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五代十国的历史为什么很少提?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小姐姐讲史】的最佳回答:
还不是因为五代十国时间不长,前后七十七年,甚至是八十四年,但战争频仍,到处是国,百姓倒悬。那真是一个让人悲伤而又理不清头绪的升级加长版的军阀时代,提它干嘛。让人忍俊不禁的是,手里面握有五个县,知府一样地面,就妄称天子,自立皇帝,玩儿呢!
这里我必须给你明确一点的是,五代是五代,十国却不是十国。为了严谨,我广泛查阅资料,把时间精确到年月日。
五代(907 年 6 月 1 日-960 年 2 月 4 日),先后由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构成,历史跨度达 53 年!
历史学家为了区分曾经出现过的梁、唐、晋、汉、周的朝代,故而加以“后”字,故而我们耳熟能详的五代就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这里必须明确一点的是,《后汉书》不是五代后汉的历史,而是东汉的历史。史学家为了区分,把唐之前带前的王朝改成了西汉、西晋,而带后的则改成东汉、东晋。五代就是五个朝代,但十国却不是十个国家。
十国(895 年【按国名为 902 年 5 月 1 日】-979 年 6 月 3 日),(南)吴、(南)唐、(前)蜀、(后)蜀、吴越、闽、(南)楚、南平、南汉、北汉等南方十个帝国或王国构成,其中吴、南唐、前后蜀,四个政权算两个,他们差不多算是朝代更迭。闽国还分裂出殷国,就是那个六县天子那个。北方还有北平、燕、赵、岐、西汉金山国等。
888 年 4 月 22 日,唐昭宗李晔继位,他这个皇帝太难了。宫内有权监杨复恭,地方有藩镇,还有个落榜生黄巢在搞事情。
唐昭宗李晔好不容易搞定杨复恭,又被韩建裹挟,朱全忠打下洛阳后,韩建又把皇帝丢到长安。唐昭宗一回到长安,就被太监们给整提前退休了。宰相崔胤两头发力,一头叫朱全忠,一头灭太监。这崔胤像王允,非要斩草除根,结果太监韩全诲勾结李茂贞,把皇帝劫持到李茂贞的地盘——凤翔。
朱全忠玩命地追来,李茂贞就逼着皇帝下诏向要各地勤王打朱全忠。为了表示天子的天恩,902 年 5 月 1 日,唐昭宗被迫下诏将弘农郡王杨行密提拔为吴王,受邀之列的朱瑾、冯弘铎、朱延寿、马殷等人。
上以左金吾将军李俨为江、淮宣谕使,书御衣赐杨行密,拜行密东面行营都统、中书令、吴王,以讨朱全忠。以朱瑾为平卢节度使,冯弘铎为武宁节度使,朱延寿为奉国节度使。加武安节度使马殷同平章事。——《资治通鉴·唐纪七十九》
至此,十国中第一国,吴国建立,杨行密也被称为十国第一人!
早在 895 年,杨行密就拜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弘农王。弘农王是郡王。892 年,杨行密就担任淮南节度使了,905 年杨行密去世,其子杨渥继位,袭爵弘农郡王。如果按这个标准的话,五代十国的历史可以推到 895 年!
别看杨渥的爵位是郡王,但是杨渥弟弟们的爵位不断升高。杨渥的弟弟杨隆演在位时称吴国王,到了杨渥四弟杨溥在位时,就直接升级为皇帝了。可您知道吗?别看他们不断升级,早在杨渥时期,就成了徐温的傀儡。
这徐温就和朱温一样,是典型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徐温先后被封为温国公、齐国公。徐温死后,他的接班人不是亲儿子而是养子徐知诰。这都是为他人做嫁衣,徐温何尝不是?
徐温死后接他班的不是亲子而是养子徐知诰!
徐知诰就是一代才子江南国主李煜的爷爷。徐知诰还差一点姓杨呢!话说,徐知诰本姓李,小名彭奴,跟后来朱元璋是老乡,曾在濠州开元寺寄居。895 年杨行密打濠州,见聪明的彭奴如此可怜,就收为了养子,可遭到了杨行密儿子们的一致反对。
于是,杨行密就把杨彭奴送给了自己三十六英雄之一徐温。徐温像曹魏的司马懿逐渐掌握了吴国的大权,封齐国公,拥有六州之地(比五县天子厉害多了)的徐温在润州掌握兵权,让他儿子徐知训在朝中统领朝政,之前徐知诰给徐知训打下手。
可徐知训仗着有个好爸爸,在朝中嚣张跋扈,文臣、武将、国王得罪个遍。杨隆演在朱瑾的支持下,用计杀了徐知训。
人在润州的徐知诰和徐温,立即赶往京师,结果徐知诰先到,最后逼死了朱瑾。徐温了解到自己长子的德行后,就把气撒到长子幕僚上,说他们不能匡救。徐温本想让老二徐知询替代老大,但老二年龄还是有点小,他怕出现个老大第二。徐知诰也就总领了朝政,但徐知诰一直小心甚微。
徐温弥留之际,加上众人劝说,他决定让老二代替徐知诰。徐知诰的消息何其灵通,立即写信表示交权去守边,没想到信还没发徐温就死了。徐知询不服,一直试图夺权,反而被徐知诰夺了军权。
徐温有六个儿子,除了老大去世外,徐知询的弟弟们一个都不支持他,他们都支持徐知诰。徐知诰搞定徐知询后,自己像徐温一样握有军权做东海郡王,长子总领朝政。
935 年吴睿帝杨溥册封权臣徐知诰为齐王,下辖十州。937 年十月大概在李煜一百天的时候,他的爷爷徐知诰,开元建国齐国。939 年徐知诰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改名李昪,改国号为唐,这就是南唐。
李茂贞的人缘太差,皇帝也太没面子了,只有鄜坊节度使李周彝救驾外,其他人要么义正言辞声援,要么打个酱油就走。就是李周彝也投降朱全忠来了。
904 年朱全忠学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把皇帝裹挟到自己的地盘——洛阳。903 年皇帝感动得一塌糊涂,对朱全忠又是封为梁国王,又是赐诗赞美,又是官衔一大堆的加,像什么守太尉、兼中书令、宣武等军节度使、诸道兵马副元帅。
河东李克用、凤翔李茂贞、西川王建、襄阳赵匡凝(跟赵匡胤没一毛钱的关系,那是赵匡胤的老爸赵弘殷也才 4 岁)等藩镇不服,以兴唐讨梁的名义攻打朱全忠。
朱全忠一方面弑君(李晔)立新君(辉王李祚,李晔次子),一方面攻打和瓦解不服藩镇。他们这些人都不朱全忠的对手,他们的攻打,反而是自取其辱,让朱全忠的地盘扩大了很多。906 年朱全忠想当皇帝,但时机不成熟,于是唐哀帝晋封他为魏国王,一共有 21 个道。
以宣武、宣义、天平、护国、天雄、武顺、佑国、河阳、义武、昭义、保义、戎昭、武定、泰宁、平庐、忠武、匡国、镇国、武宁、忠义、荆南等二十一道为魏国,进封魏王,仍加九锡——《旧唐书》
可朱温不想升级为魏国王,就想升级为梁皇帝,拒绝接受赏赐。他拒绝的目的,一是显示高风亮节,二是想一步到位。可当大唐天子要让贤于他时,他又假惺惺地拒绝,顺便再争夺地盘。
这时,沙州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的孙子张承奉自称白衣天子,建号“西汉金山国”成为第一个公开唐朝分庭抗礼的国家。
到了唐天祐四年四月十八日(907 年 6 月 1 日),朱全忠改名朱晃,勉为其难地接受唐哀帝的禅让。
这朱全忠原名朱温,本是 874 年王仙芝、黄巢起兵后的一个小将。王仙芝战死后,黄巢建立了大齐王朝,可众多节度使得围殴黄巢逐渐不敌。朱温不愿意陪葬,就弃暗投明成为了大唐的臣子,唐僖宗很开心,赐名他全忠。唐僖宗哪里知道,正这个全忠把大唐的天下给夺了,朱全忠完全都不忠!
