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如果诸葛亮不着急与魏开战,而是深耕巴蜀,养精蓄锐,会怎么样?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18 01:11:11 3次浏览

关于问题如果诸葛亮不着急与魏开战,而是深耕巴蜀,养精蓄锐,会怎么样?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龙瞄缝】的最佳回答:

诸葛亮并没有急着与曹魏开战,在诸葛亮出兵之前,孙权都被曹魏集中主力攻打了好几年了,几乎崩溃了。孙权为了让诸葛亮出兵骚扰曹魏,可是花费苦心的,不但贿赂巨资美女,还对诸葛瑾封官许愿,连诸葛瑾之驴都用上了。诸葛亮再不出兵骚扰曹魏,说不定东吴就被打垮了。诸葛亮迟迟没有出兵骚扰曹魏,孙权那个急呀,用热锅上的蚂蚁来形容毫不为过,后来孙权听闻诸葛亮出兵,激动得嚎啕大哭,后利用张颌所部精锐驰援陇右,孙权集中所有力量发动石亭之战,击败曹休,打破曹魏的军事压迫转危为安,然后就称帝了。倒是诸葛亮指挥失当被曹魏打的狼狈逃窜损兵折将损失惨重。

诸葛亮出兵北伐是必须的,否则东吴一灭,弱小蜀汉也不能独存,只是诸葛亮没有抓住千载难逢的战机,当时曹魏所有的主力都在东线攻打孙权,关中陇右等南线几乎不设防,诸葛亮没有抓住机会突袭长安取潼关关门打狗,却去取不毛之地陇右,以陇右的地理位置和蜀汉的实力,就算曹魏把陇右让给诸葛亮,诸葛亮也守不住的。更搞笑的是诸葛亮居然连几乎没有任何守备力量的陇右都打不下来,最后被张颌曹真打的落花流水损失惨重。

当然,第一次北伐虽然军事上来说是失败的,但是诸葛亮并不是一无所获,借机免去赵云中护军统领,由诸葛均接任,至此诸葛亮完全掌握了禁军,真正实现了大权独揽,为架空刘禅,搬到政敌李严创造了有利条件。

最后说一个典故诸葛瑾之驴,诸葛瑾诸葛亮兄弟长的极丑的一副驴脸,没少遭到耻笑。孙权为了安抚诸葛瑾兄弟,让诸葛亮早日出兵吸引曹魏主力回援,硬是导演了一场戏,让诸葛瑾带着儿子诸葛恪出席,然后让人牵了一头驴上殿,在驴身上写了诸葛瑾,众人大笑,然后 6 岁的诸葛恪在后面添上之驴,并慷慨激昂的陈词说诸葛瑾常说孙权长的异像,必有大贵,而工作倍加勤奋,你们怎么可以侮辱他呢,于是孙权急忙道歉,下令众臣以后不得嘲笑诸葛瑾兄弟,并把驴赏给了诸葛瑾。

【2】、来自网友【Mer86】的最佳回答:

诸葛亮属于标准的“种田党”。一直都是深耕巴蜀,养精蓄锐。

公元 223 年,刘备病逝,当年,南中大叛。

大半个南中不为蜀汉所有。

如果诸葛亮真是穷兵黩武之人,他肯定当年就出兵南征了。毕竟外有强敌,内有蛮夷叛乱,不压住这股歪风邪气,国将不国。这谁能忍?

