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有人说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在立太子,清朝反而不立太子了,你怎么看?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20 08:40:01 6次浏览

关于问题有人说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在立太子,清朝反而不立太子了,你怎么看?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闲来唠史】的最佳回答:

清朝不是不立皇太子了,康熙皇帝还曾经立嫡长子胤礽为皇太子,雍正皇帝更是将公开立皇太子改为了“秘密建储”。

在中国古代的西周时期,就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这种选定皇位继承人制度,被后来的历朝历代认为是最理想的一种方式,从而继续沿用下去。

然而,随着岁月的变迁,“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就开始逐渐表现出来。

大清帝国的康熙年间,就爆发了一场著名的“九子夺嫡”事件。

根据史料中的统计,康熙皇帝后宫中的妻妾众多,长大成人的儿子二十人之多。但他在晚年的时候,并没有享受到子孙带来的福气,更多的是诸皇子之间的明争暗斗。

在康熙皇帝之前,清朝并没有册立皇太子的习惯,康熙皇帝是清朝第一位立皇太子的皇帝。

公元 1675 年,按照自古传承下来的“嫡长子继承制”,康熙皇帝立刚满一周岁的二阿哥胤礽为皇太子。因为大阿哥胤禔的生母是贵妃乌拉那拉氏,并不是嫡子出身,所以被排除在了太子人选之外。

为了培养皇太子胤礽,康熙皇帝倾注了很大的心血,他有好几次出征,都让皇太子留守北京,代理国事。

皇太子留守北京处理政务期间,深受康熙皇帝的赞赏,无疑是下一任皇帝的最佳人选。

然而,当皇太子成年之后,皇宫内部的斗争越来越激烈,皇太子的身边也开始出现了一股依附力量,有的大臣主动向皇太子靠拢,这是康熙皇帝非常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公元 1708 年,爆发了一场“帐殿夜警事件”,更加激化了康熙皇帝与皇太子之间的矛盾,直接导致皇太子被废掉。

这一年,为了保持八旗子弟的尚武精神,康熙皇帝特意举行了一次国家大典,叫作“木兰秋狝”。

按照规定,举行木兰秋狝的时候,所有的皇子都要一同前往参加,也包括康熙皇帝最宠爱的年仅八岁的十八阿哥胤祄。

康熙皇帝

不幸的是,北方地区秋季的昼夜温差太大,胤祄的身体适应不了,行驶途中突患疾病。看着病入膏肓的爱子,康熙皇帝甚至这样祈祷说:“我愿意以我的性命,来换取十八阿哥的性命。”

几天之后,胤祄还是病逝了,康熙皇帝悲痛欲绝。

就在这个时候,有人向康熙皇帝告发说:“皇太子深夜在帐殿外边窥探帐内的情况。”

这个消息引起了康熙皇帝的重视,再加上胤祄病重的时候,皇太子表现出来的冷漠态度,更加加深了康熙皇帝对皇太子的反感。

胤祄病逝后的第二天,康熙皇帝当着诸位王公大臣和西方传教士的面,愤怒地表达了对皇太子所作所为的不满。

很快,康熙皇帝废掉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康熙与皇太子胤礽之间的矛盾,是由于刚开始的溺爱而逐渐堆积起来的。

更加令人感到荒谬的是,为了便于皇太子取用各种物资,康熙皇帝甚至直接任命胤初奶妈的丈夫担任内务府主管。

因此,康熙皇帝后来也十分懊悔,后悔说道:

“皇太子服御诸物,俱用黄色,所定一切仪注,与朕无异,俨若二君矣。”

康熙皇帝晚年的时候,诸位皇子们为了争夺储位,而大打出手,丝毫不顾骨肉亲情,令康熙皇帝十分头疼,因而才有了清朝历史上著名的“九子夺嫡”。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公羊传》

所谓“嫡长子继承制”,按照周朝的制度,继承人必须是嫡妻所生的长子。若是嫡妻没有儿子,就要立后宫中比较高贵的妻妾所生的儿子。

“嫡长子继承制”之所以能够在古代封建帝制当中,传承并实行了将近两千年的时间,还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第一个方面:维持了尊卑贵贱体系

嫡长子继承制适应尊崇君权和君主集权的需求,有了这个制度,从而可以区分开皇室身份的尊卑贵贱,与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完美契合。