朱晃称帝后,大唐的诸侯们(异姓王、节度使们)呈现两派,已经封王的视朱温为国贼,被朱温封王任他为皇帝。蜀王王建,吴王杨行密,晋王李克用,岐王李茂贞,燕王(燕昭王)刘仁恭,坚决支持大唐。搞笑不,连李茂贞都支持大唐!
其实他们支持的不是大唐,而是妒忌朱温,为什么自己做不了朱温。因为妒忌而仇视,支持大唐是最高明的手法。
另一派是三南一北的支持,他们是岭南刘隐、湖南马殷、闽南王审知、江南钱镠、河北王镕、义武节度使(保定)王处直。
他们遣表称臣庆贺,朱晃也愉快地封他们为王,分别册封他们为大彭郡王、楚王、威武节度使兼侍中、吴越王、赵王、北平王。北平王王处直最早在 900 年都被封为太原王了。
王建的蜀国就是前蜀,李克用就是后来消灭后梁的后唐。有趣的是后唐把前蜀给灭了,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个情况,后梁是五代地盘最小的王朝,而后唐是五代地盘最大的王朝。我带您看看,前蜀灭亡后怎么又出来个后蜀呢?
后唐灭了前蜀,就跟后来南唐灭了马楚一样,消化不了。灭蜀功臣郭崇韬成为了新时代的邓艾,而庄宗的儿子魏王李继岌又没什么本事,这就造成蜀中大乱。
李克用的老弟孟志祥去擦屁股,而魏王则回师。结果魏王还没回到洛阳,老爹唐庄宗李存勖被弑,无能的魏王直接自杀。934 年孟志祥趁着大乱,捡了一个大便宜,牢牢地控制着蜀地,并且称帝,这就是后蜀。
您知道 902 年杨行密被封为吴王,可您知道在 904 年有两个吴王吗?杭州临安豪杰钱镠,以偏将的身份扫平浙江,钱镠先后被分为彭城郡王(895 年)、越王(902 年)。
904 年野心勃勃的钱镠请求唐朝晋封自己为吴越王,唐朝直接拒绝,改封他为吴王。907 年朱晃一称帝,他第一时间称臣上表庆贺,朱晃立即册封他为吴越王!赵王、北平王都在朱温北边,一直都是小老弟铁哥们。
倒是岭南、湖南、闽南有点意思,这三南都是出自河南,他们都是蔡州秦宗权的人。秦宗权则是黄巢的人,说来有趣,黄巢的老弟朱温投降了大唐,大唐的军阀秦宗权却投降了黄巢,他还继承了黄巢的事业。
他的小老弟马殷封为国王时,曾追尊他为齐桓公的升级版——齐桓帝!当朝,秦宗权被打败后,他们的手下,有的去了闽南,有的去了湖南,有的去了岭南。
凭什么三南只有马殷是国王级别的,而王刘隐只是郡王,王审知只是节度使呢?
主要还是他们离朱温太远,实力太弱。其实王审知早在 904 年前就被封为琅琊郡王了。离得远,靠着海边也是好事,比起楚国马殷好太多了。这也就是四战之地的楚国始终不敢称帝,而王审知、刘隐后来不仅称王还称了帝。909 年四月初四日,王审知被朱温册封为闽王;刘隐这天被册封为南平王。
925 年王审知死后,老大王延翰干了不到两年,就被老二王延钧干掉。老二很有出息,将大闽王国升级为大闽帝国,成为了闽国皇帝。
世道有轮回,苍天绕过谁,大闽皇帝竟被自己的儿子王继鹏杀掉。王继鹏荒淫无道,猜忌打击宗室,还侮辱自己的亲军统领,拱宸、控鹤军使朱文进、连重遇,这两人就干掉他迎立王审知的老八王延羲为帝。王延羲也是猜忌打击宗室,这让守卫建州的王延政不服,于是王延政以区区五县的建州建国,国号大殷,这就是五县天子。
朱文进、连重遇能杀王继鹏,同样也能杀王延羲,王延羲被杀后,朱文进称帝。不仅如此,还大杀王氏皇族,这就激起了王延政还有王延羲亲信们的反击。朱文进就降级为国王,向后晋求助,鞭长莫及,最终被自己的亲信林仁瀚所杀。
不知道林仁瀚和林仁肇是兄弟们吗?王延政也就由大殷皇帝变成了大闽皇帝。好景不长,大闽没干两年就被南唐灭掉了。南唐灭掉的另一个国家就是马楚,但南唐并没有消化掉马楚,马楚国后来先后被刘言、周行逢所控制,在 963 年灭于北宋。
刘隐在 911 年加封为南海王,薨逝后由弟弟刘陟继位。刘陟喜欢玩文字游戏,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刘䶮(yǎn),该意出自《周易》乃飞龙在天之意,专门造了这个字。917 年刘䶮改国号为大越。后来他觉得自己是刘邦的后代,就在 918 年改国号为汉,是为南汉。我觉得大齐皇帝李昪应该是受他启发吧!才从大齐皇帝变成了(南唐)大唐皇帝。
937 年建立南齐那年,后唐灭亡,故而有好事者认为,大唐的国祚应该是(618 年-975 年),也就是包括南齐在内的南唐时期。
前边说了,后唐最大,后梁最小,后梁是怎么被后唐灭了呢!早在朱晃称帝时,刘友恭、李克用就趁着朱温回去称帝绕边,这个献礼真够朱温恶心的。
朱温和徐温有点似是而非的是,徐温不想让养子接班养子却接了班,朱温想让养子接班结果亲儿子接了班。朱晃亲儿子接班的代价很大,朱温是被儿子杀掉的。于是朱温的亲儿子们和后来的闽国一样,开启了诸子大战。
晋王李存勖于 918 年夺了后梁的魏博镇,921 年李存勖要称帝时,赵王王镕被部下张文礼所杀。923 年四月,李存勖称帝,改晋王为唐王,建国号为唐,史称后唐。
这一年,李存勖攻破汴京,后梁灭亡!李存勖是一代令主,可他有点像赵武灵王。李存勖派李嗣源去平定皇甫晖之乱,谁知道李嗣源反而和皇甫晖回攻。而李存勖最终因为痴迷于听戏而被自己的偶像所杀。
李存勖死后,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继位,李嗣源死后,其子李从厚继位,是为闵帝。
闵帝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他一上台就逼反了李从珂和石敬瑭,有趣的是潞王李从珂又是李嗣源的养子。
