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2024年或为更热的一年 极端天气将更加频繁

十万个为什么 晴, 空 2024-3-21 23:02:07 2次浏览

  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报道,2023 年 7 月,世界气象组织宣布热带太平洋 7 年来首次形成厄尔尼诺条件。11 月 30 日,世界气象组织宣布 2023 年是有记录以来人类历史上最热的一年。随后的 12 月,北京却创下 1951 年来 12 月最长连续低温纪录;河南经历了 1961 年以来最冷的 12 月中旬;山东烟台和威海的暴雪,也让两座城市的积雪深度突破了历史极值。

  

  根据历史数据统计分析,厄尔尼诺背景下我国冬季气温总体偏暖,但阶段性冷空气活动较为频繁,也就是说冷暖起伏比较明显。

  

  对于这种“忽冷忽热”的气候现象,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近日表示:明年是厄尔尼诺次年,极端天气将会表现得更加明显。2024 年有可能会成为更热的一年,同时也是极端天气可能会更加频繁、更加强大的一年。

  

  何为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是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域水温异常升高引起的一种气候现象。具体来讲,即赤道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会在偏暖与偏冷之间波动,当海温异常升高时,就处于暖相位的厄尔尼诺现象,异常降低则是冷相位的拉尼娜现象,二者间是接近平均温度水平的中性阶段。整个自然周期被称为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现象。

  

  当发生厄尔尼诺时,持续、异常偏暖的热带太平洋中东部海面会源源不断地将更多热量释放到上方大气层中。海洋的改变带动大气的改变,受其影响最大的是沃克环流与哈德利环流,而通过大气环流模式的“响应”,引发了多米诺骨牌一样的连锁反应。赤道周边和整个环太平洋地区的局部气候模式随之发生变化,甚至辐射到中高纬度地区,最终引发全球性气候异常,包括高温热浪、干旱、洪水、飓风和暴雨等极端灾害天气事件发生。因此,厄尔尼诺又被称为“终极天气创造者”。

  

  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通常会持续 9 到 12 个月,一般会导致南美洲南部、美国南部、非洲之角和中亚部分地区季风增强,从而导致降雨量增加,也会在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南亚部分地区形成相反效应,造成严重干旱。

  

  在厄尔尼诺形成的早期——北半球夏季,它对于热带及南半球天气气候系统影响最为显著。厄尔尼诺带来的暖水会加剧太平洋中东部的飓风;在厄尔尼诺发展高峰期——北半球冬季,它的影响会偏向热带高纬度地区,并影响北半球冬季气候。

  

  在 1997—1998 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期间,东非地区发生暴雨和洪涝;印尼和澳大利亚北部的雨季提前结束,并遭遇高温和干旱,多地发生森林大火。受厄尔尼诺影响,全球粮食产量也会产生波动,玉米、大豆、水稻等作物产量都将受气象条件影响产生不同程度波动。2015—2016 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造成 2016 年印度小麦减产至少 14%,南非粮食产量减产 25%。

  

  就厄尔尼诺对我国的影响而言,国家气候中心分析历史数据发现,厄尔尼诺发展年的夏季,华北南部、华中北部、华东中部、西北地区东部等地气温易偏高。其中华北西南部、江南中部、华南东北部、新疆北部的高温日数达到 30 天以上。

  

  厄尔尼诺也会给我国部分地区带来极端干旱现象。例如,2009 年 6 月至 2010 年 4 月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带来明显高温热浪,2009 年秋季至 2010 年春,我国西南地区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秋冬春连旱。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大约每 15 年-20 年会出现一次,上一次超强厄尔尼诺现象侵袭中国是在 2015-2016 年,是 1951 年以来最强的事件。2016 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区域型大洪水,部分支流发生特大洪水,同时,这一年也创造了全球迄今为止的最暖纪录。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郑飞说,1998 年和 2006 年长江流域大洪水都出现在厄尔尼诺发展年后的第二年,如果今年冬季厄尔尼诺事件达到强事件的标准,那么 2024 年夏季,长江流域发生洪涝的概率就比较大。

  

  极端天气频繁,如何长期应对?

  

  全球变暖背景下,厄尔尼诺会对全球各地极端天气的爆发强度、频率产生影响。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表示,“世界正面临更热、更旱和更涝的未来,极端高温天气已成为一种‘新常态’。”

  

  清华大学安全科学学院院长袁宏永从两个方面提醒民众做好准备:一是科学研究上,要去研究极端灾害天气发生、包括引发次生衍生灾害的规律,它在什么时候会发生,发生以后对整个城市社会的影响,最严重的节点和社会不可承受的灾害链,是什么样一种形式表现出来,这在科学上要去做研究和准备。二是在行动上,要提高城市和社会的韧性,要提高监测预警能力,提高抢险救援能力,提高城市和社会的灾后恢复能力。这三个能力的建设和预判能力的提高,将来就可以对我们未来可能发生的灾害做好准备。

  

  周兵补充道,“灾害之后,应急管理部、水利部等相关部门,对长期的防洪防涝相关工作做了部署,国家层面也加大对建设防灾减灾体系的资金支持。”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