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康熙遗诏,到底是“传位十四子”,还是“传位于四子”?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围炉煮酒话春秋】的最佳回答:
其实,康熙遗诏中写的既不是传位十四子,也不是传位于四子,而是传位给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但问题是这份遗诏不是康熙帝写的,而是雍正帝继位之后写的。
大约从康熙帝去世后,雍正帝继位开始,民间就流传一个说法,说雍正帝将康熙遗诏中的“传位十四子”,改成了“传位于四子”,也就是将“十”字加一横一勾,改成了“于”字。
这么一改,皇十四子胤禵就失去了皇位,而皇四子胤禛就得到了皇位,这个说法是真的吗?
历史上,康熙遗诏一共有四份,现在分别收藏于台湾故宫,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及辽宁省档案馆,这四份遗诏上的内容是一致的,上面都写着这样一段内容:
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继皇帝位……
我们可以发现,遗诏上明确说将皇位传给皇四子胤禛,没有更改的可能,事实上即便没有这份遗诏,也不可能是传位于十四子,或者传位于四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康熙遗诏是由满汉蒙三种文字写成的,尤其在满文当中,“于”和“十”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没有更改的可能;
第二,“于”字虽然很早就存在,但清代用得最广泛的写法其实是“於”,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字是不可能改成“十”字的;
第三,清代对皇子的称谓,一般会在排序之前加上一个“皇”字,传位十四子或者传位于四子的说法很牵强。
因此,将“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的传言,其实是不可信的,但这也不代表康熙遗诏就一定是真的,因为这份遗诏是雍正帝继位之后才草拟的!
我们先来讲讲第一个问题,改遗诏的传言是怎么流传开来的?
我们都知道,康熙帝后期爆发了九子夺嫡,以皇八子胤禩为首的八爷党最为活跃,他们先是扶持胤禩争夺储位,胤禩退出之后,又扶持皇十四子胤禵争夺储位。
康熙帝人生最后几年,胤禵以大将军王、抚远大将军的身份出征西北,立下巨大战功,被绝大多数人认为是储君的不二人选,而当时还是皇子的雍正帝,一度也是这么认为的,他甚至为此感到彷徨失措,失意至极。
但是,康熙帝去世之后,继位的竟然是雍正帝,并且雍正帝还将皇位最大竞争者,也就是他的同母弟胤禵给软禁了,并采取措施严厉打击胤禩等人。
对于这样一个结果,胤禩、胤禵等人感到十分不满,他们不但在相互通信中诋毁雍正帝,说雍正帝必定使用了非常手段,才登上皇位的,甚至开始谋划推翻雍正帝的统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胤禩、胤禵等人利用各自影响力,派人在民间散播谣言,说雍正帝篡改了康熙遗诏,将将“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
虽然这个谣言漏洞百出,但抵不过胤禩等人煽风点火,以至于当时相信这件事的人有很多,一时间诽谤雍正帝篡位的言论此起彼伏,让雍正帝烦不胜烦。
而这一谣言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雍正帝采取更为严厉的措施打压八爷党,八爷党主要成员中最终有两人死于非命,即胤禩和胤禟,还有两人一直被圈禁,即胤禵和胤䄉,其他次要成员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压。