李从珂称帝后,就各种看不惯妹夫驸马石敬瑭,把石敬瑭也给逼反了。李从厚逼反李从珂,李从珂称帝,李从珂逼反石敬瑭,石敬瑭称帝。不过石敬瑭称帝就太恶心了,他为了抵御李从珂,向契丹割地,叫小他十来岁的耶律德光叫父皇(爸爸)。
有了“老爸”的加持,李从珂的守将都害怕,他们纷纷识时务者为俊杰,投降给了石敬瑭,鼓励的李从珂就亡国了。石敬瑭纪念李克用在 936 年就建立了晋朝,是为后晋。
后晋只存在了 11 年就灭了,后晋因辽而兴,因辽而灭。辽国不甘心只要幽云十六州,他想要整个后晋。六年后,儿皇帝石敬瑭驾崩,28 岁的儿子石重贵继位,这里说一句石重贵也是石敬瑭的养子。石重贵比他老爸有重,叫辽太宗耶律德光爷爷可以,但绝不称臣。这可把耶律德光气坏了,立即南下。石重贵虽然目光短浅,还有点像寒号鸟,但还是很有骨气的。还曾御驾亲征,击退契丹军后,就纸醉金迷,辽军一来就硬着头皮上。
在 947 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入主中原,在开封称帝,建国号大辽。可辽军生性粗野,纪律废弛,扰民掠夺。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趁机在太原称帝,并随后改国号为大汉,是为后汉。刘知远也认耶律德光为爹,只不过耶律德光在军民的抗击下撤回去,而刘知远趁机占了开封。那个时候,就连马楚都有人要趁着大乱摘桃子呢!
希范牙 将丁思觐廷谏希范曰:“先王起卒伍,以攻战而得此州,倚朝廷以制邻敌,传国三 世,有地数千里,养兵十万人。今天子囚辱,中国无主,真霸者立功之时。诚能悉 国之兵出荆、襄以趋京师,倡义于天下,此桓文、之业也。奈何耗国用而穷土木, 为儿女之乐乎?”——《十国春秋》
如果马希范听从谏言,可能就有没刘知远什么事了?那么五代也许就是四代,后汉也会变成后楚了吧!刘知远真的很弱,他的后汉只存在了三年,是五代十国国祚最短的王朝。
他干了一年,他儿子干了两年,儿子是亲儿子叫刘承祐。这刘承祐是个狠角色,他杀辅政大臣杨邠与史弘肇,又要杀郭威。
郭威没办法,起兵反了。这个狠角色把郭威所有的儿子、柴荣的儿子都杀了。郭威起兵,来了个黄旗加身。后来赵匡胤跟着郭威学习,来了个黄袍加身。
951 年郭威建立后周后,河东节度使刘知远的弟弟刘崇在河东十二州称帝,是为北汉。刘崇紧紧向辽国靠拢,试图复国,辽国也乐意见到汉周之战。因为郭威的儿子被杀光,郭威只好让柴荣继位,当时柴荣已经改名为郭荣。
可惜郭荣的儿子被杀的太多,而郭荣死的又太早,他也没有给自己的哥哥们封王,其儿子继位时只有七岁,就让自己的铁杆老弟赵匡胤捡起来了个大便宜。960 年大年初四赵匡胤称帝,我记得大明皇帝朱元璋也好像是大年初四称帝的。
后汉存在三年,北汉存在了 28 年,直到 979 年宋太宗在位时才被宋朝灭亡,成为十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国家!
个人浅见:五代十国,开始于唐朝未灭之时,灭亡于宋朝开国之后,前后七八十年。期间大小诸侯军阀数以百计、还有外患纷争不断,就是越南也是五代十国期间独立的。百姓苦不堪言,国家到处混乱,那是一个英雄竟风流的时代,也是百姓悲伤的时代。作为老百姓,那个时代太乱太杂不好理清头绪是一方面,另一方百姓们太痛太苦太受伤,也是我们很少提起的一个原因。
【2】、来自网友【史晓生】的最佳回答:
因为五代十国的历史太乱太长,很容易让人看断片儿。
五代十国,是指唐朝灭亡至北宋建立,存在于中原地区以及中原之外的若干政权,其中,中原地区的政权先后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中原之外的政权则是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南汉、南平和北汉。
上述这些政权,统称为“五代十国”。
而要想理清楚和弄明白“五代十国”,就需要从唐朝末年的一个私盐贩子开始说起。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唐朝末年,有个叫黄巢的私盐贩子,靠着贩卖私盐发了大财,不过,他不满足现状,十分渴望能考取个功名,好施展自身抱负。
结果,连考数次均名落孙山,一气之下,干脆带着一帮弟兄,投身了造反事业。
不曾想,原本打算小打小闹的黄巢,造反造得还挺成功,队伍也越来越大,最终打到长安,把唐僖宗给赶下了台,自己登基称帝,国号为大齐。
这一下,黄巢算是走上了人生巅峰,也就开始贪图享乐,而军中大事也交给了手下人去打理,其中就有个叫朱温的年轻人很受黄巢器重。
朱温出身很低,当年也是因生活所迫而投身造反事业,由于他能拼能打,很快升为大将,黄巢登基时,他已经是驻守同州的防御使。
与此同时,被赶跑的唐僖宗不甘心长安落入黄巢之手,调集军队围剿黄巢,而朱温所在的同州,成了唐军攻打的第一站。
唐军这边军队的负责人叫王重荣,其手下士兵战力相当强悍,因此,朱温在遇上他后,吃亏连连,眼看就要招架不住,不得已,就向黄巢求援。
不过,黄巢并没有搭理十万火急的朱温,该怎么娱乐还是怎么娱乐。
为何?因为当时黄巢把朝中政务交给了朱温的一个死敌,在这个人的煽风点火下,黄巢拒绝救援朱温。
没有援军,让朱温气的跳脚,既然黄巢不仁,那朱温干脆也不义,心一横就投降了王重荣。
就这样,朱温从唐军的死敌摇身一变,成为了唐朝的金吾大将军兼招副使,唐僖宗还赐给他了一个名字,叫做朱全忠。
