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再给张居正 15 年,大明王朝会走上截然不同的历史道路吗?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找项目投的 Rocky】的最佳回答:
虽然很难预测历史上的具体情形,但可以探讨一下在 15 年内张居正是否有能力和机会改变大明王朝的历史道路。
首先,张居正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在政治、财政和军事领域都有出色的表现。如果他能够继续担任宰相,并且得到皇帝的信任和支持,他可能会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加强中央集权、改革税收制度、整顿官场、加强军队等等,从而改善大明王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
然而,即使张居正能够推行这些改革,也可能会遭到来自官僚集团、保守势力和地方势力的强烈反对。这些势力可能会利用他的政治弱点和缺陷,如权谋、独断、蛮横等等,来削弱他的影响力,使得他的改革计划难以实施。
此外,张居正也可能会面临来自外部的挑战,如外族入侵、海盗侵扰等等,这些问题可能会分散他的注意力和资源,使得他无法全力推行改革。
因此,即使给张居正 15 年的时间,大明王朝的历史道路也很难保证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历史发展往往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由个别人物的决定所主导的。
【2】、来自网友【此事不唯风与月】的最佳回答:
会!
虽说历史没有假如,但这个假设真的挺有意思的!
作为明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万历的执政状态有三个阶段:
一,支持改革(太小,主要是他娘支持)
二,反攻倒算,全面废除改革(逆反期)
三,消极怠政,与文管集团软抵抗
第一个阶段是张居正全面主持政务,实施改革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地阶段,这一阶段张居正的局面,法术势三位一体,具备能够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
{势}––张居正作为两任皇帝的帝师,内阁首辅,文管集团首领,并继承了其门师徐阶的政治资源,政治威望非常高;而皇权的实际执掌人李太后对张居正异常信任,年幼的皇帝对张居正既敬又惧,制约内阁权利的司礼监大头目冯保与张居正是铁杆盟友,内阁权利空前强大;此时其他内阁成员威望权势都比不上张居正,在内阁大权独揽说一不二,这些因素是之前的首辅们从未有过的黄金盘面,货真价实的大明掌门人
在此情况下,张居正既可如严嵩般求实利,大肆敛财党同伐异;也可如徐阶般求清名,谋位不谋事笼络人心;或者就学高拱谋政名,不惧人言激进改革,要是三选其一,也算是能人了,偏偏张居正是个猛人,要做大事,要逆流而上!
同样的局势,远见者看见的是危机重重,庸者看到的是歌舞升平,张居正说改革势在必行!
{法}–––张居正改革中的两条重要政策”一条鞭法”和”考成法”
【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明中叶时,土地兼并严重,财政税受日益减少,农民赋役多而杂,国家财政危机等一系列因素下开展的税制改革。即把赋与役合在一起,通计一省税赋,通派一省徭役,官受官解,除秋粮外,一律改受银两,计亩折纳,总为一要,所以叫一条。这是由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的一次重大改革。
一条鞭法的特点
1、就是把赋役、方物、土工等一切征役归之为一,化繁为简,避免下面利用信息差变相征派
2、改按丁派役为据田派役,没有土地的农民可以免除劳役负担,依据土地的大小,把各种徭役摊入土地,随同田赋一并征收。
3、取消力役,官为佥募(当时力役对人民的剥削最为严重,役者往往倾家荡产,有的人不惜背井离乡避役四方),取消力役,允许农民出钱代替,把过去百姓无偿负担的力役,改为由官府从税款收入中出钱雇用
4、官收官解(之前田赋纳粮,运输成本较高,官府需要里长、粮长协助征收管理和运输,大量的中间贪腐行为难以避免),规避了中间人对税银的侵蚀,减少贪腐行为,提高了税收征纳的效率
5、简化赋税计征标准(明朝前期民户按丁粮多寡分为上中下三,后又增至九等进行派役征税,极其复杂),政府所征收项目和数字,易为一般百姓掌握,减少了中间环节的欺瞒压榨
