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三国演义中蜀国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青史如烟】的最佳回答:
公元 263 年,魏国权臣司马昭下令伐灭蜀国,当时许多人并不看好这次南征。
然而,三个月之后,当邓艾兵临成都城下之时,成都的城门轰然洞开,蜀主刘禅白衣归降,昭烈帝刘备苦心建立的蜀汉,只传二世而亡,而此时,离诸葛丞相去世也不过仅仅三十年而已。
许多人不禁感慨、疑问,蜀国为何灭亡得如此猝然呢?
后世不少人曾认为,蜀国的灭亡是整体国家实力差距过大所致。
从魏国强大,蜀国孱弱的角度出发,魏国治理得当,人才济济,蒸蒸日上;蜀国昏庸黑暗,人才凋零,江河日下,认为魏灭蜀属于以强凌弱,自然手到擒来。
整体实力差距太大,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当时的蜀国确实已经穷困得不行,不只是穷,而且乱;我们且看看蜀国当时是个什么状况:
当时,诸葛亮先前苦心维系的吴蜀联盟仍然存在,吴蜀之间经常互相派遣使节。
时值公元 261 年,吴国使臣薛珝再次出使蜀国,因为当时交通不发达,薛珝只能先从建康坐船到江陵,然后临到三峡后估计只得舍弃舟船,乘马车慢悠悠的横跨西南山区,最后到达成都。
这一路走走停停,时间较长,因此也得以看到了蜀国的国内农业和经济情况。然后,进入蜀汉朝廷后,大宴席小宴席,大朝会小朝会,也跟蜀汉的官员们沟通了数次;归来之后,他跟吴国皇帝据实汇报了自己看到的恶劣情形,大意就是这个同盟国不大行,已经靠不住了。
《汉晋春秋》曾记载:
孙休时,珝为五官中郎将,遣至蜀求马。及还,休问蜀政得失,对曰:“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臣闻燕雀处堂,子母相乐,自以为安也,突决栋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祸之将及,其是之谓乎!
这条记载,里面有两条非常重要的信息:
先说经其野民有菜色。
但凡大家都知道,仅仅穷,绝不至于亡国。战国末年,秦灭赵之战的情形便可以借鉴,当时,秦国连年攻赵,赵国不断败军丧地,大面积闹饥荒,而且还发生了大地震,可以说是乱的一塌糊涂。但是赵军在良将李牧带领下,先是打赢了宜安之战,后面在兵力如此短缺情况下,硬是扛住了王翦带领的虎狼之师;赵国得以苟延残喘。
注意,赵王迁可是实打实的昏君,相比之下,刘禅比他至少还强点,至少没有把姜维的兵权剥夺,然后赐死,或者大家说,姜维不能和李牧相比。
我们且这样说,钟会十几万大军毕竟还是被挡在剑阁,姜维至少防御成功,自身没有犯下明显的失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赵王迁加李牧的君臣组合,在赵国那么个乱差的环境下,还是撑住了。
那么刘禅加姜维,蜀国亡国之时,国家稳定数十年,府库还算略有存储,怎么就失败了呢?
可见经济不是决定因素,因为再怎么说,蜀国不是因为扛不住,被攻打了三年或十三年最后被拖垮,从开打到灭亡仅只有三个月而已。
经济关系不大,那么蜀国这么快被灭,到底是啥问题呢?
