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古代发配犯人到边关,衙役是不是也要同行押送?来回几千里衙役是不是也非常受罪?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13 08:10:13 5次浏览

关于问题古代发配犯人到边关,衙役是不是也要同行押送?来回几千里衙役是不是也非常受罪?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不刘遗憾分淼必争】的最佳回答:

受苦?不存在的。这个职位不仅不受苦,反而是个享福的工作,甚至很多人都愿意抢着去当这个负责流放的衙役的。

在古代封建社会,一人犯罪几乎是全家遭殃,起码自己和父母妻儿就要全部问斩。

如果被夷灭三族甚至是九族那就更是人间惨剧了。

而如果是比较远的亲属,那么就基本可以保证这个人的生命安全。

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难恕。

这个人也是要被判处流放之刑的。而古代的流放,说起来真的是比死还不如。

流放的地点大多是苦寒湿热之地,环境艰难,生活凄苦。

在古代,因为每个朝代的疆域有所不同,所以流放地也都是千差万别。

唐宋大多是岭南,烟瘴之地;

而清代,一般流放的地点是北国苦寒的宁古塔。

但不管是哪个地方,对于在中原长大的人来说,都是非常难以接受的。

古代人们的聚集的地方,不管是关中平原还是江南水乡,大多都是气候宜人,适合人居住的环境。

而一旦流放到了岭南,那就是闷热潮湿,瘴气横行,而且还有很多毒蛇毒虫,稍微一个不注意可能就命丧黄泉了。

清代时,流放的宁古塔也是非常难受。那里终年严寒,冰雪覆盖,夏季又短暂,如果更不幸还要给披甲人为奴隶,那就更是凄惨了。

《甄嬛传》中,甄嬛的父亲因为得罪了雍正皇帝就被流放到了宁古塔,当时甄嬛就苦苦哀求:宁古塔苦寒无比,父母一把年纪,怎么遭得住这个苦楚?

而且他们到了那里,还要继续做苦力,服徭役,可以说是非常凄惨,生不如死。

而伴随着这一流放制度同时出现的,就是差役的陪同制度。

很多人可能受到电视剧的影响,以为这些差役跟着流放的犯人一起走上几千里,肯定是非常受苦的。

其实不是,差役们不仅不会觉得苦,反而认为这是一个比较享福的工作,甚至很多时候都是争着抢着要这个名额的。

差役们的身份转变

差役在古代属于非常低贱的一类人,他们大多都是最为普通的“衙门工作者”。

没有文化,没有学识,只有蛮横的力气和非常微薄的“工资”,所以一直都被人瞧不起。

在电视剧《如懿传》中凌云彻一开始就是一个普通的侍卫,可是他却内心非常自卑,因为他既不是八旗出身,又没有什么人脉,甚至地位还不如宫女。

虽然电视剧的演绎有夸张的成分,但是也从侧面反应了古代侍卫,差役这些人的不被重视和普通。

但是,一旦他们跟随犯人走上一次“流放之路”,不管是身份还是地位都能迎来一次华丽的转变。有历史曾经记载,很多人在走完这段路程之后,地位可以有明显的提升,起码能当上一个小吏。在衙门中混上一官半职。

也正是如此,很多人都会争着去抢这个差事。那么,差役跟着犯人一起去边关,到底能捞到什么好处呢?

差役的快乐,你想象不到

首先,差役会得到一笔非常丰厚的报酬。

毕竟是跟着犯人走上很长的一段距离,按今天的话来说这也算是“外出办公”,是要给额外的“餐旅费”的。

而这份餐旅费,明显要比在家乡的衙门待着,每天抓捕一两个犯人,要赏赐的多。毕竟行走在外,一食一水都是要花钱的,所以,上面给的费用是非常可观的。

而且,即便是那些犯人,他们也是有少量的“餐旅费”的,但是他们的人权又有谁能做担保呢?毕竟已经是犯人了,适当饿上一两顿,少喝两口水也不会有人追究。

所以,这些犯人的的钱财也会被这些差役私吞,这些加起来就绝对不会是小数目。

另外,路上能够得到的报酬更是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期。

其实在古代,一般判处流放远地的都不会是非常卑贱的普通人,大多都是有钱有势的官吏。

他们或许因为触犯法律或者因为贪污受贿等等而被降罪,被判流放。

但即便如此,他们也能算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身上有的金银细软也是超过了这些衙役的。

而他们,为了保证自己在路途中能相对舒服一点,是一定会拿出一些财物来贿赂这些差役的。

可能他们拿出的是自己已经被榨的非常干净的全部家当,但得到的可能也就是一顿像样的晚餐,一双比较好走的鞋子。

因为如果不给,那么这个犯人在路上可能会遭遇更大的灾厄。

再者,犯人中女眷的命运尤其凄惨

古代的女眷,大多数都是男性的附属品。因此丈夫或者父亲一旦犯罪,她们基本上就是判处流放或者没入掖庭,成为官奴。唐代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上官婉儿就是这样的身份。婉儿是唐代大儒上官仪的孙女,但是就因为爷爷得罪了武则天,他们家就遭遇灾厄。

