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清朝名臣陶澍娶妻时被骗娶了黄家丫鬟,他知道真相后是如何处理的?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史里淘声】的最佳回答:
1830 年,51 岁的陶㴻(shù)当上两江总督,夫人也跟着被封为诰命夫人。心中兴奋的夫人向丈夫陶㴻说出了一个埋藏在心中多年的秘密:
她原本是黄家小姐的一个丫鬟,当初黄小姐因嫌贫爱富而许配给城里的一个钱姓富商,为了敷衍寒酸的未婚夫陶㴻,于是采取“移花接木”之策,把丫鬟冒充小姐嫁了过来,自以为反正与陶㴻未曾相识,可以瞒天过海。
那么,黄家父母既然早已经把自家女儿与陶㴻定下了婚约,为何要反悔而嫁给钱富商呢?这要从陶㴻的身世讲起。
清朝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晚清重臣陶㴻。
陶㴻,別名陶文毅,字子霖,一字子云,1779 年出生于湖南省安化小淹镇陶家湾。他 6 岁便跟随父亲陶必铨远走长沙,就读于岳麓书院。
陶㴻祖上家境殷实,其父亲陶必铨也读了很多书,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先生、诗人,但是在科举考试中屡次未中,因此耿耿于怀,决心寄希望于儿子身上。
陶必铨喜欢收藏书籍,但不太懂得经营家业,以致生活每况愈下,只好给別人家当私塾先生,育人子弟。
也因此,小时候的陶㴻跟随着父亲走了许多个地方。1785 年,陶必铨因思念老母亲,于是带着儿子从长沙又回到小淹老家,在好友王崇焯家中设馆授徒,陶㴻也跟随读书。
两年后,陶必铨回家务农并钻研学问,陶㴻也在身边读书,开始攻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同时一边跟着父亲干些农活。
到 16 岁,陶㴻参加县考,得中邑诸生(秀才)。
这期间,陶必铨为儿子与黄崇榜家的小姐订下了一桩婚事。女方家境富裕,相比陶家有钱得多。而黄崇榜之所以愿意把女儿嫁给陶㴻,只是看中了他的满腹学识,将来定能考中进士,当上大官。
可是,当陶㴻去北京参加会试,却名落孙山,这不禁让黄家对陶㴻大失所望。黄父心想,这陶㴻虽有满肚子学问,弄不好将来也是和陶必铨一样,只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而已,女儿嫁过去只有吃苦的份。
黄父正犹豫着要不要把女儿嫁给陶㴻,碰巧此时有个姓钱的富商因其妻子病逝多月,颇感寂寞,又听说黄家小姐长得十分美貌,于是托媒来提亲。
黄崇榜经过仔细打听,来提亲的钱某确实比较富裕,于是跟女儿商量,暗中撤销原来的主意,改为嫁给钱某,但是与陶㴻的婚期将至,为了保持小姐的名声,还得保持原来的婚约,于是父女俩一起合计,决定把小姐的丫鬟冒名嫁给陶㴻,同时把丫鬟的名字改为黄德芬。
好在陶㴻并不认识黄家小姐,丫鬟冒名代嫁之事,陶㴻应该看不出破绽。
果然,陶㴻迎娶之日,把丫鬟完全当作黄小姐,没有丝毫怀疑。黄崇榜父女俩暗自高兴。
“黄德芬”嫁给陶㴻后,一方面信守对小姐的承诺,严守秘密;一方面为自己能够嫁给陶㴻而感到高兴,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因此她努力承担所有家务,让陶㴻专心来年应考,因为上次落榜后,陶必铨叮嘱陶㴻:努力温习功课,准参加下一次科考。
在夫人的倾力支持和鼓励下,陶㴻于次年(1802 年),也就是嘉庆七年参加的壬戌科会试中,以第 63 名的成绩喜中进士;四月,参加殿试,获得二甲第 15 名;朝考时被嘉庆帝召见,定为第 55 名。
陶㴻成为安化第一个进士。
嘉庆九年,25 岁的陶㴻开始就职于翰林院。次年,其父陶必铨病逝,陶㴻回乡奔丧,丁忧三年,期间在澧阳书院任教,培养人才。
嘉庆十三年(1808 年),陶㴻携家来到北京,任国史馆纂修;次年任四川乡试副主考。此后十年,
陶澍先后任
詹事府
詹事、记名御史、
