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朱元璋起初发了很多免死铁券,为何那些被他杀的功臣却不用免死铁券?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0 03:09:46 3次浏览

关于问题朱元璋起初发了很多免死铁券,为何那些被他杀的功臣却不用免死铁券?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若愚史话】的最佳回答:

原因很简单,朱元璋发的免死铁券,不仅不能免死,还会让人死得更快、更惨。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在古装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

一个死刑犯趿拉着脑袋,跪在菜市口,直等着刽子手里的大刀一落,他就人头落地、和家人阴阳两隔了。

就在监斩官取出斩首令牌,下令行刑时,突然,从远处打马跑来一人,手拿黄灿灿的金牌,上铸“免死”两个大字,嘴里大喊道:“御赐免死金牌在此,请刀下留人!”

咱们抛开剧情不谈,就单说这“免死金牌”,真的像影视剧中演的这样,是黄金打造吗?为什么史书大多称之为“免死铁券”呢?

有了免死金牌,真的能免死吗?

朱元璋发给功臣的免死铁券,为什么最后成了一个笑话?

咱们先来说第一个问题:

什么是“免死铁券”?

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免死铁券”,跟影视剧中出现的“免死金牌”,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1、形制

真实的“免死金牌”,其实不是黄金打造的,而是铁制的,所以称为“铁券”。

在我国国家博物馆,保存着一块距今 1100 多年、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免死铁券。

它是公元 897 年,唐昭宗为奖赏大将钱镠,讨伐董昌有功,特意赏赐给钱家的。

从这个实物我们可以看出,免死铁券的外形像一片覆瓦,铁券上也不是简单刻着“免死”两个字,而是密密麻麻刻刻满了字。

为了让字迹显得更清楚,刚开始,皇帝下令用丹砂填字,所以免死铁券又称为“丹书铁券”;

到了南朝时,皇帝为了表达自己对功臣们奖赏的诚意,下令用银粉填字,所以这一时期的铁券称为”银券“;

隋朝时,皇帝又进一步升级了铁券的规格,下令用金粉填字,于是“铁券”的名称随之变成了“金券”。

总得来说,在整个封建时期,“丹书铁券”的出现次数是最多的。

还有一点值得提及的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覆瓦状”丹书铁券,其实只是一半,也就是说,完整的丹书铁券,是圆筒状。

为了防止有人伪造,皇帝将丹书铁券一剖两半,一半赏给功臣,一半留在内务府,持券人若想使用丹书铁券,首先得持券到内务府核验,待验收无误后,方可继续使用。

“铁券壮如圆筒瓦形,铁质金字,两券合而为一整体,左券颁发给受券人保存,右券藏入皇家内府或宗庙内,如若遇特殊情况,将两券合在一起,以检验真假,防止伪造。”——《演繁露》

2.功能

最早开始使用“丹书铁券”的皇帝是汉高祖刘邦。

刘邦建立汉朝后,觉得仅赏赐金银财宝、高官厚禄,不足以彰显功臣和异姓王的功劳,让他们彻底臣服。

怎么办呢?

刘邦苦思冥想,终于想出来用“丹书铁券”的形式,其上以明文承诺:功臣们的子孙后代能世世代代同享荣华富贵。

换句话说,丹书铁券在刚开始出现时,仅仅是一种荣誉和身价的象征,并不能免死。

直到 600 多年后的南北朝时期,丹书铁券才具有了“免死”的功能,成了名副其实的“免死铁券”。

隋唐时期,皇帝给功臣、元勋颁发丹书铁券,不仅成了一种惯例,而且,丹书铁券的功能,除了免死外,还多了“免罪”功能。

比如,钱镠的免死铁券上就刻有“ 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的字样。

3.朱元璋的特殊规定

到了明朝时,明太祖朱元璋进一步完善了免死铁券的制度,并对铁券的尺寸、使用权限、写作规范等做了详细的规定。

比如,在颁授对象上,免死铁券只能授予立有军功,并获得公、侯、伯爵位的勋臣贵族。

在尺寸上,免死铁券被划为七个等级,其中公爵二等,侯爵三等,伯爵二等。

不同的爵位、不同的等级,授予的免死铁券的尺寸也不同。

最大的公爵一等铁券高一尺(约 30 厘米),宽一尺六寸五分(约 49 厘米),最小的伯爵二等铁券高七寸(约 21 厘米),宽一尺二寸五分(约 37 厘米)。

在券文的写作规范上,铁券镌刻的内容固定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交代免死铁券的奖励时间;