原本,唐僖宗以为朱温来了,肯定能把黄巢赶走,但事实却并不这么简单,朱温虽说很猛,但奈何黄巢手下还有几个能征善战的大将,因此,双方一度陷入了僵局。
就在这个时候,有人提议,不如去把沙陀人李克用请来试试。
李克用原本就是唐朝的将领,但由于他早年间与山西、河北的几个节度使大打出手,因此朝廷将其免职赶走,而这次提议把他请回来,就有人认为不妥,担心他会不会算旧账。
不过,这种担心到底没有黄巢的威胁大,因此,经过权衡,最终唐僖宗决定,请回李克用,让他对付黄巢。
而为了让李克用满意,唐僖宗更是大手笔,许诺李克用只要赶走黄巢,什么高官厚禄,统统不在话下。
李克用呢?看到皇帝这么大气,自然极为满意,带着手下的沙陀兵,一路高歌猛进,很快打到长安,没费多大劲,就赶走了黄巢。
这结果让唐僖宗极为开心,对李克用更是一封再封。
李克用开心了,但朱温却很不开心,为什么?因为从长安城跑出来的黄巢,流窜到了他的地盘上,双方大战一触即发。
最终,朱温求爷爷告奶奶,请来了李克用的援兵,成功击败黄巢,黄巢本人也兵败身死。
此战胜利后,朱温为表示感谢,特意邀请李克用喝酒,但在酒宴上,李克用对朱温冷嘲热讽,惹得朱温大为光火,于是,趁着李克用喝的酩酊大醉,就计划一举除掉李克用。
但计划并没有成功,李克用侥幸逃走,自此,他和朱温的梁子算是结下了。
在此之后,朱温和李克用之间,没少爆发摩擦,由于李克用的几次战略失误,导致自身的整体实力越来越弱,而朱温则通过“攘外必先安内”等多个策略,逐渐占据了上风,成为大唐北部实力最强横的军阀。
此时的大唐,唐僖宗已死,皇帝已经换成了他的弟弟唐昭宗,唐昭宗继位后,加封朱温为东平王,并且对朱温相当信任,也正是因为如此,给了朱温一个天大的机会。
当时,唐昭宗一心想重振大唐威仪,因此就决定从整治那些干政的太监做起,但毕竟太监们盘庚错节,掌握了不少权力,唐昭宗不但没能整治住他们,自己还落了个被幽禁的下场。
无奈之下,唐昭宗向朱温求救,秘密向他下旨,让他带兵到长安救驾。
这种天子亲自求援的机会,可以说是千载难逢,因此,朱温接到唐昭宗的求援后,马上点兵攻入长安,一番操作,清理掉了朝中掌权的太监,将唐昭宗重新迎了回来。
由此,朱温成了当时唐朝的最大功臣,唐昭宗晋封他为梁王兼兵马元帅,而朱温也借此机会,在朝中上下安插了不少自己人,基本上当时整个朝廷,都由朱温说了算。
大权在握,朱温就开始作威作福,他一声令下,要唐昭宗搬家,从长安搬到洛阳,虽说唐昭宗心里一万个不愿意,但迫于朱温的权势,不得不听话照做。
之后,朱温又觉得唐昭宗不听话,干脆派人将其杀掉,连同一些忠于皇室的大臣也死在朱温手中,完事之后,朱温拥立了唐昭宗十三岁的儿子登基,史称唐哀帝。
唐哀帝在位前后也就三年多点,到了公元 907 年,朱温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野心,正式登基称帝,登基后,先是将唐哀帝贬为济阴王,一年后便将其鸩杀。
至此,唐朝宣告灭亡,而朱温建立的“大梁”(史称后梁),成为了五代的第一个政权。
建立后梁后,朱温审视全国的局势,最终决定先平定北方,于是,开始整兵备武,但就在他雄心万丈的时候,他自己却出了个大问题。
什么问题呢?事情源头出在朱温好色这个毛病上。
朱温登基时,他的原配夫人张氏已经去世,出于对张氏的爱意,因此朱温就没有册立皇后,但不册立皇后,并不代表他不接近女人。
不过,他身边的女人身份有些特殊,因为基本上都是朱温的儿媳妇。
这种特殊的关系,其实也是朱温的儿子们提出来的,他们希望自己的老婆能把父亲伺候的舒舒服服之后,好让自己能入父亲的法眼,将来好继承大位。
这其中,朱温的儿子博王朱友文的老婆王氏,就深得朱温的喜爱,因此,朱温就决定,未来把皇位传给朱友文。
朱温的这个决定,朱友文很满意,但有人就不开心,这个不开心的人就是朱温的长子朱友珪。
在他看来,自己是长子,不仅也献出了自己的媳妇,并且这几年兢兢业业,结果老爹根本不考虑这些,居然把皇位传给一个功劳很小的人,不行,必须先下手为强。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朱友珪带着人杀进朱温的寝宫,三下五除二,就将朱温弑杀。
朱温一死,朱友珪登基,他就是后梁的第二代君主,但在他登基后,军中有个将领杨师厚对他很不服气,另外还有朱温的另一个儿子朱友贞也是如此,两个人暗中一联合,干脆反了得了。
这一反,朱友珪兵败自尽,朱友贞便登了基。
而就在后梁内部闹得不可开交的同时,山西有个人正在蠢蠢欲动,这个人则是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
当初,在朱温登基那一年,李克用便在悲愤交加中离世,临终前,告诉儿子李存勖,务必要杀了朱温,而李存勖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这几年也是厉兵秣马,积极备战。
而在看到后梁内部你杀我、我杀你的时候,李存勖意识到机会到了,于是展开了对后梁的进攻,并在进攻取得一定优势之时,顺势登基称帝。
李存勖建立的政权,国号为唐,取恢复唐朝之意,为了区别他和唐朝,后世称其政权为“后唐”,后唐是五代中的第二个政权。
后唐建立后,李存勖加大了对后梁的攻势,先后拿下了后梁的门户潞州和郓州,眼看大军就要兵临后梁的都城开封时,却遭到了顽强的抵抗。
谁能抵抗住李存勖呢?当然不是后梁的烂皇帝朱友贞,而是当时有个大将叫王彦章,此人外号王铁枪,其深谙兵略,被朱友贞升为主帅后,更是将猛将一词发挥的淋漓尽致。