江南
道监察御史、陕西道监察御史、会试同考官、会试内监试官、巡视中城、户科给事中、巡视
南漕
、吏科掌印给事中、道员等官职。
由于陶㴻在任上均能恪尽职守,勤政恤民,并在吏治改革中,有过突出贡献,因此深受皇帝器重,而且道光继位后,依然得到重用。
道光帝旻宁先后任命陶㴻为山西按察使、福建按察使、安徽布政使、安徽巡抚、江苏巡抚。1830 年(道光十年),陶㴻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并加太子少保衔。
陶㴻当上一品大官,身为妻子的黄德芬自然也沾上了光,被朝廷封为一品诰命夫人(诰命夫人有俸禄,但没实权),荣耀无比。
想当初,本来是一个身份卑微的丫鬟,却没想到因黄小姐的一念之差,成就了丫鬟诰命夫人的命运。
不过,善良的黄德芬还是有些不安,因为这一切荣耀本来属于小姐,再说自己欺骗了丈夫这么多年,觉得有些对不住陶㴻,于是把真相说了出来。
听妻子这么一说,陶㴻大为惊讶。不过想到妻子这么多年来的付出,如果没有她的支持,自己能不能考中进士还是个问题。因此陶㴻不以为然地原谅了妻子冒名顶替的过错,而且更加爱慕她。
后来,陶㴻回乡扫墓,得知那个黄小姐在嫁给钱某几年后,由于钱某依仗自己有钱有势强占人家田地,结果引发斗殴,在械斗时被对方打死。
钱某死后,他的族人为了抢占钱家的财产,于是对黄氏百般欺凌,最终把她赶出了钱家。陶㴻听说后,感叹不已,最后派人给黄氏送去了一百多两银子。
黄氏看到陶㴻送来的银子,想到当初由于自己的一念之差,造成自己命运的天壤之别,不禁懊悔不已,可是世上没有后悔药,当晚她哭了一夜。
第二天,黄氏醒来还是越想越气,最后悲从中来,万念俱灰,竟上吊结束了自己的命运。
当然,这个故事只出现于《北东园笔录》,正史上没有陶㴻的这个历史轶事典故。不过据说安化当地确有这个故事流传。
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那也许就是上天的安排,是上天把这个丫鬟赐予陶㴻,此即天赐良缘!
朋友你说是不是?欢迎留言讨论。
【2】、来自网友【史晓生】的最佳回答:
穷书生要娶富家女,结果在洞房之夜掀开盖头后,却发现新娘子被人掉了包…
这就是清朝名臣陶澍在新婚之夜,所发生的尴尬事情。
说到陶澍,可能很多人会比较陌生,这么说吧,他是晚清重臣左宗棠的引路人和儿女亲家,由此就可以知道,陶澍也是一个十分厉害的人物。
不过,新婚之夜的尴尬事,发生在他年轻的时候,原本定好的婚事,到了洞房后才发现,盖头下面已经换了人。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陶澍在知道真相后,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陶澍的“订婚风波”
陶澍是湖南安化人,生于乾隆四十三年(公元 1779 年),据说他的祖上,是陶渊明的后代,不过年代久远,已经无从考证。
到了陶澍这一代,家里已经是非常一般了,父亲陶必铨是一个普通的教书先生,微薄的收入,让一家人日子过得十分紧张。
偏偏这个陶必铨,还是个“逢考必不过”的主,先后多次参加科举,每一次都名落孙山,以至于到了最后干脆放弃,安心当了一个教书匠。
不过陶必铨对儿子陶澍,倒是抱了很大期望,陶澍本身也比较聪明,学东西很快,再加上有父亲陶必铨手把手的教育,那肚子里的墨水,一点都比他爹少。
就这样,小陶澍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之下,一天天的长大,随着儿子逐渐成人,终身大事也就提上了议程。
在陶澍的家乡,有一家姓黄的富户,家中虽不是万贯家财,倒也颇为殷实,至少在当地来讲,算得上一个有头有脸的人家。
这家有个闺女,正值妙龄,黄老爷的意思是,给闺女找一个读书人,一来呢,可以熏陶下自己的家庭,二来以后若是科举高中,说不定还能飞黄腾达。
带着这样的想法,黄老爷就托人物色,一来二去,就打听到了陶家,详细了解之后,黄老爷大喜过望,这不就是他想给女儿找的人家吗?