  • 第二个方面:具有“息争”“笃亲”之功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国家的权利继承方式相当混乱,因此就需要一种周朝的制度,重新建立政治秩序。所以,就连孔子都将“嫡长子继承制”奉为正统,历朝历代都有许多儒家士大夫极力维护这种制度。

  • 第三个方面:减少了继承人的竞争

有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存在,将下一任继承者的候选范围缩小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因为竞争而带来的冲突。这种方式比较明确,可以避免皇子之间的骨肉相残,还可以保证皇家的血统纯正。

正是由于“嫡长子继承制”拥有这么多的合理性,才被后来的历朝历代奉为正统的传承制度。

然而,虽然历朝历代遵循这套制度,但实际实施起来,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

  • 例秦朝的秦始皇赢政、秦二世胡亥和末帝子婴,他们都不是嫡长子;
  • 西汉的十一位皇帝中,只有四位是嫡长子;东汉的十二位皇帝中,只有三位是嫡长子;
  • 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中,只有三分之一是嫡长子继位;
  • 隋唐时期的皇帝当中,只有两位是嫡长子;
  • 北宋和南宋加起来共十八位皇帝,只有三个人是嫡长子;
  • 而元朝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国家,受到草原风俗的影响,并没有形成具体的皇位继承制度;
  • 明朝开国到崇祯皇帝,期间共有十六个皇帝,只有五位是嫡子。

由此可见,虽然有“嫡长子继承制”的规定,但古代的皇位继承自然非常混乱,这套制度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

嫡长子继位制”之所以得不到有效的执行,是因为它本身存在了两大弊端。

1、生活在古代的封建帝制中,皇太子可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职业。

嫡长子本来与其他皇子们一样,都是同胞兄弟。但嫡长子被立为皇太子,就与同胞兄弟变成了君臣关系,而且后世的子子孙孙都是一种君臣关系。

因此,为了后世子孙的荣誉,其他皇子也会争抢皇太子之位,从而对皇太子加以谋害。

由此看来,还是培养出一位文武双全的皇太子,才是最为可靠的。

2、但是,问题又来了,皇帝又担心皇太子的势力过于庞大,防止谋权篡位,所以还要想方设法限制皇太子。

历朝历代这样的例子有许多,从杨广杀父夺权,到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再到唐肃宗取代唐玄宗。

所以,“嫡长子继承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即使皇帝心中有更加出色的人选,但有这个制度的阻碍,其他皇子只能通过政变推翻皇太子。

明太祖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后,依据“嫡长子继承制”,立嫡长子朱标为皇太子,他

还给给皇室成员规定:

“朕唯昔帝王之子,居嫡长者,必正储位。”

皇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明太祖又立朱标的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史称建文帝。直到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从侄子建文帝手里夺取皇位,但他依然遵循祖宗传下来的“嫡长子继承制”。

而嘉靖皇帝深知“嫡长子继承制”当中隐藏的弊端,只好长期将立皇太子的事宜搁置。

嘉靖三十九年(公元 1560 年),大臣郭希颜曾经上书,建议立皇太子。但是,这一举动却触怒了嘉靖皇帝,结果惨遭处死。

然而,嘉靖皇帝采取的搁置政策,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反而加剧了明朝后期的高层政治斗争。

到了清朝时期,刚开始是由王公大臣推举下一任皇位继承人,而康熙皇帝再次重启起用“嫡长子继承制”,册立了嫡长子胤礽为皇太子。

这是清朝统治时期,第一次将皇太子制度落实到实处。

不幸的是,皇太子胤礽先后于康熙四十七年和康熙五十一年,两次被康熙皇帝废掉。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胤礽自身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存在的弊端。

到了康熙皇帝晚年,又引发了一场更加激烈的九子夺嫡事件。

所以,雍正皇帝登基当了皇帝之后,他总结前代的经验和教训。他认为,立的皇太子不应该公开,尤其是在皇帝在世的时候不应该对外公布。

根据这个想法,雍正皇帝抛弃了长久以来的“嫡长子继承制”,正式创立一种新的立皇太子制度——秘密建储制度。

雍正元年(公元 1723 年),

雍正皇帝公开对外颁布诏书:

“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

意思是说,雍正皇帝把皇位继承人的名字秘密写在纸上,存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的后面。