据记载,当时王彦章以三天收复一座城池的速度,在前线疯狂输出,而后唐的军队被其打的节节败退,却又无计可施,因为真的打不过这哥们。
但很可惜,就在王彦章大有击败后唐之际,后梁的内部又开始闹腾起来了。
这次闹腾,倒不是朱温的几个儿子闹,而是针对王彦章,朝中有大臣撺掇朱友贞说王彦章在前线不仅贻误军机,并且还图谋不轨,说的多了,朱友贞就颇为怀疑,最终将王彦章调离前线。
而失去了王彦章,后梁算是彻底失去了所有机会,李存勖迅速做出反应,亲自率领大军一路打到开封城下,眼见大势已去,朱友贞自尽,后梁就此灭亡。
灭了后梁后,李存勖也开始犯了和朱温一样的毛病,就是贪图享乐,不过他享乐的内容和朱温不一样,他比较喜欢唱戏,因此宫里就有不少唱戏的伶人,李存勖对这些人极为宠信。
而这些伶人,仗着李存勖的宠信,开始在朝堂上指手画脚,偏偏李存勖很吃他们这一套,因此,一场朝堂风波就此展开。
当时不少与伶人不对付的大臣,都因为被诬告而遭到处死,一时间人人自危,到最后,为了自保,就有人干脆起兵反了。
看到有人造反,李存勖根本没当回事,派自己的干兄弟(李克用的干儿子)李嗣源前去平叛,不曾想,就在李嗣源抵达前线后,他手底下的兵因为给的赏钱太少,居然也造反了。
并且,还拉着李嗣源一起商量如何干掉李存勖,为了自保,李嗣源只得表面答应,暗地里找了个机会逃了出来。
出来后,他联系上了自己的女婿石敬瑭,在石敬瑭的劝说下,下定决心,干脆真的反了算了。
这边的李存勖在听说李嗣源造反后,大为光火,准备点兵出征,但没等他出征,就被手下一个叫做郭从谦的人干掉了,而手握大军的李嗣源趁机打了回来,顺理成章的继承了皇位。
李嗣源继位后,有意立幼子李从厚为继承人,但他的次子李丛荣十分不乐意,几经试探发现父亲主意已定,因此趁着李嗣源病重的机会,直接起兵造反,不过他的运气较差,造反并未成功,失败后身死,而李嗣源经过次子这么一闹,连惊带吓,不久便撒手人寰。
之后,李嗣源的幼子李从厚登基,在他登基后,为了巩固统治,开始着手分解手握重兵的大将手中权力,其中,最先被分解的,就是时任凤翔节度使的李从珂和时任河东节度使的石敬瑭。
李从珂是李嗣源的义子,也是李从厚的干兄弟,而石敬瑭则是李嗣源的女婿,因此,他和李从厚也是平辈。
李从厚是如何分解这二人手中的权力呢?方法很简单,就是调任,将李从珂调至河东任节度使,又将石敬瑭调至成德任节度使。
对于李从厚的这个策略,李从珂反应很直接,根本就没听,二胡不说就造反了,并许诺手下的兵士将领,只要帮自己赶走李从厚,那么大大有赏。
既然赏钱丰厚,那就干吧,在李从珂的带领下,大军以“清君侧”的名义,一路杀至洛阳,招架不住的李从厚仓皇出逃,李从珂顺利登基。
而逃跑的李从厚,没跑多远,就碰上了石敬瑭,最终被其幽禁在卫州。
李从珂继位了不假,但他似乎忘记了当初李从厚是因何丢掉皇位的,他也开始学着李从厚分解手下大将的权力,而此时他认为威胁最大的,就是河东节度使石敬瑭。
更有意思的是,李从珂的分解方式,和李从厚如出一辙,也是将石敬瑭调任,但石敬瑭怎么能受得了这个,一来二去,双方就互相视为死敌。
由于石敬瑭当时兵力不如李从珂,于是,他就想到了一个好主意,那就是请外援。
什么外援呢?自然是和石敬瑭驻防地挨得最近的契丹人,当时契丹人的大辽国已经建立,实力也相当雄厚,于是,石敬瑭许以厚利,计划借兵来打李从珂。
但在此期间,时任卢龙节度使得赵德钧也想到了这个主意,因此两人就开始“竞标”,看谁出的筹码高,最终,石敬瑭心一横,主动表示,只要契丹人能帮助他,那么将来就把燕云十六州都送给契丹人。
这个条件,几乎让契丹人乐疯了,要知道燕云十六州历来是游牧民族做梦都想得到的地方,只要占据这里,那么就可以长驱直入中原了。
因此,契丹人当即答应了石敬瑭这个条件,派出重兵帮助石敬瑭攻打李从珂。
有了契丹人的强大后援,石敬瑭一鼓作气,顺利灭掉了后唐,而后唐的末代皇帝李从珂最终见无力回天,带着一众皇室登城自尽而死,至此,后唐灭亡。
后唐灭亡后,石敬瑭接受了大辽皇帝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册封,正式登基称帝,国号为晋,史称“后晋”,这便是五代中的第三个政权。
前文也讲过,石敬瑭能建立后晋,得益于契丹人的支持,并且他也是受辽太宗册封为皇帝的,因此,他对于辽国十分尊敬,甚至还认比他小几岁的耶律德光为父,所以,石敬瑭在历史上也留下了个“儿皇帝”的称号。
也正是因为如此,契丹人在后晋王朝的地位异常崇高,比如每年契丹使者来时,石敬瑭都得亲自跪拜,而只要契丹使者稍微有点不满意,就会对后晋的王公大臣训斥,丝毫不顾及石敬瑭的面子。
久而久之,朝中就有大臣受不了了,包括各路节度使,也对石敬瑭这种卑躬屈膝的做法感到不齿,但石敬瑭却我行我素,该咋样还咋样。
一方面是契丹人的不断欺压,一方面是大臣和节度使得看不起,石敬瑭这个“儿皇帝”当的确实有点憋屈,由此自然也较为郁闷,因此没多久,他就在郁闷中离世。
石敬瑭死后,由于他的亲儿子年纪太小,因此在手下人的拥立下,他的侄子石重贵登基,史称晋出帝。
石重贵这个人,能力比较一般,但是他相较于石敬瑭而言,还算是比较有骨气,看到自己的国家每年都需要给大辽进贡海量的钱财后,石重贵很不满意,这些钱要是留给自己,那还不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于是他决定,自此之后,不再给大辽当孙子了,朝贡也停了吧。
当时有个大臣叫景延广十分支持石重贵的想法,这君臣二人一合计,就这么办,而这一停止朝贡,契丹人自然不乐意,于是派遣使者前来后晋,质问石重贵想要干什么?