一条鞭法成功地简化了税制,平衡了税负,减轻了普通农民的役赋,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商品经济地发展,刺激了货币地流通速度,成功地挽救了大明的财政,缓解了政治危机
【考成法】
活脱脱大明版本的绩效 KPI
考成法––内阁控制六科,六科督察六部,六部督察地方藩、臬等司及抚按官,再以两司督察府州县官
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定立期限,并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作底册,另一本送六科,最后一本呈内阁。
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对所属官员承办的事情,每完成一件须登出一件,反之必须如实申报,否则以违罪处罚;六科亦可根据账簿登记,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最后内阁同样亦依账簿登记,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
考成法把官员体制成功带入快车道,张居政当政期间,裁革的冗员约占官吏总数的十分之三,大量能臣循吏得以重用,革新了原本大肆鼓吹道德的空谈风气––官员要能行政的,而只不是行得正的,彻底打破了论资排辈的传统偏见,不拘出身和资历,大胆任用人才
这种政府才是能办事儿的政府,立规矩行规矩,而不是单纯地鼓吹道德,正如现在很多优秀企业家说,你给我政策不拉偏架,剩下的我自己就能做好。
{术}––––指的是处理各种政治问题地智慧和手段
张居正任首辅期间出现过一次严重的政治危机––夺情事件。
高官重臣因为牵扯重大,在父母去世按例需要丁忧守孝三年的时候,可由皇帝下诏夺情,避免卸职三年,这种情况在过去还算正常;可偏偏前辈三朝元老杨廷和在首辅任上拒绝了夺情,丁忧三年后重新起复,至此高官(文官)丁忧成为铁律,无人敢破,张居正为了避免人走政息,在天下读书人都反对的情况下(尤其是从无门生弹劾座师的士林传统在张居正那里打破),就咬着牙硬上了。
古之文人最重声名,连名声败坏道德严重被质疑都能忍受的人,光从心理上来说就是个异常强悍的人,不是无道德而是大欲则刚,用当下的话来说––为梦想窒息。这样地心性,万事敢为,万事可为,是术的最顶级内功基础。
因为过去教育的问题不注重独立思考,容易脸谱化古人,一般意义上的正面人物道德上肯定是伟岸的这是个观点的反例,万历年间其代表人物就是张居正以及民族英雄戚继光。
张居正教育万历皇帝的标准那是按照古之圣贤,仁义礼智信都有要求,自己呢,大部分都没怎么遵循,(明朝那些事儿中讲,张居正回湖北老家坐的是三十二人大轿––有书房有卫生间有卧室,有婢女)
,而戚继光呢,小时候因为爹死了继承了官位不得不辍学(四品官出行仪仗用不起,只好窝在家里),后来交友遍天下,各种人缘好(经常请客送礼–靠吃空饷得来的银子)。
这种人的特点就是既有光耀千秋之理想,又有曲迎现实之手段,懂得如何让更多关键的人能为自己所用,以便于顺利做成事。贪污,受贿,这种事情对于张居正而言全凭自觉以及形势,怕的不是错误,而是没有结果,就在几乎是全部权贵和读书做官的人利益都受到侵害的情况下,一条鞭法和考成法能执行,就可看出张居正手腕之老辣,绝对是权术高手。有人称张居正为一生坚持实用主义的理想主义者。
因为实用主义,张居正执政期间任用了大量的循吏(即能干事儿的吏员),依靠政策上减少贪墨的空间,考核时采取严格的法度,极大提高了政府基层工作的效力;同时又任用了大量的能臣(不唯论德行,能干事,没被不被抓住错就可以用),其中显著代表就是戚继光,可以说没有张居正实用主义的态度,戚继光在那个时代也绝无用武之地,成为民族英雄,这些都是政府对天下兴亡负责任地具体行动,而不是现在那里空喊道德口号,而于事无补。
中国历代改革者中有此等能力者凤毛麟角。
人亡政息,是一种历史倒退,是一种巨大而深远的悲哀
假如张居正再有十五年时间,
改革的根基会更稳当,政务风气将稳定,支持和拥抱理想的官员会更多,张居正的势会更强,法会更正,而术愈精,会营造出一个不同于过往地执政理念和环境,这种氛围又会产生更多地拥护者,传承者以及继续变革者,那必将是一条不同的历史道路!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再给张居正 15 年,大明王朝会走上截然不同的历史道路吗?】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