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合同制工人没有视同缴费退休时有影响吗?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燎原杂谈】的最佳回答:
真正的合同制工人,影响不大!
第一,什么是合同制工人?
所谓合同制工人是相对于固定工人而言的一种用工制度管理的职工。他们跟固定工人的最大区别是固定工人是计划经济时期用工制度的产物,而合同制工人是落实企业用功自主权后,在国营企业推行的一种改革用工形式的产物。
从时间上讲,在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时期用工一直执行的是国家指令性安置计划,国营和大集体企业固定工的来只有四种人,可以被县以上劳动部门批准招为固定职工:一是上山下乡知青年,二是参军入伍复转军人,三是计划内大中专毕业生,四是子女顶替接班。这些人都是由国家指令性计划安排,所以他们的工作年限,最终被国家确定为视同缴费年限。
而合同制工人是在 80 年代初,落实国营企业用工自主权试点时,由企业提出用工意向,经县区级劳动部门报批的指导性计划,招收的多数是职工子女,他们入职后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并按月缴纳保险费,以劳动保险手册记载。这个保险费最后在 1995 年左右全面实行社保制度之后,由统账结合并入社保个人账户。他们跟后来企业推行的全员合同制管理不是一码事。
第二,为什么说影响不大?
从理论上讲,合同制工人由于他们入职后跟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又开始按月缴纳保险费,所以他们只有实际缴费年限,没有视同缴费年限。但是由于他们缴费的比例是月工资的 15%,一企业交 12%,个人交 3%,当时都挣不到 50 块钱,一个月就一两块钱,一年就一二十块钱,十年都不到 500 块钱。
考虑到并入社保账户金额太低,在退休时计算以养老金作用不大,很多地方就将合同工这段实际缴费年限,当成视同缴费计算过渡性养老金“就高不就低”。因此说合同工没有视同缴费年限,对他的养老金影响不是太大。因为多数地方把它算成了视同缴费,就是没算成的地方,那个年代固定工月工资也不超过百元,缴费的金额都非常低。实事求是的说是有影响,但影响不大。
综上,我认为合同制工人没有视同缴费,他就有实际缴费,何况很多地方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将国营合同工纳入了视同缴费范围,所以对他的养老金影响不是太大。因为那个时代工人的工资都非常低,加上缴费的比例也低,所以缴费的金额很少。在计算养老金的时候,跟固定工比肯定是有区别,但影响不大。换句话说,合同制工人跟固定工比按政策理论上讲,合同工没有视同缴费年限,也就没有过渡性养老金。但是他们有实际缴费年限,就是缴费金额低有点影响也不大。
关注燎原杂谈,你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2】、来自网友【刘正民】的最佳回答:
合同制工人没有视同缴费年限,这很正常!这说明他们参加工作的时间相对较晚。也就是说,他的入职时间发生在所在省份启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时点以后。这样,他没有视同缴费年限也不奇怪,他肯定算不上所在单位的在职中人,而是明符其实的在职新人一个。
当上这个在职新人是时间与命运使然,这没有什么可焦虑与遗憾的必要。退休中人因有视同缴费年限,可以计算与享受到过渡性养老金,而有了所谓的过渡性养老金,就意味着退休中人所享受的养老金水平会较高一些?但铁的事实并不尽然。广大企退中人即视同缴费年限的曾经拥有者们,与机关事业同类项退休人员相比较,所领取的基本养老金差距以倍数计算,普遍偏低太多,便是明证!
哪为什么会有退休中人所享受养老金更高一些这个错觉呢?这当然同网络媒体上的不实宣传与误导與情有关。应当说,退休中人有视同年限不假,而且计算过渡性养老金的缴费指数,相较灵活就业人员按 60%作为缴费基数,要高一些也是事实。但据此就得出没有视同缴费年限的退休人员,养老金会吃亏不划算的结论,也是没有事实根据的,值得研究与商榷。
政策与制度已经十分规范与明确,这就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晚退多得基本养老金的原则和激励机制,现在就客观的摆在那里。今后,凡退休人员能否多拿养老金,这包括在职中人与新人们在内,就看你在职时个人缴费基数的高低,以及缴费年限的长短,这才是决定人们退休后养老金享受水平,高低多少的“牛鼻子”与关健环节之所在,这当然包括灵活就业人员在内的。
总之,上述分析与解读告诉我们,合同制工人没有视同缴费年限,退休待遇有无影响的疑问,应该说有了恰当的回应与正向的引领。结论就是,作为在职新人的我们,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社会经济在高质量蓬勃发展,社会平均工资水平逐年大幅度在提高;在职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水涨船高,更上一层楼的期待是大概率的事情。可以肯定地讲,没有视同缴费年限的广大新人们,他们退休后的养老金水平,一定会比他们的前辈更多更高一些的!
感谢阅读、关注并点赞!欢迎广大读者和网友朋友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