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爱斯基摩人为何喜欢吃生肉?难吃还不好消化,是还未进化结束吗?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猎奇动物社】的最佳回答:
早在距今约 150 万-100 万年前,人类祖先也是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的,因为在此之前,人类还没有学会使用火。但是从人类掌握了火的使用后,吃的基本上就是熟食了,尤其是肉类,因此火的使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在遥远的北极,即使在如今,爱斯基摩人依然在吃生肉,而且在他们的食谱中,几乎只有肉。
那么,问题来了,爱斯基摩人吃生肉是不是进化得比较慢导致的呢?我们一起来聊一下这个问题。
爱斯基摩人
爱斯基摩人是生活在北极圈附近地区的黄种人,作为生活在最寒冷地区的人,他们被称为“最孤独的民族”。不过,爱斯基摩人只是许多人对他们的称呼,但这个称呼他们本身是排斥的,因为爱斯基摩人实际上是“爱吃生肉的人”,这是早期印第安人给他们起的一个称呼。
事实上,爱斯基摩人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生活在北美洲北部的因纽特人,一部分是生活在阿拉斯加西部和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北部的尤皮克人。
爱斯基摩人是从亚洲两次迁徙到这不毛之地的,有着 1.4 万年的历史,为了适应如此严苛的环境,爱斯基摩人可以说是不断的与死神抗争,他们的保暖衣物全部来自于就地取材(猎物的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皮草),在食物方面,他们更是从不挑剔,无论是陆地上跑的、还是海里游的,只要是能够捕猎到,他们都会无比的珍惜,在住所方面,这里几乎找不到一块砖瓦,由于天寒地冻,他们像北极熊一样建造雪屋(当然北极熊就是个洞而与)。
虽然在我们的想象中,雪屋也是寒冷无比的,但其实即使外面的温度在零下 45℃,雪屋内的温度也平均能达到零下 7℃到 16 摄氏度(零上),这是因为爱斯基摩人的雪屋虽然从外面看是一块块的雪块堆积而成的,但其实雪块只是起到挡风和阻挡寒气的作用。
雪屋的内部是有鲸须和兽皮做内衬的,这种结构使得温度不会向外逃逸,而是锁定在雪屋内,因此当一家人回到雪屋后,靠着人体散发的热量,雪屋内就能达到最高 16℃了。当外界温度持续降低时,他们会在雪屋内生火取暖,里面更是会温暖如春,至于生火雪为何不会融化,原理也很简单:融化的速度比不上结冰的速度。
严苛的环境使得爱斯基摩人有了坚韧不拔的品质,而它们在如此残酷的环境下能够生存上万年之久,要得益于他们的生存智慧,所以,作为生活在极地的黄种人,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爱斯基摩人吃生肉之谜?
爱斯基摩人的饮食中几乎都被肉类占据,而且大部分都是生肉,这其实与进化的高级和低级没有什么关系,因为爱斯基摩人不过就在北极圈生活了一万多年,而人类使用火已经至少有 100 万年的历史了,也就是说他们在迁往北极之前是吃熟肉的。那么,为何到了北极圈就吃生肉了呢?这其实与生火的材料缺少有很大关系。
北极圈内植物稀少,而生火需要木柴或者是煤炭,但是他们生存环境内显然是没有木柴可以整天烧的,而且煤炭这种资源还需要交易和运输,运往北极的成本更高,所以,他们几乎是没有可以用来烹饪食物的火源的。
不过,我们上面说过爱斯基摩人也会生火取暖,而且他们吃的肉也有少部分是烤过的,那么这些火的原材料是哪里来的呢?答案是海洋。在爱斯基摩人的食谱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海洋哺乳动物,比如海豹、海象、鲸类等等,而这些生活在北极海域的哺乳动物要比其他海域中的哺乳动物拥有更多的鲸脂,在某些季节,它们的脂肪含量可以占到体重的一半。
鲸脂并非单指鲸类的脂肪,而是泛指所有海洋哺乳动物的脂肪,这些脂肪不但会成为爱斯基摩人的食物(热量大),还会成为他们生火的原材料,当气温极地时,他们也会生火取暖,顺带着烤几块只有表面微熟的肉。
因此,爱斯基摩人主要吃生肉其实也是逼不得已,他们没有稳定的生火原材料,而鲸脂这种可以生火的材料在他们眼中还是补充热量最佳的来源之一,所以,他们只是偶尔吃一顿半生不熟的烤肉,其余的肉均为生肉。
不过,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人类作为杂食性动物,如果只吃肉的话,就会得维生素 C 缺乏症,也就是坏血病,但事实上,他们几乎不会得坏血病,这是为什么呢?
爱斯基摩人为何不会得坏血病?