第二部分,说明获券者的官职、爵位、功勋;

第三部分,皇帝承诺对功臣的优待,一般是免死次数;

第四部分,皇帝勉励功臣,继续接着好好干,千万不要忘记皇帝的好。

根据史书记载,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大封功臣,先后发出了 36 块免死铁券。

其中,洪武三年,朱元璋赏给李善长、徐达等公爵 6 块,赏给汤和、常茂、耿炳文等侯爵 28 块;洪武十一年,赏给凉国公蓝玉 1 块;洪武二十年,又赏给东莞伯何真 1 块。

按说,这 36 位功臣手握“免死铁券”,就相当于有了一张“保命符”,不管是自己犯法,还是子孙犯法,都可以免除一死,像多了一条命一样!

“除谋逆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以报尔功。”

事实真是这样吗?

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朱元璋赏给功臣们的,不仅不是“保命符”,还是“催命符”!

这 36 位手握“免死铁券”的功臣,除了信国公汤和、广德侯华高、东莞伯何真三人得以善终并保全家人外,其余 33 位,要么本人被杀、要么子女被杀、要么全家被灭。

为什么手握“免死铁券”,致死率还这么高呢?

为什么“免死铁券”不能免死?

原因很简单,那是因为我们都误解了免死铁券的真正用途!

从根本上说,朱元璋向功臣们颁发免死铁券,只是对他们过去功劳的一种肯定,荣誉价值大大高于实用价值。

如果有功臣想用它保命,那才真是“想多了”。

首先,“免死铁券”有使用次数限制。

隋唐时期,免死铁券的“免死次数”最高可达 10 次。

但到了明朝,免死铁券的“免死次数”就降到了 3 次以下。

比如,朱元璋在赏给“功臣之首”——李善长的免死铁券里,就明确规定:”予铁券,免两死,子免一死”.

也就是说,李善长的这块免死铁券,可以让李善长免死 2 次,让他的儿子免死 1 次。

到了明英宗时,他赏给右都督李文的免死铁券,就只能免死 1 次了。

“仍与尔誓,除谋逆不宥外,其余若犯死罪,免尔本身一次,以酬尔勋”。

换句话说,只要获券者所犯的罪行,超过了免死铁券的使用次数,一样难免死罪。

我们以结局最惨的宣国公李善长和凉国公蓝玉为例。

1390 年,年已 77 岁的李善长和全家 70 多口人,被全部斩杀。

三年后,蓝玉被剥皮实草、抄家灭族。

尽管他们都手握免死铁券,也难逃被杀的噩运。

为什么呢?

因为朱元璋认定他们所犯的罪行,早该杀上百次了。

李善长明知胡惟庸要造反,却隐瞒不报,该杀;

李善长与胡惟庸时常暗中沟通、贿赂彼此,该杀;

蓝玉在捕鱼儿海,抓到胡惟庸私通蒙古的使者封绩,李善长知晓此事,却隐而不报,该杀;

李善长纵容弟弟李存义与胡惟庸密谋造反,该杀……

至于蓝玉,朱元璋直接把他的罪行编成了一本《逆臣录》,蓝玉犯下的死罪这么多,一块免死铁券能救得过来吗?

其次,“免死铁券”对谋逆罪无效。

免死铁券,并不能免除所有的死刑。

历代皇帝在赏赐免死铁券时,都留了后手,券文中几乎都有这么一句:“除谋逆不宥“,意思就是说,只要你犯了谋逆罪,别说是手握铁券,就是有银券、金券,也照杀不误。

那怎么判定你犯了谋逆罪呢?《大明律》没有具体的定罪标准,所以,有罪与否,全在朱元璋的一念之间。

朱元璋既是免死铁券的发放者,也是免死铁券使用规则的制定者。

皇帝看你顺眼,你没有免死铁券也可以保命,皇帝要是看你不顺眼,你就是有十块免死铁券,也救不了自己的命。

1393 年,凉国公、太子太傅蓝玉,被人举报意欲谋反,接到密报后,朱元璋火速派锦衣卫将蓝玉逮捕入狱。

按照正常的庭审流程,给犯人定罪前,必须要让犯人亲自认罪、画押才行。

对扣在自己头上的“谋反”大罪,蓝玉死活不认,为了洗脱自己的罪名,蓝玉还提供了很多人证。

可朱元璋压根不听,蓝玉入狱的第三天,他就被剥皮实草、夷三族了。

蓝玉的拒不认罪、朱元璋的“仓促结案”、《逆臣录》的诸多漏洞,不由得更让人怀疑蓝玉谋反案,是不是朱元璋自导自演的一出戏?

