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李自成为什么要杀死谋士李岩?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劉一千五】的最佳回答:
一,李岩的到来
崇祯十年的时候,兵部尚书杨嗣昌会得兵十万,围剿李自成军。李自成军被洪承畴、孙传庭等击溃,他与刘宗敏等十几人躲进商洛山。当时,山海关之外的情况非常严重。清兵入关侵犯,杨嗣昌主张剿闯为主,对清议和;总指挥卢象升等反对与清议和。朝廷调孙传庭、洪承畴部调往辽东与清兵作战。此时,河南遭受大蝗灾。因此李自成军这才得以缓过气来,发展成千人队伍。
李岩投到李自成手下。
岩走自成,即劝假行仁义,禁兵淫杀,收人心以图大事。自成深然之。岩复荐同年牛金星,归者甚众,自成兵势益强。岩遣党伪为商贾,广布流言,称自成仁义之帅,不杀不掠,又不纳根。愚民信之,惟恐自成不至,望风思降矣。
这是李岩的作用和谋略。
李岩确实不负李自成厚望。他针对当时河南百姓饥民遍野、痛恨官府剥削的现状,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又提出建议,劝李自成礼贤下士,约束士兵禁止淫杀,很快取得了民心。李自成当时从商洛山中带着几千人马杀出,通过李岩的这些极得民心的措施,队伍很快发展到数万人马。
李自成对此人的态度:
岩初见自成,自成礼之。
说明李自成非常重视李岩。
二,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入北京城后,他们开始过好日子了。
一大帮人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抢占王府和美女,拷打官吏追赃,搞得整个京城一片乌烟瘴气。而独有李岩对李自成提出四项建议,其中就有:
1、扫清大内后,请主上退居公厂。俟工政府修茸洒扫,礼政府择日率百官迎请(进)大内。
2、文官追赃,除死难归降外,宜分三等。有贪污者发刑官严追,尽产人官。抗命不降者,刑官追赃既完,仍定其罪。
3、各营兵马仍令退居城外守寨,听候调遣出征。今主上方登大宝,愿以尧舜之仁自爱其身,即以尧舜之德爱及天下。京师百姓熙熙皞皞,方成帝王之治。一切军兵不宜借住民房,恐失民望。
4、吴镇兴兵复仇,边报甚急。国不可一日无君,今择吉已定,官民仰望登极,若大旱之望云霓。主上不必兴师,但遣官招抚吴镇,许以侯封吴镇父子,仍以大国封明太子,令其奉祀宗庙,俾世世朝贡与国同休,则一统之基可成,而干戈之乱可息矣。
自成见疏,不甚喜,既批疏后‘ 知道了‘ ,并不行。” 后两项似乎特别重要;一是严肃军纪的问题,一是用政略解决吴三桂的问题。
他上书似乎是针对着刘宗敏的态度而说。李自成不喜欢!
刘宗敏不是刑官,而他的追赃也有些不分青红皂白,即使是整顿军纪——” 杀人无虚日” ,而军纪已失掉了平常的秩序。特别是他捆绑吴襄而追求陈圆圆,拷掠酷甚的章法,实在是太不通政略了。后来失败的大漏洞也就发生在这儿,证明李岩是有过人见识的地方。因此,李岩得罪了刘宗敏。
三,不听忠言的结果
李自成军在山海关之战中的惨败,刚入京城 42 天就被迫离京。西撤之前,李自成还听取了牛金星的主意,在紫禁城内放了一把火。李自成军被清军穷追不舍,一路败北,没有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各方势力反复无常,动摇不定,人心思变。李自成对部将的猜忌之心也越发严重,内讧不断,李岩之死就发生在此时。
李自成逃到今天的河北正定的时候,他问牛金星和李岩,为什么在撤退的一路上,老百姓也不待见他们,还在夜间出来骚扰他们,将士们连井水都喝不上。
李岩则直言不讳说当初军队在河南时,开仓赈民,大得民心。而拿下北京城后,军纪松驰,老百姓也跟着遭殃。所以今天的战败,是败在失去民心。李岩说得李自成不高兴,而且把掌管全句的丞相牛金星得罪了。而后来,李岩要回去的地方,正是河南。
对于当时的战局,李岩认为河南地区非常重要,是西安的屏障之一。因此,他愿率精兵赶赴河南,截断清军的南下之路,拱卫山西。而李自成对李岩不放心,认为李岩想离开他。
朱由崧在南京称帝后,农民军在河南形势危急,大顺官员或捕或杀。李岩为挽救时局。多次请求率兵回河南切断清兵和吴三桂叛军南下,李自成认为在这非常时期,李岩可能要领兵脱离自己。而李岩则认为时机稍纵即逝,再三催促李自成准行,李自成对李岩越发疑心。