咱们接着看,入其朝不闻正言。
统治者昏庸无能听信谗言,这个问题对于蜀国灭亡干系大不大呢。
非常大,蜀汉的实际军事统帅姜维居然因为避祸而屯田沓中,造成魏国进攻之时非常差的军事布阵,防守非常被动,这是兵家大忌;再拿这个秦灭赵战争这个例子,赵王迁有个奸臣郭开,十足的小人,赵国可以说就是亡于他手。
秦灭赵之战时,赵国以李牧为将支撑了相当一段时间,一直打到秦国无奈,不得已用反间计,赵王迁听信了郭开谗言,李牧被拿下并杀死,以赵葱颜聚统军,而后赵国几个月后就灭亡了。
但是,说起来刘禅并没有把姜维拿掉,从战争的实际进程来看,姜维实际可以凭借威望和大将军的兵符自由调动&节制外围的所有蜀国兵力;因此,要说因为刘禅昏庸,君臣失和就是亡国的根本原因,似乎还不至于。
上述几点说完,我们现在已经逐渐接触到真正原因了,蜀国之亡的特点非常明显,那就是速亡,既然是速亡,那么根本上就是一个军事账的问题。
先看兵力对比,虽然魏国出征的大军达二十余万,蜀国才十万人,但是不要毕竟蜀国属于防御,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各种雄关险隘易守难攻,是可以弥补人数不足的,军队的数量不是决定因素。
另外,易中天品三国之时,曾经说起过为啥诸葛亮和姜维总是敢于出兵北伐,是因为蜀军野战十分强悍,蜀国虽小,但是凭借着军队能打,堪称“偏霸”。兵力不是主要因素,至少不是决定因素。
但是,蜀汉的军事指挥有没有问题,兵力布置是不是问题?这就是大问题,甚至是决定成败的败因根本所在。
如果姜维刚开始就坐镇汉中统一调度,不被绊住,邓艾偷袭就很难成功;魏军进攻之时,中枢紊乱,兵力配置,蜀国当时却出现了两分兵力,两个中心,皇帝刘禅在成都,姜维则在火急火燎的行军中。兵力配置呢,姜维主力兵团在外围,差点被敌人割裂阻挡,无法回国支援。
接下来,那就是邓艾奇袭:
蜀国的灭亡,跟邓艾偷渡阴平奇袭有很大的关系;蜀国当时的总兵力才十万,主要兵力除在姜维屯田兵团外,还有各处隘口,以及江州和永安防东吴的兵力,其次都在蜀魏边界,内部非常空虚,只有成都有一定兵力;邓艾跨越 700 里无人烟的山路,偷渡阴平,确实是军事史上的一个大手笔。
他绕开了重兵防守的剑阁,避实击虚,以手上弱于钟会很多的偏军,居然提前攻下成都;大军事冒险家邓艾的大胆战略攻势确实是蜀国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诸葛瞻父子的战败及指挥失误,以及太不耐打,也有一定原因,黄权的儿子黄崇曾经劝诸葛瞻提前占据险要,所谓守险不守埤。
诸葛瞻不听,结果战败,固然最后死得壮烈,但是败师丧地以及于亡国的责任还是没法逃脱;本来是占据地利的防守方,也并不具备关羽张飞的勇猛,还是要野战,最后硬生生让人生地不熟的魏军打跪,速胜。其实诸葛瞻只要略微想想,自己只要抗住一段时间,大将军姜维的部队就是赶来勤王,前后夹击邓艾千里奔袭的一只孤军,胜算岂不是大了很多。
此外,诸葛亮和姜维师徒也要为蜀国亡国承担责任,明明知道曹魏非速亡之国,益州非进取之地,但是还是要勉强。
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蜀汉连年对外发动进攻,虚张声势,造成了自己张牙舞爪的假象,一方面劳民伤财,另外一方面加重了前线的兵力比重,虽然一线的防御兵力还是可以的,国内二线三线的城池根本没有做好战斗防御准备。
同时,作为连续两任蜀军统帅,应该要考虑到魏国有可能的潜在入侵威胁,提前做好部署,而不是放任国内的防御体系一塌糊涂。
至于谯周误国,则纯属谣传,每逢亡国,就说国之将亡必有奸佞,或者说是有红颜祸水,皇帝身边出了妖媚姬妾用美色把皇帝耽误了。
没错,哪个皇帝没有喜欢的漂亮女人,哪朝哪代没有几个奸臣?但是这都是屁话,战场上打不赢,去怪文人怪女人有什么用;谯周持投降的意见就是误国?
