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你认为《黄帝内经》中最重要的精髓是什么?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11 11:51:37 7次浏览

关于问题你认为《黄帝内经》中最重要的精髓是什么?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海浪 30636993】的最佳回答: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最重要的经典,其精髓是养生之道和防病之道。其内容比较难懂,一般没有医学知识和国学功底的人,很难从文字中体会到真正的意思。比如:《上古天真论》中一段话,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存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如果是养生,读懂《黄帝内经》中的这几句话,已经足够用了。上工治未病,延年益寿,身体健康,不得病才是最好的养生之道。顺应自然,阴阳平衡,饮食有节,生活规律,心情愉悦,不过分透支精力,心态平和,少思寡欲这就是《黄帝内经》中讲的养生方法。庄子在《养生主》中讲的庖丁解牛的故事,说的就是养生大道。顺应自然,不违背自然规律,该避的避,该让的让,神形合一,自在忘我。不以美害生,不以事伤身。庄子还说,养生如放群羊,看见落后的就用鞭子赶一赶。这个落后的羊就是危害健康的最大隐患,也可以说是损害身体的不良嗜好。比如,心脏不好的,就要好好保护心脏。爱抽烟喝酒的,就要适当减少或戒掉。

如果用再简单一点的话去说,那就是干什么都不能太过。万事有“节”,一是有节制,适可而止最好。二是要节俭,特别是要节俭精神,少消耗,就是最大的补养。《中庸》里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也就是七情六欲都不能太过,过则失和,百病丛生。

《黄帝内经》相当深奥,讲的都是宇宙人生的大道理,从文字中很难理解真正内涵,比如,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这八个字,如何去理解呢?恬是恬静,遇到什么不顺意的事,都可以自我消化,自我排解,自我疗伤,自我安慰。淡是淡泊,认知格局大,把大事可以化小,把难事可以看简。超然物外,没有什么事情可以让他受到干扰。虚,是虚怀若谷,大度能容。心胸宽广,多大的事都能容的下,看的开。无,是无我,无功,无名,无所得,无所住。没有了执着就没有那么多的烦恼,放下了名利也就没有了那么多的束缚。无我是所有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至人无己,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一点水投入大海就是无我,无挂碍故无有恐怖。因此说,恬淡虚无是养生的四重境界,可悟可修不可说,勉强说之,已是言语道断。

至于精神内守,讲起来就更加复杂了,肾藏精,心主神,精满,气足,神旺。精是物质,气是功能,神是状态。纵欲过度则伤精,精亏肾虚,腰膝酸软,头晕脑胀,萎靡不振。思欲过度则伤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指人的一切精神情志活动,七情六欲过度都可以伤神。精神内守就是少消耗,少内耗,精神就会饱满,身心就能康泰。

总之,《黄帝内经》是养生宝典,只有按照里面说的去做,去悟,去实践,才能有所收获。

【2】、来自网友【朱力芳】的最佳回答:

《黄帝内经》应该是世界范围内,最早厘清思想到行为全过程的生命文化经典。甚至还是迄今为止,最为系统阐明了心理路线图的千年经典。

《黄帝内经》云:“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下面我谨从生命文化的视角,逐一分析:

01.两精相搏谓之神。内经很清晰地给“神”一词做了定义。即“阴阳两精相互结合而形成的生命活力,就叫做神。”我们中华文化的生命文化源流,给神的定义,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不认为“神”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力量;二“神”是多元的,非一元的。只是阴阳两精融合新生命存在。即有多少个阴阳结合的新生命,就有多少神个体的存在。

02.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内经认为,伴随着神气往来存在的精神活动,叫做魂。魂是一种精神的灵动存在和运行核心。一个丧失灵魂的机体,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个人没有找到自己的灵魂或丢了自己的灵魂,就是行尸走肉。

03.依傍着精气的出入流动而产生的神气功能,叫做魄。魄,在西式科学,尤其是心理学,是没这个词的。而我们的生命文化范畴里,不但有“魄”这个词,且其地位仅此于神。比如,肝气足的人,其将军魄力,就十分强盛。

04.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作为一个官能潜意识系统,也是中华生命文化特有的提法。一般而言,西式科学认为人是用大脑思考和主宰意识。而我们将“所以能够使人主动地去认识客观事物的主观意识,叫做心。”内经看来,人主动和被动甚至消极去看待事物和人自身,会有完全不同的人生境遇。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人若能积极主动去内活自己和发现外部的世界,人生会更精彩。

05. 心有所忆谓之意。意,是心里有所记忆并进一步形成欲念的过程。人根据自身的本能,并在有经验所记忆的基础上,形成欲望或动念,这个心理过程,是妙不可言的。

06. 意之所存谓之志。意念已经存留并决心贯彻的过程,叫做志。当下的人们,将“意志力”,当做口头禅来讲,把“心-意-志”原本三个复杂而微妙的过程,用一个“麻袋词”笼统搁在一起,往往导致“下决心容易,反悔更容易”行为摇摆不定现象发生。

07. 因志而存变谓之思。思,是为了实现志向而反复考虑应该做些什么的过程。人光有内心远景的良好志向,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梦想的场景,照进理想的环境本身,就有较长的路要走。同时,一个理想的事业,要在尘世中得到关联人的理解和认可,从来就没有一蹴而就的。故有“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的古训。来告诫我们在做现实工作的时候,要准备若干个相对可行的对接方案,从而避免“胎死腹中”的尴尬。

08. 因思而远慕谓之虑。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虑,是因思考而预见后果的过程。思,是积极方向的准备,而虑是万一出现意外情况而准备的预案。思虑是有阴阳二者组合而成的词汇。思虑是一个正反两面多方位,多层面、多视角和多环节的细节落实,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不同阶段的目标。

09. 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内经将“因深谋远虑而有所抉择以巧妙地处理事务的过程”,叫做智。智=知+日。大道至简,从“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都应该修炼一个如同太阳光普照的内心世界,并将前八个步骤酝酿甚至强大的意志力逼迫下,才会产生“理智”的逻辑推演模型和现实行动路线图。

《黄帝内经》是生命科学,用生命文化形式来表达的人类经典。

从“精”到“智”,是一个从思想到行动的绵密过程,人若能做到每个细节都不会产生断点,并能成全闭环,就能实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健康状态。

人体是如此,由人组成集体(组织),同样也是如此。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