坏血病最早是在大航海时期被人们发现的,因为当时远航上的船员出现了一系列的病症,有些船员还因此丧命,所以当时又被称为“水手病”,这是由于水手长期在船上无法摄入水果和蔬菜导致的。而爱斯基摩人生存的环境中,更没有水果和蔬菜,他们为何不会得坏血病呢?有两个原因:
第一:植物性食物的补充。在北极虽然天寒地冻,但是北极其实也有夏季的,但是仅有 7、8 两个月,此时边缘地带积雪会融化,一些植物会生长出来,而这两个月也是爱斯基摩人采集的月份,他们将一些浆果、可食用的植物根部采集来,就可以补充一些维生素了。
第二:吃生肉。短暂的夏季采集是无法满足他们对维生素 C 的长期需求的,而在他们日常的生活中生肉占比是最大的,此时补充维生素的来源就出现了。科学的研究表明,动物肉以及内脏(尤其肝脏)中也是含有各种维生素的(包括 VC),但是一旦经过烹饪后,多数的 VC 就会分解掉,而他们吃生肉的习惯,恰好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肉和肝脏中的 VC。
写在最后
如果不是为了生存,习惯了吃熟肉的人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再去吃生肉的,而爱斯基摩人就是如此,他们在进化上其实与我们一样,都是现代智人,但是严苛的生存环境没有给他们整天吃熟肉的条件,他们就只能主要以生肉为食了。
不过,在寒冷的北极圈附近,食物一冷冻啥寄生虫也没有了,而且生肉的维生素不会被破坏,也阴差阳错地成为了他们存活的关键。
【2】、来自网友【萨沙】的最佳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因纽特人最痛恨别人叫他们“爱斯基摩人”。
因为爱斯基摩人的意思,是吃生肉的人,这是一种赤裸裸的民族歧视。
至于因纽特人,就是“人”的意思。
因纽特人都居住在北极地区,从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到格陵兰的北极圈内,分别属于格陵兰、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等几个国家。
但因纽特人以前没有任何国家概念,他们始终都以部落形式生活。
根据基因分析,因纽特人的基因同我国藏人比较接近,应该是在 1 万年前慢慢进入北极圈,尤其是通过白令大陆桥到了美洲。
最初因纽特人也试图在南方比较温暖的地方生存,却被这里更强悍的印第安人击败了,只能逃到北极圈这种条件恶劣没有敌人的地方。
因纽特人确实是吃生肉的,几乎没有吃熟肉的习惯。
这是为什么呢?
很简单,都是环境逼迫的。
在北极圈内,不但气温极低,一年大部分月份都是冰天雪地。在这里一来根本找不到木材、草类作为燃料,二来在雪地生火的难度也非常大。
虽然因纽特人可以得到一些动物油脂,但最多用于照明,根本不能作为燃料。
在这种情况下,因纽特人只能选择吃生肉,你没办法点火还能怎么样!
其实,人类的肠胃是可以消化生肉的,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流行吃生肉、生鱼之类。
对于因纽特人的主要问题,并不是吃生肉对肠胃不好,而是如何补充维生素。
谁都知道,人体是需要各种维生素的,不然就会得病。
日本贵族在古代患有一种可怕的脚气病,脚气病不是有脚气,脚部有臭味,而是一种很严重的、很容易致死的慢性病。
有意思的是,日本普通老百姓一般没有脚气病,所以它也被称为贵族病。
一直到 20 世纪末期,科学家才发现脚气病的原因。
日本贵族的饮食同老百姓不同,他们因为身份的原因,只吃一些精细的食物。他们那些食物中严重缺乏维生素 B1,导致人体患上这种慢性病。
只要不补充维生素 B1,这种病就无法治愈,很多贵族因此死去。
道理也是一样。
麦哲伦全球航行期间,有三分之二的船员死于坏血病。这是因为他们在海上航行时,严重缺乏水果和蔬菜,无法得到维生素 C。
那么,因纽特人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其实因纽特人并非只吃生肉,只要有条件也是吃水果蔬菜的。
同我们理解的不一样,北极圈尤其是北极圈的变远,并不是一年到头都是冰天雪地。在一年的少数几个月,冰雪也会消融,长出一些植物和灌木。
因纽特人会利用这些时间,收集一些浆果、根茎,也会制作成干果之类,用于全年食用。
这些干果含有一定维生素,可以做到补充。
那么,人体需要量比较大的维生素 C,能靠干果补充吗?那麦哲伦船队海水死这么多人吗?至少因纽特人做不到。
因纽特人有办法解决维生素 C 的问题,因为他们经常使食用的一些肉类中,就含有维生素 C。
这种食物主要是动物的内脏和鱼籽,而因纽特人很喜欢吃内脏。
今天科学证明:每 100 克生鱼籽中,含有平均约 49.6 mg 的维生素 C,驯鹿肝平均约含有 23.8 mg、环斑海豹(肝)约为 23.8mg、生鲸鱼皮则为 31-36 mg 等等。
所以因纽特人可以大体解决维生素的问题。
自然,他们还是缺乏维生素的,也导致因纽特人寿命很短。
古代因纽特人由于环境恶劣,整天忙碌,往往只能活到三十几岁。有意思的是,白人带来了猎枪虽然提高了因纽特人捕猎的效率,增加了食物,却也带来了烈酒。因纽特人很喜欢烈酒,很多人都是酒鬼,导致平均寿命迅速降低了几岁。
其实,因纽特人还是非常原始的,他们大多处于氏族社会,还没有进入奴隶制度。
一些因纽特部落,还流行一妻多夫的现象。也就是几个男人共有一个妻子,生下的孩子是部落的财产,并没有固定的父亲。这其实是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也是残酷环境下的结果。在北极圈中,依靠一夫一妻制度,一个男人很难维持妻儿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