又因为雍正帝对八爷党的手段太过严厉,这就更加让人们相信雍正帝篡位的谣言是真的,甚至在一些野史当中,演绎出了很多不同的版本,将故事讲得更加戏剧化了,一直到现在都有人相信。
不过,虽然篡改遗诏这件事是谣言,无法证明雍正帝继位是不合法的,但也无法证明雍正帝继位就是合法的,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个问题了。
根据史料记载,康熙去世之前,只见了隆科多一人,让隆科多接受顾命,康熙帝去世之后,隆科多以口谕的形式宣布,雍亲王皇四子胤禛继位为帝。
这个其实很有问题,因为隆科多是雍正帝养母佟佳皇后的亲弟弟,也是雍正帝的心腹,由他公布康熙帝遗诏,且是口头传达,这个没什么说服力。
由于康熙帝没有留下遗诏(或者是留下遗诏了,都藏起来了),雍正帝在登基为帝之后草拟了一份遗诏,也就是所谓的康熙遗诏,这个问题就更大了,因为遗诏上写什么,正是雍正帝希望人们看到的,也是对他最有利的,说明不了任何问题。
现如今,史学界质疑雍正帝继位的合法性,并不是因为什么康熙遗诏,而是其继位的过程,也就是康熙帝究竟是怎么传位给雍正帝的。
关于这件事,雍正帝的自述跟史料差距很大,而且他前后说法不一,给人以无穷遐想,我们具体来看一看。
雍正元年八月,雍正帝为了平息关于他篡位的传闻,第一次在上谕中谈到了这件事,他当时是这么说的:
圣祖……命朕缵承统绪,于去年十一月十三日仓猝之间,一言而定大计。
雍正帝说,他在康熙帝去世那天,跟康熙帝进行了会面,康熙帝让他继承皇位。
但是,这并没有让人们停止怀疑,因为雍正帝只说自己见了康熙帝,没说当时还有什么其他人可以见证这件事,所以只是他的一家之言,不足为信。
到了雍正五年,流言依然没有平息,雍正帝便再次回忆了康熙帝去世时的情景,这次他倒是说得稍微详细了一点:
皇考升遐之日,召朕之诸兄弟及隆科多人见,面降谕旨,以大统付朕。是大臣之内,承旨者惟隆科多一人。
雍正帝说,康熙帝去世的时候,召集他与众位皇子及隆科多觐见,当着大家的面,宣布由他继承皇位,隆科多是唯一的顾命大臣。
不过,哪几位皇子被康熙帝召见了,雍正帝依然没有说。
到了雍正七年的时候,曾静案爆发,雍正帝写了一本叫做《大义觉迷录》的书,在书中强调了他继位为帝的合法性,他还在书中记载了他继位的具体过程。
雍正帝在书中是这么说的,他说康熙帝去世前,曾召他入宫觐见,但在他赶到之前,允祉、允祐、允禩、允䄉、允裪、允祥等几位皇子及隆科多已经受到了康熙帝的接见,康熙帝当着众人的面,下了一道口谕:
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即皇帝位。
并且,雍正帝还说当时在门外等候的人,还有允禄、允礼、允禑和允祎等几位皇子,等雍正帝赶到后,康熙帝对他说了自己的病情,而他则“含泪劝慰”,不久后康熙帝就去世了,隆科多就向他重述了康熙帝的遗诏,他哭着接受了胤祉等人的祝贺,之后就强忍悲痛,开始操办康熙帝的后事。
这一次,雍正帝将许多人都列为见证人,而且将过程描述得得有声有色,感人肺腑,这是事实吗?
其实,通过以上几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几个问题:
第一,雍正帝继位饱受争议,为何他不在一开始就将事情的原委说清楚,而是要等到雍正七年的时候,也就是八爷党彻底垮台之后才说。
前文说到八爷党成员的结局并不好,到雍正七年的时候,胤禩和胤禟都死掉了,其他几位皇子则被严密监视起来,无法与外界沟通,这个时候雍正帝才说八爷党成员,都是康熙帝传位给他的见证人,简直是死无对证。
第二,在最开始的时候,雍正帝一直在强调自己并不知道康熙帝要传位给他,这从他给内阁成员的上谕中就可以看出来:
朕向者不特无意于大位,心实苦之。前岁十一月十三日,皇考始下旨意,朕竟不知。朕若知之,自别有道理,皇考宾天之后,方宣旨于朕。
但是,在雍正帝写的《大义迷觉录》中,他话锋一转,又说自己在康熙帝临死前,是去看望过康熙帝的,并且两人在一起待的时间还不短,畅谈了八个小时之久,在这八个小时时间里,康熙帝难道就没有表示要传位给他吗?
