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万历定陵地宫哪些文物被保存下来了?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文物考古聊历史】的最佳回答:
定陵的试掘是一次失败的考古发掘经历,但定陵地宫出土的大部分文物被成功保存了下来,所以,还需客观对待定陵地宫的考古发掘,也不能全盘否定。
考古发掘过的帝陵有很多,但主动发掘未被盗掘的帝陵,历史上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1956 年 5 月,考古队进驻定陵陵区,进行试掘。一年后,找到了地宫入口处的金刚墙。一代帝王陵寝的门就这样被打开了,地宫内的一切尽在眼中。陪葬品琳琅满目,棺床上并列地停放着三具棺椁,中间的便是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左边的是孝端皇后,右边是孝靖皇后。
万历皇帝腐烂的尸骨上穿着刺绣衮服,腰系玉带,头戴乌纱翼善冠,足蹬红素缎高绣靴。两位皇后同样装扮隆重。棺内精美的随葬品不可胜数。
万历帝后入葬时的姿势
因为一些历史原因,万历帝后最终尸骨不存,庆幸的是万历帝后棺内情形被以照片的形式记录了下来。
万历帝后三人躯体均摆出奇怪的姿势,应是刻意为之。据猜测这可能象征了“北斗七星”。这样奇特的葬式尚属首见。
根据发掘报告,出土物总计 3000 多件,数量并不算多,但此时已崇尚“在精不在多”,所以,每一件都是精品。
冠帽共 11 顶,万历皇帝的金丝翼善冠、乌纱翼善冠、十二旒帝冕、两位皇后的凤冠。
万历皇帝的白玉革带,革带为明代帝王穿常服、带翼善冠时,系于龙袍之外的一种代表身份地位的饰物,以玉带最为珍贵。
玉佩组,帝王穿着冕服时,玉佩组挂于两侧,有控制体态、步伐之用。
万历帝玉镇圭,重要典礼中的礼器,手持。
孝靖皇后的十二龙九凤冠、孝端皇后的六龙三凤冠
虽然万历身体有疾,不过万历随葬品中有倒不少兵器,头盔、甲胄、宝刀、弓箭等。
万历皇帝头盔(复制品)
两位皇后的随葬发饰,孝端皇后发簪 44 枚,孝靖皇后发簪也有 44 枚。
生活用具也多用纯金制作,比如金脸盆、金筷子、金匙,就连香皂盒也是金的,太奢侈了。
“每餐必饮,每饮必罪,每醉必怒”。数量众多,造型精美的各类酒具有五十多件,万历皇帝果然好酒啊!
出土的瓷器只有 16 件
中殿宝座前的“万年灯”,一个装满香油的青花龙纹大缸。高 70 厘米,口径 70 厘米,大明嘉靖年制。
青花梅瓶、金盖金托盘青花碗、三彩瓷香炉、三彩釉人物花卉花觚等都是由官窑烧制。
极难保存的丝织品,是定陵考古最大的失败点
定陵地宫内的丝织品有 600 多件,其中衣物有 467 件,为所有品类之最,也是损毁最严重的一类,不过也还有不少遗存。
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复制品)
起初,地宫内的丝织品均用软化剂处理(最后证明这种处理方法非常不好)。
在之后的丝织品保存上主要采取了 3 种办法:一是自然脱水,二是用化学药水,三是用装裱书画的方式保存。几十年过去了,最后证明第三种处理方法最好。
客观对待定陵发掘的得与失
面对未知,我们可以努力做好更充足的准备,但面对失去,却只有无能为力。定陵的考古发掘并非是一次成功的考古发掘经历,但却给后人留下了一次宝贵的经验教训。挖开容易,保护难。别轻易去挖开一座保存完好的墓葬。
【2】、来自网友【历事】的最佳回答:
“无比痛心!无比遗憾!无法弥补!”来自 1956 年定陵考古发掘队长赵其昌的回忆。
从定陵开始,我国不再主动挖掘帝王陵墓!作为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定陵的发掘是基本失败了,它也是明十三陵中唯一被破坏的一座陵墓。
1956 年明代定陵发掘工作考古发掘队队长赵其昌曾回忆说:
“定陵挖掘工作开始时并没有走弯路,可以说比较顺利,而发生在发掘之后,这是万万没有料到的。不无痛心,更不无遗憾,而遗憾再也无法弥补。”
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钧和皇后的陵墓,公元 1584 年开始动工,经过 6 年时间完成,共占地 182000 平方米,耗资白银八百万两。
今天我们就回到 1956 年的那个冬天,看看考古是怎么毁掉定陵的。
一、定陵被打开
1958 年,中国向全世界公开发布消息:“明十三陵中定陵已打开,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周围塞满了无数的金银玉器和成百匹的罗纱织锦……”
1、为什么会去开定陵?