李自成又想李岩在河南主持赈济灾民,老百姓都称赞李公子,而无视李自成。李岩在河南很得民心。这次又要和兄弟李牟领精兵回河南,而且不要一将,李自成越想越感觉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 牛金星也对李岩去河南感到不理解。他劝李自成早点拿主意,拿掉李岩李牟兄弟。
李岩者,故劝自成以不杀收人心者也。及陷京师,保护懿安皇后,令自尽。又独于士大夫无所拷掠,金星等大忌之。定州之败,河南州县多反正。自成召诺将议,岩请率兵往。金星阴告自成曰:‘ 岩雄武有大略,非能久下人者。河南,岩故乡,假以大兵,必不可制。十八子之谶得非岩乎?‘ 因谮其欲反。自成令金星与岩饮,杀之。贼众俱解体。”
李自成于是决定除掉李岩。他假意同意了李岩兄弟出兵河南,并晋封李岩为权将军。然后又授意牛金星举办酒宴为李岩践行。在李岩兄弟出席酒宴时,被埋伏的武士擒拿斩首。
李自成在兵败之际,猜忌部将,残杀忠良,自断臂膀,更使众多部将心寒,无疑削弱了李自成军的力量,农民军的溃败更快了。
四,假使李岩的谏言被采纳,先给其吴三桂父子以高爵厚禄,稳住他们
放弃刘宗敏式的敲索绑票,夺人妻子。吴三桂谅不至于” 为红颜” 而” 冲冠一怒”.。李自成们应该居安思危,让刘宗敏那样的一等大将亲领人马去镇守山海关,以防吴三桂的叛变和清军的侵袭,而把追赃的事让给刑部去干。然而事实却恰得其反。驻防山海关的大顺军只有几千人,庞大的人马都在京城里享乐。就这样在京城里忙了足足一个多月,到吴三桂已经降清,并诱引清兵入关之后,四月十九日,李自成亲自出征,仓结果大败而返。留守京都的丞相牛金星是怎样的生活呢?
李岩,秋风,零乱,一代英才谢幕。
” 大轿门棍,洒金扇上贴内阁字,玉带蓝袍圆领,往来拜客,遍请同乡”
如果李自成初进北京时,听了李岩的话,使士卒不要懈怠而败了军纪,对于吴三桂等及早采取了牢笼政策,清军断不至于那样快的入了关。又假使李岩收复河南之议得到实现,以李岩的深得人心,必能独当一面,清兵在第二年决不敢轻易冒险去攻潼关,而在潼关失守之后也决不敢那样劳师穷追,使自成陷于绝地。以后的格局就要重新划分了。
可以这么说,李自成杀了李岩,然后葬送了自己的大业。
本文资料多来自于《甲申传信录》,《甲申三百年祭》
【2】、来自网友【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的最佳回答:
1644 年,山海关之战后,李自成退出北京。
但是,当时的李自成,仍然控制着河南、山西、陕西等广大地区,拥号称百万的大军,形势仍有可为。
关键时刻,李自成杀掉了重要谋士李岩,导致“文武不和,军士解体”,自毁长城。
李自成,为何要在关键时刻杀掉这位重要将领呢?
见面时,已藏危机
李岩初见李自成时,两人相谈甚欢。
李自成对李岩的夸奖,已经透露出他对李岩的“定位”:足下龙虎鸿韬,英雄伟略,必能与孤共图义举,创业门基者也。
“龙虎鸿韬,英雄伟略”,在封建时代,怎么看都不是对臣下的形容,反而有一丝“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尔”的味道。
而当时的李岩,确实有一丝“刘备”的味道。
李岩的父亲李精白,在天启年间是山东巡抚加兵部尚书衔,虽然后来被崇祯撸了,但其在旧明官僚士绅中的人脉仍在。
而李岩早期作为,又使他赢得了良好的名声和广泛的支持。
他曾散家财赈济灾民,并作《劝赈歌》,号召富户赈济灾民。
因此,他也早早得到了河南地区贫民的支持和景仰。
起义女将红娘子掳李岩后,“强委身焉”,与李岩结婚。
李岩不愿反明,逃归后被捕下狱,红娘子、饥民又把他救了出来。
可以说,此时的李岩,本人不愿起义,但广大饥民都拥立他,希望他带头起义。可见李岩在民间声望之高。
李岩获救后,表示:你们救我,深情厚意。但是,现在事情闹大了,我们罪在不赦,不如一起李闯王,可以免祸而致富贵。
可以说,无论出身、声望、文武才,李岩都有一丝像当年的刘备。
李自成虽然不是曹操,但也不是闻不出一点味道来。
当时,李自成仍在转战阶段,自然要借助李岩这样的文武才,但是,“天无二日”,李自成对李岩的猜忌,早早注定!
功劳的“后门”
加入李自成后,李岩立下大功,为起义军迅速走向辉煌做出了杰出贡献。
然而,李岩所立功勋,看起来给自己留了一些“后门”。
1、制定政策、宣传政策,使起义军迅速壮大。
在李岩的建议下,李自成“假行仁义,禁兵淫杀,收人心以图大事”。
而李岩的宣传,则是李自成迅速壮大的关键!