同时,雍正皇帝另外还随身携带一道同样的圣旨,等到驾崩之后,由王公大臣当众打开这两道诏书。确认两道诏书上写的是同一个接班人,那么才可以举行新皇帝的登基仪式。

这样一来,皇太子从原先的公开,到现在的保密,有效缓解了因为争夺太子之位而引发的流血事件。

在这种“秘密建储制度”下,每一位皇子都有可能是接班人的人选,所以就会在皇帝面前尽力表现自己。

除此之外,即使雍正皇帝事先已经确立了皇太子的人选,若是后期发现了更合适的人选,还可以随时更换,反正也没有人知道。

有了“秘密建储制度”,还可以避免他人篡改圣旨,因为需要两道诏书的内容相同,才能生效。

所以,到了雍正王朝之后,清朝就再也没有出现过皇子争位的现象,这说明雍正皇帝制定的这个制度还是取得了一定效果的。

雍正皇帝就是使用“秘密建储制度”,选立了儿子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也延续父亲制定的制度,曾经两次秘密建储。第一次是选的永琏为储君,永琏天折后,由改为了皇十五子永琰为储君,即后来的嘉庆皇帝。

而到了咸丰皇帝以后,皇帝的儿子不如之前的皇帝多了,有的只有一个儿子,或者一个儿子也没有,“秘密建储制度”也就不再适用了,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若是中国古代的封建帝制没有结束,后面的朝代,相信依然会继续沿用雍正皇帝的“秘密建储制度”。


【相关文章】

【友情提醒:原创不易,未经过允许,禁止以任何形式复制抄袭发布到其它平台,违者必究!】

【2】、来自网友【夕阳下的晚枫】的最佳回答:

大家常说的清朝,是自公元 1636 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开始的,此前努哈尔赤时代的满洲政权,称为“后金”。事实上,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开始,直至溥仪第一次逊位,应该算是一个前后延续的政权,不能简单地割裂开来。

清代是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巅峰,同时也是最后一个王朝。在明亡清兴的过程中,原本弱小的后金不断壮大,满人在同大明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汲取汉人的先进文化与各种制度,但同时又有扬弃。

储君制度,即大家平常所讲的设立太子,也曾被清朝统治者所采纳。

事实上,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一题了,在他专宠董鄂妃时,也流露出了将董鄂氏所生皇子设立太子之意。然而不幸的是,这位集万般宠爱于一身的皇子,却早早夭折了。此后,顺治帝也在壮年感染天花,暴毙而亡。

可以说,自清军入关开始,清代皇帝便已经开始学习汉人的储君制度,只是未能在顺治时期得以实现。而这一制度的真正践行者,则是著名的康熙大帝。

嫡长子继承制在康熙朝时已经得到了认可,加之康熙对胤礽生母感情有加,故而很早就册立其为皇太子。只是,康熙体魄健硕,寿命颇长,加之胤礽又早早地陷入皇权斗争之中,因而两立两废,最终还是未能继承大统。

康熙驾崩后,遗诏传位于皇四子胤禛,是为雍正帝。雍正即位后,鉴于此前自己亲眼目睹并亲身参与过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决定确立了秘密建储制度。

所谓秘密建储,并非不设太子,而是皇帝将皇位继承人名字写好后,一份藏于正大光明匾后,一份随身携带,直至自己驾崩后,再由主事者宣读传位遗诏。

雍正死后,弘历的继位十分平稳,也得益于秘密建储制度。不过,乾隆比康熙更为高寿,在位一甲子后,公开传位于颙琰,并改年号为嘉庆,自己坐上了太上皇。然而事实上,嘉庆即位后的前三年,虽为人君,实与太子无异。此后,秘密建储制度依然在嘉道咸三帝的承替中发挥作用。

然而,到咸丰帝病危时,由于仅有皇子载淳一人存世,故而即便不立太子,大家也深知继位者即为此懵懂孩童,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

同治死后绝嗣,在慈禧太后的主持下,将载湉过继给咸丰,将其扶上皇位,年号光绪。光绪帝死后同样绝嗣,因而又选立溥仪。光绪和溥仪的继位,又具有特殊性,与之前几位清帝有较大区别。

所以说,

纵观有清一代,可以发现其

承袭制度是比较特殊的,满清统治者既接受和采纳了汉人的储君制,又将其调整为秘密建储制,使得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册立的皇太子,仅有胤礽一人,但我们却不能概言之为清朝不设太子。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有人说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在立太子,清朝反而不立太子了,你怎么看?】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