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李亨为什么要在安史之乱中篡夺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4 11:41:29 4次浏览

关于问题李亨为什么要在安史之乱中篡夺父皇唐玄宗的皇位?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野史日记】的最佳回答: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长安濒临破城,唐玄宗李隆基远遁四川,避敌锋芒。李亨在这段时期,未得唐玄宗同意的情况下,悍然称帝,强行将李隆基遥尊为太上皇。李亨为何要在安史之乱中篡夺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有人认为,李亨的做法与当年李世民逼迫李渊退位之举并无二致,乃大逆不道之举。笔者却有不同的见解,李亨与李世民二者之间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也有着本质的区别,相较于李世民的弑兄逼父,李亨篡夺皇位之举则属于被逼无奈,甚至在长远看来,他的做法在某些角度而言,还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夹缝中求生存的太子李亨

李亨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个儿子,生母是杨氏。杨氏虽然出身于弘农杨氏,但她是李隆基的姬妾,并非正妻,在府中的地位并不高。杨氏怀李亨的时候,正处于李隆基与太平公主斗法期间。

李隆基为了避免李亨出生给太平公主留下话柄,甚至曾想过给杨氏吃堕胎药,好在最终并未实施计划,李亨这才得以顺利出生。

李亨出生以后,未能留在生母杨氏身边,由于当时太子妃王氏无所出,杨氏在这种情况下不敢专享做母亲的喜悦,只能将李亨送到王氏身边抚养。

李亨虽然非王氏亲生,但王氏将他视为己出,“慈甚所生”,在李亨只有两岁的时候,就被封为陕王。此后,又相继封官,在王氏的庇护下,童年过得颇为得意。

二岁封陕王,五岁拜安西大都护、河西四镇诸蕃落大使。——《旧唐书》

随着唐玄宗的年纪增大,如何防止八王之乱那样的事情再次重演,李隆基在封禅大典之后想出了一个办法,建造一个巨大的宅院,将业已长大的皇子都安置在里面生活,这样既便于控制,也便于监视,最后还不忘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十王宅”。

李亨 15 岁时住进去,整整在这里住了 13 年。期间领朔方大使、单于大都护,曾率兵到边境抵御外敌。在对战契丹的过程中,建立了不少军功,在军营里积累了一定的声望。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太子李瑛被废杀,他被唐玄宗立为新的太子才算结束。

李亨被立为太子,成为储君之后,地位获得极大的提升,但真正的苦难生活才刚刚开始。彼时,李瑛已经做太子 20 多年,协助唐玄宗处理国事,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最终却落得个被废杀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李瑛死后,太子之位空悬,当时的宠妃武惠妃与宰相李林甫极力向唐玄宗推荐立寿王李瑁为太子。但唐玄宗却另有想法,想立年长且“仁孝恭谨”的李亨为太子。双方争执不下,此事整整搁置了一年有余,最终在高士力谏言下,唐玄宗力排众议,立李亨为太子。

高士力劝唐玄宗:“推长而立,谁敢复争”

所以,李亨是在背后势力不强大的情况,依靠自己“年长”的优势被立为太子之位。如此一来,李亨成为太子之后,立刻成为众矢之的,无论是武惠妃,还是宰相李林甫,对他处处针对。

李林甫对李亨的针对可不是为难那么简单,他动起手来都是往“死”里弄,诬告、陷害,甚至逼得李亨向他低头,与妻子离婚才能自保。宰相如此欺负太子,李隆基不知道吗?他当然知道,但他没有制止李林甫,这才让李林甫的胆子越来越大。

在唐朝,宰相针对太子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虽然这件事表明看起来非常愚蠢,但身为宰相,背后靠的是皇帝,在皇帝与太子之间出现矛盾时,宰相为了求生,只能坚定地站在皇帝这一边。

如果你想提前为自己铺路,暗中与太子结交,让在位的皇帝如何看你?恐怕还没能等到太子登基,就被皇帝给处死了。所以,在唐玄宗不帮助太子培养班底的情况下,宰相与太子之间的关系,注定是要对立的。