再者,雍正帝在见康熙帝之前,已经向几位皇子表示,要传位给雍正帝了,等到雍正帝见到康熙帝了,康熙帝却只字不提?这显然不符合逻辑。
第三,雍正帝一直强调,康熙帝临死前见的大臣,就只有隆科多,但他在雍正五年的时候却对大臣们说,康熙帝去世的时候,没有见隆科多,也没有见其他大臣,他说的话前后矛盾,搞不清楚隆科多究竟见没见康熙帝。
第四,雍正帝在《大义迷觉录》中说,康熙帝去世的时候,果亲王允礼在门外候旨,但隆科多却说,康熙帝去世的时候,允礼正在皇宫里值班,听闻康熙帝去世了,这才从皇宫出来,神色慌张地跑回家了,路过西直门大街的时候遇到了隆科多,并将康熙帝去世的消息告诉给了隆科多。
圣祖皇帝宾天之日,臣先回京城,果亲王在内值班,闻大事出,与臣遇于西直门大街,告以皇上绍登大位之言,果亲王神色乖张,有类疯狂,闻其奔回邸,并未在宫迎驾伺候。
按照隆科多的话,康熙帝去世之前,他并未见过康熙帝,且允礼也没有在宫门外候旨,这跟雍正帝的表述有很大的差别。
第五,《大义迷觉录》中还说,康熙帝去世前,向允禩、允䄉等几位皇子及隆科多表示,要传位给雍正帝。
在这几位皇子中,允禩、允䄉等人是雍正帝的政敌,就不必多说了,允祥作为雍正帝的铁杆,难道没有在雍正帝来了之后,将康熙帝要传位给他的消息告诉他?以至于他说自己是在康熙帝去世之后才知道这个消息的,康熙帝去世前对他只字未提,这显然也不符合逻辑。
凡此种种,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雍正帝对于自己是如何登上皇位这件事,解释不清楚,而且整个过程充满了矛盾和疑问,里面肯定有些不为人知的事情。
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康熙帝有没有可能要传位给皇十四子胤禵呢?
这个可能性其实很大,这一点从康熙帝最后几年对胤禵的重视程度,以及雍正帝继位之后对胤禵的态度,就可以看得出来。
康熙五十七年,康熙任命当时还是贝子的胤禵为抚远大将军,封大将军王(不是爵位),行使军政大权,掌生杀重任。
当时,康熙帝在圣旨中是这么说的:
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既与我当面训示无异。
我们可以发现,胤禵简直是代天子出征,康熙帝对胤禵信任之重、放权之深,在整个清朝历史上都是罕见的,这足以证明康熙帝是很喜欢胤禵的。
当然了,这不足以证明康熙帝要传位给胤禵,不是当时文武大臣中绝大多数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胤禵在西北不断取得胜利之后,大臣们对他的推崇就更甚了,康熙六十年他回京述职的时候,康熙得竟然派遣宗室成员列班出迎,这种待遇恐怕只有皇太子才有资格享受。
并且,大臣在给康熙帝的奏折中,将“大将军王”几个字抬到与皇帝并列的位置,这种操作一般也只适用于皇太子,如果康熙帝不想传位给胤禵,那他势必会惩罚大臣们,以此来避免误会,但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默认。
事实上,当时雍正帝也认为胤禵就是皇位继承人,以至于他在继位之后,派遣贝子延信和年羹尧接管了胤禵的抚远大将军印,并给延信下了一道密旨,非常值得玩味:
你抵达后,将大将军王所有奏折、所有朱批谕旨及伊之家信全部收缴封固后奏送。如果将军要亲自带来,你从速开列缘由,在伊家信(等)带至京城前密奏。你若手软疏怠,(使伊得以)检阅奏文后,并不全部交来,朕就生你的气了!若在路上遇见大将军,勿将此谕稍有泄露。
雍正帝用威胁的口吻,让延信将胤禵的所有朱批、谕旨或信件全部收缴,且不能让胤禵亲自带来,最好不要让胤禵知道这件事。
雍正帝这是要干嘛?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雍正帝认为康熙帝是准备传位给胤禵的,虽然没有明着下圣旨,但在给胤禵的朱批、谕旨或信件中,极有可能暗示过这件事,雍正帝收缴这些东西,就是为了销毁证据。
胤禵抵达北京之后,表现出的态度也很让人不解,因为他没有给雍正帝下跪,还跟雍正帝的侍卫爆发了冲突,这是为什么呢?
一个可能是,胤禵也知道康熙帝要传位给他,而不是雍正帝,所以他才如此抗拒,但凡康熙帝明确表示要传位给雍正帝,他是无论如何也会接受的。
并且,胤禵作为雍正帝的亲弟弟,在他已经继位的情况下,依然将胤禵给圈禁起来了,其实他不至于这么做,只能说明他心里有鬼,他不想让胤禵再有反抗的机会。
而胤禩等人之所以也不服气雍正帝继位,还说雍正帝篡改遗诏,也极有可能是因为康熙帝确实不准备传位给雍正帝,不然他们为什么放着好日子不过,非要跟雍正帝作对呢?
