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赵武灵王被围沙丘行宫三个月,为什么竟然没有一个亲信前来救驾?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11 01:18:23 6次浏览

关于问题赵武灵王被围沙丘行宫三个月,为什么竟然没有一个亲信前来救驾?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静心匠道】的最佳回答:

赵武灵王过于高估自己,却忽视了人性,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出格的赵武灵王

公元前 299 年,战国诸侯们纷纷派出细作前往赵国,他们此行并非是想打探赵国的什么机密,而是他们听到了一个奇闻,雄霸勇武的赵武灵王,忽然宣布退位,将王位禅让给只有几岁的幼子赵何,

赵武灵王此举让战国诸侯们很好奇,毕竟赵武灵王废长立幼已经是打破了传统,在盛年的时候还将王位禅让给幼子,的确是匪人所思。

诸侯们当时也没完全猜透赵武灵王此举的用意,毕竟赵武灵王“会玩“也是出了名的,他在位期间做了许多令人意想不到,又令诸侯感觉非常出格的事,例如著名的胡服骑射,这次到底赵武灵王想干啥?

更令诸侯想不到的是,赵武灵王虽然是禅让王位给了幼子,可却并没有退休,而是自称为主父,掌控着赵国的实权,而且没多久在他的筹划下,

趁着中山国麻痹大意放松警戒,赵武灵王水率领一只精锐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中山国的版图纳入赵国。吞并了中山国,让赵国一下子扩地千里,成为了三晋地域最大的国家,在实力上已经和春秋五霸的秦,齐,楚三国相提并论,一跃成为了战国强国。

正当赵武灵王筹谋已久,打算要创建一件不世功勋时,他的辉煌却忽然戛然而止,任谁也没想到雄霸威武的赵武灵王,却被憋屈的困在了沙丘行宫内三个多月,最终因为没有食物而饿死,

战国诸侯听到了赵武灵王忽然去世的消息,终于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知道随着赵武灵王的去世,赵国军事上失去了主心骨,赵国的辉煌战绩也就是昙花一现,的确后来依靠胡服骑射和赵武灵王四处征战的称雄一时的赵国,最终被秦国所灭。

赵武灵王为何那么出格

历史上对赵武灵王是评价很高,纵观赵武灵王一声,可称的上是波澜壮阔,他 15 岁时接过父亲赵肃侯的王位,成为了战国赵国第六代君主,

此时的赵国虽然经过了几代人的沉淀,但是在战国诸雄中,处于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的地位,自赵烈侯完成了三家分晋,赵国立国以后,历代的赵国要面对的就是如何在大变革的时代,不被别人淘汰,

因此赵烈侯委任了公仲连进行革新,许多历史爱好者,可能对商鞅变法,魏国的李俚变法耳熟能详,但说到赵国的变法,可能许多人就不大清楚了,大部分人都认为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其实在赵武灵王之前,历代的赵王都曾经试图强兵富民,但问题就是他们怎么努力,都无法超越魏国和秦国,齐国这样的强国,刚开始的变法还收到一些效果,但几十年过去后,

赵国逐渐被诸侯淘汰,特别是著名的齐魏桂陵之战导因,就是崛起的魏国,在庞涓的率领下围攻赵国的都城,赵国也是危在旦夕,最终齐国孙膑采用了围魏救赵的战术,才战胜了庞涓为赵国解围。

而实际上在齐国磨磨蹭蹭的赶到救援时,赵国邯郸已经被攻破,幸好齐国击败了魏国后,魏国才将赵国城池归还,不过魏国在交还时,还是依据强大的武力,给赵国附加了一大堆条件。

这一切,发生在赵武灵王爷爷的时候。对于赵武灵王来说,这是赵国奇耻大辱,但面对这样的困境,赵国却找不出解决的方法,和问题的症结所在。

到了赵肃侯这代,终于熬到了曾经强盛一时的魏国衰落,励精图治的赵肃侯趁机崛起,带着赵国征战四方,并且屡有斩获,到了赵肃侯去世的时候,赵国已经成为了诸侯们的眼中钉,

赵武灵王继位时只有 15 岁,但他所面临的是,众多诸侯如狼一样的环视,更重要的就是赵国地处中原腹地,四处都与各路诸侯接壤,并不能入秦,齐,楚一样,有无后顾之忧的后方,也缺乏纵深之地。

