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卫立煌和陈诚相比,哪个最能打仗?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6 06:32:37 3次浏览

关于问题卫立煌和陈诚相比,哪个最能打仗?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梁老师说历史】的最佳回答: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这就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的事。咱毫不夸张的说,论打仗您就算是把十个陈诚绑一块,他都比上一个卫立煌。

当然这要是搞人事,弄关系的话,您就是把一百个卫立煌绑一块也比不过一个陈诚,不然咋就有以陈诚为代表的土木系呢?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你这说的未免太过夸张?”

夸张?咱说的一点都不夸张,小编给您举个例子,您就知道了。

解放者三大战役,头一个辽沈战役,整儿战役之前发生的事,他就很具代表性。

一开始的时候,陈诚是作为国民党东北行辕主任蹲在东北指挥作战。结果到了 1947 年十月份的时候,咱解放军在东北发动了秋季攻势,您都想不到,一个照面下去,国民党七万人被包了汤圆,下锅煮吧,煮吧啥也没了。

到了十二月份的时候,解放军又来了一个冬季攻势,没给国民党一点喘息的机会跟着就上来了,照着国民党劈头盖脸砸下去,哎,新编第五军被解放军给整没了。

新编第五军啊,那是国民党中央军五大主力之一啊,说没就没了,蒋介石听了这心脏都得抖一抖的。

这么一通下来,国民党他就没赢过几场,陈诚在东北的位置就坐不住了,当然蒋介石这不是不信任他了,而是陈诚天天要面对铺天盖地的舆论,什么杀陈诚以谢国人的话,满天都是。

而陈诚自己呢?瞅着解放军凛冽的攻势,知道就凭自己的身子骨,真真就抗不住了,随后这就开始装生病,借着病遁这就要辞职。

蒋介石啥人呢?知道他这的这员爱将,所以当时就坐着飞机赶到来沈阳要去瞅瞅,这家伙陈诚装不下去了,那叫个尴尬。

但蒋介石要是死命按着陈诚接着往下干,那也不是个事,不行就是不行,你还来个骆驼不喝水强按头啊?喝下去啥都得丢了。

可东北这嘎达,这么重要的一个地方,蒋介石他就不可能撒手不是,所以只能另找其他人来救火。

这找人肯定不能找比陈诚还差的不是,最后卫立煌就上去了,代替陈诚坐镇东北。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你这说的最后卫立煌是上去了,还不是打败了?”

这说的?老话说得好,时也运也命也,国民党的失败是一个整体的失败,大环境就那样,老百姓就不愿意相信国民党,你换谁都不好使。

咱的问题问的是卫立煌和陈诚的比较不是,咱不要扯别的话题。

卫立煌代替陈诚,这么明摆着陈诚在军事上就不如卫立煌,蒋介石都承认的事。

接着咱来看看卫立煌的资历。

您要说卫立煌的资历和声望,这要是一般情况下,他都能做的上一个封疆大吏的位置。

咱别的不说,您比方说杜聿明,郑洞国,范汉杰,廖耀湘等等,很多的国民党将领都在卫立煌手底下干过活。

这还有远征军反攻缅甸的胜利,他就是在卫立煌的指挥下取得的,盟军那帮子人都说卫立煌不错。

所以论战功上,陈诚和卫立煌这就没法子比较。

咱再举个例子,从侧面说明一下卫立煌比陈诚的军事才能高的事。

您要记住了,在抗日战争前期,卫立煌和八路军走的很近的。国民党不乐意给八路军补给,尤其是子弹枪支打仗用的武器卡得特别的紧。

但在卫立煌手底下就不一样了,在卫立煌看来都是抗日的武装,八路军还得很好,打的相当不错。

于是在 1938 年三月份拨给八路军十五万发子弹和五千个手榴弹。后来在韩信岭作战,卫立煌败退,幸亏途中被八路军相救,卫立煌又送了十万发子弹。

到了 1938 年四月份,卫立煌去了延安之后,回来就以自己的第二战区副司令的名义,给八路军下拨了一百万发子弹,手榴弹二十五万发。

幸亏这命令下的早,八路军过去拉东西拉的早,要是晚上一步,国民党就能把这批弹药给你停发了。

您就说吧,就按照这个数量的给八路军补充弹药,照着蒋介石的脾气,卫立煌但凡本事差一点,他还能在蒋介石的眼跟前晃悠吗?

