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怎样评价《雍正王朝》中的张廷玉?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苹果姐的音乐小屋】的最佳回答:
《雍正王朝》里塑造了这样几位当时权力金字塔顶端的高官,一是佟国维,二是隆科多,三是张廷玉,四是马齐。这里面佟国维早早就下台了,马齐基本是个打酱油的,隆科多和张廷玉是笔墨最多的,但二者却对比非常明显。
按理说,隆科多是除了十三阿哥,对雍正登基帮助最大的功臣,因为他受康熙遗命,宣读了传位遗诏,直接促成了雍正的登基。但其人十分圆滑,处处以个人利益为重,圆滑到无底线。最早出场,是因没活干,求自己的叔叔佟国维给自己安排一个差事,佟国维看似敷衍,其实对他非常重视。给他的第一个差事是理藩院守监,官职虽小却和当时被囚禁的十三阿哥搭上了关系,也就是和“四爷党”搭上了腔,这是为自己家族铺后路,第二次更是向康熙举荐他,任命他当了九门提督这个重要职位,而不是推荐自己的儿子。但是隆科多看出了佟国维推举八阿哥可能会失败,就出卖了对自己有恩的叔叔,获得了康熙的信任。
第二次,也就是剧的末尾,八爷党来拉拢他,想借他的势力向雍正逼宫,他权衡了一下觉得八爷党势力较大,就转舵投靠八爷,背叛了雍正。要说雍正对他是不错的,一是登基以后就给了他高官厚禄,虽然他后来寸功未立,二是在他推荐诺敏结果非常失败的时候也没有迁怒于他。所以这个人是个彻头彻尾的势利小人。
对比张廷玉,其实张廷玉也是圆滑的,很会猜皇帝心思,尤其在第一次推举新太子的时候,满朝文武就他看出康熙有意将废太子复位,就没有随大流推举八阿哥,而是给康熙上了密折。佟国维指责他,既然他觉得太子不该废,那在康熙废太子的时候他为什么不说话,后面却上密折,不是光明磊落之举,其实也是有道理的,他就是一直揣摩康熙的心思并顺着他走。
后面还有三件事,一是在雍正封诺敏为天下第一巡抚时,张廷玉也没有说话,后来解释说怕动摇雍正整顿吏治的决心,其实也是怕得罪皇帝。二是在他的弟弟张廷璐犯罪时,他也是保持沉默,还是他扶持过的孙嘉淦(应该读 gan,四声)深夜去找他,帮他写好了奏折,才有了后面的大义灭亲。三是在雍正决心废除满洲亲贵不当差不纳粮的特权时,他也没有说话,雍正特意把他留了下来,百般暗示,软硬皆施,连激将法都用上了,他才把心里话都说了出来,帮助雍正成功推行新政。
看到这里,张廷玉给人的印象并不怎么样。一方面圆滑事故,处处揣摩皇帝心思,一方面唯唯诺诺,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人好像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
但是,在剧的后半部分,张廷玉却有两次很果决地说了话,而且都是在关键时刻,完全颠覆了这个形象。
第一次,是孙嘉淦被年羹尧处死,年羹尧因此犯了众怒,加上本来就目中无人,猖狂至极,满朝文武齐心协力参他,一定要置他于死地。这时候雍正很纠结,一方面年羹尧是跟了自己几十年的奴才,一直忠心耿耿,而且还结了姻亲,怎么也是有点感情的,一方面年羹尧立了大功,如果处死他,世人会觉得他兔死狗烹,还有一方面他也觉得众大臣是利用年羹尧向自己示威,本质上是反对新政。雍正这时候问张廷玉的意见,张廷玉非常坚决地说,年羹尧的罪过无论哪一条都是死有余辜。这句话雍正听了一惊,茶水都碰翻了,可能是因为这个老臣平时都是温文尔雅,今天态度却如此坚定,他也猝不及防。然后,雍正听取了他的意见,终于下旨处死了年羹尧。
从这件事,我们第一次看到,张廷玉其实是很有立场的。当时的情况,年羹尧的确是罪恶滔天,不杀他,雍正的权威会受到极大的挑战,甚至可能有人造反。看到雍正还犹豫不决,他果断出面帮雍正下了决心。从这件事也能看出他在雍正心里的地位极高,后面这件事证明了雍正没有看走眼。
