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刘禅投降曹魏后是怎样度过余生的?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史晓生】的最佳回答:
刘禅投降后,物质生活可以说是享尽荣华,不过就是在精神上颇受煎熬。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蜀汉自打刘备去世之后,仿佛一直是诸葛亮在苦撑全局,而后主刘禅基本没什么存在感。
当然,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至少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刘禅并没有什么作为。
不过呢,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即便是刘禅想有所作为,但也做不到,诸葛亮就如同一个溺爱孩子的老父亲一样,已经把一切都安排的妥妥当当。
在这种情况下,刘禅只能做一个听话的乖宝宝。
但有一点很多人都会忽略,那就是刘禅能在这期间甘愿做一个有名无实的皇帝,并达到一切“但凭相父做主”,也是需要很大肚量和格局的,历史上的其他皇帝,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
所以,仅从这一点来看,刘禅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无能之辈。
况且,在诸葛亮病逝后,刘禅还稳稳当当地做了 30 年的皇帝,在没有相父指导,且面临蜀汉内部矛盾重重的情况下,能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
这也充分说明,刘禅是有他自己的智慧的。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诸葛亮去世不久,蜀汉爆发的“魏延造反”事件,由于魏延与杨仪不合,导致双方大打出手,最终导致魏延被杀。
而在如何对待和处理杨仪上,刘禅就展现了他的聪明。
他没有完全听信杨仪所说的魏延谋反,而是在杨仪归来不久,便将其贬为庶民,同时安排蒋琬接替了诸葛亮的职责,这样一来,就让杨仪想独掌大权的美梦彻底落空。
并且,在扶持蒋琬上位的同时,为了避免蒋琬权力过大,刘禅又提拔了费祎为尚书令,这样一来,蒋琬和费祎就能相互制衡,不至于再出现一人独大的局面。
通过这些举措就能看出,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已经有意识的着手收回和控制权力,但他并没有采取那种十分激进的办法,而是相对温和的把权力逐步分散出去,最终达到大臣们能相互制衡的局面。
能有此等手段,怎么看刘禅都不像是一个昏庸之人。
而刘禅人生最大的污点,就是在邓艾兵临城下时,不做抵抗便出城投降,这也让不少人认为刘禅实在是太没出息了。
打不过归打不过,但好歹你抵抗一下嘛,怎么说投降就轻易投降了呢?
事实上,刘禅之所以主动投降,除了有他主观的因素之外,更多的是蜀汉朝堂上几方力量最终博弈后产生的结果。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朝堂上分为两大阵营,一方是姜维等人组成的主战派,另一方面,则是益州人士组成的主和派。
最开始,主战派占据上风,一来有几个荆州集团的老将尚且健在,二来在刘禅身边,有陈祗这样支持北伐的宠臣在起作用。
同时,刘禅也有心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因此,当时他是十分支持姜维继续北伐的,在这种情况下,主和派的声音自然就被压制了下来。
但随着陈祗等人的去世,加上姜维北伐失败次数的增多,不仅蜀汉朝堂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对战争,同时刘禅也对此开始动摇。
于是,以益州人士组成的主和派便逐渐占据了上风,并逐渐演变为投降派。
为什么益州集团会主张投降呢?这背后有两个原因。
第一,在诸葛亮主政期间,由于他主张“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的政策,这就导致不少益州本地士族没有晋升的途径,所以,益州人士对此十分不满。
二来,曹丕登基后,实行了九品中正制,这就让益州集团羡慕到眼红,为什么呢?因为在九品中正制下,士族是可以世代为官的。
一方面是在蜀汉没有晋升通道,另一方面则是看曹魏士族待遇大大提升,双重刺激下,益州本地的士族就坐不住了。
他们也想晋升,他们也想世代为官,但奈何身在蜀汉,只能是心向往之。
但随着姜维的屡次失败,朝中大臣也越来越多开始反对北伐,益州集团找到了机会,开始大肆宣扬主和的理念。
比如时任中散大夫的谯周,就曾经写过一篇著名的《仇国论》,指责姜维是穷兵黩武。
而到了邓艾兵临城下时,谯周更是主动跳了出来,坚定不移的劝说刘禅投降,并且还信誓旦旦的表示,只要刘禅投降,曹魏方面必定会裂土封侯。
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三国志·谯周传》
在这种情况下,刘禅即便是心里有所挣扎,但奈何形势所迫,他也知道再打下去,蜀国最终还是会失败,因此,最终同意了谯周的提议,决定出城投降。
当然,虽说刘禅同意了投降,但并不是蜀国的所有人都同意,当时刘禅的儿子北地王刘湛请求背水一战,但遭到刘禅拒绝,最终因不愿受亡国之辱,先杀妻儿后自尽。
还有南中监军霍弋,也请求出兵护卫成都,但同样遭到了刘禅的拒绝。
就这样,刘备辛苦大半生建立起来的蜀汉政权,至此彻底灭亡,而刘禅也从此开始了他的另一段人生。
那么,刘禅投降之后,是怎么度过他的余生的呢?