早就不知道利用个啥借口给撸了,束之高阁的收藏起来了。

所以卫立煌在军事上,那是一个绝对有本事的人,这多少让蒋介石在收起来之前,要三思再三思。

而且您要记住了,一般有本事的人,多多少少他发脾气的时候,作为领导他还就得兜着。

所以在辽沈战役那会,您在历史上就看到这么一幕,陈诚被打怕了,借着病遁要离开东北,蒋介石有意将卫立煌给抬出来顶风口。

结果卫立煌那是毫不客气的推辞,爱谁去谁去,他就是不去。

这脾气,蒋介石都拗不过,派了张群和顾祝同一块登门当说客都不成,后来陈诚的老婆又登门。

您还别说,就那段时间卫立煌的家门口都快让人给踏平了。

你看换一个人矫情矫情,蒋介石不怒向胆中生,找你个不是,那是一准的。

结果蒋介石还的吃下去。

卫立煌最后还是拗不过,最终去了东北的任上了,但这得让蒋介石答应几个条件才成。

您比方说,东北的军政大权卫立煌全要了,还要恢复被陈诚整没了的四个军,同意向东北补充兵员,补充装备等等。

于是在 1948 年一月十七号,国民党这才安顿卫立煌成为了东北剿总总司令,兼着东北行辕主任。

说真格的,卫立煌去了东北,陈诚给他留下来的就是个烂摊子,他除了几个孤立的城市之外,其他地全被咱解放军给解放了,连四平都没了。

沈阳和长春这块全靠着蒋介石的飞机空投物资,这才续着命呢?没那几架小飞机,整个东北早就解放了。

这也就算是了,毕竟这是外部原因,大环境就如此,回头再看看陈诚给卫立煌留下来的内部原因。

您要知道陈诚他自己就有一套班底,所以他作为东北行辕主任的时候,整个东北部队那不用问,用的都是陈诚他自己的人。

卫立煌是啥?他相当于是一个空降的官员,指挥战斗要是下边不听话,还指挥个啥?

卫立煌去了之后,一顿整顿那是网络人心,补充兵员,还捎带脚的进行整训,把自己的旧部给招揽到自己的麾下,比如陈铁,彭杰,一个安排成剿总副总司令,一个安排为剿总副参谋长,第一兵团副司令。

还将原来陈诚和杜聿明留下来的那套班底也是另眼相看,给予各种便利不说,也不再像陈诚那样排除异己,目中无人。

您比方说,卫立煌经常性的邀请一些个在东北还有着一定威望的人弄宴席啥的,顺道听去他们的建议等等。

这还不算啥,他还争取美国顾问团的支持。

您自己看看吧,陈诚留下这么个烂摊子,卫立煌想办法给补窟窿,而且他这架势,就是打算死守东北几个要点,其他地方压根不理的策略。

就是拼后勤,拼内勤和解放军搁这里耗着。

就这局面,咱单纯的搁到军事上讲,您不能说卫立煌不对,毕竟陈诚的前车之鉴已经证明,国民党是不可能在运动中和解放军一较高下。

既然运动不起来,那就只能死守了。

当然事情总是不能随着人的心意去进行的,蒋介石看着卫立煌这操作,他心里急啊,整个东北丢了一大半,再丢一块地方,就心痛老半天。

再有就是蒋介石打仗,他也是为了打给美国人看的,你要是不出点成绩,光丢地盘了,他也不好看啊,回头再找美国人要援助,这就没法开口了,就算是开了口,也会被拒绝。

这要是没有了美国人的援助,蒋介石也撑不下去不是?

