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杜月笙号称上海滩土皇帝,为何晚年落魄到借钱的地步?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铁马冰河 wu】的最佳回答:
大势已去
据范绍增(原川军 27 集团军第 88 军军长)回忆说,1949 年上海解放前夕,杜月笙见风声不对,于是把他那座位于杜美路 70 号的洋房挂牌出售,彼时只有美国人肯接手 ,最终卖得 45 万美金。卖掉别墅后,杜月笙携带这笔款项逃往香港去当寓公。
在此前,蒋介石被迫下台,由桂系首脑李宗仁代理总统。不久,国共和谈破裂,李宗仁、白崇禧“划江而治”的愿景化为泡影,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天险,攻克南京。接着,又以迅猛的攻势向南进攻,国民党政权即将土崩瓦解。
拒绝赴台
一日,上海警备司令部来电通知杜月笙,蒋介石要在复兴岛召见他,专车已经来接他了。蒋、杜见面后,因为蒋处在风雨飘摇中,已不再像以前那样盛气凌人,他首先对发行金圆券时小蒋在沪上“打虎”扣押杜维屏(杜月笙子)一事再三解释,说他事先并不知道,否则绝不允许小蒋他们胡闹。随后,他缓缓说道,上海或许守不住了,“建议”杜先生在“适当的时机”携带家眷搬迁到台湾去。他还表示,如果不走,后果很难预测。话虽寥寥,但句句击中杜氏的要害,言外之意,精明过人的杜月笙哪会听不出来。
面对蒋的威逼利诱,杜月笙却不愿赴台,决定另谋他路。他决定去香港。杜月笙公开的理由是,台湾气候湿热,不利于自己的哮喘病。实际上,曾经抛出“夜壶论”的他是要极力避开权谋狠辣 的蒋介石。他很清楚,自己之所以有些分量,是因为身后那数万弟子,在上海滩能呼风唤雨,若自己孤身一人随蒋赴台,结局无非是寄人篱下矮三分,看人脸色下菜碟。台湾不能去,上海又留不得,左思右想,他感到还是去香港为上策。
大亨落难
1949 年 5 月 1 日,杜月笙泪别已经年届 80 余岁、被儿媳妇卷走全部家财、无奈留在上海的黄金荣,带着全家搭乘荷兰渣华公司的宝树云号客轮,依依不舍的离开上海,驶往香港。
在客轮上,杜月笙思绪万千,想想自己早逝的双亲,留在上海的老外婆,失联的胞妹,还有自己血里火里打拼数十年积攒下来的偌大家业,所以这一切,都已化作云烟。越想越苦闷,他的精神和瘦骨嶙峋的身躯再也扛不住了,一下子垮了下来。杜氏的小妾姚玉兰和孟小冬(梅兰芳前妻)挤在船舱里轮流伺侯他,这位落魄的海上闻人好生狼狈,在颠簸中好不容易熬到香港。
不吃回头草
上海解放后,为了尽快稳定社会秩序,中共曾派章士钊去香港劝杜月笙回沪。前上海警备司令杨虎率部起义后,也曾托杜的徒弟黄振世转告他说:“我过去坏事干的不比杜老少,只要改过从善,弃暗投明,人家也宽容了我,请他回大陆来,保他无事”。但杜月笙已是风烛残年,身体羸弱多病,不愿再回去了,从此避居香港,最终客死他乡。
虎落平阳
据范绍增、沈醉等人叙述,到香港后,杜月笙的日子并不特别好过,一是家里人口多,开销大,经济开始拮据,经常忧心会“坐吃山空”。这位曾在上海滩叱咤风云的“流氓大亨”,在香港却威风不再,在别人的地盘上,威慑力已大大下降,财源更是几乎断绝,只能吃老本甚至靠昔日的弟子们接济了。曾经跺一跺脚也能引发上海滩“地震”的青帮大佬,再也不比从前了,好在他以前的徒弟、朋友顾嘉棠、黄振世、陆京士(后到台湾)、吴开先、袁国栋等人先后来到香港,有些还混出点名堂,隔三差五的给“老头子”送点钱来。有时候,杜月笙手头羞涩, 只得厚着老脸找徒弟借点,大家一般都能慷慨解囊。靠着徒弟帮助,加上吃老本,杜家在香港的派头虽不能和上海比,但勉强还能维持体面。曾经富可敌国的杜月笙,也算今不如昔、威风扫地了。
凄凉离世
后来,杜氏身边的朋友接二连三的遇到麻烦,他自己的身体也一日衰似一日,哮喘愈发严重。据说为了冲冲喜,他还专门补办了一场和孟小冬的婚宴,第七次当新郎官,目的是借此去掉身上的晦气。或许对前途极度失望,内心郁闷的杜月笙开始求神拜佛,问巫占卜,和香港一些著名的相士来往密切。
1951 年 7 月 28 日,杜月笙病重,卧床不起。几天后,他精神稍好,便开始安排后事了。他写下三份遗嘱,给几房妻妾及子女规定了遗产的分配比例,他签下自己的大名,要钱新之、顾嘉棠、吴开先、陆京士等亲信做证人。8 月 16 日下午 4 点 50 分,一代枭雄杜月笙病逝。