在诸侯看来,赵武灵王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我们现在看来,15 岁不过是上初中生年龄,但赵武灵王继位以后,却在众多老狐狸的环绕下,带着赵国异军崛起,甚至青出于蓝胜于蓝,完成了父亲赵肃侯多年的梦想,让赵国扩地千里,成为了战国时的强国。

就这点不得不佩服赵武灵王的魄力,特别是赵武灵王推行了胡服骑射,改变了战国诸侯的作战思路,甚至影响了后世 2000 多年。

由此开始中原拥有了克制草原民族机动灵活的法宝,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为秦国和汉朝战胜匈奴奠定了基础。

大部分的人,从小时候就课本中了解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革新,但却很少人了解和体会到,他所面临的困境,但为了赵国崛起和强大,他不得不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因为他知道,如果不这样做,赵国可能就会被淘汰。

可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虽然增强了赵国的战斗力和机动能力,但却遭受到赵国宗室,还有诸侯各国的非议,因为从西周开始,在周礼数百年的影响下,中原诸侯已经形成了一个中原文化圈,而服饰作为一个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标志,特别是文化的代表,在诸侯心中是颇有分量。

赵武灵王吸收胡服的轻便性,并且学习胡人骑射进行革新,在当时看来属于是离经叛道,完全是一个非常出格的举动,也因此受到了赵国公室的非议,

最终赵武灵王依靠强势和怀柔双管齐下,并且带着一支彪悍的骑兵,接连获得了大胜,才堵住了诸侯和赵国贵族的嘴巴,但其实还是有许多老古董,依然对此有成见。这为后来赵武灵王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

赵武灵王的三个失误

纵观赵武灵王一生,堪称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将领,但却不是一位合格的国君,虽然在他的治理下,赵国一跃成为了战国强国,甚至有碾压秦国的趋势,但这一切的努力,最终却葬送在赵武灵王三个失误中,导致赵国的强大昙花一现。

一:儿女情长

赵武灵王在军事上是没的说的,但却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太感情用事,而且过于儿女情长,赵武灵王最终被困在沙丘饿死的原因,主要就是因为他觉得亏欠了长子赵章,想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将代郡给赵章管理以作为补偿,甚至打算将赵国一分为二。

这其中也有赵武灵王打算牵制赵惠文王的目的,但整件事的起因,还是赵武灵王过于儿女情长,本来赵章作为太子,无论是战绩和孝道也是可圈可点,完全没有任何的过失,

但赵武灵王却为了一位美人,任性的废长立幼,这在战国时代其实已经是很出格了,更为出格的,他立幼子为太子也就算了,竟然还首创性的把王位让给儿子,自己则为主父,专心的赵国的军事和征战。

但过了几年,赵武灵王有感觉后悔了,觉得赵章跟着自己建立了许多功勋,感觉自己无缘无故的免了他的太子,有点对不起他,为了补偿赵章,赵武灵王屡次让赵惠文王分一些管理权给赵章。

可是赵惠文王虽然年少,却早就懂得了牢牢掌控实权的重要性,最终赵章除掉赵惠文王计划败露,跑到赵武灵王沙丘行宫躲避,但结果赵惠文王手下当着赵武灵王的面,除掉了赵章,而赵武灵王看着这一切却无法阻止,才发现他也已经是被架空了。

如果赵武灵王能够清醒一点,不那么儿女情长,或者让儿子做太子监国,但实权还是掌控在自己手中,或者一直支持赵惠文王,也都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正是赵武灵王的举棋不定,又被感情冲昏了头脑,才让赵国差点陷入了万劫不复之地。

二:高估了自己

赵武灵王一世英名,的确是值得骄傲的,而他也非常的大胆,作为国君敢于身入险境,亲自到秦国探听虚实,甚至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更重要的就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革新,的确起到了成效,赵国拥有了一支彪悍的骑兵,即便是赵武灵王去世,这只骑兵依然左右了战国的局势,这都是赵武灵王给赵国留下的遗产。

