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小明王,既然想他死,为何还要去安丰救他?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1 14:40:23 2次浏览

关于问题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小明王,既然想他死,为何还要去安丰救他?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依稀说史】的最佳回答:

1363 年,鄱阳湖大战之后,朱元璋统一天下的大势已经日渐明朗。朱元璋开始规划日后的新王朝。正当朱元璋满心欢喜地规划未来的时候,他的心头猛地一惊,他意识到自己名义上还隶属于小明王。只要小明王还在,就不能光明正大地当皇帝。朱元璋若想顺利登基,则要解决好小明王的问题。

公元 1366 年,朱元璋派心腹大将廖永忠迎接小明王回应天。结果小明王不明不白地死于回应天的路上,有人说小明王死于翻船,也有人说死于朱元璋的谋杀。不管小明王死于何种原因,他死亡的时间和地点都非常蹊跷。从结果上看,小明王死亡之后,朱元璋获利最大,可以肆无忌惮地称帝。

正是因为朱元璋有杀小明王的动机,所以不少人才认为小明王死于朱元璋之手。我个人也觉得小明王死于朱元璋之手。小明王和义帝差不多,两个人都是非常尴尬的傀儡。两个人的命运也都比较悲惨。只不过项羽没有当皇帝,没有人替他遮掩丑事。朱元璋当了皇帝,掌握了舆论,可以掩盖杀小明王的事实。

从现实原因来看,小明王必须要死。1366 年前后,朱元璋已经消灭了南方的义军,张士诚、方国珍等人已在苟延残喘,挥师北伐消灭元朝指日可待。朱元璋已经成为最大的政治势力。朱元璋已经不满足于当一个“大帅”,也不满足于寄居人下。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先解决好小明王的问题。

此时的小明王要么禅让给朱元璋,要么死亡。即使小明王禅让给朱元璋,朱元璋也有可能背上骂名,让小明王不明不白地死掉是最佳选择。小明王去世之后,朱元璋宣布不再使用龙凤纪年。正是在这一年,朱元璋打破了“缓称王”的原则,正式称吴王,走向了称帝的关键一步。

1368 年,朱元璋正式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称帝前为吴王,却没有将新王朝的国号定为“吴”,而是将国号定为大明。大明的国号可能来自于明教,也有可能来自于明王。其实,小明王的称号也是来自于明教和明王。朱元璋将国号定为大明,也有继承小明王大统的意思。

1366 年前后,小明王成为朱元璋称帝的障碍,要背上弑君的恶名才能当皇帝。一旦背上弑君的恶名,朱元璋的皇帝则名不正言不顺。实际上,小明王这个障碍是朱元璋挖的坑。当年小明王曾经被围困在安丰,如果不是朱元璋及时救援,小明王可能会葬身于安丰。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军主要分为两支,一支为红巾军系,一支为非红巾军系。非红巾军系主要包括方国珍和张士诚。红巾军系包括北方红巾军系、南方红巾军系、北琐红巾军、南琐红巾军。南方红巾军包括邹普胜、徐寿辉、彭莹玉、倪文俊、陈友谅等人。北方红巾军包括韩林儿、刘福通、郭子兴、孙德崖、朱元璋、赵均用等人。

韩林儿是北方红巾军的共主,正好是朱元璋名义上的领袖。韩林儿在刘福通的拥立下,称小明王,建立了宋政权。宋政权建立之后,遭到了元军主力的进攻,兵败汴梁,退守到安丰。刘福通和小明王在安丰坚持了近五年时间。1363 年,刘福通和小明王遭到了张士诚部将吕珍攻击而失败。

刘福通和小明王在绝望之际想到了同为红巾军系的朱元璋,希望朱元璋看在同为红巾军的份上出兵相救。朱元璋收到了刘福通的求救信之后,经过一番权衡之后,决定亲自率军援助小明王。朱元璋救援的结果,却令他哭笑不得。朱元璋没能救下安丰,却成功地解救了小明王。

小明王对于朱元璋来说像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多了一个紧箍咒,却没有得到多少实际利益。朱元璋再想当皇帝,就要先解决小明王的问题,稍有不慎还有可能背上弑君的骂名。对于朱元璋来说,救下小明王有百害而无一利,为什么还要救下他呢?

