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为什么人们只提杨振宁,不提李政道?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0 11:31:54 2次浏览

关于问题为什么人们只提杨振宁,不提李政道?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路平说】的最佳回答:

在科学界,有许多大神一直以来都是默默无闻的,而有一些就特别有名。我们举个例子,霍金可以说是最近几十年最有名的物理学家,而同期成就远比他高的物理学家都没有他有名气。

再比如,同样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薛定谔就要有名气得多,而海森堡,狄拉克等人就很少人知道。

在华人物理学家圈子里也是如此,对于杨振宁和李政道来说,大家大多听说过杨振宁,但李政道就相对陌生一些。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呢?难道名气不应该和成就一致的吗?

这回我们就以杨振宁和李政道为例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杨振宁和李政道

首先,我们知道,在华人世界当中,杨振宁和李政道都是最顶级的物理学家。巧合的是,两个人一起荣获了 1957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而获奖原因就是宇称不守恒。

杨振宁和李政道实际上曾经算是师兄弟关系,杨振宁年长一些,先到美国学习,李政道后到美国,曾经有一段时间,杨振宁都充当着大师兄的角色在照顾李政道,并一起研究宇称不守恒,拿到了诺奖。后来,两人交恶直至决裂,具体原因各执一词,这里我们不做任何评判。

那他们两个人谁的成就更大呢?

客观地说,杨振宁的成就要远远大于李政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结论呢?

纵观两位顶级物理学家的一生,李政道的巅峰成就就是宇称不守恒,除了宇称不守恒,你很难再例举出李政道堪称世界级的学术成就。反观杨振宁,杨振宁一生有十多个巨大的科学成就。

其中,宇称不守恒的成就算不上是杨振宁最顶级的物理学成就,而且很难排进前三名。杨振宁最大的学术成就是杨米尔斯理论,这是他带着自己的研究生米尔斯一起做的理论。

这个理论是目前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根基理论之一,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是理论物理学界在上世纪 50-80 年代创作出的另外一座理论高峰,是和牛顿力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同等地位的物理学理论。曾经有五位物理学家利用杨米尔斯理论来解释强相互作用力,诺奖委员会分 2 次给这五个人颁发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除了杨米尔斯理论,杨振宁的开创性成就还有很多,比如:杨巴斯特方程。所以说,杨振宁是 20 世纪罕见的高产的理论物理学家,而且涉足的领域很广,在学术界具有很高的名望。

因此,从成就上来看,杨振宁是要胜过李政道的。这里要多补充一点,其实能够跻身世界顶级科学家就相当不容易了,并不是说李政道不够伟大,要知道同样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几乎很少有人可以和爱因斯坦、牛顿匹敌的,所以伟大的科学家当中,也有成就高低之分。

那这是不是就是杨振宁比李政道名气要大得多的原因呢?

答案显然不是这样的。

故事的影响力

如果我们从大街上随便找一些人来问:杨振宁都有哪些科学成就?

大多数人是答不上来的。因为他们研究的内容都实在太高冷了,以及和我们日常生活相距甚远,我们根本接触不到。

所以,杨振宁的名气这么大其实和他的成就关系真的不大。要知道,杨振宁 1971 年申请作为访问学者来中国访问。

从 1971 年之后,他几乎每年都到中国来,直到 80 年代,杨振宁开始在中国各地旅居和讲学。他号召了许多富豪投资实验室,他自己则是把他在美国的房子卖掉,捐给了清华造高等研究院,他还招募了很多世界级的学者来中国工作。比如:图灵奖的获得者姚期智,就是跟随杨振宁来中国的,他在清华开了一个姚班,培养了大量的顶级计算机人才。

当然,上述的这些内容,其实大多数人都是不了解的。同样的,李政道也在为中国学生前往美国留学到处奔走,这些事也是很少知道的。

而杨振宁真正走到大家的视野当中,主要是因为他在 82 岁时,娶了 28 岁的翁帆。这其中巨大的年龄差成了许多人饭后的谈资。我个人认为,婚姻是两个人自己的事情,他们愿意如何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与他人无关,这里也不做任何评判。