总结起来说,康熙遗诏中不是“传位十四子”,也不是“传位于四子”,而是明确指出传位给雍正帝,但这份遗诏是雍正帝继位之后才草拟的,不是康熙帝亲手写下的,因此不能证明什么。
而雍正帝继位的过程有很多无法解释的地方,因此康熙帝是否真的要传位给他,我们现在已经无从得知的,以上内容也只是推测,但他确实是个好皇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最终力挽狂澜,让清朝走向盛世,从而证明他是个好皇帝,这才是最重要的。
【2】、来自网友【澳古说历史】的最佳回答:
其实什么都不是,因为遗诏的内容根本就不是什么“传位十四子”。
首先,清朝对于皇子不管是书面用语,还是口头用语,都不会直接称“某子”,而是会称为“皇某子”,就是说即使遗诏上会这样写,也只会说“皇十四子”,而不会是“十四子”,所以你说怎么改成“传位于四子”呢?再怎么改也只会是“传皇于四子”啊!
同时“于”可是我们现在的简体字,清朝用的还是繁体字,也就是“于”非“于”,而是“於”,所以“十”再怎么改也改不了“於”吧!
再者即使汉字的“十”能改成“于”,那满文、蒙文怎么改?
要知道“康熙遗诏”可是用满文、汉文、蒙文三种文字写出来的,所以无论如何也是改不了的。
再者现如今真正的汉文版的康熙遗诏早就被辽宁省档案馆给公布出来了,其诏书的原文中说要传位于雍正,它是这样写道的:
“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继皇帝位”,
看到没,它写的是“雍亲王皇四子胤禛”,所以你说这怎么改?根本就无从下手,再怎么改也变不了让皇十四子登基的内容。
同时我们还需要认清楚一点,那就是“康熙遗诏”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它证明不了雍正登基的不合法性,也证明不了雍正登基的合法性。
因为“康熙遗诏”不是康熙死前留下的,
而是雍正登基后让自己的亲信拟定的,然后颁布天下的。
也就是说实际上“康熙遗诏”的内容就是雍正想让世人看到的内容,他想怎么写就能怎么写,因此这份遗诏做不了任何的证明。
其实现如今的史学界置疑雍正登基的合法性,
不是因为什么“康熙遗诏”,而是他继位的过程。
康熙到底是怎么传位给雍正的,从现如今的史书来看,可谓是漏洞百出,雍正本人根本就无法自圆其说。首先雍正最早提及当时康熙传位于他的情形是在雍正元年,在这一年的八月,雍正上谕:
“圣祖……命朕缵承统绪,于去年十一月十三日仓猝之间,一言而定大计”,
就是当时康熙口谕让他做皇帝,但是对于周围有什么人,雍正却什么都没说。
之后到了雍正五年,雍正又再次提及康熙传位时的情形,这次较之雍正元年时详细了许多。十月雍正上谕:“
皇考升遐之日,召朕之诸兄弟及隆科多人见,面降谕旨,以大统付朕。是大臣之内,承旨者惟隆科多一人”,
这时雍正开始提及到了康熙口谕传位时,身边有着诸皇子和唯一的大臣隆科多,而此时对于诸皇子到底都有谁,雍正并未细说。
到了雍正七年,雍正在述说康熙传位时的情形开始变得极为的详细,雍正在《大义觉迷录》这样说道: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冬至之前,朕奉皇考之命,代祀南郊。时皇考圣躬不豫,静摄于畅春园。……至十三日,皇考召朕于斋所。朕未至畅春园之先,皇考命诚亲王允祉、淳亲王允祐、阿其那(即允祀)、塞思黑(允禟)、允䄉、允裪、怡亲王允祥、原任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即皇帝位。’是时,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贝勒允禑,贝子允祎在寝宫外祗候。及朕驰至问安,皇考告以症候日增之故,朕含泪劝慰。其夜戌时,龙驭上宾。朕哀恸呼号,实不欲生,隆科多乃述皇考遗诏。朕闻之惊恸,昏仆于地。诚亲王等向朕叩首,劝朕节哀。朕始强起办理大事。”,
这时雍正将康熙传位于他时的情形描述的十分详细,诸皇子中都有谁到场,康熙是怎么说,诸皇子对于他登基后的表现等等都说的是十分的详细。
到这里很多人就都会有这么一些疑问:
- 雍正登基之初就有很多置疑他登基的不合法性,为何他不在一登基就在上谕中说出他于雍正七年时所说的话呢?为何偏偏要在允祀、允禟、允䄉等反对他的皇子都或被囚禁,或去世的情况下才说出来呢?
