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你怎么看苏东坡说的“执笔无定法”?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19 09:07:23 2次浏览

关于问题你怎么看苏东坡说的“执笔无定法”?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抄经阁主】的最佳回答:

苏轼《论书》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这句话道出了执笔的真谛。

执笔本不复杂深奥,与使用筷子道理相似。我们的目的很明确:使用筷子是为了把饭菜夹到嘴里,执笔是为了有利于写字。“执筷”的方法不尽相同,关键要夹的利落。执笔的道理亦相同。

古人关于执笔的论述很多。

论执笔的方式,则有“大指中指夹管”、“大、二、三指捌管.四、五指不用”、“以四指齐排管上”、“五指齐力”之说。

古人执笔论述之多,古代书法家执笔方式不尽相同,近现代书法家执笔亦各有姿态:执笔深浅有深有浅,执笔虚实有紧有松,执笔高下有高有低,何尝有固定的执笔方式?但是他们却都达到高深的造诣,所以我认同执笔“无定法”。

执笔是为了写字。字写得好坏与执笔有一定的关系,执笔无定法并不是说字写得好坏与执笔没有关系,只是说执笔对于字的优劣不起决定性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天资的高低,人品的优劣,学问的深浅,见识的广狭,用功的勤息。当然,说“执笔无定法”,并不是说想怎样执笔就怎样执笔。人类生来即五指,我认为执笔五指都用上为佳,具体执笔方式根据人的手型差异略有不同,总之要顺应生理机能,要舒适、自然、灵活、宽松。

【2】、来自网友【云上鲁公(提问者)】的最佳回答:

毛笔的执笔方法确实是多种多样,有单钩法、双钩法、拨镫法、握管发等,关于执笔的方法一致被历代书法家和学书入所重视,到底怎么样才是最适合自己的执笔方法呢?苏轼在《论书》中提出:“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简单十字便道出了执笔的真正要领和精髓。

比较普遍运用的是“五字执笔法”,即:撅、押、钩、格、抵五字法,大家认为它比较科学和实用。著名的书法家沈尹默就十分推祟此法。五字执笔法讲求五指各司其职,通力配合。但执笔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落在书写上,执笔固然重要,书写更为重要。就像吃饭是一样的,筷子无论怎么样使用,最终还是要把饭菜送入口中。我认为执笔应该同理,为什么老要用固定的思维模式把它框架起来呢?人的性格各异,习惯各不相同,对执笔的理解和实用操作程度自然不会千篇一律。一开始学习的时候固然可以用通用的科学执笔法,但是就久而久之,通过手和笔之间的磨合,自己对书法的感悟认识,便可以有了最适合自己的舒适的执笔方法了。

所以执笔也是可以有自己的理念,没有必要太整齐划一。虽说执笔无定法,但一定还要使虚宽。王献之在写字时,由于执笔太松垮,而被在后观看的王羲之一把把笔抽了出来。这个简单的例子,仿佛告诉大家执笔要切紧勿松,而大家便一味趋之若鹜,认为执笔紧就是好事。其实不然,执笔需要有一定的力度,执笔紧固然可以稳定的控制毛笔,但是因人而异,并不是越紧就越好,手握笔杆越紧,手掌和手腕便跟着牢牢锁紧,转笔自然不会太灵活。反之,握笔太松,运笔时肯定容易脱笔,手上无力 ,笔都拿不稳,又怎能写出有筋骨的字呢?

更是万万不行,所以握笔力度应该是根据个人的情况去把握,只要把笔稳住便可以,但都定要在指实掌虚为前提之下。指实,一定要把指头实在地捏在笔杆上,力在指上,稳固方可行笔;掌虚,无论是五字执笔法,还是拨镫法等,笔杆和手掌之间必定有段距离,这样手掌空出来,便于手指灵活,运腕自如。正像李世民在《笔法诀》中说道:“次实指,指实则节力均平。次虚掌,掌虚则运用便易。”执笔还会有执笔高低的问题,也就是执笔的手指与笔头的距离问题。卫夫人在《笔阵图》中提到:“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分,执之。”虞世南在《笔髓论》中总结道:“笔长不过六寸,捉管不过三寸,真一、行二、草三,指实掌虚。”当执笔较低的时候,活动范围较小.力度容易送到笔锋,沉着稳重,故多适合在书写篆、隶、楷之中。执笔较高时,活动范围相应扩大,用腕灵活自如,书写妙趣横生,故多适合在行、草书之中。这是书写的大致规律,我个人认为还是应该根据自己的书写习惯和实际情况来执笔用笔,无需太过牵强。林散之在书写草书的时候依旧是低捉管,通过腕和手臂的协调来完成,同样可以写出潇洒自如的作品。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道:“学书有序,必先能执笔。”可见执笔是重要的。虽说重要,但是我们不能把它格式化.书法是一门修身养性的艺术,可以根据性情来抒发自身情感。并不能像有着统一公式的数学。苏东坡使用三指执笔法,依旧刚健有力;何绍基使用回腕执笔法,同样笔势开张。所以,我们执笔也无需太死板硬套,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就够了。

现在有各种各样的执笔方法,也有人标榜着“执笔无定法”,并以此对自己的执笔方法确定依据。“执笔无定法”之说来源于苏轼,他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五指执笔法

从小到大笔者学习的是五指执笔法,一年来练习禅书法用三指执笔,最近几日始悟执笔无定法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必须能轻松掌控手中之笔,能做到放松才能达到各种执笔法都能如意。放松实际就是苏轼所说的“要使虚而宽”,因此才觉我们的思维定势害人。太多人只在乎“执笔无定法”,而忽视了“要使虚而宽”,人的大脑思维太容易断章取义,因此而产生了绝大的误解。

我们现在很多人握笔从小到大,无论是哪种笔,都会握的死死的,用很大的力气,害怕手中笔跑掉。握笔握的死、紧,就与虚、宽相背,用力太大,导致手写字的时候不灵活、方便,时间长了手,手上还会留下厚厚的老茧。

用力太重,手指都已变形,不自然

这样的执笔方法就与真正的执笔方法背道而驰了。相背的不是执笔的姿势,相背的是执笔的力量。“执笔无定法”说的其实姿势并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手中的力量要做到虚而宽。

做到虚而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

1、符合生理特征。也就是执笔的时候,要符合手部的特征,要让手执笔感到自然、放松,不让手部产生各种不适感。唐代的执笔

2、手上使用的力量,似有似无,刚刚好。这个力量既不让笔在书写过程中随意改变笔的位置、方向、角度,也不让写字感觉到太紧、太累。

3、写任何的笔画之时,都能做到轻松自然,不别扭。做到这一点,就是要求我们在书写过程中,手的活动范围是非常灵活而宽松的。要做到灵活宽松,手的放置就不能死死的压在桌子上的某个点,或者悬空的时候不能感觉夹着胳膊,亦不能让悬空的手臂感到累的感觉。

王羲之的执笔

综合以上几点,就是要在书写的时候感觉不到手的痛感、累感,如果感觉到了,那说明执笔方面一定有不适的地方。执笔做到放松自然,书写时才会自然,因此执笔非常才会显得重要。执笔不自然,写出来的字也同样不自然,即使写出来的字形、结构漂亮,但都不能为字灌入灵魂,因为通道被堵塞住了。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你怎么看苏东坡说的“执笔无定法”?】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