但这些成绩,最终导致赵武灵王过高的估计自己,他认为自己已经成为了赵国的主宰,更成为了赵国君臣的偶像,赵国的上下也是听从于他,

傲人的战绩让赵武灵王产生了误判,特别是儿子年幼,为了专心于军事和扩张土地,他将王权让给了儿子,自己着掌管赵国的军事,建立了一个二元环境,

但他却忘记了人是趋利的,同时人也是有私心的,即便赵武灵王和儿子的感情再好,触碰到了掌控权和利益时,相互之间就会产生矛盾,而赵惠文王是名义上的国君,

掌管了赵国的任免权,还得到了赵国宗室的支持,如此一来赵武灵王在专心征战中,逐渐被儿子架空,最后甚至没有一个人来救他,而赵武灵王正是过于高估自己,最终自食其果。

三:低估了人性

赵武灵王最大的失误,就是低估了人性,忽视了人是自私的,大部分的人都会为了利益最大化做出了选择,因此,无论是以前低头献媚于他的臣子,但他的儿子逐渐掌控了实权后,开始为了自身的利益,逐渐支持赵惠文王,

虽然后来赵武灵王感觉到势态的严重,但已经无法改变局面,更重要的就是赵武灵王举起不定,两个儿子都想支持,最终导致兄弟阋墙,自己也搭上了性命,

而最可怜的就是赵武灵王一世英雄,三个多月时间,竟然无一个忠心耿耿的将领,或者是他当年的臣子,敢于调动铁骑救驾,

这些人不敢动的原因,各有各的考虑,但不外都是为了自身着想,试想一下赵武灵王被困三个月,他原来的侍从和卫队,为何却毫无动作,这在强调忠义的春秋时期,是非常让人难以理解的,只有一个可能就是众人都知道这件事,但都装作不知道。

最终赵武灵王饿死,赵惠文王却带着一众大臣哭着给他风光大葬,可以说是非常的讽刺,但这就是现实,赵武灵王正是过于忽视了人性,过早的将王权交给了儿子,又误判了自己的影响力,还有诸位亲信的忠心,

综合来说,赵武灵王是被困沙丘三个月,没有亲信来救驾,外因是因为众人为了自己利益的衡量,都选择了坐视不理,赵武灵王被儿子架空,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内因是赵武灵王过于高估自己,低估了人性,最终导致悲剧的结局。

而他的遭遇的确令人感叹不已,虽然赵武灵王这次试验失败,但却给后世君王一个警示,后世历代皇帝吸取了他的教训,在培养储君时仅仅让其监国和处理事务,但实权还是掌控在自己手中,从另外一面去看,或者这也是赵武灵王给后人又一笔遗产。

【2】、来自网友【月光先生看世界】的最佳回答:

因为赵武灵王低估了人性的力量,同时也小瞧了政治。

赵武灵王乃战国时期的一代雄主,他一继位就面对魏、楚、秦、燕、齐五国大军压境。

赵武灵王不惧威胁,强硬处理此事,结果倒是五国先怂了,只得退兵。

赵武灵王一战成名,接下来不断对外扩展赵国的版图和影响力,合纵连横、胡服骑射,在他的领导下,赵国不断壮大。

当其他国家打成一团的时候,赵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北方草原的霸主。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雄主,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导致自己最后被活活饿死,却无人前来救驾。

都说英雄难过美人关,这赵武灵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一日,赵武灵王晚上做了一个美梦。梦中,他与一个绝代佳人相会,二人共同泛舟嬉戏,谱曲歌唱。

梦醒之后,赵武灵王对于这位佳人念念不忘,以至于在大宴群臣的时候,不忘向手下的大臣们提起此事,甚至他连这位佳人的音容笑貌依然记忆犹新。

在场有位大臣叫吴广,他听了赵武灵王的描述,觉得其梦中的佳人很像自己的女儿孟姚,于是便将孟姚献给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见到孟姚后,发现果然和梦中的佳人长得一模一样,于是便封其为王后。

这段佳话便是“梦中情人”一词的出处。

自从得到孟姚后,赵武灵王夫妻二人便如胶似漆,赵武灵王只要有空,便陪伴在孟姚的身边。一旦离开她,赵武灵王便会茶不思饭不想。

而更让赵武灵王满意的是,孟姚很懂分寸,从来不向他提要求要这要那,这使得二人相处得很舒服。

可惜红颜薄命,孟姚在陪伴了赵武灵王 10 年后,便早早地去世了。临终之际,她向赵武灵王提出了此生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请求:立其子公子何为太子。

虽然此时赵国已有太子,但是身为性情中人的赵武灵王无法拒绝这个请求。于是他废掉了公子章的太子之位,改立公子何为太子。

废长立幼这种事情,在春秋战国时期屡见不鲜,只要处理得当,倒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事实上,面对强势的赵武灵王,公子章明白自己没有反抗的机会,于是他认命了。