虽说陶家现在穷,但是那个叫陶澍的小子,一肚子墨水,若自己加以资助,日后必定能考上个一官半职,那自己就是官老爷的岳父了。
黄老爷这就是典型的“投资”啊!
不管怎么样,黄老爷认定了陶澍,差人前去陶家提亲,陶必铨对这个从天而降的好姻缘也是十分高兴,毕竟自家什么情况,他也十分清楚,因此,就答应了这门亲事。
不过对于陶澍来说,倒也无所谓,黄家姑娘长什么样子他也没见过,再说现在正是他考取功名的时候,既然父亲没有异议,自己遵从也就是了。
陶黄两家,就这样给两个从未谋面的年轻人,定下了婚约。
定下婚约后,陶澍继续攻读,黄家千金也等待着他高中的那一天,结果,这个陶澍可能遗传了他父亲陶必铨的“好运气”,再一次上演逢考必不中。
这下,黄家就开始犯嘀咕了,莫非这个陶澍的运势,和他父亲一样,没有做官的命?如果这样,把闺女嫁给他,岂不是吃了大亏?
黄老爷是越琢磨越不对味,越不对味越后悔,思来想去,就想到了不如退婚吧。
不过,退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没那么简单,因为依照大清律,如果没有缘由,且单方面悔婚的话,不仅要退回礼金,并且还要赔偿对方损失。
这点钱对于黄老爷倒没什么,但是大清律还规定,即使是退钱,这人还是要嫁过去,也就是说,如果闹到公堂之上,黄老爷不仅得掏银子,还得亲手把女儿送到陶家。
正在黄老爷踌躇犹豫的时候,乡里的一个姓钱的富绅,前来登门拜访,两人相互客套一番后,黄老爷才知道,这钱财主也是无事不登三宝殿。
原来,钱财主的夫人刚过世,他寻思着续弦,听闻黄家千金美貌,于是就亲自登门,想谈谈这门亲事。
钱家在当地是大户,财力雄厚,黄老爷早有素闻,他倒是有心答应,但中间还夹杂着与陶家的婚约,这就让他十分为难,最后,干脆把事情原委和女儿说个明白,让她自己定夺。
这黄家千金只不过是一个姑娘家,她哪里有什么主意?还不是听父母之言,说来说去,还是应了那句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黄家干脆就决定,不能把女儿往陶家这个火坑里推。
但怎么交代呢?毕竟人家陶家也没什么错,如此毁约,以后这名声还要不要?
正当几个人商议的时候,一旁伺候的大丫鬟,站了出来说到,不如由她代替黄家姑娘嫁到陶家,反正那个陶澍也没见过新娘子什么样子。
黄老爷一听,这还真是个好主意,马上就开始着手准备,先是将这个丫鬟认做干女儿,对外宣称是二千金,然后与陶家商定大喜之日,准备嫁妆,很快,就将这个充当黄家千金的丫鬟,送到了陶家。
陶家这边呢,不明就里。敲锣打鼓的就将这个丫鬟迎进了门,老陶看着儿子成家也十分高兴,同时也对黄家千恩万谢,感谢他们瞧得起黄家,将千金嫁了过来。
也就是说,陶家上下,都不知道新娘子已经被换了人。
不过,这个丫鬟却是个实诚人,在新婚之夜时,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的都告诉了陶澍,得知自己的新婚妻子,已经被掉包换人,陶澍陷入了沉思。
那么,陶澍知道真相后,是如何处理的呢?