这也就导致了唐玄宗纵容李林甫对李亨处处为难,甚至生死相逼。而且,在杨国忠顶替李林甫的宰相之位后,这种情况依然没有改善,杨国忠就像是接过了李林甫的接力棒一样,出任宰相后立刻开始针对太子集团,这是一个解不开的死循环。

但在唐玄宗眼中,李林甫和杨国忠才是对他忠心之人,他们为了皇帝,甚至不惜得罪太子,帮助唐玄宗稳固皇位。太子与宰相之间的争斗,逐渐发展为不可调和的关系,杨国忠也算是倒霉,在他当宰相期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的统治地位被动摇了。

当叛军即将兵临长安城时,唐玄宗见势不妙决定出逃,杨国忠身为他的忠实奴才,在这个时候发挥巨大作用,决定护着唐玄宗逃往四川。

一来,杨国忠是四川人,在四川有自己的根基,若是唐玄宗跟着他逃往四川,有一定的保障;二来,叛军之所以难以抗衡,是因为他们的骑兵凶悍,但骑兵也有弱点,在平原地区可以纵横驰骋,进入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的山地就难以发挥其优势,而四川正是一个骑兵没有用武之地的好地方。

安史之乱爆发后,很多人心中都对唐玄宗不满。若是唐玄宗和杨贵妃不宠信安禄山,将那么大的兵权交给他,如何会有安史之乱?如今叛军兵临城下,唐玄宗又第一个要逃跑,更惹得军心动摇。

李亨抓住机遇,为了改变命运搏一次

唐玄宗不是糊涂的人,他也明白其中的道理,为了稳住长安的局势,他决定让太子李亨留在长安镇守,给他出逃争取时间。这种将儿子推入火坑的做法,激怒了李亨,掌控着飞龙禁军和“典亲兵扈从”的李亨决定抓住机会,决定为了改变命运搏一次,遂率军在马嵬坡追上了逃跑的唐玄宗。

李亨因为在长安危难时刻被留在长安抗击叛军,以及他主战的态度,在军民之中得到许多的拥护者。反观唐玄宗的护卫部队,则处于饥疲劳顿之中,军心不稳,两者较量之下,唐玄宗一方很快就败下阵来。

眼看着就要成功的时候,一件令李亨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发生了,禁军首领陈玄礼似乎并未意识到他参与的事情是什么性质,在逼死了杨国忠和杨贵妃以后,他竟然主动向唐玄宗表示忠心。

李亨这时候才明白,陈玄礼跟着他不是站在他这边,而是真的认为杨国忠和杨贵妃是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想要除之而后快。但对于唐玄宗的忠心,他却始终都没变。

由于陈玄礼这种奇特的心境和做法,导致李亨与李隆基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局面中,一场争夺皇位的死战,最终却以不分胜败收场。

虽然此时的李亨和李隆基都知道了对方要做什么,但也只能装作什么也没发生,继续按照原计划行事。李亨率兵返回,李隆基则继续向四川逃跑,但父子之间解不开的梁子却已然结下了。

唐玄宗虽然逃往四川并不光彩,但他毕竟还是有地方可逃。与唐玄宗分兵离开的太子李亨,面对的未来却是无家可归的局面,他不仅要逃,而且无处可去,一路颠沛流离、草木皆兵,直到李亨率兵抵达曾经经营过的朔方军治所灵武,这才获得了喘息的机会。

李亨一行人虽然狼狈,但军中却不乏能征善战的将军和能谋善断的智囊,一个以李亨为中心的班底,就这样在灵武重新凝聚在一起。再加上李亨在灵武有一定根基,且灵武也是用兵之地,很快就形成一股新的军事力量。

另一方面,唐玄宗也没闲着,在马嵬坡与太子李亨分开以后,他也明白了李亨的立场,为了防止他发展壮大,唐玄宗颁布了一道圣旨,将天下的兵权交给各个皇子分掌。尤其是他的爱子永王李璘,更是直接“领四道节度都使,镇江陵”。