所以解放战争中,蒋介石是从政治角度考虑战争的,而卫立煌是从军事角度考虑战争的,两人就不在一条线上。

于是在历史上,咱就看到了这么一个现象,卫立煌死守沈阳,就算是沈阳外围,甚至是进入沈阳的各种交通线都被解放军给掐吧了,卫立煌依然无动于衷。

而蒋介石呢?他想着让卫立煌赶紧的把手里的主力部队从沈阳里头往出掉,想把沈锦线给打通了。

您都不知道,这中间特别的有意思,蒋介石派了国民党国防厅第三厅的正副厅长罗泽闿、李树正和卫立煌商量。而卫立煌呢?反过来派郑洞国回南京和蒋介石陈述自己的观点。

整个就整劈叉了。

咋说呢?一个优秀的将领,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他会坚持自己的方案,这一般是有能力的一个表现。

当初淮海战役的时候,一开始中共中央就没有想把淮海战役打的那么大,毕竟六十万对八十万,咋想也没太大的信心。

那是在粟裕一而再再而三的坚持自己的意见,给中央发电报陈述自己观点的结果。

当然粟裕在陈述自己观点的同时,依然按照党中央部署的作战计划在行动。

最终导致整个战役,由粟裕开始设想的小淮海变成了大淮海战役。

中共中央只要你是对的,经过分析还是对的,那就会听你的。

蒋介石可不一样啊,他就是要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最终亲自飞到沈阳,而且是一连三次,基本上就把卫立煌给架空了。

这么一指挥,辽沈战役这就没国民党什么事了,以解放军胜利大结局作为句话,画的那是相当圆满。

当时要是搁上陈诚,估计蒋介石一发号令,陈诚就算是心里有一百个主意,他也不敢把自己主意给抖出来,还得按照蒋介石的路子来。

所以您要说军事上,陈诚比卫立煌厉害,那整个就是不对的。

好了,咱接着说卫立煌的事,毕竟说一半,不说个结尾,小编也过意不去。

蒋介石三到沈阳给国民党在东北的部队出谋划策,结果就是辽沈战役结束之后,全完了。

最终蒋介石将大黑锅丢给了卫立煌背着,把个卫立煌气的够呛,卫立煌被撤职之后,就去了北平。

后来卫立煌趁着蒋介石忙乎徐州战事,没其他心思琢磨卫立煌的事,卫立煌趁机从陈纳德的民航里头,包了一架飞机,去香港,有那么个想避开蒋介石的意思。

结果这事被保密局的给发现了,蒋介石立马下了命令把卫立煌给带到了南京,顺道给软禁起来。

后来蒋介石不是被逼着下野了吗?成为代总统的李宗仁下令恢复了卫立煌的自由,在 1949 年春节一过,卫立煌带着一家老小去了香港做寓公去了。

后来新中国成立之后,卫立煌是打心眼里头高兴,咋说呢?其实内战这事,卫立煌是不同意蒋介石这么干的,如今全国统一了,卫立煌能不高兴吗?最后回来了,毛主席和周总理还亲自接见了他。

后来还担任了全国政协常委,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

说道这里,估计有些小伙伴会感觉奇怪:“你这后边这一段,咋感觉和题目不搭啊?有那么个注水的嫌疑!”