那么赤壁之战之前,东吴以张昭为首的纳降派都跟孙权离心离德,张昭何等人也,为东吴可谓居功很大,可以受此污蔑?谯周呢,也一样,他只是建议投降,在朝廷上说的光明正大,无以论卑劣,无以说高尚;谯周不是黄皓,不是刘禅,他们一对庸君奸臣才可以说是误国。
那谯周到底有没有错呢,站在蜀国正统论的立场上,他没有选择谏言力战到底,而是劝刘禅投降,确实有点没有骨气。罪名加重到底也就是大投降派而已,比较一下譬如法正张松本来是刘璋的部下,却直接当了二五仔,带着军事机密迎降刘备,那才是蜀奸。
当时邓艾兵临成都城下,谯周说不说都已经是这个军事形势了,他不劝,刘禅极有可能也会投降;或者他劝刘禅出奔成都,蜀国就不会灭亡?绝不可能,因为姜维当时就剑阁,根本赶不回来。
另外,还要讲一点,就是蜀国的民心确实涣散了,且看看蜀国投降之时的户口数,官吏&兵丁数量;就知道了一个大概。诸葛亮确实具有丞相之才,也确实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可是,后期官吏系统臃肿,居然丁口九十四万,吏四万,官民比将近 1:25,加上还有十万大军,可以想想老百姓的压力能有多大。
但是,这算起来只是慢性病。譬如一个得了癌症晚期的人,因为过行人道被一个酒醉货车司机撞死了。我们难道去追究他的长期熬夜的不正常作息,抓住他抽烟喝酒等不健康生活习惯,或者探究他身上癌细胞扩散对他的影响,扯淡!他或许不被撞死,接下来也活不了多久,但是他直接被货车撞上,那就是他走路乱闯,当然还有货车司机酒驾的责任,跟其他那些关系不大。
综上所述,蜀国为啥灭亡,其实还是战争方面的原因为主:
首先是蜀军统帅的差劲,君臣失和&政治混乱造成军事指挥失灵,在外地入侵之时指挥中枢乱了,没有一个强有力而指挥得当的总司令部;
第二点则是蜀国的兵力配置存在巨大的 BUG,布阵形势就比较差,非常容易被人击败;
第三点就是邓艾奇袭,不畏劳苦,出其不意;
第四点,诸葛瞻父子的军事低能及举措失误;
第五点,魏国统帅司马昭很有眼光,看到蜀国君臣失和,因利乘便,从而抓住了战机,而且司马昭确实识人,他派出的大将邓艾和钟会都是很有军事才能的。
【2】、来自网友【夏雨风】的最佳回答:
扶不起的刘阿斗,被邓艾偷渡阴平关,打穿剑阁直逼城下,竟然选择了不战而降。
从诸葛亮魂丧五丈原和,刘禅失去了相父的监督,政治上不思进取,和宦官越发走的亲密,亲小人,远大臣,一度甚至逼姜维屯田以自保。
姜维执掌军机后,九伐中原,但在两线作战重压下,疏忽阴平关防守,埋下了隐患。让邓艾突出奇兵,攻入腹地,直扑成都。
前线和大后方缺少呼应,中间留下的空白只在太大。成都最后一道屏障,驸马诸葛瞻父子,虽然忠勇,但久于疏于战阵,不能形成有效阻击和确保成都安全。姜维和各路人马不能及时呼应和救驾,让邓艾一枝奇兵大功告成。
政治上昏庸,刘阿斗沉迷于个人纸醉金迷的贪国享乐,疏于理政,朝堂上暮气沉沉,遇到突发事件竟束手无策。
军事上欠布置,中间地带不设防,而放弃阴平关重兵把守,犹是致命伤。军事上任何一点空隙都会给敌以可乘之机,防范于未然,严防死守,才能万无一失。
当然,从全局上,魏强蜀弱本是先天不足;贤相诸葛亮病逝后,没人能约束刘阿斗,朝堂上已无勃勃生气,遇上强劲对手邓艾,几无还手之力。软骨头的刘阿斗美其名曰:保全成都军民,实是令人扼腕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