更让人胆寒的是,朱元璋借蓝玉案,竟顺藤摸瓜、先后除掉了一万五千多人,其中一部分就是拥有免死铁劵的开国功臣。

像颍国公傅友德,只因为平时与蓝玉私交甚好,朱元璋对此很不满,但又找不到他参与“谋逆”的罪证,于是开始到处找茬,傅友德被逼得走投无路,只能愤而自杀。

宋国公冯胜死得更是莫名其妙。

《明史》记载:“胜功最多,数以细故失帝意。蓝玉诛之月,召还京。逾二年,赐死,诸子皆不得嗣。”

从史书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冯胜被赐死的原因有二:一、功劳最多;二、多次因为小事让皇帝不高兴。

傅友德、冯胜都罪不至死,更何况他们还有免死铁券。

可见,免死铁券不仅对“谋逆罪”无效,对“疑似谋逆罪”也无效。

第三、“免死铁券”对“误杀”无效。

在朱元璋斩杀的所有功臣中,永嘉侯朱亮祖是最特殊的一个。

朱亮祖本是元朝的一员猛将,后被朱元璋所虏,自此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1370 年,朱元璋论功行赏,将朱亮祖封为永嘉侯,并赐免死铁券,子孙世袭。

1379 年,朱亮祖奉命出镇广东,扩建广东北城。

在此期间,朱亮祖仗着开国勋臣的身份,屡次横行乡里、鱼肉百姓。

当地官吏对此是敢怒不敢言,唯独番禺知县道同,执法森严,敢逮捕朱亮祖的亲随,为民伸冤。

朱亮祖见道同是个硬骨头,就计划以设宴为名,趁机贿赂他、拉他下水。

谁知遭到了道同的严词拒绝:“ 您身为朝廷重臣,怎能带头违法乱纪呢?”

朱亮祖恼羞成怒,遂绕过道同、直接堂而皇之地将人从狱中带走了。

非但如此,朱亮祖还找借口,将道同当众打了一顿!

是可忍孰不可忍!道同立即给皇帝写了一封奏折,把朱亮祖的罪行捅上去了。

没想到,朱亮祖恶人先告状,也给朱元璋上了一个折子,控诉道同以下犯上、目无朝廷。

朱亮祖到底实战经验更丰富些,他虽然和道同一起写的奏折,但他特意吩咐驿卒用快马送信,结果,等道同接到朱元璋的赐死诏书,他的奏折还没到京城。

等朱元璋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一切都来不及了。

朱元璋龙庭震怒,立即召朱亮祖父子进京。

朱亮祖手握免死铁券,按说这点罪过,对他根本不算啥。

谁知,朱元璋根本就不打算通过三法司,人家要自己动手。

结果,一顿鞭子打下来,朱亮祖父子当场丧命。

事后,朱元璋“后悔不已”:朕只是想教训他们一下,谁知这父子俩这么不经打!

“十二年胡惟庸不法,使镇岭南,作为擅专,贪取尤重,归责不服,已非一时!朕怒而鞭之,不期父子俱亡,就葬己责之地,侯礼葬焉。”——《高皇帝御制文集·永嘉侯朱亮祖圹志》

由此可见,皇帝若真的想杀一个人,总能找到方法的。

有没有免死铁券,又有什么区别呢?

总而言之,朱元璋发给功臣们的免死铁券,充其量只能当个装饰品。

它存在的意义,不是为了挑战皇帝的权威、逼皇帝兑现承诺,而是为了加强皇权,让皇帝当下的行为更有效力。

毕竟,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想要善始善终,与其依靠一块冷冰冰的免死铁券,不如依靠自己啊!