唐玄宗的这番操作,一反此前严控皇子兵权的方式,将重兵交给爱子李璘,让他与李亨抗衡的意图十分明显。

唐玄宗不是庸人,如果非要说他有什么缺点,那可能就是他活得太久了,导致唐玄宗晚年的表现远逊于登基早期,给他的人生留下了遗憾。即便如此,他这一招封李亨为兵马大元帅,又将兵权分给诸位皇子的做法依然堪称高明。

然而,他的爱子李璘却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在李亨称帝之后,未能起到制衡李亨的作用,被李亨击败了。

李亨为何趁机篡夺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李亨为何称帝?这与当时的局势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唐玄宗失信于天下,导致许多能臣都没有继续追随他入川,反而选择跟随落魄的李亨。

李亨在灵武时,打仗有名将郭子仪,后勤保障有第五琦,作战谋略有李泌。身边跟随的将士们,也都是斗志昂扬,要打回长安,驱逐叛军。如此局势之下,三军用命,他们最想要的是什么?

除去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不谈,只说跟随在李亨身边的这些人才,难道不想借此机会建功立业吗?如果李亨的地位只是一个将军,那这些人如何更进一步?但如果李亨登基称帝,这一切都不一样了,郭子仪、第五琦、李泌都有了进一步的空间,李亨手下的将士们,也有了拼死一战的追求。

唐玄宗无法力战的叛军,李亨凭什么去战胜?想要夺回长安,重振大唐的声威,就必须三军将士拼死一战,想达到这样的效果,李亨就必须要称帝。

除此之外,李亨还有一个必须称帝的理由。他在马嵬坡之变中,已经彻底与唐玄宗决裂,两人虽然是父子关系,但从唐玄宗的行动来看,已经对他有所提防。

若他以兵马大元帅的身份击溃叛军,即便夺得胜利,也断然难逃唐玄宗毒手。毕竟,唐玄宗对皇子的狠辣,可谓世人皆知。

综合以上两个重要原因,走投无路的李亨,只能在迫不得已之下选择登基称帝,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在李亨掌权之后,将唐玄宗接回了长安兴庆宫居住。他逼退了陈玄礼,又流放了高力士,遣散了唐玄宗身边的歌女,让唐玄宗处于软禁的状态。

李隆基在如此凄苦的环境下,整整过了五年。或许,在这五年间,他也能感受到李亨当年的艰难处境。父子反目,两人之间再无任何感情,就是不知道,如果最终胜利的人是李隆基,他会如何对待李亨呢?

参考资料:《旧唐书》

【2】、来自网友【减水书生】的最佳回答:

形势所逼,李亨不篡位就得死。

哥舒翰二十万大军潼关喋血。这时候,帝都长安肯定守不住了。非但长安守不住,关中也守不住。于是,宰相杨国忠护着唐玄宗赶紧往四川跑。

为什么是四川?

因为关中和四川之间是秦岭大山,安禄山的范阳铁骑就是再猛,也冲不破秦岭大山。还因为宰相杨国忠的根据地就是四川,杨国忠遥领剑南节度使。所以,唐玄宗肯定要往四川跑。

但是,关中老百姓不干了。皇帝跑了,老百姓怎么办?全都留给叛军吗?但是,这时候还没轮到关中父老出场。率先发难的,是太子李亨。

马嵬驿之变,就一个目的,即干掉宰相杨国忠。

杨国忠是奸臣还是忠诚,都不重要。但有一点非常重要:他是玄宗皇帝的宠臣加重臣。自宰相李林甫以来,唐朝的宰相跟太子的关系就没法好。李林甫当宰相的时候,就开始搞太子。杨国忠把死人李林甫弄得剖棺取珠,然后也开始搞太子。

为什么宰相一定要搞太子?垂老皇帝与壮年太子的组合,天然就不稳定。太子是皇帝的儿子,但也是储君,是二把手。你让宰相怎么玩?要么提前效忠,跟着太子混,但肯定会被玄宗皇帝搞死。因为跟太子走得太近而被处死的官员,已经数不胜数。玄宗才是大唐政坛的老江湖。要么效忠皇帝,站队老皇帝,那就只能跟太子死磕。所以,李林甫死磕太子,杨国忠也死磕太子。