首先,我们只能说此一时彼一时。鄱阳湖之战前,朱元璋获得天下的局势并不明朗。当时南方最有实力的势力为陈友谅,朱元璋在击败陈友谅之后,才获得了逐鹿中原的资格。当时朱元璋依然隶属于小明王,刘福通和小明王手上还有一些力量,也有一定号召力。朱元璋做为小明王的属下,救援他也无可厚非。

如果当时没有小明王这个旗号,朱元璋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策略就难以实现。没有了小明王,朱元璋再不称王,就有名不正言不顺的嫌疑。有了小明王这杆大旗,朱元璋可以躲在暗处发展自己的力量。对于朱元璋来说,小明王这杆大旗还不到倒下去的时候。“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策略对于朱元璋的影响力自然不需多言。

鄱阳湖之战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朱元璋战胜了最强大的敌人,统一天下的局势逐渐明朗。这时候的朱元璋已经不需要打着别人的旗号,也不再担心元朝的进攻,完全可以立起自己的 flag。此时的小明王没有任何作用,甚至成为朱元璋称帝的内部障碍。这时候,朱元璋才需要彻底撇清与小明王的君臣关系。

其次,安丰陷落前之前,小明王和刘福通还有一些力量,小明王的旗号还有一定号召力。朱元璋本身能够壮大,也是靠着不断兼并其他义军。朱元璋救援安丰,可以救出一部分义军,也可以将自己的势力推进到安丰一带,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壮大自己的力量。

朱元璋救下小明王之后,还可以以小明王的名义发号施令,利用刘福通的力量壮大自己。朱元璋的想法没有任何问题,问题是计划落空了。朱元璋并没有救下安丰,也没有救出安丰的红巾军,只救出了光杆司令刘福通和小明王。朱元璋不仅没有壮大自己,反而就多了个烫手山芋。如果朱元璋的计划得逞,救出小明王无疑是一步高招。

从区域条件上看,朱元璋的位置并不好。朱元璋西面是最强大的陈友谅,东面是击败脱脱的张士诚,南面是方国珍,北面则是小明王和刘福通。安丰是南京的门户,如果安丰失守,南京则会唇亡齿寒。无论是张士诚还是元朝占领安丰,朱元璋的北面都会受敌。届时,朱元璋的东西南北都是敌人,处境会非常困难。

如果保住小明王和安丰,朱元璋在北方的压力会小很多,南京也会安全很多。从战略上看,朱元璋需要救援小明王,更需要安丰和小明王的地盘。虽然朱元璋没有保住安丰,也不是一无所获,也占据了一些地盘,南京以北的防线向北推进了不少。朱元璋占领了一些地盘,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根据地,也为与陈友谅决战打下了一些基础。

古代非常讲究名正言顺,也非常讲究道义。朱元璋名义上是小明王的部下,救援小明王是义务。当时的朱元璋还不到“随心所欲”的时候,还需要最大限度争取民心,也需要增加的威望。虽然小明王没有多少实力,却依然有一定威望,不少人依然认可这个小皇帝。朱元璋救援小明王,一是可以提高自己的威望,二是可以利用小明王仅剩的一点威望壮大自己的力量。

纵然朱元璋有一百个理由救援安丰,却掩盖不了救下小明王的尴尬。救援前,刘伯温曾经提出反对意见。刘伯温认为小明王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救不出小明王倒好,救出来之后该怎么处理这个小明王呢!刘伯温还害怕陈友谅趁机来攻。事实证明安丰之战后不久,陈友谅便大举进攻朱元璋。

朱元璋救下了小明王,却也为自己救下了一个“紧箍咒”。随着朱元璋力量的壮大,小明王的反作用则越来越大。当朱元璋的帝王之心彻底显露之时,小明王的末日也就是到了。

【2】、来自网友【太宗悦史】的最佳回答:

要怪就怪当时的朱元璋太单纯,厚黑学的水准还没有及格。

龙凤十二年,原本与朱元璋三足鼎立的陈有谅、张士诚,有一个已经被朱元璋消灭,就是陈有谅,只剩下一个张士诚。

张士诚与陈有谅根本没有可比性,陈有谅是一个极具上进心的野心家,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一直将陈有谅视做自己的头号敌人。

而张士诚则只是一个只顾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的地主。

“鄱阳湖之战”是陈有谅与朱元璋的决战,双方都投入了全部的有生力量,如果说这时张士诚从背后偷袭朱元璋,朱元璋必死无疑。

就算朱元璋能够活下来,积攒多年的实力也会损失殆尽,彻底丧失争夺天下的本钱。

可是张士诚对于鄱阳湖之战的情况不管不顾,就如同没有任何事情发生一样,躲在江浙一带过他的幸福生活,以至于落得个孤木难支的下场,印证了朱元璋并没有看错他。

随着陈有谅的被灭,朱元璋实力暴涨,灭掉一个江浙一带的鼠目寸光之辈张士诚,势在必行,但是却有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那就是除掉小明王。