其实吧,通过这后边的描述,小编只是想告诉大家伙,卫立煌的大局观可要比陈诚好很多的。

军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有一个统一的国家和民族,这一点至少在后来看来卫立煌就没有忘记。

国家统一了,民族统一了,他首先是高兴。

您要知道卫立煌将军打大革命时期就跟着孙中山先生,到了十年内战的时候,他打红军还打出个所谓的剿共名将,成为了国民党五虎将之一(陈诚也是其中之一)。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他是主张国共合作的一个人,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他也是一个反对内战的一个人。

卫立煌和共产党之间有鸿沟吗?咋能没有呢?红军时期就是典型的例子。

但是面对鸿沟,卫立煌还是愿意跨过这道鸿沟的,这就是卫立煌的大局观。

回头您看看陈诚,一辈子基本上就抱着蒋介石,按照蒋介石的路子走,不踏错一步,这也让陈诚成为了蒋介石身边的红人,别人怎么倒也轮不到他。

所以陈诚的大局观小了,这也让他在军事上发挥不出来。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2】、来自网友【度度狼 gg】的最佳回答:

毫无悬念,卫立煌的作战指挥能力足以甩开陈诚八条街,尽管两个人都在 1930 年中原大战期间混到了“五虎上将”的称号,但那是军阀混战,战场以外的因素影响反而更大,根本不代表什么。在稍后围剿苏区的战役中,陈诚在中央苏区被打得落花流水,连起家部队第 11 师都差点被灭,回到南京羞得不敢出门,而卫立煌在鄂豫皖苏区那可是有血债的。

1933 年 2 月底的“黄陂大捷”,主要是朱老总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对战陈诚“中路军”所属的罗卓英第一纵队,也是第四次“反围剿”的关键一役。在陈诚的“英明”指挥下,罗卓英纵队所属的萧乾第 11 师、李明第 52 师和陈时骥第 59 师,均遭红军毁灭性打击。其中第 52 师和第 59 师在黄陂伏击战中被全歼,陈时骥被俘,李明重伤被俘后不治,第 11 师也大部就歼,萧乾重伤逃回。

黄陂大捷红军首次组织运用了大兵团山地伏击战,是役全歼敌两个师部九个团,击溃一个团,俘敌 10000 余名,缴枪 10000 余枝、迫击炮 40 余门和电台七部,更有弹药、银元及军用物资无算。“土木系”给红军送上一份大礼,第四次所谓的“围剿”基本破产,老蒋闻讯哀叹:“惟此次挫失,凄惨异常,实有生以来唯一之隐痛”。

陈诚回到南京后,有将近一个月不好意思面蒋,老蒋也不方便召见他,后来还是走“夫人路线”才缓解了尴尬。经此一战,陈诚深知自己带兵尚可、战术能力实在太垃圾,不过陈诚这个人品性倒不垃圾,所以才举荐了因反蒋失败而闲居九龙的薛岳。于是这个薛伯陵摇身一变,成为中央军悍将,不仅参加了第五次“围剿”,还追击红军万余里。

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1932 年 5 月,卫立煌晋升“围剿”鄂豫皖苏区的第六纵队司令官,率李默庵第 10 师和蒋伏生第 83 师疯狂推进,当时老蒋下令白军各纵队向鄂豫皖苏区的军政中心金家寨围攻,并许诺谁先占领金家寨就以谁的名字命名该地,并改为县治。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卫立煌走小路突袭金家寨成功,再不久晋升“鄂豫皖边区总指挥”,而四方面军此战以后,主力被迫撤离鄂豫皖苏区转移川陕。

徐帅的指挥能力很强,却也在此战中吃了卫立煌的亏,所以就战术能力而言,陈诚实在跟卫立煌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但问题是,陈诚是黄埔系骨干、八大金刚之一以及浙江籍贯,符合老蒋的用人标准,所以败仗虽然很多,却不影响军权日重,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已经升任“军政部次长”,老蒋的头号军事亲信、何应钦的副手、黄埔系军队里的实权人物,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卫立煌虽然很早追随孙中山,但却是安徽人、没有到黄埔军校当教官,而是一直在粵军中服役,因此虽然早期也算是嫡系,然而只能算“嫡系中的杂牌”,尤其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卫立煌对日作战的热情已经超过了对老蒋个人的忠诚,慢慢就尿不到一个壶里了。之前写过高敬亭将军的系列文章,从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卫立煌对红 28 军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他跟老蒋嫡系将领的做派完全不同,在谈判中没有搞事情。