所以,杨振宁在中国突然家喻户晓其实无关他的学术成就,而只是因为他的私生活。同样地,霍金之所以这么有名,其实也和霍金的科学成就无关,而是霍金励志的故事造就。客观地说,如果仅仅从学术成就上做评判,无论是杨振宁还是李政道都要远比霍金成就高,但是放眼全球,民众知道的最多的还是霍金。

【2】、来自网友【认真的张律师】的最佳回答:

杨振宁是二战后全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

这“二战后全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们不妨捋一捋历史上那些伟大的物理学家。

如果要按贡献大小和地位高低,给历史上的物理学家分档的话,第一档一定是三个人——牛顿(Isaac Newton)、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麦克斯韦(James Maxwell)。他们都是物理学奠基式的人物,地位不可撼动。

再往下数是哪些人呢?物理界有个黄金年代的说法,就是在 1905 年-1925 年,一众年轻的物理学家纷纷出场,最终打下了量子力学的理论基础。这些人中最著名的当数玻尔(Niels Bohr)、狄拉克(Paul Dirac)、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泡利(Wolfgang Pauli)……个个名字都如雷贯耳。

那杨振宁呢?杨振宁处在哪一级别呢?

过去你可能觉得杨振宁是挺厉害,但和这些大佬一比就黯然失色,顶多算个配角。但我要告诉你的是——杨振宁和 “黄金年代”的大佬处在同一梯队,而且还是排位很靠前的。换句话说,即使放眼整个物理学史,成就超过杨振宁的也屈指可数。

如果还是不理解,我再给你看一组数字。据统计:

除了杨振宁自己获得的诺贝尔奖外,先后还有 7 个诺贝尔奖,是直接利用杨振宁提出的“杨-米尔斯方程”拿到的;

有几十个诺贝尔奖,是和杨振宁提出的理论有关;

此外还有 6 个“数学界的诺贝尔奖”,也就是菲尔兹奖研究的对象,是杨振宁提出的“杨-米尔斯方程”和“杨-巴克斯特方程”……

这些含金量极高的奖项,都是他伟大的证明。不夸张地说,杨振宁的研究成果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二战后物理学的研究范式。

插一句,本回答的全部内容均来自卓克老师在“得到”中的课程——科学人物课:杨振宁

卓克老师要给“杨李之争”定个调——

它不是客观事实是与非的争论,而是两位著名科学家性格上的冲突在具体事件上的放大。纵观整个现代科学,这个等级的科学家能如此亲密地合作 13 年,才是更罕见、更值得关注的事实。

师兄和师弟,是两人关系的底色。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矛盾,集中在两件事上:第一个是论文署名先后顺序之争,第二个是诺贝尔奖贡献之争。

要全面看清这两个矛盾,我们需要从 1946 年两人第一次相见讲起。

那一年,李政道随国民政府的考察团到了美国。之后李政道去了芝加哥大学,他心中的目标和当年杨振宁来美国时一样,就是追随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费米。当然也因为老师吴大猷嘱咐过他,去芝加哥时要找杨振宁这位大师兄帮忙。

要说“大师兄”这个称谓,杨振宁是 100%堪当的。

从师承关系上看:

吴大猷是杨李二人共同的老师,而且还是师徒关系相当亲密的那种。

从学识差距上看:

当时杨振宁读博士第二年,李政道刚读大二。而且杨振宁这个博士还不是一般水平,而是已经接近教授了。

关于论文署名顺序之争,我们能从两个事实里获得答案。

首先,物理学界确实有部分论文的署名是按姓氏字母排序的,尤其是作者人数比较多的时候。但有人这么排,并不代表全都这么排。李政道自己在涉及和杨振宁论文署名先后的那几年,就有很多篇和别人合写的文章不是按字母顺序署名的。所以这个理由,不太站得住脚。

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是一个统计:

杨李二人在 13 年中,一共合作了 37 篇论文。如果只考虑作者是杨李 2 人的,是 23 篇,剩下的 14 篇是多人合作的。这 23 篇论文里,李政道的名字排第一的,占 22 篇;而杨振宁排第一的,只有 1 篇。

如果设身处地去想,事情大概是这样:

1952 年之前,在两人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上,杨振宁一定占绝对主导地位。1957 年两人都因为“宇称不守恒”获诺贝尔奖后,客观上双方学术地位的差距就不再那么大了。