要说这陶澍,倒也大气,在知道事情原委后,并没有去找那黄家理论,而是最终决定,和这个叫做黄德芬的大丫鬟,安心地过日子。
于是,一场“姊妹易嫁”的风波,就这样被消弭在无形之中,陶澍不仅没有嫌弃自己这个妻子,反而对她十分尊重。
以德报德,黄德芬在婚后,看到丈夫对自己很好,心中也是十分感动,也就对这个家越发额贴己起来,每天忙里忙外,将家里上下打理的顺顺当当,就为了丈夫能够安心读书。
而这陶澍,自从有了一个贤内助,如同开了挂一般,先是在嘉庆七年的乡试中,成为安化的唯一一个进士,之后又在殿试中过关斩件,得到了嘉庆帝的召见,定为当年榜上第 55 名。
这下陶家算是熬出来了,终于有人高中皇榜,而陶澍踏入官场后,更是有如神助,从一个翰林编修开始做起,一路历经监察御史、户部给事中等官职,到了嘉庆帝驾崩的那一年,陶澍已经是川东兵备道。
等到道光皇帝登基后,由于陶澍能力颇强,并且风评极好,直接提升他为山西按察使,而这还不是陶澍的终点,在道光三年,陶澍又被提升为安徽巡抚,成为了地方上的大员。
最终,由于政绩突出,陶澍在 51 岁那年,坐上了两江总督的位置,真正成为了封疆大吏。
而当年不嫌弃他穷,选择嫁给他的妻子黄德芬,也因夫而荣,被道光皇帝封为了一品诰命夫人,这可是当年的她,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
自己只不过是一个丫鬟出身的人,当年也是想着嫁人后过小日子,哪怕陶澍只是一个教书先生,她也觉得很满足,怎么就稀里糊涂的,当上了一品诰命夫人呢?
这正应了那句话,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黄德芬当年的一个小选择,给自己带来了如此丰厚的回报。
并且,在陶澍这些年官位不断升迁时,对自己的结发妻子依然的十分尊重,从没有怠慢过她,更没有因为自己高官得坐,去嫌弃这个丫鬟出身的妻子。
哪怕是黄德芬只给自己生了三个闺女,没有生儿子,陶澍依旧对她是礼遇有加。
曾经嫌弃陶澍的黄家,后来又是什么光景呢?
要说这世事真是奇妙,在陶澍一路官运亨通的同时,那黄家千金的日子,却每况愈下。
最开始,在她嫁给钱财主后,日子还算可以,这钱家有钱,什么吃的喝的用的,可劲的挥霍,但这钱财主本人,却是个喜欢耍横的主儿。
仗着家财万贯,在地方上横行无理,而在一次与他人争抢地盘的时候,蛮横的钱财主被对方一顿殴打,回来没多久,就一命呜呼。
那个年头,男人是家里的顶梁柱,这男人没了,基本上和天塌差不多,而黄家千金只是一个妇道人家,除了哭天抹泪之位,什么也做不了。
于是,没过多久,钱家的财产,就被亲戚们瓜分一空,分到最后,就连宅子都被卖掉。
这下黄家千金连住的地方都没了,不得已之下,只能回到娘家,而黄老爷看到女儿的悲惨遭遇,又听闻那个叫陶澍的小子官是越做越大,又后悔又生气,急火攻心下,也撒手人寰。
就这样,黄家千金成了一个孤苦伶仃的人,日子过的是凄凄惨惨,此时的陶澍,已经是按察使,因此,当地的官员看在他的情面上,偶尔还能接济一下。
最终,黄家千金的悲惨遭遇,被陶澍的夫人,也就是当年那个大丫鬟得知,征得丈夫的同意后,将她接到了陶澍的老宅里,就这么供养了起来。
不过最终,这个黄家千金的结局成了迷,一说是在陶澍当上两江总督那年,他回老家省亲,得知消息的黄家大小姐就受了刺激,找了个没人的地方,寻了短见。
另一种说法则是,在被大丫鬟黄德芬接回来之后,黄家大小姐心中羞愧,就没在陶澍的老宅生活几年,找了个地方,削发出家去了。
结语:
发生在陶澍身上的这个“姊妹易嫁”的故事,记录在清朝文学家梁恭辰的《北东堂笔录》中,故事真假有待考证,不过陶澍有才能则是真的,他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凭借着自身的能力,一路做到了两江总督的位置,并且,在左宗棠还落魄时,是陶澍一眼看中了他,并主动和他结为儿女亲家,也就是有了陶澍的引路,才有了后来名震天下的左宗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