一旦灭掉张士诚,能够威胁到朱元璋的就只有北方的元朝。

而北方的元朝早已乱成一锅粥,扩廓贴木耳、李思齐、张良弼、孛罗等人,仗着拥兵在外,各占一地,谁也不服谁,你打我,我打你。

在外的大臣不和睦,在内的大臣也不和睦,大臣们为了争夺大权,相互陷害,相互算计。

总而言之,当时的元朝全体大臣都有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想法,对于起义军的发展局势不管不顾,爱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

谁主中原,到这时局势已经明朗。

小明王的父亲韩山童是红巾军的创始人,红巾军有很多支,朱元璋就是其中的一支。

朱元璋的势力虽然已经盖过所有的红巾军,成为无人能够抗衡的第一,但是名义上却还是属于小明王,这让朱元璋十分不自在。

所以在即将消灭张士诚之际,朱元璋明面上叫廖永忠到滁州将小明王接到南京执掌大权,实际上在暗地里命令廖永忠在坐船的时候,将船凿个洞,淹死小明王。

虽然正史里并没有记载小明王是死于朱元璋的之手,但只要是个正常人都能够看得出来小明王绝对是死于朱元璋之手。

廖永忠就算吃了雄心豹子胆,也不敢在杀死小明王的情况下,回来向朱元璋复命。而朱元璋作出处罚也令人大吃一惊,他仅仅是关了廖永忠几天禁闭。

在此之后,关于廖永忠私自杀死小明王一事就不了了之。开国之后,朱元璋不计前嫌,还大度的给廖永忠封了一个侯,其中没鬼才怪。

其实小明王早就该死了,只是被朱元璋救了。

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猛攻小明王所在的城池安丰。由于小明王拉着大旗,在此之前与元朝有过不断的冲突,地盘不断减少,兵力也不断减少,根本不是张士诚的对手。

作为小明王第一得力助手的刘福通命人拼死将求援的信息送出,而接收这个信息的人就是朱元璋。

安丰作为南京的屏障,一旦失去安丰,就等同于要直接面对张士诚势力,况且朱元璋隶属于小明王,哪有小弟有实力救大哥,却看着大哥被打死。

就在朱元璋决定发兵救援小明王之际,有一个人站出来阻止他,这个人就是刘伯温。

刘伯温认为小明王根本没有活着的必要,现如今的朱元璋势力庞大,小明王活着只会妨碍朱元璋,并不会对朱元璋有多大的好处。

再者说了,如果朱元璋去救小明王的过程中,陈有谅突然发兵顺流而下,到时候双面受敌,该如何是好。

对于刘伯温所说的话,朱元璋左耳进,右耳出,根本不当一回事,硬要出兵救小明王。

刘伯温被逼得无可奈何,只能死死的拉住朱元璋,不让朱元璋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依旧走了。

三月初一,朱元璋率军出发救小明王。三月十三朱元璋到达安丰,与张士诚发生冲突,但是却不能够保住安丰,只保住了小明王,就连刘福通都战死了。

朱元璋无比的郁闷,他怎么想都没有想到是这么个结果,原本以为能够保住小明王,也能够保住安丰,结果只保住了一个小明王,安丰反而没保住。

朱元璋到这时已经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但为时已晚。

对于小明王这个一看就心烦的人,朱元璋选择将他安排在自己之前的根据地滁州,同时将伺候他的人全部换成自己的人,将他控制起来。

一向精明的朱元璋,终于也吃了一次大亏。

朱元璋救小明王,表面上看风平浪静,但实际上波涛汹涌,因为在当时有一个人正在蠢蠢欲动,这个人就是陈有谅。

陈有谅在当时已经集结了六十万大军,上千条军舰,如果说趁着朱元璋救小明王,顺流而下,直接冲往南京,朱元璋必将万劫不复。

可是陈有谅就如同没有看到朱元璋救小明王一样,没有做出任何选择,一直待在自己的根据地,这让后世不得而解。

直到四月份才率领大军冲向朱元璋,但又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陈有谅明明有六十万大军,却硬要死磕位于南京上流仅仅只有两万守军的南昌。

而这一死磕可就是八十五天,原本旺盛的士气早已被他磨没,为鄱阳湖之战的失败打下基础。

结语

朱元璋救小明王是朱元璋打天下期间唯一一次犯下的足以改变命运的错误。可惜陈有谅没有抓住这次机会,一旦抓住这次机会,称霸天下的就不一定是朱元璋,而是陈有谅。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