投降之初,刘禅就传令给坚守剑阁的姜维,让他也向钟会投降,而姜维迫于无奈,只能先假意投降,但他在得知钟会也有谋反之心后,便决定利用钟会进行复国,期间他还写信给刘禅,让他忍耐几日,自己必定会光复蜀汉国祚。
但可惜的是,姜维的计划最终并没有成功,并且还把自己的性命搭了进去。
而刘禅也在司马昭的强令下,举家搬迁至洛阳,在这里,他被封为安乐公,并且享受了极高的待遇。
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他物称是。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馀人。—《三国志》
从这个待遇中就能看出,司马昭对刘禅可谓是极其厚待,不仅封刘禅为安乐公,还赐他食邑万户,另外,刘禅的子孙也均被封侯。
要知道,在三国时期,能食邑万户的人并不多,能混个几千户的食邑,就相当不错了。
比如司马昭本人,他在接替哥哥司马师的权力之后,食邑也不过是二千户,一直到混到晋公这个位置上,才算是有了万户的食邑。
而刘禅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不仅没有被司马昭直接处死,反而封赏如此之厚,不得不说,司马昭还真是大方得很。
当然,封赏归封赏,司马昭对刘禅还是有不小的防备之心的,“此间乐,不思蜀”的典故,就是很好的例子。
话说刘禅在来到洛阳后,司马昭是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招待刘禅,而在,某次宴会上,司马昭故意安排了几个蜀地女子,跳起了蜀地独有的舞蹈。
熟悉的舞蹈加上熟悉的音乐,顿时让在场的几个蜀汉臣子大为伤感,也就不免泪如雨下。
但刘禅却在这个时候,全神贯注地观赏舞蹈,神态怡然自得,表情十分放松,根本看不出任何思念故国的情绪。
此时,司马昭就试探地问刘禅“思蜀否?”,而刘禅一本正经地回答道,在这里开心得很,根本不思念蜀地。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汉晋春秋》
刘禅的反应,让司马昭十分满意,之后他再次试探,而刘禅的表现,更让司马昭觉得他是一个胸无大志之人,因此也就不再对他怀疑。
至此,刘禅在自己的封国内,安安乐乐地度过了余生,一直活了公元 271 年,也就是司马昭死了六年后,他才去世。
所以,若是单论物质生活,刘禅在投降之后还是过得相当不错的,司马昭给他了极高的待遇,让他得以过上了十分优越的生活。
但在享受优渥的物质生活同时,刘禅的精神世界,却备受煎熬。
为什么呢?首先,他的投降,给成都带来了一场灾难。
邓艾兵临城下时,刘禅虽说有些动摇,但从内心来讲,他并不太愿意投降,但无奈的是,当时他身边没有支持他的人。
比如诸葛瞻,黄崇等主战派,均战死绵竹,而姜维则被困剑阁,而整个成都,基本上都被像谯周这样的投降派占领了。
况且,谯周还用道德绑架逼迫刘禅就范,在这种情况下,刘禅也别无他法。
原本,刘禅的想法,是在自己投降后,成都的官民能得到妥善安置,最起码不会被魏军肆意杀戮,但事与愿违,成都的官民在他投降后迎来了一场灾难。