自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开始,唐朝的太子就是一个高风险职业。最先被立为太子的,基本上都会被搞死。所以,宰相李林甫和太子李亨之间,就是一种天然对立的关系。关键是杨国忠这个宰相,是唐玄宗任命的。所以,天然就要全心全意为玄宗皇帝服务。他这个宰相可能对不起大唐,但一定要对得起玄宗。这也是唐玄宗的成功之处。

李自成兵临北京城,崇祯就跑不了。因为他连个铁杆奸臣都没有,没人护着皇帝跑。但玄宗可以,有杨国忠为首的一众亲随护着他跑。

丙申,至马嵬驿,将士饥疲,皆愤怒。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因东宫宦者李辅国以告太子,太子未决。

陈玄礼是禁军的龙武大将军,捏着皇帝的枪杆子。你不用问他为什么要搞杨国忠,就看他为了搞死杨国忠,找谁合谋去了。陈玄礼大将军这个玄宗皇帝的首席保镖,跟太子这个大唐帝国的二把手,“同仇敌忾”了。说是搞杨国忠,但这就是在搞唐玄宗。而这俩人联手把杨国忠杀掉之后,那玄宗皇帝自然就是光杆司令。

但是,吊诡出现了。陈玄礼只反杨国忠不反唐玄宗,带着禁军将士向玄宗皇帝表忠心了。所以,马嵬驿这场政变的结果,就是杀了一个杨国忠,而太子李亨没能上位。

而杨国忠是玄宗皇帝的宰相,还是此次四川出逃的总导演,甚至到了四川还是剑阁根据地的总官家。你把他给杀了,那玄宗皇帝怎么办?所以,就在此时,太子李亨与玄宗李隆基的关系就没法处了。因为马嵬之变收场没收好,李亨没上位、玄宗没下课。

而就在这个时候,关中百姓出现了。干什么来了?就是拦住玄宗皇帝、不许跑。于是,太子李亨和玄宗皇帝,也就都有了回旋余地。处理的方案很简单:老皇帝继续去四川,壮太子留守关中。但是,唐玄宗这个权场老手会认输吗?不可能,在去四川的路上,他下了一步狠棋:

上皇命诸子分总天下节制,谏议大夫高适谏,以为不可;上皇不听。

大唐帝都的十王院、百孙院,美其名曰是给皇室子孙分了大房子,实际是把这些人全给看了起来。因为晋鉴不远,大唐就不允许自己也搞出一个八王之乱。但是,现在,你玄宗皇帝这是干什么?把自己的儿子全都派出去带兵了,这不就是在重蹈西晋八王之乱的覆辙吗?谏议大夫高适不同意,不同意也没辙,诏命就这么下了。非但诏命出天下,连人也派出去了。

“永王璘,幼失母,为上所鞠养,常抱之以眠”。所以,论父子关系,永王李璘跟唐玄宗才是真父子。但这时候就别再腻歪了,安禄山不可怕,太子李亨才可怕。“璘领四道节度都使,镇江陵”,永王镇江陵了,而且亲领四道节度使,基本控制了大唐最后的财源之地。这才叫细思极恐。这时候要说唐玄宗没防太子李亨篡位,那就是自欺欺人了。

后来,永王果然叛乱,但随即被平。永王毕竟太年轻,干不过太子大哥哥。有人说永王没造反,而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但这不重要,他有造反的实力、也有造反的可能,这就行了。如果非要找佐证,你看大诗人李白就行了。这家伙当时就在永王幕府,一口气写了十一首《永王东巡歌》,每一首都把永王当皇帝夸。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这里的我王是谁,只能是永王。轻秦汉也就罢了,毕竟太远。但“却似文皇欲渡辽”是在跟谁比?是把永王跟唐太宗李世民比。李白不讲政治,这个可以有,这家伙从来就不讲政治,李白想造反也不够格。但是,你永王呢?这时候,太子李亨已经在灵武称帝了。