没等石重贵答话,景延广挺身而出,大义凛然地答道,哥们我有十万大军,就不朝贡怎么滴,有本事打啊。
于是乎,契丹人马上满足了景延广的这个愿望,耶律德光当即派契丹大军南下攻打后晋,最开始,由于同仇敌忾的缘故,后晋还稍微占据上风,边境上每天传来的都是战胜契丹人的战报。
而看到契丹人打不进来,石重贵开始飘了,认为自己是真命天子,因此什么军事、朝政通通不管了,开始寻欢作乐。
结果,底下的将领一看皇帝居然是这副德行,纷纷开始反水,再加上当时石重贵大肆任用佞臣,搜刮民脂民膏,最终,在他不断的“努力”之下,给契丹人创造了绝佳的机会,在后晋几个手握重兵的大将里应外合下,契丹大军杀到开封城下,石重贵被俘,沦为了阶下囚。
之后,石重贵被送往契丹关了起来,一直关到北宋初年病逝,再也没能踏上故土。
石重贵的被俘,标志着五代中的后晋灭亡,后晋前后仅存两代皇帝,开国为石敬瑭,亡国为石重贵,这个靠着谄媚契丹人而得来的政权,最终也亡在了契丹人手上。
而在后晋灭亡之后,中原陷入了巨大的混乱之中。
耶律德光在打到开封城后,看到中原如此繁华,就有了当一把中原皇帝的念头,于是他按照中原礼仪,在开封城登基称帝,自立为辽朝皇帝。
但耶律德光毕竟是游牧民族出身,之前也没有在中原执政的经验,他的脑子里,还是游牧民族那一套,并且,他视中原为契丹人的补给站,缺什么东西了直接就去抢。
在他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底下的契丹将领更是放开了去劫掠,一时间,整个中原演变成了一场大抢劫,抢来抢去,中原当地的几个军阀实在是受不了了。
之前不管是谁当皇帝,虽说也搜刮和劫掠,但没有一个像契丹人这么凶残的,如今契丹人不仅不封赏这些军阀,反而一个劲的抢抢抢,这谁能受得了?
于是,从军阀到民众,为了不受契丹人压迫,迅速展开了反对契丹人的浪潮,随着反抗声音越来越大,耶律德光悲哀的发现,自己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海洋。
眼看形势不对头,耶律德光倒也明智,决定带着抢来的金银珠宝开始撤出中原,不过,在回去的路上,耶律德光因为天气炎热患病,不久后便病逝,属下的臣子担心就这样把他运回去的话,估计到了也烂光了,于是一个厨子就出了个主意,不如把老大做成“腊肉”怎么样?
最终,耶律德光被做成了黄澄澄的腊肉,就这样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而在契丹人离开中原的同时,原后晋的河东节度使刘知远(石敬瑭当皇帝后,升旧部刘知远任河东节度使),认为这是个难得的机会,毅然决然的登基称帝,他打的口号是“驱逐鞑虏,复我大晋”,由于他站在了道义的制高点,一时间各路人马纷纷响应,均投入到了他的麾下。
之后,刘知远先是派人安抚那些原本投降契丹的文臣武将,声称自己决不搞清算,之后又宣布契丹人原来委任的官职依旧有效,两招一出,极大的安抚了当时不少势力的心。
而看到局势稳定,大家都愿意接受自己后,刘知远开始编故事,说祖上可以追溯到汉朝,他乃是汉朝皇室后裔,因此,就把国号定为“汉”,而为了安抚人心,年号依旧采用后晋的年号。
刘知远所建立的“汉”政权,史称“后汉”,这便是五代中的第四个政权。
刘知远登基后,先是平定了周边的一些小势力,之后计划开始捯饬朝政,一门心思的想当一个好皇帝。
不过,他手底下的大将们,却没有他这样的觉悟,当初拥立刘知远的人,如今个个都身居高位,而他们如今最大的乐趣,就在于捞钱和内斗。
比如,当时有个宰相叫苏逢吉,为了捞钱,规定了乞丐也要交税。
类似于苏逢吉这样的人,在当时的后汉政权中比比皆是,不过,这些人虽说捞钱捞的狠,但对于军事建设相当重视,因此,即便是他们怎么折腾,但后汉整体的实力还是相当不错的。
而刘知远呢,他这个人没什么霹雳手段,同时年龄也比较大,因此大多时候,也只能是听之任之,并且,他登基一年后,由于旧伤复发,很快就撒手人寰。
在他死后,其子刘承祐登基,是为后汉的第二位皇帝。
作为自幼娇生惯养的刘承佑来讲,他的资历和威慑力,显然不如他的父亲刘知远,因此在他登基后,手底下那些老臣对他颇不以为然,有时候在朝堂上议事,甚至有大臣直接反对刘承佑的意见,更有甚者,当场表示皇帝什么都不懂,还是少说话为好。
这样的局面,让刘承佑极为恼火,再怎么说他也是皇帝,也是要面子的,但大臣们根本就不给他面子,于是,刘承佑左思右想,最终决定,自己动手把这个面子夺回来。
他的办法是什么呢?说起来也很简单粗暴,他把一些反对他的大臣列成了一个名单,只要在名单上的人均是刺杀的对象,然后,随便找了几个理由说要召见他们,把这些人骗进宫,最后逐一杀掉。
那么,刘承佑的 计划成功了吗?答案是成功了,那些手握重兵的大臣根本没想到年纪轻轻的刘承佑敢对他们动手,因此也就不加防备的进了宫,结果一个接一个被刘承佑干掉。
按理说,刘承佑这一番操作后,皇位理应是稳若磐石了,但是由于中间他漏杀了一个人,最终导致他以失败收场。
这个人是谁呢?正是当时任天雄军节度使的郭威。
之所以刘承佑没能杀掉郭威,是因为消息不慎走漏,让郭威有了防备,如果这个时候,刘承佑能向郭威主动示好,将其笼络过来的话,也不至于会发生后来的事。
但不知道刘承佑是太过兴奋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他居然下令将郭威留在京城的家属全部砍了,包括尚在襁褓中的婴儿都没放过。
这下郭威算是和刘承佑结下死仇了,既然你杀我全家,那就战吧。
看到郭威要开战,后汉朝廷中开始了如何应对的争论,一部分大臣建议,把那些叛军的家属全部抓起来,让他们登上城门喊话,这样说不定能瓦解郭威的军心,还有一部分人建议和郭威谈谈条件,看有没有回旋的余地。
但刘承佑的干叔叔慕容彦超(刘知远的结拜兄弟),却信心满满地说,不要怂,就是干。
慕容彦超很早的时候就跟随刘知远,也是靠着敢拼敢杀一路走过来的硬汉,而看到干叔叔如此充满信心,刘承佑十分欣慰,当即把大军交给慕容彦超,让他去对付郭威。
而慕容彦超之后的操作却让人大跌眼镜,他放弃坚壁清野的策略,直接带着大军开出城,要与郭威展开野战。
慕容彦超的勇气确实可嘉,但在实力上却和郭威差了好几个级别,因此,在之后的大战中,慕容彦超大败,而刘承佑不得已之下,只能弃城而逃。
刘承佑最终的结局十分窝囊,他带着一帮大臣一路向西北逃去,走到一个叫赵村的地方时,远远看到后面尘土飞扬,刘承佑等人以为是郭威的追兵来了,于是赶紧找了个荒草屋躲了进去。
就在这个时候,刘承佑的手下郭允明想以刘承佑的人头向郭威邀功,因此趁刘承佑不注意,一刀结果了他的性命。
但等到后面的士兵走到跟前后,郭允明这才发现是刘承佑的亲兵赶来护驾,看到自己闯了大祸,郭允明无奈只得自刎而死。
至此,五代的第四个政权后汉灭亡,前后也是只传了二帝。
这边郭威在带兵进入京城开封后,与后汉的一帮文武大臣开始商议谁来当皇帝的问题,当时后汉的大臣们表示不如郭爷您来吧,郭威则表示不行,自己是臣子,是来清君侧的,怎么能有这个想法呢?