不仅刘禅的儿子太子刘璿全家被杀,姜维的妻子儿女也死在了乱军之中,另外,还有关羽一家老小,以及不少主战派的蜀汉官员将领,均遭到了屠戳。
这些还是在蜀汉有头有脸的人物,都落了个如此结局,而那些地位较低的,以及平民百姓,其遭遇就更不用说了。
而在史料中,就记载刘禅的后宫遭到了邓艾的洗劫,邓艾把刘禅后宫的妃子逐一赏给了自己的得力部下,其中有一位李昭仪不堪受辱,直接自尽了。
总之,在刘禅投降之后,整个成都陷入了巨大的混乱之中,并没有出现他预想的那种“投降保平安”的场景。
而这一点,就让刘禅在心理上极为愧疚,毕竟不管怎么说,这一切都是因他而起,是他将蜀汉的官员和百姓,推到了这么一个境地。
另外,在被封安乐公后,刘禅过的也是胆战心惊,他时时刻刻都在担心,司马昭会在某一天对他下手。
不要觉得司马昭干不出这种事,他连皇帝都敢当街弑杀,而杀一个亡国之君的刘禅,那基本上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之所以没有杀刘禅,主要是活着的刘禅,对当时的司马昭还有用处。
第一个作用,是显示自己在曹魏政权中的无上地位,让天下人都看看,刘禅的生死是自己说了算,要杀要留,全凭自己做主。
第二个作用,则是笼络人心,当时刘禅虽降,但蜀地总得派人去治理,如果过于虐待刘禅或者是杀了他,那么难免会激起蜀地百姓的愤慨之心,这样就增加了治理蜀地的难度。
而优待刘禅,就可以让蜀地的人看到,自己曾经的君主还活得好好地,这样就减少了蜀地百姓反抗行为的发生。
第三个作用,就是做给东吴看的,当时的东吴,虽说实力远不如曹魏,但若是曹魏想强行吞并,也是存在一定困难的。
所以,司马昭利用刘禅在投降后被优待,就是给东吴传递一个信息,你看,投降多好,好吃好喝好招待,还没有性命之忧,赶紧投降吧。
哪怕是起不到这样的作用,最起码,也能从侧面瓦解东吴宁死不降的决心。
正是因为刘禅有这些作用,因此司马昭才没有对他下手,但刘禅自己也清楚,他的死活,完全在司马昭的一念之间,说不定哪天就被司马昭拉出去咔嚓了。
因此,他才不得不在宴会上表现出一副“乐不思蜀”的样子,他真的不思念故国吗?肯定不是,但事已至此,只能是先想办法活下去再说了。
所以,为了能活着,刘禅可谓是如履薄冰和战战兢兢。
总而言之,刘禅投降之后的余生,物质生活方面确实过得相当不错,司马昭出于各种目的对他十分大方,但在精神层面刘禅可以说是备受煎熬,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投降给成都官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让他愧疚无比,另一方面则是担心司马昭对他下手而胆战心惊,总之日子也不好过。
【2】、来自网友【历史时刻录】的最佳回答:
投降后的刘禅,完全过上了“退休”生活!
公元 263 年,司马昭分三路大军进攻蜀国,其中邓艾绕开姜维的防守,偷渡阴平,攻克绵竹,兵临成都,使刘禅猝不及防,索性投降了曹魏,蜀国宣告灭亡。刘禅投降后又是怎样度过余生的呢?