李政道作为诺奖科学家,待遇大幅提升,再要求他维持杨振宁的小师弟,甚至准学生的地位和心态,就太难了,他肯定会时不时做出些事情争取更高地位。

而杨振宁,确实在大师兄的位置上做得太好了,一个不再希望被照顾的师弟干出的事,很容易让他感到被冒犯。

当然,这只是表面原因,其中的细节是很难被外人理解的。两人的好友派斯曾说:

“他们两个都是强人,两个这么强的人,这么亲密的关系,决裂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1957 年的诺贝尔奖,就是杨振宁做出的主要贡献。

这话为什么说得这么肯定呢?

合作诞生的成果到底属于谁?

实际上,一个成果属于谁,和当初到底是谁做的主要贡献关系不大,它是由学术界对这件事的印象决定的。而印象,可能和实际贡献相符,也可能不相符。

不只是学术成果,其他领域也是如此。你说 iPhone 是乔布斯创造的吗?他既不懂程序代码,也不懂电路和通信,但“乔布斯创造了 iPhone”是所有人的印象。

“宇称不守恒”也是这样。李政道在获得诺奖前,凡是重量级的文章,都是和杨振宁合写的。不论是谁的名字在前面,杨振宁早就是那些领域公认的大牛。而且在他们合作中断的 3 年里,杨振宁还做出了比诺奖重要得多的“杨-米尔斯方程”。

所以,在 1957 年诺贝尔颁奖的时候,不论是谁走前面、谁先发言、谁的夫人和瑞典国王跳了舞,人们印象更深的都只会是杨振宁。

如果李政道在 1957 年时不同意,在接下来 20 年里他还有机会翻盘。因为给这个争论盖棺定论的,是颁奖后两位科学家又在这个领域做了什么,又给学术界留下了什么印象。

比较可惜的是,从 1962 年两个人决裂后,李政道这方面的学术贡献就不大了;而杨振宁在对称方面的工作,改变了后来几十年物理学界的研究范式。

再说一下李政道对中国科学的贡献。

李政道对中国科学的贡献主要来自他主持的 CUSPEA 计划,全称是“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这个项目从 1979 年开始到 1989 年结束,目的是把中国最出色的物理人才送美国学习。

为什么要单独设立这样的项目呢,因为中美 1979 年才恢复外交关系,1949 年-1979 年就几乎没有人去美国留学过。而 1979 年要去美国留学,和现在的情况类似,要考托福和 GRE。可那个时候中国连考点也没有,让学生们去香港或者台湾考,也不现实。所以李政道建立的 CUSPEA 计划,实际就是专门为中国物理特殊人才开辟了一条新的留学生入学通道。

那后来为什么在 1989 年终止了呢?因为那时候留学美国的正式通道在中国已经可以走通了,李政道这条人才选拔的渠道就没有那么高的必要性了。

先后十年,一共有 1000 人左右通过这个项目获得了博士学位,李政道一共给他们争取了接近 1 亿美元的奖学金。这些人后来大部分都回到了中国,推动了中国物理的发展。这是总体情况。

细节上,李政道先说服了他自己所在的哥伦比亚大学,说服他们出了一张认为足够考核一个年轻人够不够资格在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读研的考卷,后来李政道把它拿到中国让学生做,再让哥大物理系打分,然后再说服招生办和学校,给这些同学全奖。

从这一点我们也能感受到:他是凭一己之力,让物理系出题、打分,还得给这些学生信用背书,再从招生办那里生抢出一部分招生权来,这也能证明他在美国顶级高校中其实非常有话语权。

因为哥大的试验成功,李政道后来把这个计划推广到全美国 53 所大学。当然,因为这项工作非常繁重,也就占用了李政道先生这 10 年的主要精力。

一定要补充一句:在帮助中国科学发展上,不论是杨振宁还是李政道,都是无私的。

以上内容全部内容均来自卓克老师在“得到”中的课程——科学人物课:杨振宁

我觉得,我们普通人如果不能向杨振宁、李政道这样伟大的科学家学习,至少应当敬仰他们,向他们致敬!而热衷谈论他们的微瑕没有什么意义,而贬低他们的人更是小人!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为什么人们只提杨振宁,不提李政道?】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