第二次,是在雍正最最关键的时候,也就是被八爷党逼宫的时候,张廷玉也说话了。在当时的情景下,雍正是明显落下风的,八爷党不仅话语强势,还握住了兵权,眼看就要胜利,满朝文武噤若寒蝉,但是此时已须发尽白的张廷玉却挺身而出,慷慨陈词,给八爷党一个沉重的打击,展示了忠心耿耿的赤诚和正义凛凛的风骨,让人非常感动。这一段我反复看了很多遍,堪称经典。在他大喊一声“皇上!臣,有话要说!”的时候,雍正在绝望中终于看到了希望,给了他一个殷切期待又无限欣慰甚至非常感激的眼神,这个眼神演绝了。
张廷玉也没令雍正失望,一番演说有理有据,逻辑清晰,气场宏大,句句揭穿八爷党名为社稷,实为篡位的阴谋伎俩,把被颠倒的事实一一澄清,让八爷党哑口无言,八爷最后的挣扎也被他机智地驳回。而且,在他问马齐等人是不是这样的时候,所有人都予以肯定,可见这些事情很多人都很清楚,只是不敢说而已,更衬托了张廷玉的衷心无畏。
这一番讲话,张廷玉的光辉形象得以圆满。真正的忠诚不在于主人风光时,而在于主人危难时。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外圆内方,有担当有底线的人,堪称官僚的楷模。
更重要的是,这一段话把整部剧的结构都串了起来,每一件事的前因后果、逻辑关系和背景意义都交代清楚,不仅是说给八爷党听的,也是说给观众听的,原来整个雍正王朝,都是在对康熙朝的弊端进行变革,希望国家能够更好,雍正从当皇子起就在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继位是合法的,治国是成功的,整部剧的中心思想赫然彰显。
在剧中,雍正是一个比较急躁的性格,由他来讲这段话不太合适,而张廷玉一直泰然自若,老成谋国,他来讲述很有说服力,也展示了一位两朝宰相(清朝其实不设宰相,剧中说法有误)深谙政治内涵,心怀天下的气魄。
所以,张廷玉这个形象不仅本身塑造是成功的,而且对整部剧都是至关重要的。
【2】、来自网友【漫溯古今】的最佳回答:
他只是一个高级秘书,没有自己的观点而一味承接圣意,没有把自己的主张付诸到治国中去。我认为事实恰恰相反。张廷玉,历经三朝。收到康雍乾的器重和重用。
绝不会只因为他写得一手好文章善于起草圣旨。他任过经筵讲官,可谓饱读诗书学问非常。清朝决策者的智囊是上三旗大臣,但他常侍皇帝左右,在圣人礼法治国的时代张廷玉显然是近水楼台。
而且可以不经智囊团讨论直接被皇帝采纳。一个人能做到为国家献力三代,史上虽有却不多,虽说到晚年有点想法,也属正常,乾隆虽然有些厌倦他,但仍然持了公正态度对待他,享太庙谥文和。张廷玉辅佐军机,没有独特建树却也是忠心办差,大小事老成谋国,特别是在雍正朝特殊时代,辅臣的稳重对世宗皇帝很重要,他是有过的人,配得起文和谥号。重要的是他居三朝而无贪迹,这对为官者又是一个好榜样!
张廷玉可算是汉臣中的佼佼者,处事圆滑老到周全,即使如履薄冰也能安然无恙,上级夸他衷心有能力下级赞他是个好领导,汉人做到这个份上还求什么呢?张廷玉无疑就是官场的成功人士嘛,受万人羡慕死了。不过中华民族从古到今不缺这样八面玲珑的人才,却没漏过任何一次被外族痛扁的机会,尤其以近代史为甚,真是莫大的讽刺啊。
世界讲究实力,光耍嘴耍心眼最终是不行地。封建时代虽然人治,人大于法,但思想上人们不缺失。各行业从业者都有自己的信仰和执念,读书人讲究家国天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达者则兼济天下,张廷玉有理想有才能,则必然有更高的追求。宦官世家,称职秘书,历经三朝,死后进皇家宗庙受皇家供奉,也算是清朝汉臣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