男性亲属全部问斩,她和母亲郑氏夫人也被迫成为官奴。要不是她凭借自己的优秀的文学底蕴被武则天看重,让她担任秘书。可能上官婉儿的一生注定也是被人欺凌,惨淡收场。

而除了做奴隶,另一种改变就是流放。明显,这条路更苦。

中国自从宋代开始,女子就开始缠足。裹了小脚的女人走起来会非常慢。

因为脚已经严重变形,从一个端正规矩的样子完全变成又小又短的样子,再用这个小脚去承担整个身体的重量,这样的艰难,别说长途跋涉,就是走路的困难都是可想而知的。

我们看清代的很多电视剧中,后宫嫔妃们都需要宫女搀扶,其实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这是贵族夫人彰显她们的身份和地位,

另外,有人扶着,脚部承担的压力要小一些,这可以当做一个“拐杖”使用。

但是,流放的女眷是不可能会有人搀扶的。她们也要和男性一样,带上枷锁和镣铐,凭着自己已经变形的两只脚走过那些山路。

而且,随行的衙役大多数都是男人。如果看到哪个女眷长得好看,很可能就会心生歹意。这些女眷已经是戴罪之身,况且又是在崇山峻岭,无人知道的地方,所以流放路上,奸污之事是时有发生的。

电视剧《还珠格格》中金锁就被判流放之刑,路上差点被侮辱。

而古代女性又非常看重名节,信仰从一而终,一旦被人玷污,她们也会选择自尽。这些都从侧面反应出女性的悲苦。

山东青州府大逆案,主犯 1 人被斩,从犯 5 人被斩,流 75 人。主犯堂侄女沈氏路中投河自尽,悉告知大人——清乾隆年间青州奏文译版

这里的青州主犯侄女沈氏就是因为受不了自己被差役凌辱,所以才自杀的。而差役们是如何折辱这位姑娘,恐怕也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最后,这条路可不是全程跟随,所以他们根本不苦

很多人认为差役需要跟着犯人走完一整个流放之路。

其实不是,因为衙门也有衙门的工作,差役不能长期缺勤。况且,走上一千里路最起码也得一年的时间,长期离家,对于差役本人也不合适。

所以,他们一般都是走到一个地方就要换岗,改为当地的差役跟着走下一段路。

只不过中间需要清点犯人的个数,查看是否有变化。

所以,他们每个人只需要走上几十里路程,真的走完千里流放路的只有犯人而已。

而他们,穿着合体的衣服,适宜远行的鞋子,走上三四十里的路程。

一路上吆五喝六,还可以克扣犯人的钱财,还能得到朝廷的俸禄,甚至还能玷污女性,得到升迁,这样的职位谁不羡慕的。

所以,在古代,这个职位不仅不是一个苦差事,还是很多人挤破头都想去做的一个工作。

总体来说,古代的差役跟随流放犯人并不能算是艰苦,反而是非常享福。简单做个差役和犯人的对比大家就清楚了。

差役可以穿着合适的官服,适宜远行的鞋子,而犯人只能带着枷锁,甚至赤着脚走路。

差役可以克扣犯人的费用,吃的大快朵颐,而犯人只能吃一些残羹冷炙。

差役完全是整个路程的霸王,他们颐指气使,而犯人只能贿赂他们,以保平安,甚至连自己的贞洁都会受到侮辱。

差役们走上几十里路回去就能得到升迁,而犯人却要真的走完千里流放路,到一个终年严寒或者湿热难熬的地方,继续做苦力。

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也正是在这些条件下,所以差役们才会对路放这个职位格外眼红,在他们看来,这个路程又享福又挣钱,虽然离家几个月,走路比较困难,但是和得到的报酬和待遇相比,实在是不值一提了。

古代的差役制度虽然看似受苦,实际上还是非常有“油水”的。

而这背后反应的是封建时代对于人性的蔑视和压榨。

一人犯罪,全家遭殃,这实在是太过严苛了。

况且,流放之刑明显是比死刑还要受罪的。

可能他们的愿望就是祈求皇帝天恩,有什么大赦天下的机会,自己能够回到家乡,做一个普通百姓。

但是这样的机会少之又少,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是死在了流放的路上或者流放地,真的是下场凄凄。

【2】、来自网友【史晓生】的最佳回答:

