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每句减2字,有损原诗意境吗?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5 04:02:37 2次浏览

关于问题“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每句减 2 字,有损原诗意境吗?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知足常乐 0724】的最佳回答:

应“周闻天下直通车”的邀请

答;这样奇葩的问题亏你想的出来,你完全玷污了湖北人文化底蕴;可想而知你的语文成绩一定不咋地。有个成语叫“断章取义”再适合冠名你的。

先不谈对杜牧的千古名诗《清明》的意境理解;你知道语文中讲究的八种语法;主、谓、宾、定、状、补、动、中、的合理搭配吗?多么好的一首名诗,就这样被你糟蹋了;

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可谓老少皆宜,童孺皆知,家喻户晓,脍炙人口。许多人都在品味这首诗的独特意境,有的人还“曲径寻幽”去考察诗中的“杏花村”究竟在什么地方,有的人甚至说这是杜牧在城外祭祖回来的路上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诗。其实,杜牧这首诗背后还有鲜为人知的曲折爱情故事隐嵌在其中。

杜牧的这首诗是描写他得志时的感叹,大概意思是,在他而立之年邂逅了吴中美少女张好好,而她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才华横溢,并且是闭月羞花。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十年的时间随风飘逝,大概是公元 845 年的的清明,杜牧来到与湖州一界之隔的池州做一任太守时,他想去赴十前年湖州与张好好的山盟海誓之事,故光阴荏苒,事过境迁,计划赶不上变化,因为杜牧所管辖地区内突然出现了民不聊生,众民造反的事端,而他一介书生,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态,经过九九八十一的磨难,等他平息事态后,竟然过了赴约之期,为此他很是懊恼和忏悔了一夜,于是他在第二天清明节时,他睹物伤情,有感而发,面对淅沥沥下个不停的春雨,写出了感恨伤怀的诗句。

本人也是湖北人,虽然才疏学浅,但绝对不会提出这样的问答题来博取怜悯之心,或换取关注和流量。

以上为个人观点,难免对提问者有所鞭策。

知足常乐 2019.3.23 日于上海

【2】、来自网友【根言木语】的最佳回答:

《尊重古诗》

“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如此删减修改不仅对原诗有损,而且损得那首诗无法存活下去了。具体化,是诗的基因图谱之一,诗一旦失去了具体化,立马就呜呼唉哉了。

具体而言,首句删去“时节”二字,时间便马虎不清,意象也残缺不全了。相反,“清明时节雨纷纷”,则突出了祭祀节令的氛围,哀怨美跃然纸上。第二句若删去“路上”一词,地点不明确了,诗美飘忽不定。而“路上行人欲断魂”,则给人以历历在目之印象。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若挖掉“借问”一词变成“洒家何处有”,便失去了行人与牧童对话的生动鲜活的情节,诗句则成了文字的胡乱堆放。最后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形象逼真,如将“牧童”这个小孩赶走,由谁指点杏花村呢,老人?农夫?不得而知。

古典美诗,添一字则变丑,减一词则失魂,千万不可胡来。首尾呼应一番吧,诗万一丢失了具体化,如同,“诗”字中的“寺”与“言”分锅另灶“离婚”了……诗不成其为诗了。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每句减 2 字,有损原诗意境吗?】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