忻口会战之后,卫立煌晋升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第二战区司令长官,此时陈诚担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两个人一南一北,职权差不太多。不过卫立煌在华北期间跟八路军交往甚密,甚至到访过延安,逐渐失去了老蒋的绝对信任。而陈诚自始至终,在政治立场上都是跟老蒋一致的,这就意味着,两个人后面的道路和受重用程度,截然不同。

卫立煌的耻辱是中条山会战,但确实有客观原因,那就是老蒋不停地猜忌,甚至调卫立煌回重庆“述职”和去峨眉山“反省”,极大影响了第一战区的指挥效能,战役爆发前实际是何应钦坐镇,赶回来的卫立煌权力有限。而陈诚第六战区的表现,其实远不如薛岳的第九战区,第 18 军两失宜昌,1941 年重兵反攻宜昌失利,都说明陈诚的战术指挥能力,差强人意。

两个人的关系也挺微妙,陈诚对卫立煌没有恶感,先后两次举荐卫立煌接替自己的职务,第一次是 1943 年底,陈诚因种种原因辞第二期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旋保举卫立煌接任,于是卫立煌才有了率远征军克复滇西的荣光,否则还在峨眉山跟猴子玩呢。第二次是 1948 年初,陈诚在东北被林总打得胃出血,在准备丢掉东北这个烂摊子之前,再次举荐了卫立煌接手。

陈诚是 1947 年 8 月就任“东北行辕主任”的,而卫立煌则是 1948 年 1 月出任新组建的“东北剿总总司令”,算起来陈诚在 101 手底下只熬住了五个月,而到辽沈战役结束的 10 月底,卫立煌在东野的打击下总共撑了十个月,“抗打击能力”也比陈诚好了些。只不过下场是相同的,都是灰溜溜飞回关内,但是陈诚可以起复,而卫立煌则被彻底弃用,最终在香港落脚,后返回大陆(注意了,卫肯定不是什么“卧底”)。

需要指出的是,“打仗”这个词包括了战略和战术两方面的能力,笔者个人的意见,陈诚的战术指挥能力确实远逊于卫立煌,但是在战略眼光上不输多少,这一点可以从抗日战争的表现中得到印证,也就是说,两个人在战略层面上水平差不多,但肯定都不是西柏坡和 101 的对手。

在辽沈战役打响之前,卫立煌三次拒绝把主力撤往锦州,在东北大地摆出奇怪的三座孤城被动挨打的阵型,战略上可称毫无作为。战役打响后,对廖兵团的使用也是莫名其妙,甚至私下拉拢廖耀湘服从他的命令回师沈阳,既违抗老蒋继续西进夺回锦州的命令(这当然是做梦了),也不同意杜聿明要求廖兵团撤往营口的指导,让廖耀湘脑袋瓜子嗡嗡的,犹豫不决最终全军覆灭,所以东北蒋军迅速崩溃,卫立煌是有责任的。

根据杜聿明的回忆,在北平机场曾经听到了空军副总司令王叔铭跟老蒋的对话,当时东野已经开始围攻沈阳,王叔铭请示是否派飞机把卫立煌接出来,第一次询问,老蒋居然装聋作哑当没听见,直到第二次询问,才勉强同意派专机。可见在辽沈战役尾声阶段,老蒋已经动了抛弃卫立煌之心,跟对陈诚的态度可谓是天壤之别,用人如此亲疏有别,败亡大陆理所当然。

卫立煌刚刚坐飞机逃到北平,屁股还没有坐稳,老蒋的撤职令就到了:“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迟疑不决,坐失戎机,致失重镇,着即撤职查办”。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卫立煌和陈诚相比,哪个最能打仗?】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