犯人发配边关,来回一去数千里,在古代确实是一件十分受罪的事情,但即便如此,衙役们还是抢着去。

无论是在影视剧还是在古代题材的文学作品中,经常会看到一个情节就是,犯人们因获罪,而被发配边关,这种刑罚,称之为“流放”。

相对于直接处以极刑而言,流放就要好上不少,毕竟性命尚在,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不过这流放也并不好受。

古代流放犯人的地点,一边是偏远未开发的地区,唐朝时,一般以流放到岭南为主,而到了清朝,由于不少地方已经被开发,因此,大名鼎鼎的“宁古塔”就成了流放之地。

无论是岭南,还是宁古塔,这些地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环境恶劣,还有一个就是,路途十分遥远。

如唐朝时的岭南,是指如今广东、广西以及海南部分区域,而著名的宁古塔,则是现在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这两个地方,都在地图的边沿区域。

包括一些其他的流放之地,如房陵(今湖北十堰)、黔州府(包含重庆、贵州、湖北、湖南等部分区域)等,在古代而言,都是路途遥远的所在。

少则一两千里,多则几千里,如果算上来回,那这路途真的是一个恐怖的数字。

不同于我们现代,古代没有太多的交通工具可供选择,即便是有马匹之类的,单作为犯人,肯定没这个待遇,因此,绝大多数犯人在被流放的时候,都要靠着两条腿,一路走向那几千里之外的受刑之地。

犯人们如此,那衙役们呢?是不是也要押送同行呢?答案是必须要去的。

作为大小衙门最底层的“公务人员”,古代的衙役们是各种政令下达后,最终的执行者和落实者,依靠千千万万的衙役,朝廷和地方的种种举措,才能有效的实施。

自然而言,在一个犯人被宣判为流放之后,陪着这名犯人上路的,就是衙门里的衙役。

前文讲过,古代流放之地路途遥远,来回数千里那是常有的事情,同时,古代的各种设施较为落后,即便是有类似于驿站之类的中转之地,但那是给朝中大臣或者传递情报使用的,作为犯人和衙役,是不能住在这里的。

那一路上如何解决食宿问题,就成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具体的做法很简答,那就是风餐露宿。

也就是说,走到哪里就住在哪里,至于吃的,同样也是,能喝口热水,吃口热乎饭,在途中都不是随时随地能做到的。

更多的,都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无论是吃的,还是住的,亦或是路上花费的功夫,都是很难想象的事情,数千里的距离,在古代可真不是容易的事。

如此辛苦,那可不可以不去?不可以,押解犯人是朝廷公务,作为朝廷的“公务员”,违抗皇命,胆敢罢工,那就是自寻死路。

因此,这份押解犯人的差事,但凡谁被指派上,那绝对是跑不了的,去也的去,不去也的去,由不得衙役自己。

路途遥远,一路舟车劳顿,吃不好住不好睡不好,按理说,这种苦差事理应能躲就躲,但实际上,这种“苦差事”,很多衙役却挤破头的抢着去干,甚至为了争一个名额,还大打出手。

是不是很奇怪?但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一句话,叫做无利不起早。要详细了解这其中缘故,还要从衙役这个古代特有的工种讲起。

衙役,顾名思义,就是在衙门里的差役,说得更简单一点,就是在衙门里,供各级官员驱使奔走之差役隶卒的人员。

既然被驱使奔走,那就说明,衙役是在衙门中地位最底下的人,事实上,以清朝的衙役为例,其来源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父子相承,父亲干这个,儿子日后同样干这个;另外一种,就是从市井民间临时招募,等公差结束后,该干嘛干嘛去。

因此,这些人的地位,自然不会高,清代的衙门里,对衙役有内外班之分,内班包括门子、侍役等,而外班,则有三班和仵作、粮差等。

押送犯人的衙役,就是出自于三班之中,隶属外班。

但不管是外班还是内班,这些人虽说在衙门内部有高低之分,但是皆为贱役,在当时,但凡稍微有点别的门路,都不会让家里的孩子去干衙役。

所以,所招募上来的衙役,大多是一些市井中的无赖之徒,这些人尤其善于依仗官府之势,并与贪官恶吏相互勾结,为害乡里,在清朝中晚期,这种情况尤其常见。

同时,这些衙役的俸禄极低,比如清朝时期,衙役的年薪,只有三到十二两银子,算下来的话,每天也就几文钱的收入,这点钱,吃顿饭都勉强。

俸禄不够吃的,这些衙役就会想方设法地从别的渠道增加收入,而这些渠道,那可就多了去了。

最大的收入就是规费,规费的名堂更多,比如某地发生一桩杀人案件,从接到案件开始,到勘探现场,再到审结案件,衙役们可以向当事人收取的规费,能达到数万钱,如果遇到有钱的当事人,那就更多了。

