来说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要他能够善待吴三桂的家人,也不止于此。如果李自成能够团结好吴三桂,那么接下来的明朝江山就基本是李自成坐了,也就不会有清军入关的事情,历史就会改写。
这也只能说李自成的志向并不是改朝换代,也没有作为改朝换代的开国皇帝应有的胸襟,而历史却偏偏开了个玩笑,让他扮演了改朝换代开国皇帝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