曾经在上海滩翻云覆雨的大闻人杜月笙,就这样客死香港,从此结束了他果贩子、赌徒、流氓、大亨、闻人的跌宕一生。
1952 年 11 月 25 日,台湾当局将杜的棺材迎葬到台北汐止镇大尖山西麓的一处吉壤中。
据范绍增介绍,杜月笙离开上海时卖房所得的 45 万美金,到他去世时还剩 25 万,最后由孟小冬、姚玉兰和其他几个老婆瓜分了。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请勿剽窃】
【2】、来自网友【史论纵横】的最佳回答:
1949 年 4 月以前,杜月笙都在上海忙着赈济灾民,眼看着灾民越来越多,杜月笙知道国民党大势已去了,必须要为自己找一条稳妥的后路了。
一方面他寄希望于国民党能够反扑大陆,不想与蒋介石撕破脸,但他了解老蒋的为人,是个卸磨杀驴的主,所以坚决不去台湾;另一方面他手上沾满了共产党人的鲜血,上海滩也是不敢呆了,于是杜月笙把目光投向了当时为英国殖民地的香港 ,就不至于受制于人,也便于观望台湾与大陆的情况,再做长久打算。
鉴于随行人数太多,杜月笙的哮喘病也很严重,没办法坐飞机,在上海解放前夕,杜月笙带着一众家人乘坐“宝树号”客轮去往香港。
(影视剧中上海大三亨的形象)
杜月笙称霸上海几十年,垄断鸦片买卖,可谓是日进斗金,但是杜月笙手下养着家人、兄弟、打手,花钱如流水,又是青帮大佬,仗义疏财,常常一掷千金,反正来钱快花钱也不在乎,也不会刻意存款,所以杜月笙名下的财产以不动产、银行股份、公司股份居多,以至于杜月笙仓皇去往香港时名下都是不动产,可带走的流动资产寥寥无几。
幸好杜月笙之前卖掉杜美路大楼的 45 万美元一直存在香港,杜家老小的开销才得以维持。再有就是他当年为子女预存了 10 美金的教育基金,由宋子良代管,这 55 万美元就是杜月笙在香港的全部家当。
和当时去往香港避难的华人一样,杜月笙也只是打算暂居香港,一直吃着老本观望海峡两岸的风声。杜公馆的人口众多,多年来也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杜公馆每日最少也有五六千港币的花销,杜月笙还得看病吃药,应酬交际,这点积蓄也支撑不了多久,奈何大陆局势不明朗,回归之日遥遥无期。
(影视剧中的杜月笙形象)
杜月笙不得不开始为生计奔波,正好他的一个四川的商人朋友,看中四川丝茧产量大,加上时局动荡,价钱相当低,他打算筹集巨款大量收购,然后用中航的飞机空运到香港出售,这种投机生意在当时很常见的一本万利的买卖,杜月笙便拿出 10 万美金入股。在杜月笙等着分红利补贴家用的时候,航空公司内部员工起事,劫持了 100 多架飞机,丝茧全部滞留四川,四川朋友破产了,杜月笙的 10 万美金也打了水漂,把杜月笙急得哮喘病都犯了。
后来杜月笙老朋友徐学禹来到了香港,徐学禹原来在大陆是中国航联保险公司的总经理,有意在香港设立航联的分公司,只需要按照香港政府规定缴纳 5 万美元的保证金就可以。杜月笙慷慨允诺出资 5 万美金,和老友一起组建香港航联分公司。可惜保险公司效益一直不好,杜月笙这次的投资又失败了。
捞偏门出身,习惯了只赚不赔的杜月笙经历了两次失败的投资,挫折感倍增,加上手头越来越紧张,对于后来许多人投资的建议都予以回绝了。
杜月笙最后一次发展事业,是托门人袁国良代理股票,尽管袁国良尽心尽力,可是股票有风险,最后还是赔了两万多港币。
之后杜月笙身体江河日下,缠绵病榻,面对杜公馆流水般的花销既担心又无奈,他已经无法再为这个家遮风挡雨了。
杜月笙病危时与来访的老朋友杨志雄说过“我不想活了,到香港后事事不顺,存款都已经花光了,如今大陆被共产党带上了正轨,等着国军打回去根本没希望了,钱没了我就得死了”,杨志雄劝解他“杜先生义薄云天,这十几年受你恩惠的人太多了,只要您有困难,谁都会帮您的”。
杜月笙听后坚定的告诫杨志雄,自己这样活着就是苦恼,不要跟着大家一起乱搞。
一生叱咤风云的杜月笙骨子里很骄傲,他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施舍,与其卑贱的活着不如一死,纵横觉得他不至于靠借钱活着,更不至于向交情不够的人借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