然而赵武灵王后面的操作就有些让人看不懂了。

公元前 299 年,此时赵武灵王刚刚过完 40 岁生日,正是年富力强之时,而赵国国势也正处于蒸蒸日上中。

而就在这个时候,赵武灵王却做出一个令所有人都不解的决定:传位给公子何,让他提前继位,自己则退位,做了个类似太上皇的“主父”。

他之所以这么做,主要出于两点考量:

其一,为了赵国能更好的发展。

当时,赵国的疆域已经空前的壮大了,然而随着土地的持续扩张,内政需要处理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此时,赵国既想维持内部稳定,又想继续开疆拓土,说实话难度很大。

朝臣还好说,毕竟人多,事情分着做,还是应付得来的。但是国君就一个人,需要做决定的事情多如牛毛,已经应接不暇了。

于是赵武灵王便想搞出个两君并立,公子何以国君的身份处理内政,而赵武灵王则以“主父”的身份领兵打仗、开疆拓土。

父子二人一文一武,便能让赵国继续壮大下去,迟早有一天可以吞并六国,开创万世基业。

其二,为了确保王位正常交接。

以赵武灵王的经验,往往废长立幼后,在王位交替的时候容易出现诸公子争夺王位之事。而这往往是国家衰退的开始。

为了避免此类事情发生,赵武灵王将王位交替提前,这样有他在,便能震慑宵小,没人敢作乱。

而等他去世的时候,公子何已经坐稳了王位,就算其他公子对王位有想法,也没任何机会了。

虽然赵武灵王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正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一个国家出现两个中心,迟早会发生内乱的,即使这二人是父子。

熟悉罗马历史的人都知道,当年罗马因为国家治理能力有限,搞出个四帝共治制,一个国家出现了四个皇帝。

结果,这个体制运作没多久就开始出现问题,各个皇帝争权夺利,使得罗马帝国出现内乱。经过了十几年的混乱后,罗马帝国重回帝制。

由此可见,赵武灵王搞的这套是行不通的,如果照此发展下去,赵国前途堪忧。

好在,赵武灵王在退位后没几年便开始搞事情,让问题提前暴露出来。

原本,赵武灵王对自己的定位是像乾隆那样大权在握的太上皇,而不是李渊那种不问世事的太上皇。

可是时间一长他发现事情的发展完全脱离了他的控制,与他的预期大相径庭。

虽然他依然掌有军权,然而文臣武将都以赵惠文王(也就是继位后的公子何)马首是瞻。

至于他这个“主父”在赵国的地位,则急转直下,已经远远比不上赵惠文王了。甚至如果赵惠文王愿意,随时可以多夺走武灵王手中的军权。

赵武灵王是何许人也?他戎马一生,胡服骑射,那在君王中是一等一的狠人,这种结局他无法接受。

他要想办法夺回自己放弃的权力,他要重新做回赵国的君主。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赵武灵王决定好好利用那个被他废掉太子之位的公子章。

其实,相较于公子何,赵武灵王更钟意公子章来做自己的继承人。毕竟公子章无论是相貌还是性格,更像赵武灵王。

公子章自幼便跟随赵武灵王征战沙场,屡立战功。后来征讨中山国的时候,公子章更是担任中军主帅这样的要职,可见他是很有军事才能的。

赵武灵王的计划是,扶植公子章做大势力,然后二人一起动手,干掉赵惠文王,赵武灵王重新做回国君,立公子章为太子。

那么,公子章有这实力吗?还真有。

由于赵武灵王觉得自己愧对公子章,所以长期以来,公子章虽然被废,但是并未失宠,就连吃住都与赵武灵王在一起。

赵武灵王的这些举动,使得一些心思活络的大臣以为他后悔废太子了,于是纷纷向公子章示好。

加上公子章的心腹臣子田不礼为了能飞黄腾达,不断怂恿公子章积蓄力量,等赵武灵王去世后夺取王位。

因此,公子章也在暗中拉拢大臣,慢慢地也形成了一股势力。

对于这些事情,赵武灵王心中还是有数的,不过这在当时属于正常现象,试问哪个公子没有几个交好的大臣呢?