郭沫若与吴晗
两个关键人物,郭沫若与吴晗。
1950 年的时候,有一位叫吴晗的历史学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他对明史很有研究,他就主张挖掘明成祖的长陵。
而郭沫若同志,似乎对于发掘过去帝王陵墓有这非常浓厚的兴趣,他不止一次打报告要求打开秦始皇陵,虽然每次都被国家拒绝,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
有一次,吴晗在陪同郭沫若等专家参观十三陵时,提出了自己的这种想法。郭沫若当时说:对长陵的挖掘的文物,可以建一座博物馆,更可以推进对明史的研究,随行一帮文人均深感赞同。
他的理由是:“出土器物是最可靠的历史资料,我们发掘长陵后,可利用明成祖的随葬器物,进一步开展对明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史实的研究工作,同时将出土文物整理后,就地成立博物馆,对首都人民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增加首都人民的文化生活内容……”
说干就干,于是,吴晗找到了郭沫若(中国科学院院长)、茅盾(文化部部长)、邓拓(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范文澜(中国科学院近代史所所长)、张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联名上书《关于挖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给国务院,
批准手稿
并得到了批准。
考古队员们
但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副所长夏鼐等专家们认为,
当时的文件
是主陵,应先“试掘”其他规模较小的陵,积累经验。
长陵计划
于是,经周恩来总理同意,1955 年 12 月,最终将试掘的目标定为了明神宗朱翊鈞的定陵。
2、一年时候找入口
1956 年 5 年,经国务院批准,由考古院、文物局组成的专家团正式对定陵展开挖掘,其中以吴晗先生和郭沫若先生为主导。
郭沫若参观定陵
但是这些考古人员啊!因为没有一个是内行,所以干脆在定陵明楼旁边,花了一年的时间挖了三条探沟,每条探沟足有二十多米深,一百多米长,一无所获。
指路石
好在正当考古队准备放弃的时候,一名队员在地下探沟角落发现了刻有一行字的指路石,上面文字为“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开宫门
随着金刚墙的出现,队员们知道明神宗朱翊鈞的棺材就在墙的对面了。最终,考古人员在打开宫门后,
搬砖
采取抽取墙砖的搬砖方式,将定陵彻底打开了!
龙椅
当人们真正进入定陵的地宫内部时,队员们就兴奋了,通道两旁不仅有皇帝和皇后的龙椅,还有相当多的陪葬品,金银、玉器、瓷器被完好的保存着。
这次挖掘定陵,发现了一批如金丝翼善冠、皇帝金冠、金丝冠、凤冠、明神宗乌纱翼善冠、黄金酒壶等一批有价值的文物。
二、暴殄天物
定陵到底毁掉了多少文物,现在肯定没人知道!后来,考古队报告的数据是 3000 多件文物,其中了包括龙袍等 600 多件丝织品,其余为器物藏品。
而最珍贵的就是这些明代丝织,因为一直以来在考古界很少能够看到明代的丝织品,能够保存下来的几乎没有。
而定陵的大量的整匹丝织品,这些织锦绸缎数量一共为 69 卷,全都是独立成卷,在两端和中间各用一道丝线缠住(俗称腰封)。
织金寿字龙云肩通袖龙栏妆花缎衬褶袍
其中皇帝的衮服、龙袍等,更是巧夺天工,如以缂丝方法织造的衮服,所用材料除大量金线、孔雀羽毛外,还有红、蓝、绿等 28 种绒线。
被毁的丝织品
结果,当定陵地宫开启后,这些丝织品没有得到很好保护,被空气侵蚀而褪色、变脆,变黑,破碎。
而对于这些衣物,丝毫没有经验的考古人员,居然使用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加入软化剂,涂抹在半腐的衣物上。过了几个月,当涂料老化龟裂时,这些丝织品随之碎裂就彻底毁了。
再加上当年的文物库房太过简陋,四面漏风,根本谈不上恒温、恒湿、避光,以至于后来出版的考古报告里,大多数丝织品只能呈现支离破碎的损坏状态。
更大的伤害是,文革期间,以夏鼐为首的考古学家们被迫离开了岗位。已经打开的皇陵就那样被搁置,大多数的珍贵布料和木料,被直接暴露于自然条件下,迅速腐败风化。
三、万历皇帝尸骨被毁
1959 年 9 月 30 日晨,在定陵干活的民工王启发,接博物馆办公室主任的指示:“马上就要开馆了,复制的棺椁已经做好,原来的棺椁就没用了。你带几个人到地宫把那些棺木抬出来扔了,好迎接领导来检查清洁卫生。”
金丝楠木馆
于是,王启发在几十名警卫战士的帮助下,将沉重的棺木抬起,来到宝城上,将三具巨大的棺椁掀下了山沟。直到一个星期后,夏鼐才知道这个消息,他马上打电话让博物馆重新捡回棺木加以保护。而这些棺木都被附近村民捡回去,当柴烧了。
考古现场
1966 年 8 月 24 日,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尸骨即被摆到定陵博物馆大红门前的广场上,由一位 20 岁的定陵女讲解员组织狂热的人进行批判。结束后,在一片口号声中,十几个大汉把石块猛地向尸骨投去。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响动,三具尸骨被击得七零八落,一片狼藉。而后,烈焰腾起。木柴伴着尸骨“叭叭”炸响。
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尸骨、画像、已经考古的资料照片等等全部被毁!
1979 年,参与过发掘的赵其昌、王岩等编写定陵的考古报告这样说道:
“可惜的是 20 多年的岁月,不少文物已经面目全非了。棺椁毁于定陵建馆之初,帝后尸骨、头发、牙齿毁于‘文化大革命’,原始资料有散失,照片底版有霉污,特别是那些囊括了中华精品的帝后服饰、织品等等,几经翻动,残损更甚,所幸几大册发掘工作的原始记录,尚保存完整。”
不用我多说了,定陵的发掘,完全就是人类考古史上的大悲剧,也是大破坏!
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定陵出土文物中极小的一部分,而大多数我们也许永远都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