【2】、来自网友【蓝风破晓】的最佳回答:

明初最大的笑话之一就是“免死铁劵能免死”,很多大臣乐颠颠地拿到了免死铁劵,以为自己一生无忧,实际死得非常难看。

为什么免死铁劵免不了死,为何那些被杀的功臣不用劵换脑袋?

免死铁劵没有被大臣用,是因为免死铁劵无法顶一些罪

免死铁劵是朱元璋对手下人的一种高度奖赏,是一种巨大的认可,当时谁要有这么一张免死铁劵,那是一件很牛逼,很值得炫耀的事情。

在洪武三年,朱元璋一口气发出去了 34 张免死铁劵,其中给公爵发了 6 张,给侯爵发了 28 张。从此之后,这些人得意洋洋,以为项上脑袋稳当了,到了最后,却发现,哪里有稳当?不仅不稳当,而且掉的速度很快。这是为何?

因为免死铁劵在老朱当初设定时,有一个巨大的漏洞,什么漏洞呢?那是一句话:“除谋逆不宥外,其余杂犯死罪,本身免二死,子免一死”。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免死铁劵对于谋逆者不免罪,其它罪,自己可以免两死,子女可以免一死。

李善长,大功臣,有免死铁劵,结果因为胡惟庸案将其卷了进去,导致全家 70 多人同时处死,理由:谋逆。蓝玉,有世袭免死铁劵一张,后来因为谋逆,惨遭灭门,蓝玉被剥了人皮。邓愈,有世袭铁劵,自己死后,儿子世袭,后来卷入李善长案,被诛杀。

像这样被诛杀的例子太多了,理由只有一个:谋逆。在“谋逆”大罪面前,免死铁劵太单薄了,比纸都单薄。

功臣们在拿到免死铁劵时,没有造反的心思,但后来因为莫名其妙被卷入,就有了谋逆的罪名。所以说,大多数功臣没有办法用铁劵,因为那唯一的情况发生了,怎么这么巧?实际上,朱元璋如果想杀哪个人,只要把这人的罪名靠到“谋逆”上,此人就跑不掉了,无论有没有劵。

有些人免死铁劵没有用,是因为没来得及用

有些个别死的人,不是不想用免死铁劵,而是没来得及用,比如朱亮祖。

朱亮祖绝对没有犯谋逆罪,但是他犯了其它罪。

朱亮祖在镇守广东期间,与当地豪强互相勾结,而且只手遮天,目无王法。有一次,番禺县令道同,要处理一个罪人,朱亮祖前来求情,道同没有给朱亮祖面子,貌似道同危险了。

为了安全起见,为了自己不要被朱亮祖加害,道同递出去一封给朱元璋的信,详细说明朱亮祖勾结豪强,为非作歹的事情,以及干涉自己判案的事情。

但是,朱亮祖速度更快,以道同不尊重上级,胡乱判案为理由,准备收拾了这个小官员。当朱亮祖的手下快马加鞭赶到京城时,道同的信还在路途中晃晃悠悠地走着。当朱元璋看到朱亮祖告了道同的文章时,朱元璋怒了,这还了得,一个小小县令竟然对一个侯爷如此行事,朱元璋下命令:斩了这个县官。

道同人头落地后不久,朱元璋收到了道同的书信,一番调查后得知道同死得很冤,这一切始作俑者竟然是朱亮祖。这把朱元璋气得够呛,快速把朱亮祖和他儿子招了过来。

朱亮祖吓坏了,但是仗着自己有免死铁劵,朱亮祖来了。以为朱元璋要让人斩杀他,没想到朱元璋亲自动手,不用刀,不用剑,拿了一根铁鞭子,对朱亮祖父子一顿打,只是火候没掌握住,最后两人被打死了。事后,朱元璋说道:“朕怒而鞭之,不期父子俱亡”。啥意思?我太生气了,只是手底下没控制住。

是的,没控制住,把人打死了,好一个理由。朱亮祖压根没想到自己父子俩会被鞭子打死,谁想到朱元璋出手如此重呢?免死铁劵都还没来得及用呢!

除了谋逆的,除了失手打死的,还有个别直接赐死的,总之,朱元璋想要弄死你,你整上十个免死铁劵都没有用。

总体说来,免死铁劵不免死,因为它第一防不住“谋逆”罪,其次它对“失手致死”也无可奈何,如此免死铁劵“有和无”实在区别不大。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