所以他并没有制止,毕竟按照他之前的计划,公子章是没机会翻身的。

此时,赵武灵王想夺回王位,公子章的这股势力刚好能发挥作用。

公元 295 年,赵武灵王开始行动了。

他找来昔日的心腹大臣肥义,向他表达了自己想要封公子章为代王的想法,希望肥义能够帮助他说服赵惠文王。

之所以找肥义,是因为他历经三朝,都得到重用,是货真价实的三朝元老。赵惠文王处理政务的本事就是他教的。

只要他肯帮忙,此事成功的机会是很大的。

赵武灵王这么做,是希望进一步帮公子章增加实力,方便后面的计划实行。

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肥义竟然拒绝了他的请求。因为肥义自始至终都是忠于赵国,而非君王,肥义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赵国的利益考虑。

在肥义看来,赵武灵王的这个想法会造成赵国内乱,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既然肥义拒绝了自己的想法,赵武灵王只得重新制定计划了。

打了一辈子仗的赵武灵王,竟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犯了严重的战术错误,他已经打草惊蛇了。

肥义回去后,便将此事向赵惠文王汇报了,并建议对于赵武灵王的一举一动都严加防范,避免其铤而走险,造成赵国内乱。

赵惠文王连夜召集心腹大臣商讨此事,制定对策。

由于赵武灵王的身份特殊,最终,赵惠文王决定采取以静制动、严防死守的方针,不给赵武灵王搞事情的机会。

他命令将军信期日夜陪伴赵武灵王左右,监视其一举一动,一旦赵武灵王有什么异动便前来汇报,

与此同时,赵惠文王命令重臣赵豹与自己一同坐镇都城邯郸,赵惠文王看紧兵符,不给赵武灵王调兵的机会,而赵豹则密切注意邯郸城内的异动,提防公子章的人发难。

除此之外,为了保险起见,赵惠文王还派遣公子成和大臣李兑拿着赵惠文王的兵符离开邯郸,一旦事情有变,则率兵前来勤王。

至于肥义,出于对他的绝对信任,赵惠文王让他负责收集各方情报,居中协调、调度、查漏补缺,使整个计划没有任何遗漏。

在赵惠文王君臣的严防死守下,赵武灵王能调兵的机会都没有,因此他只能寄希望于公子章和他的势力了。

在和公子章还有田不礼密谈许久后,双方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意图直接除掉赵惠文王,这样既能避免赵国内乱,又能夺回他们的权力。

而实行计划的地点,便是战国时期最魔幻的地方:沙丘。也就是秦始皇病逝,秦二世密谋夺取皇位的地方。

一日,赵武灵王提出要在沙丘选址修建陵墓,要公子章和赵惠文王随行。此时,赵武灵王还不知道,此处真的成了他的葬身之地。

在当时,为父亲的陵墓选址,这是做儿子应尽的孝道,因此赵惠文王明知有诈,也不得不前往。

由于随行人员不能太多,因此他带去的都是自己的心腹,可以绝对信任的那种。

当所有人都在沙丘宫安顿下来后,便有人拿着赵武灵王的令牌来找赵惠文王,称赵武灵王找他一起吃晚饭。

肥义不愧是三朝元老,见多识广。直觉告诉他,此事必定有诈。

于是他提议由自己先去探查一番,同时让赵惠文王提升安保级别,如果他没回来,立刻派人召公子成和李兑前来勤王。

安排完这些后,肥义便跟随使者走了。

当肥义来到别宫,并没有见到赵武灵王的身影,他只看到了公子章和田不礼。

原来,这是公子章的个人行为。他对于赵武灵王的安排并不满意,他想当的不是太子,而是赵王,因此他不和赵武灵王商量便能修改了计划。

他想先除掉赵惠文王,再软禁赵武灵王,这样赵国的大权便在他手中了。

当公子章看到前来的是肥义时,知道对方已经有了警觉,奈何拉弓没有回头箭,公子章已经没有退路了。

他只得杀了肥义,再次派使者前去请赵惠文王赴宴。如果赵惠文王还是不来,他就率兵杀过去。

没错,公子章手里也有兵,这些人都是他暗中培养的死士。就这点来说,他比成了光杆司令的赵武灵王强多了。

当使者再次来到赵惠文王住处时,所有人都知道发生了什么。

信期率领赵惠文王的护卫包围了公子章等人,公子章见事情败露,于是双方大打出手。

由于赵惠文王带的护卫并不多,双方一度相持不下。然而,不久后公子成和李兑也率军赶到,公子章这边就扛不住了。

最后,公子章只得跑到主父宫,寻求赵武灵王的庇护。

然而,此时的赵武灵王已经自身难保,哪里还能庇护他。

信期、公子成、李兑三人一商量,干脆这事就不向赵惠文王汇报了,毕竟一汇报,赵惠文王必然犹豫不决,迟则生变的道理,他们都懂。

于是,他们派人进宫杀了公子章,然后撤出来,对主父宫围而不攻。

赵武灵王躲在主父宫里,惶惶不可终日,他想出去,但是门外的士兵不让。而主父宫里没有存量,仅有的一点水果被他吃完后,只能等死了。

最终,一代雄主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

事后,赵惠文王并未追究信期等人的责任,只是痛哭一场,将赵武灵王厚葬了事。

赵武灵王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没有亲信前来相救,其背后的原因还真的值得好好说说。