让人想不到的是,他投降后,完全过上了“退休”生活。
刘禅投降初,因蜀中产生蜀将姜维挑拨钟会意图谋反的变故,司马昭不得不把刘禅押往到了洛阳。 刘禅投降之后,司马昭为了稳定蜀汉的局势,并没有及时收押刘禅,而是借助了刘禅作为一国之君在汉中的威望,震慑了各部军队以及蜀汉各官员,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持蜀汉的稳定。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老将军姜维一直对蜀汉抱着最后一线希望,一心想着复国。
当时,姜维告诉刘禅,暂且隐忍一段时日,不久就可以复国。为此,姜维假意投靠了钟会,想利用钟会和邓艾都想争夺功劳的机会,挑拨他们两人的矛盾,以便除掉邓艾,使钟会在蜀汉一人独大,到时候司马昭必定对钟会心存疑虑,而率军进驻长安。到时姜维再告诉钟会:司马昭此举是怀疑了你钟会将军,一旦主子有疑虑,不久臣下肯定被杀。而钟会也觉得姜维分析的有道理,于是决定谋反。只可惜因为走漏了消息,姜维和钟会最终都战死了。
经过姜维和钟会的此次叛乱,司马昭于是觉得刘禅在蜀汉会有诸多不便,肯定还会有一些贼心不死的人想着为蜀汉复国。因此,司马昭派人将刘禅以及蜀汉的重要官员都押解回了洛阳,如此一来,刘禅就在洛阳被严加看管,再也没有翻身的余地了。
刘禅被押至洛阳后受到严密的监视,虽说被封为“安乐公”,但是因为生活在狭小范围内,日常只能深居简出。
被押解到洛阳之后,司马昭封刘禅为“安乐公”,而蜀汉太子也被封为奉车督尉,蜀国大小官员皆有封赏。司马昭也没有杀刘禅,而且对于刘禅日常生活的提供,司马昭也未曾少给。刘禅算是过着锦衣玉食、美人相伴的生活。
虽说不像当皇帝时那么威风,但是也生活得自在,还可以歌舞升平。而刘禅也更是善于为人,遇事小心翼翼,遇人更是谦卑,在司马昭面前更是唯唯诺诺。司马昭看到刘禅也是个胸无大志之人,为人的确诚实。 特别令司马昭高兴的是,刘禅的手下曾多次想建议刘禅复国,却都遭到刘禅拒绝,司马昭这才对刘禅彻底放下了心,没有杀害他。 司马昭怀疑刘禅,故意试探他,刘禅却说“乐不思蜀”,司马昭最终没有杀刘禅。
虽然说刘禅在蜀汉为人中肯,唯唯诺诺,但毕竟是蜀汉的皇帝。司马昭年事已高,因担心自己死后刘禅再次谋反,所以司马昭经常派人去试探刘禅。 有一天,司马昭因确实对刘禅放心不下,于是宴请百官,想试探一下刘禅的想法。
宴会上,司马昭故意让舞女们跳蜀地舞蹈,旧蜀国的官员们看了之后,一个个都泪流满面,可是刘禅却不动声色。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安乐公思蜀否?”刘禅答日:“此间乐,不思蜀也!”司马昭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这时,刘禅身边的部下卻正建议他如果下次司马昭再问及此事,应该回答:“吾亲人的坟墓皆在蜀地,无一日不思念。”
司马昭见刘禅跟手下嘀咕,于是走过去又问:“安乐公当真不思蜀?”刘禅把卻正教给他的话原封不动的回答了司马昭。
司马昭听了之后觉得很奇怪,便问刘禅:“此话好像不是安乐公所能说出,可是他人所教?”刘禅吃惊地说:“正是他人所教,公何以得知?”司马昭顿时大笑不止,在场的曹魏官员无不感觉好笑。
司马昭对众人说:“安乐公如此可爱,我无忧矣!”于是司马昭决心不杀刘禅。就这样刘禅在洛阳平安的度过了晚年。泰始七年(公元 271 年),刘禅逝世,享年 64 岁。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