最终,一帮人商议出一个结果,那就是让刘知远的养子刘赟当皇帝,但就在郭威派人迎刘赟来京城继位的同时,边关突然传来了急报。
什么急报呢?原来是契丹人发兵打过来了。
在“腊肉”耶律德光黯然退出中原后,契丹人内部也出现了不少纷争,但有一点却没有改变,就是缺乏物资的时候,总是来中原抢掠一番。
只不过,一般契丹人都是在秋天的时候来抢掠,毕竟秋天是马匹机动性最强的时候,但郭威打进京城时,已经是入冬时节,这个时候契丹人来抢掠,实在是不合常理。
而就在众人为这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郭威主动站出来,表示他要亲自带兵,去教训一下这帮不按自然规律行动的契丹人。
郭威的主动请缨,让众人深受感动,之前让他做皇帝他不愿意,如今又要带兵抵御外敌,什么叫做“公忠体国”,郭将军就是很好的例子。
就这样,在众人崇拜的目光中,郭威带着兵浩浩荡荡出发,而大军刚走到澶州,士兵就发生了哗变。
哗变的士兵中,有几个代表将郭威从营帐了拉了出来,严词厉色的质问郭威,说,你究竟当皇帝还是不当?要是不当,今天你就别想活着离开。
这种赤裸裸的“恐吓”,让郭威不知所措,最终,在士兵的“要挟”之下,郭威勉强同意,手下的士兵不知道从哪里找出来一块黄布,披在了郭威身上,历史上的第一次“黄袍加身”,就这样发生了。
而在之后,那些“进犯边境”的契丹人,也许是感受到了郭威的“王霸之气”,十分识相的“退兵”了,于是,郭威带着手下人,开开心心的班师回朝。
回到京城后,郭威先是找到后汉的太后,痛哭流涕的表示自己不愿当皇帝,但架不住手下人逼的紧,一番表演之后,郭威终于登基了。
至于那个被拥立为皇帝的刘赟,还没走到京城的时候,就被郭威派人控制起来,最终在喝酒时,“不慎”被酒呛死了。
一切料理完毕后,郭威登基,定国号为“周”,之所以选这个国号,是因为大臣们给他排族谱,发现他的血统可以追溯到周文王弟弟的身上,所以,就选了“周”为国号。
郭威建立的政权,后世称之为“后周”,后周是五代第五个政权,也是五代最后一个政权。
相较于五代的其他四个开国皇帝而言,郭威还是相当不错的,在他登基之后,励精图治,同时他个人也相当节俭,在这种情况下,后周国力蒸蒸日上。
可惜的是,郭威在登基四年后便病逝,继位的是他的养子郭荣。
为何是养子继位呢?很简单,郭威的儿子当年全部被刘承佑杀了,而郭荣本姓柴,是郭威的内侄,自小就跟着郭威长大,基本上和亲儿子差不多。
柴荣继位后,先是率兵平定了原后汉宗室以及部分小国的叛乱,之后经过权衡局势,在公元 959 年,亲自率兵北征辽国。
如果柴荣这次北征成功的话,那么之后至少一千年的历史恐怕的都要改写,但可惜的是,在柴荣连克辽军数座城池之际,他突然病倒了。
无奈之下,柴荣只得班师回朝,而在回去的路上,柴荣捡到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点检做天子”,由此引起了柴荣极大的怀疑,回到京城后,马上解除了殿前都点检张永德的兵权。
殿前都点检,是后周时期一个负责禁军的重要职务,张永德被解除兵权后,自然就需要找个人顶替他,柴荣思来想去,最终决定,让任水陆都部署的赵匡胤出任殿前都点检。
而就在同年,柴荣病逝,临终前指定年仅七岁的四子柴宗训继承皇位。
但在柴宗训继位后不久,也就是公元 960 年的正月初一,后周边境再次传来急报,说契丹人又打过来了。
之后的戏码,和当年郭威活着的时候一模一样,只不过主角换成了赵匡胤。
当时赵匡胤也是挺身而出,表示要去教训一下这帮契丹人,而大军走到陈桥的时候,士兵们再次找到一块黄布,披在了赵匡胤身上,历史上第二次“黄袍加身”再次上演。
接下来,”犯边”的契丹人没了,赵匡胤班师回朝,回去之后,又把当年郭威一把鼻子一把泪的戏码演了一般,最终,”勉为其难“的接受了柴宗训的禅让。
自此,后周灭亡,宋朝建立,在此之后,宋朝通过数十年的征伐,终于实现了统一,而五代乱世也彻底宣告结束。
十国: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南汉、南平和北汉。
十国的政权,部分是与五代同时期存在,灭亡的时间也是在五代期间,而另一部分,则是在宋朝建立后才灭亡的。
前蜀:前蜀的建立者为王建,他原本是唐朝的壁州刺史,之后由于四川大乱,王建便趁势攻下成都,因功被升任为西川节度使,后多方平乱,又晋封为蜀王。
公元 907 年,朱温代唐建梁,王建不愿听朱温号令,因此就称帝于成都,定国号为“蜀”,史称后蜀。
王建前后当了十二年皇帝,在公元 918 年去世,他死后,其子王衍继位,但由于王衍贪图享乐,公然卖官鬻爵,导致朝政一片混乱,最终,在公元 925 年,被后唐李存勖击败灭国。
后蜀:前蜀灭亡不久后,李存勖委任原太原尹孟知祥出任西川节度副使,但不久后李存勖身死,李嗣源继位,看到中原形势大乱,孟知祥便训练兵卒,准备割据蜀地。
在此之后,孟知祥因为军费问题,与李嗣源发生冲突,导致李嗣源派兵攻打孟知祥,双方多次交战,但李嗣源始终未能攻克蜀地,最终无功而返。
没有了来自中原的威胁,孟知祥开始着手对付四川的其他势力,通过征战,最终完成了蜀地的统一,在公元 934 年,孟知祥于成都登基称帝,国号为蜀,史称后蜀。
孟知祥在位仅一百多天便因病去世,他死后,儿子孟昶继位,此时中原已经是契丹人的天下,孟昶在亲政后选择了偏安一隅,未能做出及时反应,等到后汉建立后,刘知远下令攻打后蜀,给后蜀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迫使其不得不龟缩在两川之地。