首先,因为赵武灵王不懂政治。

我们先来看看赵国朝堂的格局。

赵武灵王在位期间,大胆变革,这才使得赵国强大起来。

但是懂历史的人都知道,他这么做,会产生一批革新派,与之相对的则会形成一批保守派。

革新派都是通过支持赵武灵王的变革得以上位的一批人,他们是赵武灵王的坚定支持者。比如乐毅,庞煖,剧辛,赵奢等人都在其列。

而保守派则是因为赵武灵王的变革,利益受损的一批人,信期、公子成、李兑、赵豹都在其列。

至于肥义,他比较特殊,属于中间派。对于他来说,无论是变革还是守旧都无所谓,只要对赵国的利益有好处他就支持。

你们肯定发现了,在整个事件中,赵惠文王启用的大臣除了肥义,全是保守派。

赵惠文王之所以信任肥义,主要还是因为他是赵惠文王的老师,赵惠文王的治国理念全是肥义教导的,两人的关系够密切。

至于重用保守派,则是因为他们是绝对不会支持赵武灵王的。那对他们没有好处,相反,只有赵惠文王才能保证他们的利益。

所以这些保守派可以说全都是赵惠文王的坚定支持者。

至于那些靠赵武灵王上位的革新派,早已被排挤出朝廷了。

这样,我们便可以理解赵国沙丘之变中是什么情况了。

保守派是绝对不会让赵武灵王活下去的,这才是他们不向赵惠文王汇报的真正原因。只要赵武灵王在世一天,他们的心里就不踏实。

至于赵武灵王的亲信们,或者说革新派们,根本没机会来救驾。

不说他们已经被严重边缘化,要权没权,根本无力救驾。

在当时,赵惠文王已经将沙丘宫封锁,这些人压根就得不到消息,当他们知道发生了什么的时候,赵武灵王已经被饿死了。

而且就当时赵国的朝局来说,他们已经是自身难保了,还拿什么来救驾?

就在沙丘之变发生后,上面提到的乐毅,庞煖,剧辛,赵奢等人,不是逃去别国,就是隐居山林。很明显,他们是在避祸。

而当时唯一能救赵武灵王的大臣,当属肥义了,可惜他被公子章给杀了。

由此可见,赵武灵王被围困主父宫的时候,没有人前来救驾,完全是因为他不懂政治。否则在变格派被打压、排挤的时候,他就该趁着自己威望还在,对此事加以干涉、阻止。

其次,赵武灵王不懂人性。

什么是人性?追逐欲望,趋利避害。

其实,从赵武灵王退位开始,他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为什么赵惠文王的权势会超越赵武灵王?因为他掌有行政权,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人事任免权。

所以,那些想要升官发财、加官进爵的人,纷纷投效赵惠文王麾下。就算是那些和公子章眉来眼去的大臣,也很有可能是骑墙党,甚至是赵惠文王的内应。

这便是人性。

然而,赵武灵王却天真的以为,臣子们忠于自己是因为他英明神武、有王者气质。于是他错判了一切。

不说保守派和革新派,单说那些那些得到赵武灵王重用,又在赵惠文王朝廷混得不错的官员,也不见一个来救驾的。

原因很简单,这些人现在跟着赵惠文王吃香的喝辣的,干嘛要来救赵武灵王?风险太大了,不划算。

而这一切,都是人性使然。

最后总结一下,英明一世的赵武灵王,之所以最后被活活饿死也没有亲信来救,一方面是因为他不懂政治,只得坚定支持他的革新派被排挤、打压。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不懂人性,使得其他官员出于利益考量,都站在了赵惠文王那边。

原本好端端的一个家,父慈子孝多好,赵武灵王偏要搞出个二王并立,直接自掘坟墓。所以,他落得如此下场,怪不得别人。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