而事实上呢?诸葛亮的选择是休养生息。没有立即平叛。

一直到公元 225 年 3 月,也就是叛乱过去近两年,蜀汉积蓄一定的物力后,他才开始进行平叛行动。

这一战打了一个多月。

诸葛亮南征回师后,得到了大量资源,国力因此大增。

如果,诸葛亮是个穷兵黩武的人,此时的他肯定是立即北伐。

而事实呢?诸葛亮并没有携大胜之势,急着去北伐。他的选择仍然是休养生息。一心一意在巴蜀种田。

直到又过去两年时间,

听闻曹丕去世

,诸葛亮才写了《出师表》,计划北伐。

这里要注意了,计划出兵北伐,不等于蜀汉大军马上就浩浩荡荡杀出汉中。

《出师表》写于公元 227 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公元 228 年。

也就是说,诸葛亮在汉中憋了一年,才正式开始第一次北伐。

而此时距离他执政,已经过去了五年。

当然,知道肯定有人会说这五年不重要。因为诸葛亮“穷兵黩武”的关键性证据,是他人生最后六年的屡次北伐。

行,我们就来看这六年里面诸葛亮干了啥。

公元 228 年春,诸葛亮一伐失利,然后他就退回了汉中。

之后,他开始休养生息,连续三年没有与曹魏爆发大的战争。

中间虽然有第二、第三次北伐,但这两次北伐都是小规模的。

第二次北伐发生于公元 228 年底,当时东吴在东线与魏国大战(就是曹休阴沟里翻船的那次大战),出于同盟义务,诸葛亮派小股部队出击,只在陈仓打了半个月就退兵了。

这次北伐的规模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唯一的亮点是斩杀了魏将王双。

第三次北伐发生于公元 229 年初,当时诸葛亮瞅准时机,派陈式出兵,攻占武都、阴平二郡。魏将郭淮本想兴兵收复失地,但听说诸葛亮来了,直接就吓跑了。

这次北伐的规模也很小,小到甚至连像样规模的战斗都没有。

之后,诸葛亮就又是两年没出兵北伐。

直到两年年后,他才亲自带队,进行第四次北伐。而他之所以要在憋了两年后北伐,是因为公元 230 年,曹魏主动伐蜀。

曹魏这一次伐蜀,兵分三路,司马懿逆汉水西上,曹真进子午道,张郃等将进褒斜道。

三路魏军,浩浩荡荡,大有灭蜀之势。

虽说由于连降大雨,让魏军行动缓慢,汉魏两军后来并没有在战场上碰面。

但事后,还是让诸葛亮感到后怕——我不伐魏,魏必来攻我。

敌我实力悬殊,我必须要把战火烧到曹魏地盘上才行

所以在公元 231 年,诸葛亮调集三万人,第四次北出关中。

这一次北伐,规模比前第二、三次大,但远小于第一次。诸葛亮憋了三年,终于在卤城之战中找回了场子。不仅大败司马懿,打得司马懿不敢与他交锋。而且在退兵途中,还设伏射杀了名将张郃。

可以说,这次北伐是完胜。

只是后来由于李严的后勤工作没做好,诸葛亮才被迫退兵,前功尽弃。

如果说,诸葛亮真是穷兵黩武之人,他后续肯定还会连续发动北伐。

而事实上呢?这次北伐后,诸葛亮退回汉中,没有急着北伐。他还是干着老本行——休养生息,奖励耕织。

PS: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是他与司马懿的第一次交锋。司马懿大败,从此不敢与诸葛亮正面交锋。《三国演义》中有多次司马懿与诸葛亮交锋的场面,其实都是虚构的。

一直到公元 234 年,诸葛亮才开始他人生最后一次北伐。

这次北伐有两点值得一提。

一是规模很大,汉军兵力有十万、八万、五万三种说法。虽然目前没有证据能证明,但是根据诸葛亮于北伐期间病死于军中可以猜测,他应该是知道自己身体不行了,命不久矣,所以他才想碰碰运气,大力出奇迹。

二是诸葛亮出兵前,提前联络了孙权,汉吴联兵,东西夹击曹魏。诸葛亮并非是不知深浅,单挑出兵。

后来由于吴军遇上瘟疫,被迫退兵。司马懿避而不战,耗死了诸葛亮。这次汉吴联手北伐也以失败告终。

总体来看,

诸葛亮六年五伐,真正的成规模北伐只有三次

。分别发生于公元 228 年,公元 231 年,公元 234 年。

也就是三年一次。

倾巢出动(五万人以上),只有两次

。即第一次北伐和最后一次北伐。

当然,有人可肯定又会说了:三年一次北伐也很频繁了,诸葛亮就不能不动干戈吗?

不动干戈,只是一味的休养生息,当然是可以的。但问题是——

刘备集团的团队宗旨就是为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如果建国后只是偏安一隅,休养生息,那么刘备集团从一开始就笼络不到一起

因此,休养生息适合于曹魏,也可能适合于东吴,但唯独不适合蜀汉。

蜀汉的有共鸣的,有广泛认同的政治纲领就是北伐,复兴我汉,还于旧都。

不以此为目的,都是在作死。

至于网上经常有文章说蜀汉百姓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农夫废业,民有饥色”,这其实是一个大大的误会。

“农夫废业,民有饥色”,事实上是用来形容曹魏的。由于诸葛亮时不时的出兵骚扰,魏国的雍凉地区出现“连年谷麦不收”、“农夫废业,民有饥色”、“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的惨状。

换而言之,诸葛亮打得魏国西部很惨,无法休养生息对付蜀汉。

史料上真正形容蜀汉百姓贫苦的记载是“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有菜色。”

这个记载源自《汉晋春秋》,说的是公元 261 年,吴国使者出使蜀汉的见闻。

这个时间点,诸葛亮早死了。当时蜀汉是姜维担任大将军,黄皓执掌内朝。老百姓被昏君奸臣折腾的民不聊生。

所以,不要把有的没的都扣在诸葛亮头上。

他执政时期,用兵策略是“用八万,常留四万,以为更代。”

士兵都是轮战,一批人上战场练,练熟了换下一批新手接着上。自第一次北伐后,诸葛亮从不干倾家荡产玩赌博的买卖。

这份沉稳,不仅是他的用兵思路,也是他利用民力的思路。

相比于诸葛亮,曹魏和东吴,那才叫穷兵黩武,滥用民力。如果不是底子厚,曹魏根本耗不起诸葛亮时期的蜀汉。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