而到了宋朝建立后,随着宋朝统一的步伐加快,消灭后蜀也提上了日程,在公元 965 年,宋军仅用六十多天就击溃后蜀大军,至此,后蜀灭亡。
南吴:南吴的建立者为杨行密,他原本是唐朝淮南节度使,后又被加封吴王,他死后,其子杨渥嗣位,但杨渥被权臣张颢杀害,张颢拥立杨渥之弟杨隆演继位。
杨隆演在位期间,权臣张颢死在了另一个权臣徐温手里,自此,整个南吴的政权落入了徐温手中,而在徐温死后,其子徐知诰在公元 937 年逼迫吴王禅位,由此,南吴宣告灭亡。
南唐:南唐即徐知诰接受吴王禅位后建立的政权,徐知诰在登基后,改名为李昪,自称自己是李唐的后人,又将国号改为唐,史称后唐。
后唐建立后,李昪通过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措施,让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而在他死后,其子李璟继位,由此展开了开疆拓土的战役,前后灭掉闽国、南楚,一度成为了十国中版图最大的政权。
但到了后周建立后,南唐的好日子也到头了,周世宗柴荣三打南唐,不仅令其元气大伤,还迫使其迁都至洪州偏安,最终,在宋朝建立后,南唐的最后一代君主李煜向宋朝臣服,南唐就此灭亡。
吴越:吴越是临安钱氏所创,开国者为钱镠,钱镠最初效忠于唐朝,唐亡后,又效忠后梁,后梁灭亡后,再次改换旗帜,效忠于后唐。
不过,在他效忠的同时,暗中也积蓄力量,自封为吴越王,当时,新罗、渤海等海外小国均接受吴越的册封。
钱镠死后,其子钱元瓘即位,继续秉承示好中原政权的政策,就这样一路活到了宋朝开国。
到了公元 975 年,吴越末代国主为了让国内百姓免受涂炭,决定接受大臣关于“纳土归宋,舍别归总”的建议,在公元 978 年,将全部疆土、兵卒系数献给宋朝,而吴越也由此退出历史舞台。
闽国:闵国的开创者为王审知,他原本是唐福建观察使王潮的部下,因其战功卓著,很受王潮器重,在王潮临终时,把军政大权全部交给了王审知。
到了朱温建立后梁之后,王审知已经占据了福建五州,朱温便封其为闵王,在此之后,中原虽说政权不断更迭,但王审知依旧奉中原政权为正朔,始终没有间断称臣纳贡。
公元 925 年,王审知病逝,其长子王延翰继位称王,但在他继位不久,闵国内部爆发了严重的内乱,王审知的几个儿子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终,王延翰被处死,其弟王延钧接替。
到了公元 933 年,王延钧宣布建立“大闽国”,史称闵国,两年后,由于王延钧病重,其长子王继鹏发动叛乱,将王延钧和其三子王继韬等人处死。
王继鹏即王昶,由于得位不正,在他登基四年后,又遭遇了部下朱文进发动的兵变,最终被杀,他死后,王审知的第七子王延羲继位。
而王延羲则是个暴虐无道的君主,他继位后一番胡乱折腾,惹得天怒人怨,朱文进再次发动兵变,致使闵国陷入了内乱之中。
就在闵国内乱的同时,当时实力强横的南唐看到了机会,决定出兵灭掉闵国,最终在公元 945 年彻底消灭闵国。
南楚:南楚创建者为原唐湖南军府事马殷,公元 897 年,马殷在升任武安军节度使后,逐步消灭了湖南境内的多个割据势力,到了后梁建立时,朱温封马殷为楚王。
而在后唐时期,马殷继续开疆拓土,随着疆域的扩大,成功建立楚国,史称南楚。
但在马殷死后,南楚在经历了马殷之弟马希声和马希范的治理后,国力开始走下坡路,尤其是在马希范在位期间,纵情声色,奢华无度,更是进一步加剧了南楚的衰弱。
公元 947 年,马希范病逝,在他死后,他的几个儿子展开了对王位的争夺,今天你杀我,明天我杀他,后世将南楚的这一时期称为“众驹争槽”。
最终,在这几个马家后人的折腾下,南楚迅速衰落,而南唐看到机会,趁势将其灭掉。
南汉:南汉为刘隐所创,他在世时,不断扩张自己在岭南的势力,为南汉的开国奠定了基础,在他死后,其弟刘䶮接替,在公元 917 年登基称帝。
不过,最早的时候,刘䶮定的国号为大越,到了第二年才改为大汉,史称南汉。
南汉一共存在了五十五年,势力范围主要在岭南,由于后期南汉朝堂上宦官专权,因此致使朝纲混乱,到了公元 971 年,被宋太祖赵匡胤所灭。
南平:南平是十国中疆域最小的政权,其开创者为后梁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前后共存在四十年,在公元 963 年,向宋朝纳地归降,自此灭亡。
北汉:北汉是十国中最后一个政权,其脱胎于后汉,是当年郭威拥立的那个刘赟的父亲刘崇所创,在刘赟莫名死在路上后,刘崇迁怒于郭威,便占据河东十二州称帝,依旧沿用后汉年号,史称“北汉”。
北汉当时主要靠着依附契丹人而存活,但在宋朝建立后,赵匡胤击败辽军,而北汉也没了依靠,最终不得不被迫投降,至此宣告灭亡。
综上,便是五代十国的全部政权以及这期间的政权更迭变化的过程,看到这里,相信就会明白为何这段历史很少人提及了,原因很简单,就是这一段历史着实混乱至极,同时没有主线,很容易让人看着后面忘记前面,也就是看断片儿,并且,当时的百姓也因为时局备受蹂躏,同时政权更迭过于繁杂,所以很少人会提及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