“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等耳熟能详的口号,就出自李岩之手。
一时间,河南饥民“惟恐自成不至”,“从自成者数万”,使起义军迅速发展起来!
然而,李岩似乎给自己留了“后门”。
“民受饷者,不辨岩、自成也。杂呼曰:李公子活我”!
而《明季北略》作者,后来也称:我小时候,只知道李公子,不知道李自成。
而李岩密友宋献策所创的民间谶语,只说“十八子主神器”,“一语双关”。
宋献策曾对李岩说:“十八子孩儿之谶毋为公乎”?李岩不敢应,但内心欢喜。(《小腼纪年》)
2、拉拢明旧官僚,为政权发展加速。
李岩劝李自成“尊贤礼士”,并推出了“在任好官,仍前任事”的政策。
贪官污吏坚决打击,但名声好的明朝官员,还是要争取过来的这一政策,使李自成军在大进军中迅速发展,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否则,很难想象,后来李自成从关中打到北京,一路几乎没有遇到强力抵抗!
然而,李岩在发展、执行这一政策时,还是给自己留了“后门”。
李岩原本就在河南地区的官僚、士绅中有非常高的名望,而且,李岩在策动官僚时,多“曲意安抚”,曲解农民军政策,以自己的意思进行安抚。
显然,李岩所作所为,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为自己独立发展创造了条件。
早有防范
李自成对李岩,似乎早有戒备之心。
闯王阵营的谋士中,牛金星是李岩推荐的,宋献策是牛金星推荐的,李岩是资历最深的一个。
在闯王打入北京过程中,李岩的功劳又似乎比后两人更大。
但是,在大顺政权建立后,宋献策为开国大军师,牛金星为左辅、天佑阁大学士,其位都远在制将军李岩之上。
看来,李自成在有意的削弱李岩的影响力。
而在北京期间,李自成对李岩上疏四事的态度,则进一步印证了其对李岩的防范。
入北京后,李岩上疏,提出了 4 个建议。
其中,除了登基等事情外,还包括三件:1、追赃的时,不要一棍子打死,分清楚清官、贪官,清廉的官员就免刑、任用;2、将士们不要居住到民屋,以使民众失望;3、厚待明太子,让他祭祀宗庙,并招抚各镇大官,“以大国封”。
然而,李自成“不甚喜”,只是批复“知道了”。
可以说,这几件事情,即便有一些值得商榷,但不至于一条都不能采纳!尤其是追赃分级、军士不居民房两条,以李自成的素养,怎么可能不知利害呢?
看来,李自成已对李岩个人的动机产生了怀疑。
李自成非常担忧李岩利用招抚明朝官吏、将领的政策,趁机发展自己的势力,形成对威胁。
李自成虽然也试图招抚吴三桂等人,但不愿按李岩的意图,将这些做法上升到政策层面。
因此,一面招抚吴三桂,一面又抄人家的家,举措矛盾,酿成大祸!
杀李岩
猜忌,最后演变成了杀戮。
李自成退出北京后,河南地区的前明旧官僚又“皆反正”。
这一情况,印证了李自成的猜忌:前明官僚并不可靠,李岩主张的政策是错误的!
此时,李岩提出:给我 2 万精兵,我去河南,可以搞定!
一旁的牛金星也建议闯王采纳。
李自成不答应。
不久,牛金星密劝李自成:李岩又文武才,河南又是他故乡。借兵给他去河南,进后一定能制他。再说,十八子的谶语难道说的不是李岩吗?
“十八孩儿”的谶语有可能是指李岩,注定了李岩之死。
十八孩儿的谶语,本就是李自成集团当初自己编的,是否“天意”李自成当然清楚。
此时搬出这句谶语,不过是使李自成进一步确认:李岩早就开始留“后门”,“有大志”了!
杀!
后人都说是牛金星的谗言,使李自成错杀李岩。
其实,牛金星,最多算是见风使舵而已,李自成早有的猜忌之心,才是李岩悲剧的根本原因!
李岩,有文武才,也有不凡的英雄伟略。
李自成吸纳他,发挥李岩文武才、英雄伟略,是起义军崇祯十三年后走出低谷、迅速壮大,并建立政权、攻入北京的重要因素。
然而,随着起义军取得阶段性胜利,英雄伟略李岩又成了李自成猜忌的对象。
在李自成兵败山海关,退出北京后,李自成深感形势失控,英雄伟略的李岩又成了李自成杀之而后快的对象!
李自成担心李岩“难制”时候,南明正幻想与清廷联合镇压起义军,张献忠也正在与李自成部争夺汉中。
大家都不认为清廷是其主要对手,而在“操心”着错误的对象。
李岩之死,或许只是那个时代悲剧的缩影吧。