太子李亨留守北方、以抗叛军。这就是说说。他比老爹唐玄宗还要惨。唐玄宗跑路了,但起码知道往哪里跑。而李亨呢?《资治通鉴》载:太子既留,未知所适,李亨就不知道要去哪里。《旧唐书》载:肃宗北幸,至平凉,未知所适,李亨只能往平凉跑,一口气跑到了今天的甘肃省东部。这哪是什么平叛,这实际还是在跑路。

但是,至少有三个因素,让太子李亨峰回路转了。

一个是叛军和安禄山的调性,这个因素最关键。这伙人攻入长安之后,并没有痛打落水狗,死追唐玄宗。甚至,连扫荡关中也没干,而是盯着钱去了。老百姓趁乱抢了大唐的国库,但国库里的钱都是我安禄山的,你们这就叫趁火打劫。于是,叛军就向百姓兴师问罪、主持正义了。

另一个因素是杜鸿渐,这家伙是朔方节度使留后,肯定建议太子往朔方跑。而太子曾遥领过朔方节度使,对这个地方是有情感基础的。

再一个因素,可能是后人杜撰,就是太子李亨的儿子建宁王李倓,也建议太子去朔方。因为朔方节度使每年要来京向太子汇报工作。于是,建宁王李倓就跟朔方将士建立关系了,“将吏岁时致启,倓略识其姓名”。

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那么多预谋良久,大多是走一步看一步。本来不知所往的李亨,终于找到了目标。老皇帝跑到了四川,壮太子跑到了朔方。然后,你就问关中、河西、陇右这写大唐的将士们,会往哪里跑?他们只能去朔方。也没有太多的原因,家就在这里。玄宗逃四川,四川能接待,因为人家是皇帝。这伙人跑到四川,就得按逃兵处理掉。

于是,在朔方,具体是灵武,太子李亨建立了自己的创业班子。这个班子特别强。有名将郭子仪,有能臣第五琦,有军师李泌,还有一众肯于效命的朔方将士。关键是肯于效命这四个字,凭啥这些人肯于效命?

冕等言曰:“将士皆关中人,日夜思归,所以崎岖从殿下远涉沙塞者,冀尺寸之功。若一朝离散,不可复集。愿殿下勉徇众心,为社稷计!”

太子李亨刚到灵武,一众幕府僚佐和朔方将士就劝太子“即皇帝位”。没啥可说的,这时候太子李亨就得当皇帝。马嵬之变的时候,唐玄宗也曾让过位。太子李亨当然故作矜持,但这时候也只能是故作矜持。因为形势所逼,李亨必须得当皇帝。

一个是朔方形势。这伙人凭啥肯于效命?你不当皇帝,人家凭啥效命。大家不就是想从太子谋臣变成大唐重臣吗?

另一个形势是玄宗皇帝已经出招了。除封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外,还封永王为四镇节度使、盛王为广陵大都督、丰王为西北诸路节度都使。关键是把永王李璘给派了出去。

内要安抚幕府谋臣、近要激励朔方将士、远要权谋人精老爹、外要对垒安史叛军。这种形势之下,李亨就必须称帝。

不称帝,你让郭子仪和李光弼拿啥调动兵马;不称帝,你让第五琦拿啥筹措钱粮。让他们拿太子教命,还是让他们拿兵马大元帅的将令?所以,李亨称帝,才能破解所有问题,而唐玄宗只能被遥尊太上皇了。

后之视前,可能更为清晰。太上皇李隆基移驾长安兴庆宫后,首席保镖陈玄礼被勒令退休,首席太监高力士被流放巫州。而玄宗这个太上皇,竟然被一个太监李辅国带兵威逼。你从这个结果看,唐肃宗李亨与唐玄宗李隆基之间还有什么父子亲情吗?就是赤裸裸的权力游戏,已经没有一丝的感情了。

所以说,李亨灵武称帝,既是权力斗争的结果,也是一种形势所逼的不得已。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