最主要的是,这些规费,在古代是合法的,古代的很多州县都有一个默认成规的条例,就是对于向当事人收取的车费、茶水费等,均属于“正常收费”,只要衙役不堂而皇之的借机勒索,都“无伤大雅”。

借助这些规费,有些大城市的衙役,一年的额外收入,能达到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而在这些收入之中,押送犯人,就是典型的“油水”工作。

首先,押送犯人朝廷会有一定的补贴

类似于我们如今的“差旅费”,补贴的标准不算太高,但要比只在衙门当差多一点。同时,朝廷也会根据犯人的数量,给与一定数额的路上花销,虽说古代的犯人没什么人权,但基本的吃饭,还是有的。

不过,这部分费用,大多被衙役克扣,毕竟犯人已经是戴罪之身,饿上几顿也不能怎么着,所以,衙役们就会能“节省”就“节省”。

其次,这是重要的收入途径

能够得上流放这个罪的,大部分不是市井小民,像那些犯了小偷小摸的罪犯,一般都关押在当地,再或者大一点的罪,比如作奸犯科,能处决就处决了,犯不上劳心费力的把他们流放。

而能被处流放之罪的,要么是朝中官员,要么是地方上的人物,再不济,也是个有点名气的人,这些人,都是衙役们的最爱。

为何?因为能从这些人身上,榨出油水。

只要稍微有点经济能力,这些犯人的家属亲友,都会“打点”一下衙役,怎么打点,自然是用银子,而这就是衙役们另一个重要的收入渠道。

比如在《水浒传》中,宋江被发配江州,在提前对衙役进行打点后,之后一路都顺风顺水,不仅吃喝拉撒样样到位,甚至衙役对宋江的态度,都十分不同。

两个公人自说道:“我们虽是吃了惊恐,却赚得许多银两。”—水浒传

还有就是武松,在其被发配孟州时,虽然武松没钱,但有人为他打点,因此,一路上衙役也并没有过多为难他。

这种例子,在古代各个时期,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不管皇帝姓什么,这种规矩,几乎从来没变过,打点衙役,让自己的亲人在路上好受点,成了古代人尽知的事情。

因此,这个打点,就是让衙役对押解犯人这份苦差事趋之若鹜的主要原因,有道是无利不起早,平时收入不高的衙役,看着能轻易到手的银子,哪有不要的道理?

最后,即便是遇到没钱的犯人,衙役们也有“乐趣”

前文讲过,衙役们收受犯人家属的打点,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数额大小不一,总之是其收入的途径之一,但有时也会遇到穷犯人。

毕竟不是每个犯人都有钱,也不是每个犯人都有能力打点,遇到这种犯人,衙役们也只能硬着头皮上,要知道这可是朝廷公差,怎容一个小小的衙役挑肥拣瘦?

但即便如此,衙役们也有一定的乐趣,当然,这种乐趣是建立在犯人的痛苦之上的。

在水浒传中,卢俊义被发配至沙门岛时,就是这种情况,卢俊义没钱打点,朝廷派发的路上花销,把衙役装进了自己的口袋,而受不到额外好处的衙役,就在一路上,开始了对卢俊义各种的折磨。

比如不等卢俊义受刑的伤好,就马上上路,路上又只给卢俊义吃残羹剩饭,还有,就是把路上所用的衣包雨伞等杂物,全部让卢俊义背着。

可怜卢俊义,原本是小有富贵的财主,却遭到这两个衙役的百般羞辱,但即使如此,他也无可奈何。

卢俊义道:“小人今 日受刑,杖疮疼痛,容在明日上路。”薛霸骂道:“你便闭了鸟嘴!老爷自晦气, 撞着你这穷神!沙门岛往回六千里有余,费多少盘缠,你又没一文,教我们如何布 摆!”卢俊义忍气吞声,只得走动。行出东门,董超、薛霸把衣包雨伞,都挂在卢员外枷头上。—《水浒传》

这只是衙役们的“乐趣”之一,如果押解的犯人中,有姿色尚可的女犯人,那就更让衙役们有乐趣可言了,这些曾经是官太太或者富贵人家出身的大小姐,平日里见到见不到,如今却成为了任自己侮辱的对象,这种事情,让一些别有用心的衙役,上赶着去干这份“苦差”。

而那些可怜的女囚犯,一路上可以说是受尽这些恶差衙役的羞辱,毕竟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纵然是万般不愿意,又能如何呢?

总之,在古代如果发配犯人到边关,作为衙役是必须要同行押送的,主要原因是这项工作是朝廷分派的公差,不去就是违抗朝廷的指令,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不过,纵然这份差事因路途遥远而十分辛苦,但衙役们还是对此趋之若鹜,毕竟这里面有很多能增加其收入的地方,对于日常俸禄很低的衙役来说,一趟辛苦的背后,换来的是实实在在的银子,何乐而不为呢?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