- 雍正此前一直都在强调自己在康熙去世之前并不知道自己要当皇帝的事情,他曾说:“
朕向者不特无意于大位,心实苦之。前岁十一月十三日,皇考始下旨意,朕竟不知。朕若知之,自别有道理,皇考宾天之后,方宣旨于朕
”(《上谕内阁》)。但是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中曾这样说过“至十三日,皇考召朕于斋所…..及朕驰至问安,皇考告以症候日增之故,朕含泪劝慰。其夜戌时,龙驭上宾”,就是说康熙在弥留之际曾召见雍正,且于康熙长谈了近八个小时,试问在这八个小时,康熙怎么可能不跟他说要传位于雍正的事情呢?这完全不合乎常理。
- 雍正在雍正五年和雍正七年都说
“是大臣之内,承旨者惟隆科多一人”,
就是说隆科多是陪在康熙皇帝病榻前的唯一大臣,可是在雍正五年,雍正亦说过:
“圣祖仁皇帝升遐之日,隆科多并未在御前,亦未派出近御之人”
(《东华录》),前后转变未免太快。
- 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中说“果亲王允礼…..在寝宫外祗候”,但是隆科多却曾这样说过:
“圣祖皇帝宾天之日,臣先回京城,果亲王在内(指皇宫内)值班,闻大事出,与臣遇于西直门大街,告以皇上绍登大位之言,果亲王神色乖张,有类疯狂,闻其奔回邸,并未在宫迎驾伺候”
(《上谕八旗》),就是康熙驾崩的时候,允礼在皇宫内值班,在听到皇宫中传出吵闹声,他跑了出来,然后与隆科多在西直门大街碰面,之后在听说雍正继位后,就突然疯疯癫癫的逃回家去了。从这句话可以得知当时的果亲王允礼并未在康熙的寝宫侍奉。如此我们亦可猜测所谓的 8 人受康熙面谕传位于雍正一事,很有可能是雍正自己编造的。
- 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中曾说:
“朕未至畅春园之先,皇考命诚亲王允祉、淳亲王允祐、阿其那(即允祀)、塞思黑(允禟)、允䄉、允裪、怡亲王允祥、原任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即皇帝位。’”
,就是说在雍正未来前,康熙就将要传位于雍正的事情告知了胤祥、隆科多等八人。按理说既然他们都提前得知了雍正要登基的消息,雍正到来时如允祥这些与他亲近的皇子也应该要告知他啊!可是据雍正自己所说,他是直到康熙去世后才知道,这显然也是不合乎常理的。
综上所述,雍正的即位其实是很有问题的,这其中虽然不能证明雍正的帝位就是从皇十四子的手中抢来的,但是却可以说明雍正的即位的确是存在着某些阴暗面,很有可能的确就是靠某些不光彩的手段从某位皇子中夺来的。
至于是哪位皇子,还真的有可能就是皇十四子。其实从康熙在世最后几年的几件事情来看,皇十四子胤禵确是当时最有可能坐上帝位的。首先在康熙六十年十一月,胤禵回京述职时,辅国公阿布兰特地等宗室曾出班迎接,而这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说明当时康熙已有意让他继位,再是曾有过数次大臣们上奏折时,他们将“大将军王”抬写,与皇帝并列,而此时康熙并没有严加训斥他们,而是选择默认,这也足以说明康熙想要传位于他的意思。
当然以上都仅仅只是猜测,目前尚无明确的实证,可以明确的证明雍正的帝位真的是篡夺而来的。但是唯一可以明确的是,对于清朝来说,雍正的确是位好皇帝,他力挽狂然,拯救大清于危难之际,让清朝腐败的朝政一扫而空,得以继续延续百年的时间,因此对于大清来说雍正的出现,就是老天给予清朝的又一次复兴的机会。因雍正的存在,清朝
“故当时国帑丰盈,人民富庶,良有以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